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母舵手

2015-07-18 20:46沙志亮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试飞员飞行员航母

沙志亮

第一章 您的名字叫“辽宁”

您曾是一个生不逢时的孩子,瓦良格是您的乳名。斑驳的锈色诉说着您凄苦的童年,遍体的灰霾掩盖了您的铁骨铮铮,世间的风雨让您饱尝了国破政息的痛苦,十年的沉寂让您更加渴望燃烧激情。感谢命运让您与一个东方巨人相逢,他用有力的大手牵引您走出尼古拉耶夫破败的船台。从此开启了新的征程,他牵引着您穿越博斯普鲁斯海峡,他推动着您把好望角变成了身后的背影,一万五千海里的航迹串起了世界最大的三片海,628天的艰辛跋涉点燃了中华民族的航母梦。

您是共和国航母的长子,您真正的名字叫“辽宁”。它不仅是一个省的符号,更深的含义是因您的出现让祖国辽阔的海疆安宁。2012年9月25日是您的生日,那一天整个中国都为你沸腾。多少人为您喜极而泣,多少人为您举杯相庆,因为您已不只是一艘战舰。您是压抑在这个民族内心近百年的梦。而今正是家有男儿初长成,漂亮的海军灰让您容光焕发,巨大的相控阵让您更显威猛,甲板上放飞的架架战鹰告诉世人,您再不是那个黑海之畔羸弱的幼婴,舱室里忙碌的年轻水兵彰显着您血脉的搏动。

您又是共和国海军的幼子,但您的肩头却格外沉重。因为这个国家对您寄予太多的期望,这个民族曾被别人的坚船巨炮肆意欺凌。是必然还是巧合,您的首航海域紧邻甲午海战的那片海,您的首飞航线与英法联合炮击的大沽口遥遥相望,是历史让您铭记,铭记一个民族曾经的屈辱。是时代要您担当,担当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高耸的舰岛是民族挺直的脊梁,巨大的甲板是祖国宽阔的胸膛,翻滚的航迹荡涤着百年的屈辱,战机的轰鸣奏响了复兴的乐章,这就是您,中国第一艘航母的责任,必须是您,因为您的名字叫“辽宁”!

这首题为《您的名字叫“辽宁”》的散文诗,是辽宁舰副政委李东友创作的,他曾在多种场合激情朗诵过,也曾感动的无数人热泪盈眶。它抒发了中国人压抑了太久太久的感情,它喊出了这个民族蕴藏了太多太多的渴望……

中国的航母梦、强军梦,源于强国梦,而我们的强军梦、强国梦又源于挨打、被列强欺辱的痛苦记忆。这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因此,人民海军把建好航母,开好航母,用好航母看作是一个寄托着伟大中华民族复兴梦想、从苦难中挺起脊梁的事业。

辽宁舰的前身“瓦良格”号,绝不是最先进的航母,却堪称当今世界上最受关注的航母。这艘原本由苏联研制的航母,没有经历过战争,却经历了冷战结束的巨大动荡。“瓦良格”号庞大的身躯裹挟着舰体上残留的历史痕迹,辗转驶入了中国。进入中国的数年里,“瓦良格”号在中国东北的大连造船厂慢慢脱胎换骨,开始由中国续写这艘巨舰的传奇。

可是,就是到了2011年7月27日,当我国对外正式宣布正在改建第一艘航空母舰时,外电还引用有关大国专家的话说:“驾驭航母,中国至少要用10年时间……”

8月28日,西方某国媒体还发文,用的标题是:《中国航母,还只是说说而已》。

当辽宁舰横空出世之时,确实给世界一个石破天惊的震撼!境外媒体禁不住惊呼:“中国航母发展,超乎西方预想!”

超出他们的预想,引起他们的惊呼,非常正常,因为中国航母,不仅仅只是说说而已,是实打实的真抓实干。

只要接触过中国第一代航母人,你就会切实地感受到:他们是用血里的铁,锻打成钉子,壮战舰龙骨;是用骨头里的磷,点燃航行灯,照亮航程……

1、世界瞩目的入列和命名

自从“瓦良格”停在大连改装以后,关于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的命名问题,国外媒体和国内网友的猜测和传言不断涌现。先有媒体猜测“瓦良格号”可能将命名为“施琅号”,引发网友对“瓦良格”命名的热潮,从“施琅”、“毛泽东”、“泰山”到“北京”、“天津”、“重庆”号等不同角度、不同寓意的航母名称建议不绝于耳。国内某网站还进行了关于“中国第一艘航母命名”的投票,共收到了6000多个回复,“毛泽东”、“和平”以及“北京”,成为最受支持的选项。

航空母舰是航母编队的核心,也是各国海军力量的重中之重,为这些巨无霸起名,就有了特殊的意义。

当前全球正式拥有航母的国家有10个,共保有现役航母20余艘,其中美国独占11艘,除了“福特”号全部为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

起初,美国航母的命名方式多样,有富兰克林这样的历史人物,也有科芒斯曼特湾这样的生僻地名,还有军马、大黄蜂这样的动物。不过,现代美国航母的命名规矩得多,就是以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政治、军事人物的名字命名,堪称总统政要沙龙。目前,美国的主力航母——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便是如此。首舰“尼米兹”号,是以二战名将、美国海军五星上将、后来担任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的切斯特·威廉·尼米兹的名字命名;二号舰“艾森豪威尔”号,是为了纪念二战盟军最高统帅、五星上将、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现在,尼米兹级航母大多以历届美国总统的名字命名。当然,能上榜的,也是在美国历史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总统。目前,除艾森豪威尔外,该级舰名中涉及的美国总统如下:西奥多·罗斯福(四号舰),亚伯拉罕·林肯(五号舰),乔治·华盛顿(六号舰),哈里·杜鲁门(八号舰),罗纳德·里根(九号舰),乔治·H·W·布什(老布什,十号舰)。美国最新一级核动力航母——福特级,已敲定的舰名也是以总统命名:杰拉德·福特和约翰·肯尼迪。

英国对航母的命名,一开始采用皇家海军给主力舰命名的传统,即“神话加诏书”式。英国改装的第一艘平甲板“百眼巨人”号,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百眼巨人阿尔古斯。现代航母里程碑“竞技神”号,则来自希腊神话12主神中的赫尔墨斯。此外,还有“独角兽”号、“巨人”号、“西修斯”号、“珀尔修斯”号、“半人马”号等。这些神话中的人物和事物,让这些航母充满了浓厚的神秘感。英国航母名称中还经常出现各种溢美的形容词,比如“卓越”号、“勇敢”号、“光荣”号、“凯旋”号等。此外,英国皇家海军的不少航母都沿用以前的主力舰名称。比如,参加马岛海战的“无敌”号,其舰名此前就属于1907年建造的著名战列巡洋舰。这条战列巡洋舰参加了著名的日德兰大海战,并在海战中战沉,皇家海军的胡德少将与舰同沉。类似舰名屡见不鲜,给英国航母平添了一抹悲壮与沧桑的色彩。

实际上,中国海军舰艇命名有着严格的标准和切实的条例条令依据。根据《海军舰艇命名条例》,舰艇命名需遵循以下原则:区别于国际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舰艇命名;区别于国内地方船名;条理性强,便于记忆;字音清楚,不易相互混淆;名称响亮,有意义,能够体现祖国的尊严,表现出中国的悠久历史和文化;能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使用长久,在相当长时间内,能够满足装备发展的需要。

2012年9月25日上午10时,这是一个让中华民族、人民海军永远铭记的时刻!

那天,初秋的大连港,阳光和煦,波平浪静。

焕然一新的0A型舰彩旗高挂,全体舰员精神抖擞,分区列队,展示着特有的庄严。

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已按计划完成建造和试验试航工作,这天上午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正式交付海军。

国歌声中,热血澎湃!

碧海长天伴随着庄严的军礼,共同见证了这一伟大的时刻!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交接入列仪式并登舰视察。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一同出席并宣读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贺电。

胡锦涛向海军接舰部队授予军旗和命名证书。

经中央军委批准,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辽宁舰”,舷号为“16”。

仪式结束后,胡锦涛健步登上辽宁舰,检阅了海军仪仗队。随后,胡锦涛、温家宝等领导同志来到飞行甲板和部分舱室,认真察看舰上设施设备,与官兵亲切交谈,详细询问工作、训练和生活情况,会见参与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建造的科技人员、干部职工和部队官兵代表,并与大家合影留念。胡锦涛对航空母舰建造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要求部队和承建单位高标准完成好后续各项工作任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胜利完成交接入列,发来了贺电:

总装备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海军、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并参加航空母舰工程建设的全体同志:

在新中国成立63周年之际,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圆满完成建造和试验试航,按期顺利交付海军,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特向参加航空母舰工程建设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表示热烈祝贺和亲切慰问!

我国发展航空母舰,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第一艘航空母舰顺利交接入列,是我军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航空母舰发展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标志着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标志着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这对于提高我军现代化水平,促进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进步和能力建设,增强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对于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体航空母舰工程建设者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将永载史册,祖国和人民感谢你们!

航空母舰发展建设使命光荣、任重道远。希望你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忠诚使命、报国强军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遵循规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拼搏精神,团结奋斗、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再接再厉、奋发进取,努力推动我军武器装备建设跨越发展,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

2012年9月25日

很多国人对中国首艘航母命名为辽宁舰,可能有些疑惑,当你了解了中国海军舰艇命名的一些规律之后,心里就释然了。

驱逐舰:以大中城市命名。如武汉舰、济南舰等。

护卫舰:以中小城市命名。如安庆舰、巢湖舰等……

在人民海军的舰艇方阵中,还有两艘战舰是用人名命名的:一艘是远洋航海训练舰“郑和”舰,另一艘是大型国防动员舰“世昌”舰。

大家都知道,舰艇的舷号一般情况是作战舰艇为3位数,训练舰艇为2位数。

辽宁舰的命名和舷号“16”,主要综合考虑了建造地、训练基地位置、历史渊源以及是集训练、作战为一体的大型军舰等这样几种因素。

由此看来,在海军有关舰艇命名的条例规定不进行重大调整的情况下,中国海军航母的命名规则其实已经非常清晰,以行政省(区)、直辖市名称来命名航空母舰。可以想象,中国未来的航母,也都将遵循这一规则。因为中国不可能只有一艘航母!

辽宁舰入列,标明从今以后它具有了自己的舷号和名称。同时,“入列”还标志着辽宁舰已经作为海军的正式作战单位编入到海军序列。它从一个研制型的装备变成了正式的装备,以前是由研制方为主,以船厂的工程师、科研院所的工程师为主,海军官兵在那里学习操作、学习互相之间的协调。入列后变成以我们海军为主,工程师们随舰帮助继续进行训练。

从“瓦良格”到“0A型舰”,再到辽宁舰,曲折的航程诉说着这艘巨舰的浴火涅槃!

辽宁舰的华丽亮相,又引来了新一轮国内外媒体对中国航母的热炒。

《解放军报》载文说:辽宁舰交付海军,是中国海军航母事业迈出的重要一步。建设强大海军,依然任重道远。辽宁舰官兵表示:一定不畏艰险、攻坚克难,再接再厉、勇于创新,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为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贡献力量。

那么,对于包括辽宁舰舰长张峥、政委梅文在内的所有舰上人员而言,这一刻又是怎样的感受呢?

