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的思考

2015-07-17 01:59荆艳鹤李景瑞
亚太教育 2015年18期
关键词:日语文学作品文学

文/荆艳鹤 李景瑞

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是国内本科院校日语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之一,根据教育部制定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教学大纲》,通过选读、分析、鉴赏各个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思潮、流派的代表作品,使学生了解创作手法、创作技巧、语言特点和思想内容,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与社会背景。①日本语言文学专业通过文学课的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还要开拓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良好的素质和气质。另外,还应使学生初步掌握文艺批评的方法,为将来从事日本文学研究、教学或撰写文学方面的学术论文打下基础。笔者从事日本文学课程教学时间不长,经验有限,但也发现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阅读日本文学作品的积极性,提高对作品的解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方面

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一般开设在第五个学期,有的学校延长至第五、六两个学期,每周两个课时。同时开设的课程还有日本近代文学史。笔者分别教授过这两门课程,并发现一些名家名作和重要流派,两门课程都会重点讲述。文学史课程主要以教师介绍为主,当成理论课来上;文学选读课以分析、鉴赏作品为中心。这样学生既有了知识的系统性,也可以深入了解某一作品。在理论课上构建起完整的体统框架之后,通过分析鉴赏作品,来培养文学欣赏水平。

二、教学方法方面

在文学课教学过程中笔者虽然使用了多媒体等现在教学手段,但这只是省去了板书的环节。授课依然是教师讲为主,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学生依然只是被动的接受,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发挥。长此以往学生就对文学课失去了兴趣。这些问题不单单是笔者亲身体会的,恐怕是目前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影响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教学方法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此,笔者想就文学课程提出自己的拙见。

1. 多样性的文本解读

(1)实施文本演绎

在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运用文本演绎法。作品鉴赏毕竟是很个人的东西,应是鉴赏者的情感体验。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演绎,更有效的促进对文中人物形象和主题的理解。比如,在阅读宫泽贤治的《要求繁多的餐厅》时,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演绎。首先把文章内容改编为适合演出的脚本,再由教师指导在课堂上表演。其中两个年轻的绅士在迷路与饥饿的时候忽然发现荒野处的一家餐馆时,激动兴奋地样子;而后被提出各种各样要求时,时而洋洋自得时而闷闷不解的样子;最后发现快要被吃掉的时候那惊慌失措,落荒而逃的样子;都可以由学生来一一演绎。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再比如,学习到太宰治的《奔跑吧,梅洛斯》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动手画出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跟以往的文字作业相比,增加趣味性,还能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原著。这也是受到学生认可的教学方法。

(2)比较中日文学作品

通过比较文学研究法,加深对作品题材、中心思想、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理解,从而进一步理解作者的人生观、文学观等。比如运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法,将中岛敦的《山月记》和唐代李景亮所写的《人虎传》相比较。我们知道,前者是由后者改编而成的,人物情节与原著大致相同,改动最大之处是对变虎原因的处理。在《人虎传》中,李征之所以变虎是因为他犯下杀人之罪,而在《山月记》中杀人的细节被略去,取而代之的是李征性格上的弱点。显然,关于变虎的原因,中岛敦舍去了佛教因果报应的解释,而试图用现代观点在人性之中去探索杯具发生的原由。通过比较两部作品的异同,可以看到中日作家文学观的不同,进而找寻背后深层的社会方面的原因。这样从熟悉的中国文学为切入点,缩小文本的阅读距离,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3)侧重语言教学

基于语言学习的文学选读课是日本文学选读课教学法研究的经典课题。文学教学的起点是语言,离开语言的作品分析都略显空洞,因此,离开语言的作品特点、作家风格,只是教者的故事复述,或者学生接收到的是教师的加工复制品。

文学选读课是为日语专业高年级开设的,而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与低年级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理论上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词汇、语法知识积累,要运用这些知识来赏析文学作品,无疑是对日语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刘腾、王永萍在《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上发表文章,再次肯定了文学教学的语言教学功能。该文章以《伊豆的舞女》为例,指出细读文学作品,发现其中较实用的句型,还能进一步分析文章的段落构成,从而发现文章的整体构造之美。总体看来,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载体的,要欣赏文学作品,首先应掌握相应的语言知识,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

2. 影视赏析法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有学生反映通过观看影视作品、相关视频,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的确,影视作品在艺术表达上的多元化有利于学生多视角的解读。播放影视作品,还能打破一贯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就达到了学习文本的目的。以《青之文学》系列为例,其中有《人间失格》(太宰治)《盛开的樱花林下》(坂口安吾)《心》(夏目漱石)《奔跑吧,梅洛斯》(太宰治)《蜘蛛之丝》(芥川龙之介)《地狱变》(芥川龙之介),在学到这些作品时可以结合视频来理解文本。在学习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时,还可以让学生欣赏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拍摄的电影《罗生门》,来探讨小说和电影在故事情节上的异同。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也激发了学生对日本文学的兴趣。

3. 演习教学法的应用

Seminar 这一词来源于德语,意为“研讨小组,讨论交流会”等。1737 年,德国著名学者格斯那把Seminar 教学法引入大学,而后被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广泛采用。日语将其音译为“ゼミ”“セミナ”。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演习”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发表为中心,通过质疑、答疑来共同探讨的学习路径。

例如,笔者所在院校该课程选用的是王志松、林涛编著的《日本近代文学作品选读》,由日本近代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共十五篇。第一课是《我是猫》,正式开课之前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规定一个组长,把发表任务分配到每组,由组长负责分配小组成员的具体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给定的主题,提前阅读材料,查阅文献,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把查阅到的资料进行汇总,形成文字,并配以图片、动画、音视频等,结合PPT 进行课堂发表。

课堂发表应包含学生发表、提问、讲解、教师补充等环节。首先,教师针对本节课涉及到的作家及作品进行简单介绍,引入学生发表的主题。然后让学生上台发表,鼓励学生使用日语进行。其他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并在发表之后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见解。教师对发表内容作总结,并结合文学史对作家作品进行讲解补充。

这种演习模式打破了常规的教师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方式,课堂也不再是反调枯燥的课堂,让学生参与进来,以学生为主导,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一方面又练习了口语,另一方面资料汇整成文的过程有助于活用学过的语法、词汇等,还为将来的毕业论文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一举多得。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本着这一方针,笔者就正在教的这门课程做的一点思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很长很艰辛,为了使学生有更好的发展,教师要继续努力探索。

注解:

①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 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 [M]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3

[1]孙士超. 日本文学史课程教学思路新探[J]. 文学教育,2013 (6):92 -93

[2]孙静冉. 演习教学模式在《近代日本文学选读》中的应用[J]. 学教育,2015 (6):130 -131

[3]刘德润等. 日本古典文学赏析[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年版

[4]张龙妹主编. 日本古典文学入门[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年版

[5] 王志松,林涛主编. 日本近现代文学选读[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

猜你喜欢
日语文学作品文学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我与文学三十年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