一个“排”字见贫穷?

2015-07-17 21:10天津温锁林
名作欣赏 2015年34期
关键词:酒客大钱孔乙己

天津 温锁林

一个“排”字见贫穷?

天津 温锁林

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选文,《孔乙己》无论是在各种教学参考书中,还是在语文教学中,都普遍存在并且一直流行着一处语言的误解,即小说中动词“排”的使用。本文意在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还原上下文的具体情境,纠正这种认识和解读上的偏差,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本意以及小说用词的匠心独运。

《孔乙己》 排 文本细读 纠正

《孔乙己》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选文,所以,这篇小说也自然成了鲁迅小说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然而,就是这样一部我们最熟悉的鲁迅经典,多少年来,不论是在各种各样的教学参考书中,还是在语文教学中都普遍存在并且一直流行着一处语言的误解,即小说中动词“排”的使用。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每当讲到此处,几乎所有的授课者都要对学生津津有味地大讲特讲小说中孔乙己到酒店付钱时动词“排”使用的精妙。老师告诉学生,这个动词“排”是小说中对主人公形象的细节描写,非常形象而准确地表现出了孔乙己当时穷困潦倒的处境,因为他此时身上穷得只有这九文大钱,所以作者才用了动词“排”而不是用动词“抓”来刻画他付钱的动作。这个动词的“神妙”使用早已被语文教师当作讲课的经典,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甚至在作文教学中常被作为词语使用的范例而更加深入人心。

如果仅看我们引用的小说中的这段文字,再联系小说前面对孔乙己落魄状况的描述,这样的讲解似乎很有道理。但是,笔者觉得,把作品中此处的动词“排”解释为作者刻意表现孔乙己的穷困潦倒,这种解读有似望文生义,不仅影响到对作品精到的理解,而且误导学生,有悖语文教育的科学精神,所以有必要指出并希望得到纠正。

为了有助于对动词“排”进行更准确的理解,我们需参照其出现的上下文语境: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凭空污人清白?……”

“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上面引出的是小说中作者为塑造孔乙己这一形象而特意设计的他在酒店与酒客们的三次矛盾冲突。这三次冲突是在承续前文对孔乙己形象刻画的基础上,对其命运拐点的一次浓墨重彩的集中展示,也是小说故事情节的高潮部分。这一节中,作者集中笔墨进一步交代孔乙己在酒客们毫不留情的多次进攻下,丢尽了面子,从此彻底失去了做人的勇气,在无限悲凉中走向了自己生命的终点。小说巧妙地设计了孔乙己面对酒客的三次挑衅而采取的三种应对“战术”,即“回避术”“蒙骗术”与“诡辩术”。此段冲突的设计集中、紧凑,而又环环相扣,充分彰显了作家融人物形象刻画与情节发展为一体的高超创作艺术,十分经典而耐人寻味。

第一种是“回避术”。孔乙己一到店,不仅“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甚至叫喊:“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面对这种公然的挑衅,自知理亏的孔乙己只得采用“回避术”装聋作哑,以期度过这难堪尴尬的局面。此时,他只能“不回答”,好像没听到似的对柜里说话,边说边“排”出九文大钱,内心中则急盼如此的场景快快过去。可见,“不回答”是他此时所采用的总体“战略”, 旁若无人似的“对柜里说”与“排出九文大钱”是其“战略”的具体表现。动词“排”在此应为“摆布”“摆弄”之意,是孔乙己为掩饰内心窘迫而故意装出来的慢条斯理与从容不迫的动作特点。

第二种是“蒙骗术”。孔乙己息事宁人的做法并没有奏效,那些无聊的酒客还是不依不饶,又向他发起了第二次挑衅:“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作为一个读书人,怎么能容忍别人在众人面前说他“偷人家的东西”?面对如此的“侮辱”,孔乙己以反咬一口的方式进行了反击。他“睁大眼睛说:‘你怎么凭空污人清白?……’”他一改之前的沉默,以后发制人的方式进行绝地反击,以一种被冤枉者激愤的口气并想用“凭空污人清白”唬住那些挑衅者。很明显,这种猪八戒倒打一耙式的回击,其实是他在被逼无奈之下施行的“蒙骗术”。

第三种是“诡辩术”。孔乙己根本没想到他的这招并没有吓倒对方,反倒给自己招来了更大的麻烦。有个酒客直接揭穿了孔乙己的老底,开始了更具杀伤力的进攻:“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这样铁证如山的凌厉攻势,对于本来就没有多少底气的孔乙己真可谓最后一击,一招致命,他的心理防线被彻底摧毁,再无反击之力,只好用“窃书不能算偷”这样连他自己都不可能相信的“鬼话”来进行诡辩了。

鲁迅先生精心设计的孔乙己与酒客间短兵相接的三个回合的较量,匠心独运,别有新意。酒客一次次步步紧逼的挑衅,饱含了作者对本来十分落魄的孔乙己的极度同情,也暗含了对那些落井下石者的批判。而孔乙己一次次招数的失败,不仅使他的形象更具立体感,而且又暗示了他从此精神受到致命打击后做人“尊严”的彻底破灭。把动词“排”解释为着意刻画他的穷困潦倒,不仅误解了作品的真意,而且无法还原作品中孔乙己丰满形象的设计匠心。只有将孔乙己的三个招数连贯起来,才有可能还原动词“排”在文中的真实用意,并以此为突破口,读出作品中包含的丰富意蕴。因为作品从开篇到本段故事,一直是描写他如何的贫穷与不得志,读者对他的处境早已印象颇深,作家似无必要再着意地重提他的穷困潦倒。如果作家果真想要表现他的贫穷,在“九文大钱”之前加上三个字“仅有的”做修饰语即可,远比仅用动词“排”表意更为贴切,也更为直截了当。

综上,孔乙己第一回合的“回避术”,重在表现其可怜与无助,因为他本已穷途末路,连接招的勇气都没有;第二回合的“蒙骗术”,重在表现其可恶相与无赖气,因为他不敢好汉做事好汉当,反倒反咬一口,一脸的无赖相;第三回合的“诡辩术”,重在表现其可笑与迂腐,他颜面丢尽了还不忘卖弄书生的酸腐气。孔乙己的形象正是在作者导演的这场荒唐可笑的连续表演中,变得更加丰满而立体。这样的解读,也许更合作品的原意。

作 者: 温锁林,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语法理论、修辞学与社会语言学等。

编辑:张勇耀mzxszyy@126.com

猜你喜欢
酒客大钱孔乙己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是谁害死了孔乙己
《孔乙己》人物的言说方式及思考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梅信
赚贼的钱
助贼逃跑
天生我才
挣不到大钱怎么办?/挣到大钱干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