梅文这样说:“那一刻的感受,就是千钧重担压肩上!其实,在仪式开始之前,我和舰长就在私下讨论过,也列了一些问题。我说,张峥啊,我们接过来恐怕是千钧重担啊。张峥说,在学习的时候,还不觉得有这么重,但现在不一样了,这是我们的船,我们要来驾驭掌握它,以后还要到大洋上去航行,去履行自己的神圣使命,这种责任恐怕不像我们平时在岸上说的那么简单。我说,不仅仅要把部队带出来,训练过硬,能够履行好使命,还要真正为国家的整个政治、外交、军事大局做出贡献,需要我们做的事情很多,这个责任非常大。所以我们觉得,在接过军旗、接收证书的那一瞬间,真是千钧重担,真的正儿八经的挑在肩上,这种责任我们全舰官兵都有体会,我想我们两位主官体会的更深。”

中国航母入列交付海军并被正式命名,这个只有20分钟的仪式被全世界所聚焦,它对于中国海军、中国乃至国际政治的影响和意义被广泛讨论。

辽宁舰正式启航了!

从此后,辽宁舰!这个响亮的名字,也将昭告巨龙出海后的壮丽飞腾……

2、辽宁舰舰长和他的《炮群》

“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2012年9月25日,中国海军从此迈入航母时代。当我从胡主席手中接过军旗,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油然而生。”站在宽阔的航母飞行甲板,辽宁舰舰长、海军大校张峥激动之余,说得更多的是责任与使命。“这次航母交接入列,举世瞩目、举国关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专门致电祝贺,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参加航母交接入列仪式,这既是亲切的关怀、莫大的荣耀,又是巨大的鞭策和鼓舞。我们一定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圆满完成航母的后续科研试验和训练工作,为航母的建设和发展积累更多的宝贵经验。”

张峥还说:“面对辽阔的大海,听着不息的涛声,我的耳畔响起的是先辈们不屈的呐喊,和甲午海战隆隆的炮声,分明是催促我们奋起出征……”

随着中国航母的入列和命名,辽宁舰舰长张峥、政委梅文等舰领导也成为了媒体跟踪的焦点。李晓岩调离后,张峥即被任命为航母舰长。

2012年10月9日至29日,辽宁舰在张峥的率领下完成入列后首次科研试验和训练。

张峥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位“现代青年”,接触时间一长,我又觉得他是个当之无愧的“时代舰长”。他个不高,肤色白晳,很英俊,一脸阳光灿烂,与人们想象中的“五大三粗”、“肤色黝黑”的标准舰长形象大为不同,两腮还缀着一对浅浅的酒窝,剃着短短的头发,这种发型被称为“青皮鸭蛋头”,那是20年前他在大连舰艇学院读研究生时学员们要求理的发型,张峥一直保持至今。他说:“那所军校给他带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张峥1969年9月出生在浙江湖州,基本上算是位70后,在舟山群岛部队家属院里长大。父亲是一名1961年入伍的老兵,从海军工程兵的基层干起,退休前是东海舰队某基地后勤部的政委。

军人家庭对张峥影响很大。小时候,他常到父亲书橱里找书看,特别是看过《星火燎原》、《新一代最可爱的人》中那些英雄悲壮的故事后,他热血沸腾,决心成为那样的人。也就是从那时起,当海军的梦想在他心中萌芽、生根,并立志做一名舰长,但他没想到自己能成为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的舰长。

“我的一切都与海军有关。”坐在辽宁舰并不宽敞的舰长住舱内,张峥微笑着对我说起他的过去。

辽宁舰排水量5万多吨,舰上有3000多个舱室,舰长在航空母舰上拥有“崇高”的地位,但张峥的舰长住舱远称不上气派,甚至有些局促,他却非常适应,用称赏的口气说,苏制舰艇的设计都是向战斗力倾斜的。舰长住舱由办公室、卧室、卫生间组成,一切干净整齐,就连墙角边的分类垃圾桶都排成一条直线。办公室内的书架算是略显“奢侈”的物件。

我浏览他的藏书,除了舰艇专业书,还有时政、励志类的畅销书及文学类期刊。听其他同志讲,张峥经常会给舰上的官兵推荐书看。

“平时你都爱看些什么书?”我边看边问。

“我看书比较杂,除了熟读专业书之外,还特别钟爱一本小说。”张峥说。

这引起了我的兴趣,就好奇地问:“书名叫什么?”

“是朱苏进的《炮群》,反复读过很多遍。”他说,“后来,我把这本翻得烂熟的书送给了弟弟。”

张峥的弟弟张晖也是一名海军军官。

朱苏进是位军旅作家,《炮群》讲述的就是军旅生活。这部长篇小说描写了一位“追求出色、与命运较量”的年轻军官的故事。小说的广告语说,“《炮群》把当代军人的日常生活上升到审美高度,映射出职业军人精神世界中痛苦而灿烂的光芒”。

有人这样评论这部书:“首先表现为苏子昂这个人物形象的矗立。少壮派军人、中校团长苏子昂,显见是从朱苏进先前笔下的班长西丹石(《引而不发》)、古沉星(《凝眸》)、南琥珀(《第三只眼》)们成长而来、发展而来(当然也还包括连长袁瀚、参谋孟中天)。他们之间优秀的军人素养和远大的将军抱负是一脉相承的,他们渴望一展雄才大略而又苦于无用武之地的英雄悲凉也是如出一辙的。但苏子昂毕竟是他们的长大与丰富,是在一个更为广阔与复杂的军旅人生舞台上的表演者,一个在军队现代化进程浪涛中的弄潮儿,因此他的命运就具有了更为深邃的意味。”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苏子昂是“一个在军队现代化进程浪涛中的弄潮儿。”

张峥喜欢苏子昂这个人物,他也想当“一个在军队现代化进程浪涛中的弄潮儿。”

事实上,张峥差点与自己的军旅梦擦肩而过。他上高中时,曾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郑重宣布:“我是不会去考地方大学的,我一定要上军校!”

父母非常支持张峥的选择。然而,命运与他开了个玩笑。1986年他高考时,军校在舟山岛上不招生,这让张峥很受打击。“但天无绝人之路,在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系的招生广告下,有一行小小的字吸引了我的目光。”他掐着指尖模拟出那行字的大小,“‘毕业后从事与国防相关行业,就报这个学校,就报这个专业!”张峥只填报了这一个志愿,而且不服从调剂。他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被顺利录取,于是“欢呼雀跃而去”。

在地方大学校园里,张峥体会到了什么叫“身在曹营心在汉”。看到少年伙伴寄来的戎装照,他艳羡不已。从军梦一直在他心中熊熊燃烧。进入大三,为防止别的诱惑影响自己选择,张峥开始写日记,他每天都在日记本上倒计时:距离当兵还有××天。毕业时,全班32名同学,要么出国留学,要么分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工作,只有张峥一人进入“并不算好”的部队。

“我有点一根筋。”他微笑着总结说,“认定目标不转弯,只追求自己认为美好的东西。”

1990年,张峥分配到了东海舰队某自动化工作站,驻地在大城市,专业对口,环境很好,他应该满足了吧。不,他并不满足。他想改行到战斗部队,实现自己上舰艇、当舰长的愿望。

1992年,张峥报名考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的研究生,作战指挥专业。他被录取了。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以治学治军严格而闻名,当时的院长就是现任海军司令员吴胜利。除了狠抓专业课学习之外,学院还注重从点滴抓养成,从基础培养学员的军人气质和战斗作风。

可以这样说,研究生队的学习、训练和生活改变了张峥,重塑了一个新的张峥!

从张峥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军人气质”渗透在他诸多生活细节中:每次和客人合影时,张峥总是笔直地站着,如同一棵挺拔的松树;还有那干净利索、20年不变的“青皮鸭蛋”发型等,这一切都是大连舰艇学院给熏陶的,给冶炼的。

张峥深情地说:“我永远感激这所学校!在那里,我一下明白了什么是军人的本色,什么是军人的使命。”

张峥清楚地记得,在学院大操场上,新年假期结束后第一天,上千名军校学员排着整齐的队伍点名,“昨天还在家里与亲人其乐融融,今天你只是这个队伍中毫不起眼的一员”,他神色庄重地说。

张峥“一辈子也忘不了”的还有这一幕,也是发生在大操场上。当年,他所在的研究生队有一名学员因没穿制式衬衣,违反有关规定,处理的结果是:学员队队长在空荡荡的操场上被单独罚站,因为他未尽到领导责任。

1995年夏天,张峥和9名研究生同学即将从大连舰艇学院毕业。当时的研究生还是凤毛麟角,这些部队的“宝贝”,一部分选择去舰队机关,另外几个则留院校任教,只有张峥要求到基层作战部队。

时任院长吴胜利觉得这个学员有个性,就问张峥:“都研究生了,你去部队干什么?”

“我要当舰长!”张峥没有隐瞒自己的想法,响亮地回答。

“当舰长可很不容易啊!”吴胜利像是提醒又像是告诫他。

张峥做出了今天看来有些“年少轻狂”的回答:“不当上舰长,我就不结婚!”

吴胜利闻听此言,笑得很开心,点头赞“好!”

众所周知,张峥不仅当上了护卫舰舰长、驱逐舰舰长,还当上了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的舰长。当然,他也和一位青梅竹马的女孩结了婚。这是后话。说起来他和妻子,两人两家都非常有缘,上一辈人就结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父亲和岳父是同一批入伍的战友,甚至两个人的工作调动也几乎是一致的,就连下一代的出生时间也差不多,只不过一家是两个儿子,一家是两个女儿,但取的名字是同音字。

说到有缘,张峥和航空母舰更有缘。他获得大连舰艇学院作战指挥学硕士学位之后,分到作战部队,任导弹护卫舰“铜陵舰”副作战部门长,舰长就是“飞行员舰长班”学员柏耀平。此后,他岗位不断变换,又先后在“飞行员舰长班”学员李晓岩、王仲才等手下工作过。

新世纪初,柏耀平作为“上天能驾机、下海能操舰”的飞行员舰长名扬神州,拉开了海军新型指挥人才成长大幕的一角。

同一时期,年轻的张峥获得了难得的成长成才机遇——2001年,他被选送到英国联合指挥参谋学院留学,攻读联合作战专业。

英国联合指挥参谋学院成立于1997年1月,是由国防学院和陆、海、空军的参谋学院合并而成。校址原在空军参谋学院内,2000年移至牛津郡什里弗纳姆新建的军事院校大楼内。联合指挥参谋学院的整个大楼建筑像一架大型的侦察机,中间像舰艇的头部,两翼则分别像装甲车和飞机的机翼,体现了联合指挥参谋学院集陆、海、空三军于一体,培养未来战争联合作战指挥、参谋军官的寓意。

张峥先是在英国国防语言学院进行培训,很快就过了关,拿到了北约标准的英语工作证书。

张峥知道这个机遇可遇不可求,非常珍惜。他在攻读英国联合指挥参谋学院联合作战专业的同时,还报读了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国防研究硕士研究生。他骄傲地说:“我是中国军人第一个同时拿下这两个专业学位的。”

由此看来,张峥的英文很好,也就不足为奇了。他在东海舰队任舰长、支队副参谋长期间,在与外军交流时,如果涉及生僻的装备单词,他就亲自上台担任翻译。在辽宁舰举办的晚会上,张峥还唱过英文歌《Sailing》,那是电影《哥伦布传》的主题曲。

英国联合指挥参谋学院组织实习时,张峥曾到英国朴茨茅斯军港、美国诺福克军港参观过外军航母。外军航母给他震撼的同时,也加速了他对中国航母梦想的疯长,但是,这显然并不是最重要的,他说:“留学两年最大的收获是,对西方现代军事理论有了更深的感悟。”

2003年9月,张峥学成归国。此后,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先后在护卫舰、驱逐舰上当上了舰长,并以大海为舞台,以重大训练和重大演习为背景,导演出了一幕幕、一场场波澜壮阔的活剧。直至他被选调到航母部队,又开始了一段崭新的军旅生涯。

张峥说:“到了航母,我又经历了一次再造。虽说同是舰船,但量变发生了质变,是一个崭新的专业,要彻底改变思维惯势,无法吃老本。”

从舰船本身来说,是由小变大。“我干过最大的战舰仅有6000吨,‘辽宁舰近60000吨,大了近10倍。”张峥掰着手指算账,“所带来的训练、作战、管理、安全等方面的问题,都是质的变化。”

从航空兵来讲,是从大变小。张峥对此算得更细,从几千亩地的机场起降,到航母甲板上还不到20000平方米,仅有20来亩。它给飞行、机务保障所带来的变化和对安全的挑战是巨大的。一名指挥干部不认识到这一点,不重新学习,肯定是要摔跟头的。

在张峥的舰长室里,卧室的墙上挂着一件蓝灰色飞行皮夹克,笔记本电脑的桌面是他穿着这件飞行服的照片。整洁的办公桌上,唯一的装饰物就是一架直升机。“这是我的飞机。”他指着那架灰色的舰载直升机模型骄傲地说。这位航空母舰舰长的飞行经验正在不断丰富。从本质上讲,航空母舰是一个海上浮动机场,舰载机才是战斗力的关键,这要求航空母舰舰长对舰载机要有深刻了解。长期在水面舰艇部队服役的张峥正努力补上这一课。前面已经讲过,在上级安排下,他和刘志刚、刘喆、高兆瑞等战友一道去航空兵部队代过职,到海军飞行学院训练飞行过。“飞过没飞过感觉很不一样。”他感叹。飞行加深了他对航空母舰的理解,张峥经常会对别人说:“有生命的人和没有生命的武器互相拥有就是战斗力的实质。”这也是《炮群》中的一句话。

张峥对我说:“读着小说,我确确实实可以感受到作家倾注在苏子昂身上的满腔激情和深爱,可以感受到苏子昂那份旷达倜傥和卓尔不凡,那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气。这种英雄豪气是我们每个军人所必须具备的。没有这股气,就成为不了一名优秀军人。”

体验飞行对张峥太难忘了。飞行前的那一天晚上,张永义副司令员来到了他和刘喆住的房间,还特意穿了一套飞行服,除了很细致地给他们讲飞行知识和技巧外,还鼓励他们:“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要大胆飞,放手飞,真正体会飞行员的感受。”

张峥飞上去了。

第一个起落下来,张永义副司令员从塔台上走下来,笑呵呵地问张峥:“感觉怎么样?”

“有点紧张,手心直冒汗。”

“那是握杆太紧了。初学飞行都这样。”张永义副司令员给他们讲了一个“纸筒驾驶杆”的故事。

“纸筒驾驶杆”!张峥觉得很稀奇,“纸筒还能当驾驶杆?”

“能啊。每一位新飞行员都要练。”张永义副司令说。在他当飞行学院院长时,为了让新飞行员克服紧张和握杆重的问题,飞行教员就找来一张报纸卷成筒,让新飞行员握着,模拟做动作,一紧张、手握得重,纸筒就会瘪,直到心情放松了,手握得柔和了,才算过关。

首长的点滴传授和带飞教员的耐心帮教,使张峥和战友们进步很快。

体验飞行的最后一天,天气不太好,雾很大,能见度低,只有几百米。

开伡、滑出、进跑道、拉杆、起飞……一切都很顺利。可到了机场上空,张峥却莫名其妙地紧张起来,特别是一看见指挥塔台,心情就更加紧张。他不停地看能见度,似乎有这样一个心理,希望雾再大一点,看不见指挥塔台,因为他知道,张永义副司令员就在塔台上看着他。他在心里想:今天是怎么啦?这么紧张。下去准得挨张副司令的骂。他深吸了一口气,平稳一下心绪,又回忆了一下首长讲解的“纸筒驾驶杆”要领,全神贯注地操纵着飞机。也奇了怪了,刚才的紧张刹那间跑到“爪哇国”了,战鹰劈开浓雾自由地翱翔……

飞机落地后,张峥第一眼就看到等在那里的张永义副司令员,迎接他的是一句表扬:“小子,飞的不错吗。”

张峥“嘿嘿”憨笑着:“首长,您是批评还是表扬?”见了首长的面他反而不紧张了。

张永义很高兴,说:“当然是表扬了。”随后,招呼张峥、刘喆等人站在飞机前合影留念。

张峥笑容满面地对着镜头,还在心里不停地念叨着:“这是我的飞机!这是我的飞机!”他知道,一名航母舰长,不懂飞行,不了解飞行员,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航母舰长。

在舰上呆的时间长了,与张峥处的久了,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兄弟和朋友。我发现官兵们有点怵他也十分喜欢他。

在战位上、在工作中、在公开场合,张峥常常是不苟言笑,说话字斟句酌,有点不怒自威的感觉。

舰长是管理航母这个庞然大物的第一责任人。张峥抓管理很狠、很严,他认可“慈不掌兵”这句古训,特别是在抓部队作风养成上,对一些点滴小事也从不放过。他说:“航母管理无小事。”比如:一旦发现有人违规不在航空母舰指定地点抽烟,抽烟者将会受到严厉惩罚。再如,有位干部因口袋里装了一个打火机,受到了严肃处理。他甚至会对个别战士不穿制式袜子提出严厉批评,并与甲午海战时我方舰船炮筒上曾晾有士兵的衣服联系起来,提醒大家勿忘国耻。

“我希望这是一支‘品行端正的部队,不要沾染不良习气;更不能是一支黏黏糊糊的部队,要雷厉风行、立说立办!”张峥说。

但是,私下里,这位年轻的舰长很随和,甚至有点调皮的感觉。

在卧室里他珍爱的飞行皮夹克旁边,挂着一幅维语看图说话,手指轻轻一揿上面的图案,就会有清晰的维语发音,张峥流利地模仿着。这是因为舰上有维族女战士。“我希望和舰员们建立一种兄弟姐妹一样的感情。”他说。

张峥和梅文,一个舰长,一个政委,虽然两个人性格不同,却是一对心有灵犀的好搭档。这有我亲身经历的事情为证:

2013年4月5日,清明节,部分官兵破例放了一天假。张峥和梅文,两位军政主官,越是在部队放假的日子越不能休息,他们要值班。

夜深了,他们躺在了床上。大约凌晨1点多钟,两个人在睡梦中同时被一声轻微的“叮咚”声惊醒,两个人几乎同时翻身起床,两个人也几乎同时拿起万能钥匙走出了舱室,过道里,两个人碰了面,四目相对,异口同声地问:“你起来干什么?”

张峥说:“我听见了响声。”

梅文说:“我也听到了。”

张峥说:“睡不着了,出来看看。”

梅文说:“我也是,不放心。”

正巧那天我整理采访笔记,还没睡,又开着舱室门,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就走了出来。

两人又几乎是异口同声地问我:“你还没睡?”

我说:“没有,整理笔记呢。听见你们说话,就出来了。”

张峥说:“老兄,不好意思,打扰你了。”

梅文说:“你辛苦,早点休息。我们要去检查。”

我说:“我跟着你们去。”

两个人同时点了头。

这一夜才叫真辛苦,一点响声竟让他们上下攀爬了几个小时,直到确定没有安全隐患才放心。等我们回到住舱,天已放亮,霞光铺满了东方天际……

我真正体味了一把责任的分量,也分享了他们并肩战斗的亲密……

在我采访结束离开辽宁舰那天,张峥、梅文送我到舷梯口,离开这艘巨舰和舰上的兄弟,我真有点不舍。

张峥紧握我的手,真诚地说:“老兄,不要忘了我们,多联系。如果到北京出差,我会去看你的。”

“会的,会的,我忘不了你们。”

梅文亲昵地对我说:“‘辽宁舰也是你的家,你的舰,常回来看看。”

我点点头,转身走下舷梯。立正,向着辽宁舰,向着战友们,敬礼!

舰艉上,那面鲜艳的“八一”军旗,在海风吹拂下正呼啦啦地飘扬!

这让我想起《人民海军》报一位记者在一篇稿件中的描述:

2013年元旦,舰岛主桅杆上悬挂的国旗,呼啦啦地随风招展。面对全舰官兵,回顾曾经的酸甜与苦辣、光荣与梦想,舰长张峥亮开了嗓子:

“回首过去,我们理应自豪;展望未来,前方的路还很漫长!我们必须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大力弘扬忠诚使命、报国强军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遵循规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拼搏精神,团结奋斗、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再接再厉、奋发进取,为航母的建设和发展积累更多的宝贵经验,让航母梦强军梦强国梦,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放飞!”

放飞梦想,年轻的舰长正与战舰一起启航……

3、负重前行的“党代表”

梅文,中国首艘航母的首任政委,党的十八大代表,必然是国内外媒体跟踪报道的焦点人物。可是,他非常低调,不愿过多地谈及自己和家庭,常令记者们失望而归。

笔者到舰上采访和体验生活时,已经和他很熟了,他也只是给我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自己的简历,以及家庭的情况。初和他见面,我看得出他显得有些疲惫,两道浓眉紧锁,双眼里透出一种忧郁加思索的眼神。

梅文是湖北黄梅人,当他任辽宁舰政委的身份对外公开后,他家乡和紧邻他家乡的江西九江的媒体捷足先登,前往他家里采访,对他的成长经历有了较为详细的报道,这也弥补了他不愿多谈的遗憾。

2012年9月27日,《浔阳晚报》记者陈姝含和实习生谢梦就以《小池镇走出中国首艘航母政委》为题,报道了梅文及其家庭:

9月25日,一个让黄梅人骄傲的日子。这一天,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就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这个振奋国人消息的过程中,一个叫梅文的政委亮相荧屏,顿时,黄梅县沸腾了。因为梅文是黄梅人,他的家乡就在九江长江大桥北面的小池镇。一时间,黄梅老百姓和在九江生活的黄梅人都激动不已!国内诸多媒体更是纷纷聚焦小池镇,探访这位中国首艘航母政委的成长经历。

(1)邻居交口称赞梅文

9月26日,艳阳高照,丹桂飘香。在小池镇中列村一个颇为僻静的小巷,村民们忙着翻晒花生、芝麻,记者上前询问梅文家人住址。“哦,你找梅家呀,喏,就是那栋普通楼房。”一名老人指路的同时,还忍不住感叹,“梅家出了个有出息的伢儿哦!”

就在记者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往梅家走时,其邻居张守丰闻声跑出来,笑呵呵地说,“找梅文父母家吧?梅文可是我们的骄傲啊!昨晚上我们都晓得梅文这次担当了重任呐!是看电视新闻才知道的。当时,我听到播音员播出了梅文的名字,接着又看到了梅文,于是我赶紧喊来老伴,说‘你看你看,这是隔壁的梅文。

“是哦是哦,我们开始不晓得晚上有关梅文的报道。老伴喊我看电视后,我接连看了两遍,为的是多看看梅文啊!”此时,张守丰的老伴杨应珍笑吟吟地告诉记者,在她的印象里,梅文好忙,好少回家。“偶尔抽空回来也很少出门,过年回来和气地跟左邻右舍打个招呼,碰到我就笑着叫我声嫂子,他是蛮好的人呐!”

“我们村出了个航母政委,这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的后代学习的楷模!”说起梅文,邻居们交口称赞。

(2)梅母见儿又高兴又牵挂

“我的文儿瘦了。”见到记者,74岁的徐俊华老人说,“突然看到电视中的儿子,我又高兴又牵挂。高兴的是党培养我儿子,对我儿子委以重任;牵挂的是我儿一心扑在工作上,看起来有些疲劳,人也瘦了不少。”

梅母说的“文儿”就是梅文,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的政委。梅文,1965年11月出生,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毕业,海军大校军衔。他从基层水兵一直干到今天,有着丰富的舰艇工作经验。此前历任南海舰队政治部组织处青年科长、组织科长、南海舰队某驱逐舰政委、驱逐舰某支队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等。

梅文父亲叫梅群,今年80岁,曾是抗美援朝志愿军,目前瘫痪在床。哥哥梅军在外打工,妹妹叫梅玲。梅文的妻子是海南三亚的一名老师,儿子今年16岁。由于梅父瘫痪在床多年,已逾古稀的梅母身体也大不如从前,在这个和睦的大家庭里,梅文的嫂子石国珍挑起了照顾双亲的重担。逢年过节,接到梅文夫妇的一个问候电话,一句家常关心,她就知足了。

梅母告诉记者,从儿子参军以来,她没主动打过一次电话。“无论我多想他,都坚持不打电话,我怕打扰了我的儿。但是我又想多关注我儿在部队的消息,所以我长年订报,并且看电视新闻。昨儿晚上收看新闻联播时,孙子从南方打电话来,提醒我好好看看新闻,并说‘奶奶,您看到我爸爸没?我刚看到他好疲劳”。

(3)儿时的梅文乖巧机敏

梅文出生在黄梅新开镇,一岁多时,其母带着他和哥哥到东北长春随军。在梅母的记忆里,梅文是三个孩子中最乖的一个,“不爱打架,不生事”,是“挨父亲揍最少的一个孩子”。

在他成长的岁月里,严厉的梅父仅在他两三岁时打过他一次,而打他的起因也仅仅是他吃饭时睡觉。被父亲打了一巴掌,小小的梅文没有哭,倒是一旁的梅母心疼万分,她忍不住为爱子打抱不平,“孩子又没有别的毛病,凭什么要打他呢?”有些“理亏”的梅父当时找不出好的理由来回复,但乖巧的梅文给了父亲后来“自我吹嘘”的“资本”:“这伢儿再也没有在吃饭时睡觉,幸亏我那一巴掌!”

5岁多时,梅文嚷着要读书,梅母在工厂上班之余还得照顾三个孩子的饮食起居,根本没空教梅文,兼之担心梅文年龄小,不够读书条件,所以当时不打算送他读书。最终拗不过儿子的央求,她只得随手抓一把玉米粒,叫梅文数100粒出来。没想到他数对了。“送他去吧。”梅母跟梅父商量。

到了学校,老师看到梅文显小,就问他几岁,还没等梅母反应过来,梅文就抢着答道“7岁”。接着他清清楚楚地回答了老师关于父母工作、家庭住址的问话,老师瞬间喜欢上了这个机敏的小男孩。临走时,梅文还天真地拉住老师问“要不要数玉米粒呀”,老师被他逗笑了。就这样,梅文在长春顺利地读书了。

(4)高中毕业后执著参军

每每放学回家,看到营区训练的部队,梅文就喜欢拽根高粱秆来,比比划划模仿练兵的一招一式。日子一长,他跟部队的兵叔叔都混熟了,而且总喜欢黏着他们。

1975年,随着父亲转业回乡,梅文恋恋不舍地离开军营,来到小池镇继续读书。也许是自幼在军营中长大的缘故,梅文一直有恋军情结,参军是他不泯的梦想。高中毕业时,父母叫他到母亲工作的小池油厂待业,表格都拿回来了,他却说“我要去当兵”。

考虑到他才16岁,当时的村支书纪迎军便劝他先工作,来年再当兵。梅文不同意,因为担心一旦待业就不能入伍,他甚至要求到工厂做临时工。纪支书和父母这才知道梅文是铁了心要去当兵。也许是机缘巧合,看到梅文后,来接兵的林军官说:“我要文化程度高的,这个娃素质不错,年龄小点我也要带走。”

入伍时梅文什么都没带,只带了一书包的书。入伍次年,梅文考上了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在校期间当过区队长,成绩优异,表现突出,多次立功,他的照片至今还保存在学院里。毕业后回到南海舰队。有着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梅文,很快成长为171舰(海口舰)政委。2009年,领导找到他,说是要调整他的工作,因考虑到他的家庭困难,让他和妻子商量。妻子非常支持:“既然部队挑选你去,你就去好好干,家里的事,用不着你担心。”

(5)忠孝不能两全父母最懂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梅母对此深有感触。虽然眷恋老家,虽然想念双亲,梅文却很少有空回乡探亲,偶尔回家也是步履匆匆。9月23日,梅父80岁生日,当晚梅文妻子打来电话,充满歉意地说,梅文好忙好忙,无暇祝福老父,但他提前几天就叮嘱妻子打这个电话,替他祝福父亲生日快乐。家乡的亲人们哪里知道梅父生日当天,梅文正在接受重任而加班加点地忙碌呢?

梅母说,梅文其实是非常孝顺父母的。因为工作岗位特殊,他无法跟父母畅谈工作琐事,但这并不能阻挡他作为儿子想念老父老母的心。有一次,梅文拨通了老家的电话,来不及唠家常,只充满愧疚地匆匆说了一句“妈,我又去接船,好忙”。只言片语,拳拳孝子心,梅母暖到心底。今年春节,正值舰艇放假,梅文带着妻儿回乡与父母亲人团聚。“可能是因为他二爹过世加上他爸爸腿疼得厉害,我儿在家住了10天,这是这么多年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其实他是非常孝顺父母的,那段日子,他除了走访亲戚朋友、看望战友,就是陪我和他爸爸。几乎每天下午,他都要一边替爸爸按摩脚关节,一边聊家常。”

昨日正午时分,记者采访结束时,留意到梅母又打开了电视机,陪着躺在病床上的梅父看“新闻联播”重播,望着电视中的儿子,梅母深情地喃喃自语,“文儿,你是党培养出来的,妈希望你好好工作,保重身体。”

梅文是在航母部队开始“招兵买马”时来报到的,首要任务是选人。用他的话说:“航母部队组建时,就像你们写文章,开篇:是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第一章是如何为这支部队定位;第二章是怎么教育部队,铸牢军魂;第三章是如何塑造形象,抓好管理;第四章是如何提升战斗力,确保能打仗,能够打胜仗……只不过,永远没有尾声。”

作为一名政治工作者,航母上的“党代表”,梅文思考了很多,也感触颇深。他在认真领会和分析各级首长的讲话精神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清晰的政治工作思路。

关于这支部队的定位和建设目标,当时海军刘晓江政委找他们谈话时总结了三句话:你们是中华民族百年梦想的实现者,使命神圣。你们是海军转型建设的推动者,任务艰巨。你们是国家安全、海洋权益的捍卫者,责任重大;海军吴胜利司令员,在多种场合、多次讲到,要求他们当海军的“标杆部队”、“开拓者”;航母部队王海司令员的思路是打造一支新军,打造一支铁军,打造一支一流部队……

梅文组织召开舰党委会,反复学习和领悟首长指示精神,最后形成了“建标杆部队,创一流业绩,当转型先锋”的总目标,在全舰叫响了“我们是标杆部队,我是标杆舰员”的口号,并在全舰先后开展了“感恩”、“诚信”、“铸魂”等系列教育活动,形成了具有辽宁舰特色的政治教育路子。

我在辽宁舰采访期间,正巧碰到海政宣传部教育处处长李因兴来舰上调研,他对我说:“‘辽宁舰的政治教育特色鲜明,开口小,重实际,易接受,效果好,官兵们入心入脑。”

2012年的金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

梅文是人大代表,来京参加大会,自然成了媒体的追踪目标。为此,他专门写了一篇稿件,阐述了自己的想法:

在北京参加党的十八大时,因为特殊的身份,不少记者问我关于建设海洋强国、关注海洋安全等方面的内容,也促使我产生了一些思考。

世界强国,必然是海洋强国。关注海洋,就是关注中华民族的千秋基业。我国由于受农耕文化的深刻影响,社会普遍缺乏海洋意识。明朝虽有过郑和下西洋这一“有史来最光焰之时代”,但正如梁启超所叹,“而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在片帆寸板不得出海的旨令下,中国走向远海大洋的征帆从此搁浅百年。

当前,我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每年约有90%以上的对外贸易额是通过海上运输实现的。“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未来一个较长时期,我国安全威胁主要来自海上。仅去年初以来,菲律宾挑事黄岩岛,日本上演“购买”钓鱼岛闹剧,越南立法将中国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包含在所谓越南“主权”和“管辖”范围内,东海南海一时间暗流涌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海外利益,任重而道远。一位西方战略学家的名言应引起我们的警醒:“没有海军,我们在紧要关头所表达的国家意志也就仅仅成了一个泥足巨人所做的笨拙无用的姿态而已。”

建设海洋强国,必须有强大的海军力量做后盾。人民海军只有形成强大的远海防卫作战能力,才能为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第一岛链、第二岛链,不应是束缚海军发展的“锁链”,而应是走向远海大洋的“航标”。近海内,要能守得住,拿得下,坚决捍卫我国海洋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在远海,要能出得去,护得住,冲破岛链束缚甚至严密封锁,具备牢牢维护我国海外经济利益和战略通道畅通的实力。

作为第一代中国航母人,全舰官兵备感使命神圣、责任重大。我们要以顺利完成交接入列和舰载机着舰起飞为新的起点,持续兴起大抓军事训练热潮,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加快推进战斗力建设,确保早日形成远海作战能力,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2013年8月,我又一次来到了辽宁舰,又一次见到了梅文,又一次促膝长谈。这一次,他有点敞开了心屝。来之前,虽然我对他的家庭情况有了一些侧面的了解,上次采访时,官兵们也告诉了我许多,所以我暗暗提醒自己,尽量不去触踫他心灵深处的痛。不了解情况的人不知道啊,为了航母事业,这位“党代表”,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忍受了多大的痛苦,做出了多大的奉献与牺牲……

坐在舰上特设的“吸烟室”里,梅文递给我一支烟,点着,我们两人都沉默了良久。

我看这烟是他家乡湖北武汉产的,像是没话找话,就问:“你最近回家了?”

梅文点点头,深吸了一口,长长吐出来,说:“回去了几天,老爷子走了。”说这话时,他的眼圈有点红。

我的心猛地一紧,又问:“多大岁数了?”

“80岁了。瘫痪在床已经十几年。他这一走,自己解脱了,我妈也解脱了。”

“是啊,老母亲这些年辛苦了。”

“我父亲一辈子坚强,没想到被病打倒了。记得小时候他给我们讲志愿军的战斗故事,最常说的是,是军人就要勇敢冲锋,是军人就应该坚守阵地,攻的上,守的住,死也要往前倒!”说这话时,梅文脸色沉重,心也沉重。

梅文的性格遗传了父亲的基因,一旦生命听到了新的召唤,他潇洒得就像弹落烟灰一样,轻轻挥手一弹,就将其遗落身后,为了使命一往无前,任何东西都可舍弃。

我觉得这话题有点沉重,故意往旁边领,就说:“老父亲出殡那天,你家属和孩子回来了没有?”话一出口,就马上意识到这话题更沉重。

梅文长叹了一口气,摇摇头:“孩子的身体不允许啊,越大越难。”

我一直想回避的问题,被我无意间讲了出来。

梅文有个聪明懂事的儿子,当时16岁,马上要上高中了。可是,因为出生时难产,大脑缺氧,造成残疾,被固定在了轮椅上,从出生到现在还没有站起来过。因为工作关系,他们的小家先后安在了广东湛江、海南三亚,儿子小时候,当教师的妈妈还可以抱着、背着、用自行车驮着,带他去上学、康复治疗。可是现在,儿子长大了,体重也100多斤了。妈妈抱不动、背不动了。

梅文对儿子一直有种深深的内疚,因为在妻子怀儿子的时候,他无法守在身旁,而是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现在,在儿子最需要父亲肩膀的时候,他依然不能扛起儿子……

儿子非常聪明,好学上进,虽然每天要做康复治疗,耽误了不少课程,但每次考试他都能排前几名,还多次获全年级第一。儿子非常懂事,阳光快乐,虽然不能走动,却很有凝聚力,同学们都围着他转。爷爷奶奶远在湖北,儿子想着定期给他们打电话,问候老人。梅文和妻子担忧他的身体,担忧他的未来,他常常绽着笑脸宽慰他们,说让他们放心,自己一定能够自食其力。

儿子越是这样,梅文的心越疼。我也是一个当父亲的人,理解他。

梅文说:“我不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可我一定要当一个好军人!”

我问梅文:“你知道舰上的官兵怎么评价你吗?”

梅文定定地看着我,想知道答案。

“他们说你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一个真性情的首长,一个忘我拼搏的党的代言人。这是原话,我没有创作半个字。”

梅文听后,点头说:“能得到战友们这样的评价,值了。”说这话时,我看到他的眼角泛起了泪光。

“你知道他们又是怎样评价你爱人吗?”我又抛出了另一个话题。

梅文拭了拭眼角好奇地问:“怎么说?”

“这是中队教导员肖磊说的。他说:政委嫂子永远是那样的温文尔雅,很平静随和,但人很消瘦。我们知道,她多么不容易啊。这些年来,她无怨无悔支持政委工作,默默地为家庭,为孩子,也可以说为航母事业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她是我们航母人家属的优秀代表。”

“这些年我家属确实不容易。”梅文感叹。他转而又说,“肖磊夫妻两人都干航母,也很不容易。肖磊是我们舰上的小诗人,一开始在政工办当干事,现在给他压担子,让他去当了教导员。”

我问:“大诗人是谁?”

“应该数我们舰副政委李东友吧。我们俩配合得很默契,他是个激情四射的人,干工作有激情,写诗也很有激情。”

这天,我们聊了很长时间……

辽宁舰副政委李东友,这位被梅文称为“激情四射”的“大诗人”,是海军航空兵出身,河北唐山人,1967年12月出生,1986年考入军校入伍。曾在石家庄军械技术学院、烟台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大连海军舰艇学院学习,是南京海军指挥学院的研究生。历任无线电员、指导员、协理员、教导员、干事、副处长、主任等职,调航母部队之前,是我军第一支舰载直升机部队的团政委。

我和李东友是老朋友,在海航部队就相识,两人见面都是直呼其名,不称职务。

我到舰上采访,他非常高兴,我刚住进舱室,他就赶来了,连声说:“欢迎!欢迎!”

我问:“东友,最近又有什么大作?”

“没写什么,只是有感而发,写了几首诗。”

李东友给我看他的新作,一首就是本章开篇我引用的那首《您的名字叫‘辽宁》。这首诗他在不同场合朗诵过,每每让官兵们热血沸腾,热泪盈眶。还有一首题为《你是我心中永远的痛——一个老兵的感怀》,我读后感触颇多,似乎触摸到了他那颗拳拳赤子之心,诗中这样写道:

甲午,时间过了一个多世纪

为什么提起你我的心依然刺痛不已

仿佛吉野的炮弹就在我的身旁炸响

仿佛黄海的波涛浸染着我的血迹

甲午,你是我心口永远的痛

那是因为我不能忘记

不能忘记血色黄昏下吞噬了致远舰的那片海

不能忘记滚滚硝烟中被撕碎的绣着龙的战旗

不能忘记一个泱泱大国在那一刻的卑躬屈膝

不能忘记钓鱼岛就是在那一刻与祖国分离

甲午,你是我心口永远的痛

那是因为我从未忘记

从未忘记东乡平八郎轻蔑的微笑

从未忘记丁汝昌无奈的叹息

从未忘记致远舰已遍身伤痕仍冲向敌阵的悲壮

从未忘记邓世昌挺立舰艏不倒的身躯

甲午,你是我心口永远的痛

那是因为历史要我们永远铭记

铭记落后就要挨打是世界的法则

铭记强大方能赢得尊严是不变的真理

铭记实现民族复兴是我们的责任

铭记甲午的悲壮不能在我们身上继续

甲午,你是我心口永远的痛

痛才能让我们牢记民族曾经的屈辱

痛才能使我们从麻木不仁中猛醒

痛才能催促我们奋勇前行

痛才能让我们迸发势不可挡的正能量

自觉把个人梦融入强军梦

李东友的诗和他的为人一样激情四射,同样,他在舰上搞教育、上党课,也充满了激情,引经据典,结合实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深受官兵们的欢迎。前一个时期,他在舰上进行的党课集中教育中,连续以《谈理想》、《谈信仰》、《谈中国梦》、《谈强军梦》等为题,开办了系列讲座。官兵们听后,大呼过瘾。

“东友,航空母舰人多任重,你作为政工干部,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你的体会是什么?”我向他提问。

李东友思索了一下,对我说:“基本上和咱们其它部队大同小异,但航母也有其特殊性。我和梅文政委常在一起交流,因为我们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如何带好这支部队,首先政工干部要有一个准确的职业定位。在一次党委、支部建设的交流会上,我通俗地给书记们三个定位:一是旗手,二是榜样,三是代表。”

李东友讲:当旗手就要有高度。一个单位的高度在领导,一个人的高度在思想。党把我们安排在这个岗位上,我们就要高擎党的理想之旗、信念之旗。毛主席说:“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我们党的理想,就是中华民族的航母事业,就是强国、强军梦,也正因有她才能感召我们的官兵抛家舍业、别妻离子,去为之奋斗、为之付出、为之牺牲。所以政工干部作为旗手,必须是理想信念的坚定信仰者、追随者、实践者,唯有这样,才能把手中的旗帜举得更高,传得更远。也更关系着这艘战舰平时驶向哪里,战时导弹射向何方。因此,这些年来,他都坚持每年“七一”党的生日那天,为部队上一次党课,不变的内容就是讲理想信念。

李东友说,当榜样就要肯付出。“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作为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委、支部书记,做不到率先垂范,身先士卒,就不成其为榜样,就缺少号召力。在我们航母上,要想成为受舰员欢迎和尊重的政工干部确实不容易,要靠多干,多付出,不能耍嘴皮子。在专业上,你虽然不能很精,成为老师,但要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钻研,起码不能说外行话,才能赢得佩服和尊重。在苦难险重任务面前,在关键时刻,甚至在生死关头,你要第一个冲上去,敢喊“跟我来”,才能在他们心中有位置,确立崇高的威信,成为信服的榜样。平时,他们才能和你交心;战时,他们才能一声令下,把生命都交给你。

李东友谈,当代表就是要干实事。作为政工干部,我们是航母部队的代表和形象,我们应该成为官兵的靠山,利益的代表,以真情关心他们的成长进步,用真心为官兵排忧解难,靠实干为组织赢得尊严。前段时间,有位战士的父亲遇到车祸,肇事车辆逃逸。党委派他代表组织赶到这个战士的家乡,与地方政府和有关单位联系,使善后得到很好的处理。

“东友,你谈的这几个方面,一定都有很多故事。”

“是的,这些故事每天都会发生。你住在舰上,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你会看到和听到的。”

“这么些年来,你依然激情不减啊。”

李东友笑了,他说:“事业催人奋进,理想点燃激情!我在一次政工干部会议上对他们这样讲: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明天将成为我们每一个人最美好最自豪的记忆,写入中国海军的历史。我们有幸成为中国海军第一代航母舰员,成为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上第一代党委、支部书记,党委、支部成员,中国航母事业的火炬,由我们点亮!中国航母的战旗由我们高高擎起!战友们,骄傲吧,我们是有故事的人,看重自己,看重自己的岗位,因为这里包含了太多太多人们对我们的期望!”

我说:“东友,你又写诗。”

我们两人互相看了看,“哈哈”大笑起来。

李冬友,这位辽宁舰上的副“党代表”,只要胸中燃烧着激情,诗心也将永在……

第二章 刀尖上的舞者

像霹雳撕裂长空

似闪电穿越云层

我从航母起飞

海天上有我的英雄梦

壮志在胸中升腾

豪情在心头涌动

大地给我力量

刀尖上舞出绚丽人生

白云和我相伴

海鸥与我同行

起伏的甲板是母亲的怀抱

拍天的巨浪是我忠实的弟兄

起飞

起飞

我从航母起飞

海天上成就我的英雄梦

这首题为《起飞》的歌词,是笔名为“小雨”的海军军人家属专门为舰载机飞行员创作的。

舰载机在航空母舰上起降,难度极大。大家可以想象,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跑道长度只有陆地机场的十分之一,能够提供舰载机起降的距离只有100米左右。而舰载机起降时,航空母舰仍在航行中,会产生纵向、横向摇动。因此,国外有人用“刀尖上的舞蹈”来形容舰载机着舰,用“刀尖上的舞者”来称呼舰载机飞行员。

舰载机在航空母舰上起降的风险性更是让人听起来都胆颤心惊:飞机着舰时,需要保持数百公里的时速,在眨眼间着舰挂索成功;起飞时,飞机需要在数秒内滑跃起来,否则,将会坠落海中,酿成惨剧,这对飞行员的技术、心理、生理都是极大挑战。可以说,每一个起落都是命悬一线,都是“过鬼门关”。这一切都给舰载机飞行员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也使得舰载机飞行员的选拔培养,堪比航天员,有些条件甚至更为苛刻。有专家这样称,舰载机飞行员的风险系数是航天员的5倍,是普通飞行员的20倍。

这并不是耸人听闻,仅以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美国为例,统计数据显示:从二战时期美国海军开始大规模在航空母舰上部署飞机到1988年,美国海军航空兵和海军陆战队就损失了近1.2万架飞机和8000多名飞行员。另据一份公开资料显示,从1965年至1985年的20年间,美国海军共摔过1354架舰载机,其中多半是在着舰过程中失事的,有近1000名舰载机飞行员殉职。这两份资料数据相比,可见前期探索阶段航母舰载机着舰的高事故率,损失尤为惨重。曾当过舰载机飞行员、后又干过美国总统的老布什在回忆录中曾经回忆道,舰载机飞行员在训练和作战中,有将近1/10的人因着陆阶段的技术失误发生坠机事故。

伴随着人民海军第一艘航母辽宁舰的横空出世,频频掠过巨舰的共和国第一代舰载战斗机试飞员,怀揣着英雄梦,敢在刀尖上舞蹈,以惊天的勇气和无比的智慧胆识,在蓝天碧海之间,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的一个个奇迹!

航母与战机是大国之剑,他们便是大国之胆。剑胆琴心,在茫茫大海之上,他们精彩演绎了一出出惊世的活剧,呈现了一幕幕舰、机、人完美合一的历史性瞬间。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自与舰载机结缘后,他们已经不仅仅属于自己,更属于这个伟大的军队、伟大的国家和伟大的民族。

那么,就请你随着我的笔端认识其中的几位……

(1)一着惊海天

空军有份招生简章里这样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那你就要准备好成为一块“会说话的钢铁”,一名通晓四十多门学科的科学家,一名“十项全能”的飞行工程师。这是勇敢者的游戏,这是生死一线的艺术,这是人与价值上亿元机械的“天人合一”,这是一秒钟的判断就能决定自己生命的“死亡竞技”。这个群体里没有普通人,没有普通的事情,甚至没有普通这个词。一旦加入,你就是“天之骄子”的最新注解。

在这群“天之骄子”中间,还有一些顶尖人物,就是那些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者”的舰载机飞行员。

世界航空界公认,舰载机飞行员在所有飞行员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是精英中的精英,必须具备优秀的心理和身体素质、杰出的驾驶技术、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坚定的政治信仰。

精英,他们绝对是精英!

我军首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也都是从海军、空军飞行员中精挑细选出来的精英,个个技术出色、身体心理素质过硬。

可是,对于熟悉“中国航母第一着”戴明盟的人来说,戴明盟朴实得就像一个“邻家男孩”,相处时更像一位热火火的“自家兄弟”。

2013年7月15日,我来到航母试验训练基地,通俗地讲就是歼-15陆上机场。因为互相都熟悉,与戴明盟一见面,我就直截了当地说:“盟盟,我来采访你们来了。”

“盟盟”是大家对戴明盟的昵称,在非正式场合,熟悉他的人都这样叫他,透着一股亲切和喜爱。

戴明盟长得很清秀,肤色很白,眼睛很大,圆圆的透着一股灵气,见人总是笑呵呵的,脸上挂出他独有的招牌式笑容。在我的印象中,并不像有些媒体报道的那样:非常严肃,不苟言笑。

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戴明盟1971年出生在重庆江津石门镇,有着那一方人的长相特点,显得年龄很小,如果乍一认识,很难猜出他已跨过40岁的门槛。

戴明盟的父亲是一名重庆嘉陵机械厂的技术工人,母亲是石门镇粮油站的职员。

戴明盟介绍自己时说:“我小时候很顽皮,学习不好,只能算中等吧。”

这让我大出意外,因为我在采访他前,曾经看过很多报道他的资料,都是说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有家报纸这样写道:小学、初中,认真学习、勤勤恳恳的戴明盟为自己的学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中三年,他“一飞冲天”,成功从江津五中“飞入”飞行学院,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飞行员。

我说:“这和我了解的情况不一样啊?”

“是真的。”戴明盟很认真地对我说,“因为学习一般,父亲给了我很大的压力,管得很严。我父亲哥仨,他排行老二。我大伯家的堂哥、堂姐,一个考上清华,一个考上成都大学,我小叔还是四川作协的作家。就是到了空军飞行学院预科学校,我的理科学习成绩也是很一般,平时还有点散漫,属中游,不突出,也不落后。一开始学飞行,我就有了感觉,很顺手,大概是飞行这个职业比较适应我。可是,在刚开始飞初教机时,我还差点被停飞淘汰呢。幸亏团长把了关,带我飞行检查,说我还可以,没有批。我到现在还不明白,他们当时说我‘吊不啦叽的。我吊在哪里呢?可能是调皮捣蛋吧,比较稀拉。那时候小,不懂事。”

“哈哈哈!”他的这番话把我逗笑了,“你啊,你啊,真实在。”

“不就是要实话实说吗?小时候谁不调皮捣蛋?年轻时谁不心高气傲?这也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错误。”戴明盟瞪着那双大眼睛静静地看着我,等着我给出的答案。

我连连点头称“是”。

掠海斩浪,鹰击长空,戴明盟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他越是这样的真实,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越高大,越完美,更令人敬佩。

戴明盟是在江津五中上的高中,当时叫“金龙中学”。1990年8月,他从这里招飞,跨入空军某飞行学院,成为一名飞行员。

当戴明盟成为“中国航母歼击舰载机第一人”的消息传出后,母校的老师和昔日的同学们无不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为戴明盟的成功骄傲和自豪。

家乡的报纸第一时间报道了这一消息,并刊载了对江津五中师生的访谈:

据介绍,“认出”戴明盟的,是他的高中物理教师牟云。现在仍在江津五中任教的牟云参加工作没多久,就接手戴明盟所在班级的物理教学,对这个年龄比他小不了多少的“熟悉”的学生,印象特别深刻:“那天我正上班,就听见同事说歼-15成功降落‘辽宁舰,首降那个飞行员叫戴明盟。当时我第一反应就是,我有个当飞行员的学生也叫戴明盟,会不会就是他?于是我马上联系他的同学,果然是他!真是太高兴了!”

与戴明盟“熟悉”在哪里?“他爱锻炼身体,特别尊敬老师,几乎每年都回学校看望他的老师们,他的很多老师都对他印象深刻,一说戴明盟大家都记忆深刻。”牟云讲述了对戴明盟的“熟悉”。

“戴明盟从小就向往军营,每当飞机飞过天空,他总是好奇地仰望。当时我们都觉得飞机、飞行员太神秘太遥远。没想到,他不但当上了飞行员,还成为舰载机第一人!”戴明盟的小学同学施凯感慨不已。

不管是在教师眼中,还是在同学心里,戴明盟都是一个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小伙子。胜不骄、败不馁,做事一丝不苟,任劳任怨。说到激动之处,戴明盟的高中班主任教师张邦国站起身来,从衣柜里拿出他珍藏了几十年的相册——这本相册专门存放历年来他与毕业学生的合照。迅速翻到相册中间,张邦国指着右上角一张照片的中间:“这个孩子就是戴明盟!”

张邦国告诉记者,高中时代的戴明盟身体非常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对母校教师非常尊重,安排的事情从不推脱,总是认认真真完成。“他在飞行学院学习期间,还专门给我邮寄了他的照片。虽然他的家和工作地点都远离重庆,不能每年都回来,但他每次回老家,都会来到学校看我们这些老师,还不忘给我们每人带礼物。而2009年我生病住院后,他更是每年只要回家探亲都会回学校来看我。”

“戴明盟啊,我当然记忆深刻了,当年,我们学校有20多人参加飞行员体检,只有戴明盟一人通过体能测试,为确保他顺利通过最后的文考,老师们给他开‘小灶补习,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飞行学院。”戴明盟的同学韩拥告诉记者。

“他一直都非常冷静,遇到问题总是虚心、专一而冷静地观察分析问题,从容镇定的处理事情,他的性格适合当飞行员。训练也非常刻苦,据他自己透露:飞行学院期间,体能训练,一个月瘦了20多斤,最苦的时候,大小便都带血!工作后,先后在新疆、甘肃、辽宁等地驾驶改装飞机。”戴明盟的同学张昌兵告诉记者。

对于以上报道,戴明盟基本上是认可的。他不好意思地对我说:“老师和同学们都在夸我,只不过忘了讲我的缺点了,有的地方还不怎么专业。”飞行员这个职业培养他成为了一个一丝不苟的人,凡事爱较真,丁是丁,卯是卯。

戴明盟入伍后,像一只雏鹰在练翅。他在新疆哈密的晴空里进行过基础训练;在甘肃武威的朔风中进行过初教机飞行练习;在关外的辽宁进行过歼击机改装;在浙东的海面上进行过战斗演练;后来,他成为了海军航空兵著名的“海空雄鹰团”的一名歼击机飞行员……

“海空雄鹰团”这支部队有着非常辉煌的历史。

这是一个战功显赫的团队,在抗美援朝和国土防空作战中,以劣势装备击落、击伤敌机31架;这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团队,曾创下了同温层作战、零高度歼敌、双机对头着陆等世界空战史上的8个第一;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团队,涌现出王昆、舒积成、高翔、王鸿喜等一大批著名战斗英雄和“王牌”飞行员。

1965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发布命令,授予该团“海空雄鹰团”荣誉称号。这是我军建国后唯一一支被国防部命名的团级部队。

人民军队的最高统帅毛泽东,曾对这支英雄团队寄予过无限期望,倾注过深深厚爱,曾先后三次亲自点将调他们出征,25次接见该团的41名代表。

现在,我们从这些数字里可以想象得出,这个团该是何等的战绩辉煌,声名显赫。

戴明盟在这个英雄的团队里越飞越高,翅膀越练越硬,很快成长为一名驾驭先进装备的飞行大队长。

发展航母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同时它更是民族工程、强国工程、强军工程。海军吴胜利司令员、刘晓江政委一直高度关注,全力推动。特别是舰载机作为航母工程中重要而复杂、核心而关键的一环,吴司令员、刘政委一手抓航母工程建设、一手抓舰机适配,每逢重要关节点,都要靠前指挥,先后数十次组织机关研究舰载机航空兵部队组建和编制需求等重大事项,并提出立足全军选拔首批舰载机飞行员的战略构想。

那,谁将成为风口浪尖上的“勇敢者”?首长明确指示:到王牌部队去挑!

2006年9月,“海空雄鹰团”。

一个年纪轻轻便叱咤风云的“海空骄子”,首先进入海军选拔舰载机试飞员工作组的视线。他就是飞行大队大队长戴明盟。

为了选拔出我国航母首批歼-15舰载战斗机飞行员,海军会同空军、工业部门、科研院所及医疗系统的有关专家,在海、空军歼击机飞行员中进行了层层筛选。

“首批歼-15舰载机飞行员通过了4关的严格考核。”海军装备部“航空办”的副主任张洪涛这样介绍说。

首先通过技术关的选拔。航母跑道短、窄,气象条件复杂,降落环境和条件严苛多变,这对舰载机飞行员的技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通过选拔,首批舰载机飞行员年龄在35岁以下,飞过至少5个机种,飞行时间超过1000小时,其中3代战机飞行时间超过500小时,且多次参加过军兵种联演联训、重大演习任务,是所在部队的种子飞行员和重点培养对象。

其次通过身体关的选拔。歼-15舰载机在勾住阻拦索的瞬间,飞行员会承受巨大的载荷,这对飞行员的颈椎、腰椎和脊柱都会产生影响。同时由于惯性的作用,血液加速向飞行员头部涌去,飞行员眼前会出现“红视”现象……这就对飞行员身体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选拔时医学专家通过先进的医疗仪器,对飞行员进行了24小时不间断的监测,许多优秀飞行员由于某些细微的身体数据指标不合格而与舰载机飞行员失之交臂。

再次必须通过心理关的选拔。由于14度的滑跃倾角,飞行员在起飞时会产生加速撞墙的感觉;在着舰时,为了防止挂索失败,舰载机飞行员必须大油门下滑着舰,以保持“逃逸”速度……每一次起降,都是过“鬼门关”,对飞行员的心理产生极大的挑战。因此,对舰载机飞行员的心理素质考核可以用严苛形容。医学专家设置不同情境,通过精密仪器,判断飞行员是否具备“泰山崩于前而不惊”的心理素质。

最后必须通过政治素质考核。虽然舰载机飞行员职业充满风险,但是飞行员在选拔时都踊跃报名,把能成为舰载机飞行员视为很高的荣誉,自愿为海军加速驶向深蓝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戴明盟是如何成为歼-15战机试飞员的首要人选的呢?

歼-15飞机是第三代战机,要求必须是第三代战机飞行员才能参加改装,而戴明盟所在的“海空雄鹰团”,装备的正是第三代战机,他也是海军最先改装三代战机的飞行员,技术高超,曾在夜间驾驶单发战机安全着陆,处突不惊;曾驾驶出现故障的战机规避村落后成功跳伞,遇险不乱……

因此,还有人这样说,戴明盟成为歼-15试飞员首要人选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他的飞行技术好,还因为他曾经有过飞机失事跳伞的经历,心理素质非常好。这也有一定的道理。

然而,有些问题又让工作组一时难以定夺:作为团里、师里的“宝贝疙瘩”,戴明盟目前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前途不可限量。他愿意来吗?

再者,舰载战斗机试飞是一条高风险的路。一般飞行员飞的是定型战机,有什么性能就按什么性能飞,而试飞员则需要把未定型战机的缺陷与能力飞出来,风险可想而知。他敢来吗?

还有,舰载机部队异地组建,这就意味着原先平静的家庭生活轨迹被彻底改变,将面临拖家带口或者两地分居,家属就业、孩子上学等诸多问题都会接踵而至。他能来吗?

工作组带着这些问题约见了戴明盟。

戴明盟并没有像人们想象中的或像记者们写的那样慷慨激昂,他对我实话实说:“当时我也挺犹豫的。”

“为什么?”

“因为当时工作组找我谈话,说是为航母工程选拔试飞员。我对这个事确实看不太清楚,让我当时表态,我做不到。我对他们说,‘这事我得好好想想。”

工作组一听这话,心里有点凉。他们没有多说什么,就离开了。

但是,工作组并没有离开这个团,而是找到时任团政委姚丹江,想通过迂回战术做戴明盟的工作。

姚丹江心里很矛盾,戴明盟是团里重点培养的苗子,他实在不想让这名“爱将”离开,甚至私心里想,推荐一个中上等的飞行员给他们。但是,他转念又想,航母事业太伟大了,太重要了,需要戴明盟这样的精英去干,这话他必须去说,这工作他必须去做。

对于戴明盟,姚丹江也太熟悉了、太了解了,可以说是看着他和伴随着他成长的。

姚丹江曾对我说过:“我和盟盟太有缘了。”

戴明盟从空军某飞行学院毕业后,分到海军航空兵部队。先是在北海舰队航空兵某训练师改装。1995年,他到东海舰队航空兵某战斗团时,是姚丹江去接的他们这批新飞行员。

戴明盟当飞行员时,又分到他们飞行大队,姚丹江任教导员。

戴明盟任中队长,姚丹江是他们团政治处主任。

戴明盟任大队长,姚丹江成了他的团政委。

后来,连姚丹江也没有想到,当戴明盟成为一名舰载机试飞员时,他也奉调到航母试验训练基地,到这个部队任政委。虽然不是一个部队,但在同一个陆地机场,基本上说是又朝夕相处了。这是后话。

姚丹江印象最深的是戴明盟空中遇险跳伞的那件事:

那是1996年夏的一天,部队组织飞行训练。

刚分到部队不到一年的戴明盟,在师副参谋长康仕俊的带领下,驾驶一架歼-6教练机进行仪表课目训练,飞大航线。座舱位置是:康仕俊飞前舱,戴明盟飞后舱。

这天天气不错,开飞得很早,不到7时他们就上了天。可是,刚起飞十几分钟,座舱里就“忽”地一下冒出一股浓烟来。

戴明盟觉得不对劲,暗叫一声“不好”,急忙向前舱报告。

康仕俊也发现了情况。他们一边向塔台指挥员报告,一边操纵飞机返航。

这时,东方的太阳刚刚升起,朝霞染红了半边天。飞机似在火海里穿行,机身后半部喷出长长的火苗。

塔台指挥员看到了这种情况,命令他们“跳伞!”

翼下是座新兴的城市,街道上车水马龙,正是人们开始一天新生活的时候,如果此时跳伞,无疑向这座城市投下一枚重磅炸弹。

不行!为避免伤及地面群众和重要社会设施,两人操纵着随时都可能爆炸的飞机,一直坚持寻找合适地点。前方是块郊区农民的菜地,两个人这才按下了弹射按钮。此时,飞机的高度仅有500米。

万幸的是:戴明盟跳伞后仅因躲避菜地的竹竿,脚轻微扭了一下,没有受伤。康仕俊只是胳膊受了点轻伤。

抢险车把他们接了回来,他们简单地向指挥员汇报了一下情况,戴明盟像什么事没发生一样回到了宿舍。

刚到宿舍,教导员姚丹江就气喘吁吁地跑来敲门,大声喊着:“盟盟,快,李副司令找你汇报。”

舰航机关离飞行团近,一听说飞行发生了“二等事故”,首长就赶了过来。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事故等级的划分:机毁人亡为“一等事故”;机毁,飞行员安全为“二等事故”;飞机损伤能修复,飞行员安全为“三等事故”。

戴明盟听后不紧不慢地对姚丹江说:“好的,你等一下。我去洗一洗,就去。”

姚丹江当时非常惊讶,暗想,“这小子是个人物,遇到这种情况还如此冷静,真有大将风度,不可限量。”

戴明盟向首长汇报后,到医院做了24小时观察,然后又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当时,他还不愿意去,说没什么事,不用检查,是被姚丹江逼着去的。他从医院回来的第二天,就找到姚丹江询问:“什么时候安排我飞行啊?”

姚丹江一愣,心中说:“这小子和常人不一样!”

因为有的人在经历过这种险情之后,会在心理上产生阴影,不愿再从事飞行职业,甚至产生心理障碍,一听到飞机的轰鸣声就会心颤腿抖,而戴明盟作为年轻飞行员,并没有因为遭遇险情而胆怯,反而在后来的飞行中显得更成熟、更稳重了。

所以,当工作组请姚丹江做戴明盟工作时,他实在是不舍得,甚至幻想戴明盟能找各种理由不去。但是,作为一个老政治工作者,他还是以大局为重,认真思索了一番,准备了几条劝导的说词。

第二天一大早,姚丹江打电话把戴明盟叫来,张口就说:“盟盟,工作组找你啦?”

戴明盟看了看姚丹江,也直接进入主题,说:“行。我去!”

姚丹江一下子愣了,当戴明盟嘴里蹦出“我去”二字时,他从那坚毅的眼神里,分明看到作为毛主席曾经三次点将勇斗顽敌的“海空雄鹰团”官兵所独有的那股子精气神,看见了王昆、舒积成、高翔等一大批战斗英雄和“王牌”飞行员的影子……

姚丹江深情地望着戴明盟,心中有许多话不知从何说起,只是轻轻问了一句:“盟盟,你想好啦?”

戴明盟迎着姚丹江的目光,认真地点点头,说:“试飞舰载机,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事,人民海军的光荣使命,能有我的份,我中了‘大奖啦!”

姚丹江闻听此言,心中暗暗埋怨自己,“一开始的想法有点自私了,光想着小团队了”。听到戴明盟这样回答,他有点如释重负的感觉,又问:“和江燕商量了没有,她是什么意见?”

“商量过了,她没意见。她说,你决定的事我支持,何况这还是国家、军队的大事,你小心点就是。”

说到戴明盟的妻子江燕,两个人也算得上青梅竹马,都生长在一个镇上,只是小时候不太熟悉。岳父母都是当教师的。

结婚这么多年,作为飞行员的妻子,江燕不仅早都练就了一套将担忧深藏不露的本领,同时,还练出了一副察言观色的“火眼金睛”,丈夫每个细微的变化都逃不出她的眼睛。

和大部分男人一样,戴明盟在工作上遇到什么问题时,总喜欢一个人憋着,很少对妻子说。

江燕曾向姊妹们透露过她对付丈夫的心事儿的绝招:“如果他回家,不敢正视我的眼睛,而是埋头逗孩子玩,或者进里屋看书,那准有事儿。一看他情绪不对劲,我的‘撒手锏是营造快乐、轻松的氛围。我会急中生智,安排一些小节目,比如今天女儿长出第一颗新牙,我们去庆祝吧。今天是你第一次到我家见我的5周年纪念日,去庆祝吧。目的就是让他开心,让他心情放松。这时,他就会不经意地把工作上的烦恼说给我听,心结解开了,心情又好了。”

昨天晚上,当戴明盟心事重重地回到家后,江燕一眼就看出来了,脑筋一转,说:“好久没吃麻辣火锅了,咱们一块去打‘牙祭吧。”

麻辣火锅,戴明盟最爱,没加思索就答应了。

饭桌上,戴明盟将自己的决定告诉了妻子。

江燕听后,表情非常平静,并语气平静地说出了那番话。她知道,她也分得清,国家和家庭孰轻孰重。她为有一个志向远大的丈夫而骄傲自豪。

戴明盟心中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

姚丹江了解了这个情况后,心情也轻松了许多,他将自己思考了很久的话全盘端给了戴明盟:“盟盟,你既然决定了,我支持你。我想对你说这么几条:一是咱们组建第三代战机部队、组建航母部队,是干什么的?是准备打仗的。打仗就要玩命,就要有奉献牺牲,你要有这个思想准备。二是组织上选你去,是对你的信任。你肩负的是我们民族的事业,几代人的梦想。我替你感到高兴,感到无上的光荣。三是你是咱们这个英雄团队里走出去的,你去了,就要准备当英雄!要为咱们这个海军航空兵的王牌部队争光,不能丢脸。再就是,盟盟,请你放心,不要有什么后顾之忧。我这个政委向你拍着胸脯保证,家中的一切我都会替你安排好的,有什么事,让江燕来找我。”

听着政委发自肺腑的话,戴明盟被深深地感动了,他说:“政委,也请您放心。我是咱们海空雄鹰团的人,一定为这面光荣的旗帜增光添彩!您等着我的好消息。”

戴明盟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新征程。

那段时间,从空军挑选其他几名试飞员,也毫不犹豫地加入到了舰载战斗机试飞员的行列。这其中有“试飞英雄”李中华以及邹建国、余景旺、李钢、丁天喜等人,他们几乎都是与“试飞英雄”李中华一起成长起来的优秀试飞员,每个人都飞过10种以上机型,有的飞过了我国当前所有在役机型,有着非常丰富的试飞经验。今后,他们将和海军的戴明盟、吴安涛等一起飞过一道道艰难的“坎”,那就是完成由陆基飞行员到甲板飞行员的巨大跨越!另外,还有中航工业试飞大队的同志也加入了进来。

2006年11月,联合试飞小组正式成立了。目标,飞出咱们中国自己的舰载机!

此刻的戴明盟,一身虎气,满脸自豪。

祖国的西部,黄土高原上,有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小城,

小城的城郊,驻扎着一座世界闻名的试飞院。这里,许多人爱唱那首熟悉的歌,“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这里,很少人想到和预料到,有一天会成为航母舰载机试飞员的摇篮,刮起了一股惊天动海的蓝色旋风……

蓝天,从来都是大国竞争的舞台。世界航空先驱李林塔尔曾说:“发明一架飞机算不了什么,制造出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而试验它才是艰难无比。”

这句话,道出了试飞员对于一个国家航空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也道出了试飞职业的高风险。统计数据显示:美国仅在超音速飞机颤振和操稳试飞中,就摔掉了56架飞机,牺牲了72名优秀飞行员。

而当戴明盟他们这批试飞员来到这里时,更没想到,一切是那么的捉襟见肘——试飞航母舰载机,国内尚属技术空白,资料少之又少,国外技术封锁壁垒森严,舰载机怎么飞谁也不知道……

这一刻,他们真正明白什么叫“从零起步”了。

练着舰飞行时,试飞员要用“反区操纵”技术,不断修正飞行中的偏差。这种操作是舰载机与陆基飞机操纵技术最大的区别,试飞员以前的着陆操纵技术中从没有用过,这让“天之骄子”们一时很难适应。

另外,飞行员的观察准备时间很短暂,还需要航母高速顶风航行的配合,这时航母会产生尾流,变量很多,不允许飞行员出现任何差错。其次是飞行员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因为要做到零误差操作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要求飞行员必须做到,所以他们是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操控飞机的。

为什么舰载机起降时,要求航母高速顶风航行呢?这样可以相对增加飞机的升力,缩短对跑道长度的要求。再就是航母甲板的横摇不能超过2度,否则舰载机难以安全降落。助降引导灯要打开,帮助飞行员调整飞机姿态,使飞机进入正确的着舰空中通道。拦阻索要处于升起状态。还要观察飞机是否放出起落架等。

“为什么要这样飞?”

“速度控制多少?”

“油门加到多大?”……

一个个问号难得飞机研制人员面红耳赤。试飞员们这才醒悟:这些“?”,都需要他们通过一次次试飞来拉直!

舰载战斗机与陆基飞机最大的不同就是起降的平台是航母,“机场”是流动的平台。要拉直“?”,就得通过舰机适配性试验。可航母还在船厂叮叮当当地修建,试飞的飞机还在厂里调试,海军兴建的试飞场地还在尘土飞扬中往前赶……

很显然,海军领率机关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吴胜利司令员、刘晓江政委一方面鼓励试飞员依靠现有条件潜心钻研,另一方面亲自挂帅调研,并及时召开常委会和专项领导小组会,果断做出“边施工建设,边研制生产,边试验试飞”的重要决策,以确保航母交付和舰载机着舰的时间节点。为了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组织上还专门协调安排试飞员家属、孩子的安置问题。

2010年4月,第一架舰载战斗机歼-15飞机刚刚完成6个架次试验试飞,就被拖进了海军某试训基地。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一“催熟”的果实,必将带来技术风险和安全风险的双重压力。

练鹰还需老猎手。飞行员出身、担任航母试验试航指挥部总指挥的海军张永义副司令员,把中军帐常年设在了试航试飞第一线。天天和试飞员们同吃同住同训,吃透了底数,自然底气就足,此刻,他霸气外露,大手一挥:“4月份就搞舰机适配性试验试飞!”

这时,试飞机场的跑道刚完成,辅路还没修通,跑道外边尽是乱石堆,住房也没有。

“这能行吗?”工业部门的同志心里直打鼓。就连歼-15飞机飞来时都没有能降落到本场,而是先落到邻近机场的。

海军官兵没有用语言回答,而是履行了实际行动。飞机来到后的第二天凌晨,两个机场相连的公路上,出现了一个世上罕见的场面:

一辆牵引车牵着歼-15舰载机缓缓前行,而前面走着引路的是一群将校级海军军官,打头的就是航母试验试航总指挥、海军副司令员张永义。

4月7日,春寒料峭,东北的凌晨,依然透骨的凉。裹着一件军大衣走在前面的张永义,心是热的,血是沸腾的,迈出的步伐也尤为急切和炽烈!

一步,一步,他们在前面走,歼-15舰载机被牵着往前行;

一步,一步,脚步“咚咚”,似敲响出征的战鼓,在天地间轰鸣;

一步,一步,步履坚定,虽然路不怎么长,仅有10余公里,连接的却是海洋,旋起的是海天雄风;

一步,一步,这每一步,走出的是志气,走出的是信心,同时也是在向世界宣告,我们中国海军能行!

4月8日,歼-15舰载机第一次在跑道上亮相,拉到北头进行机务检查。这天,基地官兵正在为整修跑道进行大会战,飞机过来时,他们不约而同地在跑道两旁站成两道人墙,以军人的特有方式夹道欢迎并行注目礼。那一刻,没有一个人说话,每个人的脸上表情各异,但心中想得都是“这型飞机将从这里起飞!‘飞鲨将从这里翱翔海空!”……

4月9日,歼-15舰载机第一次进行滑跑试验,巨大的轰鸣声,仿佛向这个世界宣告:我来了,我将在这里起飞,翱翔万里海空……

“干中学,学中干。不等不靠,主动作为。”为确立着舰航线,戴明盟和战友们一起研究所能搜索到的资料,探讨规划着舰航线。他们驾驶战机一次次冲入苍穹检验航线的合理性,又一次次将制订的方案推翻重来。

“反区操纵”技术的练习又重新被捡了起来,个个又成了攻关冲锋姿态。航母上的跑道不及陆基机场跑道的1/10,且处于运动状态,舰载机为实现平稳且精准的起降,有一套完全区别于一般战斗机的着陆操纵技术。试飞员们都是优中选优的飞行高手,原来的飞行动作早已形成了习惯,从头再来学“反区操纵”何等艰难!没有捷径,只能练中摸,摸中练,让新的飞行技术取代旧的飞行习惯。

飞行!还是飞行!在一次次飞行中,试飞员们慢慢熟悉了边控制驾驶杆边调整油门大小,控制飞机精确着陆。

谈及飞行的难度,戴明盟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舰载机飞行员都是数学家,苛刻的现实条件要求我们的飞行动作必须异常精确,我们的目标就是把飞行技术练成肌肉记忆。”

这种记忆来自于千锤百炼:在2年多的舰机适配性试验试飞中,歼-15舰载机试飞员们创造了多项我军新机试验试飞的纪录,共进行8600多架次的起落。

在试验试飞阶段,飞机经过大强度试用,提前进行了大修,这在以往的新飞机试飞过程中是没有的。通过试验试飞,使得舰载战斗机的问题得以充分暴露和改进。

“如果战机的轨迹可视,那段时间,我们驾驶战机在空中划出的肯定是一幅让人眼花缭乱的印象派作品!”另一位来自海军的试飞员徐汉军看似一句幽默的话语,却饱含着太多的心血和汗水。

经过不懈努力,他们终于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航空母舰的着舰航线。

过去我国从未拥有航母,当然就没有“教练员”。由于没有教练员,没有教程和标准,所有的训练都是依靠自己的实践去探索,训练难度非常大,非常危险。他们总结出了“看灯、保角、对中”等许多操纵飞机准确着舰的要领。他们把自己从学员训练成了教员。

在此期间,舰载机试飞小组几经调整,逐渐形成了由戴明盟、邹建国、徐汉军、孙政雄、魏红伟、卢志勇等人组成的第一梯队。

看着他们跃跃欲试的样子,张永义将军心里着急脸上却很平静,他太了解这些早已憋足劲的试飞员了!他已经向吴胜利司令员和海军党委专题报告了这批试飞员的飞行进度情况,并请示了下一阶段的试飞安排。

试训基地的陆上机场濒临大海,据说,为了达到飞机一起飞就能看见海的效果,建造机场的时候,削平了海边的两座山头。乍一看,这个机场的跑道与其他机场的跑道没什么不同,只要你登上塔台往外一看,你就会发现这个机场跑道的两端都画有一个航母甲板的图案,那是供飞行员练习着舰用的。航母甲板图案与辽宁舰的飞行甲板是1:1的比例,甲板图案尾部有一道阻拦索,跑道下面有一部阻拦机。这阻拦机既是为飞行员练习着舰时所用,也是为了试验阻拦机的性能。

陆地机场画有航母甲板的跑道被称为一号跑道。在一号跑道的东侧,还有一条二号跑道。二号跑道很短,跑道的两端是模拟航母舰首的14度滑跃甲板,这是训练飞行员在航母上滑跃起飞用的。

有的飞行员在驾驶飞机冲向滑跃甲板时,感觉高高翘起的甲板就像一堵高墙,心情非常紧张。这个时候,速度上去了,就会飞上天空;速度下来了,就会掉到地上,酿成惨祸。这种地面练习虽然只是为将来海上起飞做准备,而地面练习同样充满了危险。

2011年5月,滑跃起飞试验开始了。

这一天,戴明盟第一个跨进座舱,习惯性地向外探了探头,用眼睛瞄了一下跑道边,这一次却没看到那个人的身影。他要找的是海军副司令员、中国航母试验试航总指挥张永义。只要一飞行,张副司令就会站在跑道旁边,一是可以近距离了解飞行员的飞行情况,讲评时有的放矢,二是为了给飞行员加油鼓劲。可这个地方又十分危险,许多人都劝他、甚至拉他离开,但都没有成功。

张永义到哪里去了?他在塔台上。没有像往常一样站在指挥员身边,而是静静地坐在一把椅子上,低着头像是在沉思。陪着他的海军舰载机工程负责人之一、海军某舰队航空兵副司令员刘长虹,以及舰载机试训基地时任司令员梁旭、副司令员焦怀玺等人也都屏住了呼吸,没有说话。

戴明盟开伡、滑行、加力……巨大的轰鸣声,把整个大地都震得颤抖起来,歼-15舰载机风驰电掣般地在模拟滑跃14度甲板上呼啸升空!

“成功了!”在场的人都高兴地跳了起来。

张永义也猛地站起身来,仰望着蓝天上翱翔的战鹰,脸上绽开了灿亮的笑容。

戴明盟驾歼-15舰载机首次成功滑跃升空,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为后来在辽宁舰上成功着舰、起飞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从此后,他们更加稳步扎实地为掌握舰载战斗机着舰飞行的关键技术而不懈地奋斗着……

有人说,13亿人中,只有少数人有幸承担国家使命。戴明盟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他说:“祖国选择了我们,我们就要不辱使命,勇于担当。”

海军首长和机关经过多次检查验收后认为:通过前期科研试飞、技术攻关和按纲施训,舰载机飞行员已经探索并固化了着舰飞行方法,突破了滑跃起飞、阻拦着陆等上舰飞行关键技术,掌握了着舰飞行的注意力分配和操作方法,熟悉了舰载战斗机的性能和秉性,体会了侧风、低能见度、不稳定气流条件下偏差修正的动作要领,飞机和特种设备经受了科研试飞的考验,组织指挥程序初步形成,已经具备了舰载战斗机上舰的条件。

水到渠成,一切都准备好了。

海军党委决定:在2012年的11月中下旬,进行首次着舰起飞试验试航。

历史将第一个着舰起飞的重任放在了戴明盟的肩上。

在确定了着舰顺序之后,海军吴胜利司令员、刘晓江政委还专门请他们这帮试飞员吃了一顿饭,给他们鼓劲加油。

吴胜利司令员说:“第一个着舰有第一个的压力,第二个有第二个的压力,希望同志们正确对待压力,旗开得胜,给党中央、中央军委和全国人民一个惊喜。”

刘晓江政委说:“我今天很高兴,我们的航母事业终于要开花结果了。海军党委、首长相信你们一定能够成功,我这里提前向你们这些英雄试飞员们表示祝贺!”

听着首长亲切的话语,戴明盟热血沸腾,盼望着这一天早一点到来。

2012年11月23日这一天,理应也必然属于戴明盟。

这一天,渤海湾雪后初霁。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起飞的惊天大戏,在一片灿烂的朝阳中拉开大幕。

戴明盟这天晚上睡得很踏实,他是6点多钟醒来的,起床后他拉开窗帘一看,天气出奇得好。他马上兴奋起来,心中暗想:“今天有戏。”

进场,准备有序。开飞,准点准时。

滑跑,风驰电掣。起飞,拔地而起。

戴明盟驾驶552号歼-15战机升空,即将演绎“刀尖上的舞蹈”。

这个“刀尖”很小——高速飞行的战机,必须精准落在甲板上4根阻拦索之间,而每根阻拦索间隔12米,有效着陆区域仅有36米,超过1毫米就是失败。

这个“舞蹈”很难——把疾如闪电的战斗机降落在行进中的航母甲板,形同过“鬼门关”,稍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

此时此刻,戴明盟却没有想这么多,而是和平时训练一样,信心满满地加速向深海飞去。他极目往前望着,天空万里无云,能见度非常好;他俯身往下看去,海面风平浪静,波光粼粼。在预先准备时,他还担心渤海在秋冬季节风流大,空中风对飞行有影响,可现在一切都与往日不一样,在心中不由赞叹:“好!老天爷也在帮我们啊!”

很快,辽宁舰出现在戴明盟的视野里,俨然漂浮在汪洋中的一片树叶。

“舞蹈”就要开始了,辽宁舰上的官兵们都捏着一把汗。

戴明盟加入着舰起落航线。

着舰指挥官邹建国告诉他:“一切正常,从舰艉通过。”

戴明盟平静地回答:“明白。”他驾战鹰绕辽宁舰飞了一圈,然后低空通过,非常顺利,非常正常,他拉起飞机进入一转弯。

此时,天空、大海、在场的官兵都屏住了呼吸,静听着戴明盟和邹建国平静得像闲聊似的对话……

在这对话中,戴明盟娴熟地操纵着战机,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瞄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戴明盟在预先准备时,就设想目标是挂第二道阻拦索。如果挂第三道,尾钩就有可能跳到第四道上,这样不托底。

下滑、下滑……飞机就有接触到甲板了,戴明盟觉得飞机稍有一点高,他很自信地轻收了一点油门。

为什么说他自信,因为“速度、迎角、姿态”和“保角、对中、看灯”,是战舰着舰的两个三要素。速度大了,有可能把阻挡索拉断,或挂不上,小了也不行,有可能靠后,挂不准。要保持等速、等迎角和姿态不变,在轮子接舰的那一瞬间,还要把油门推到最前面,一旦不成功,没有挂上阻拦索,随时都能逃逸复飞,挂上后,才能收油门、踩刹车。

9时08分,随着“嘭”的一声,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好样的!”着舰指挥官邹建国当场给戴明盟打了个满分。

现场掌声雷动。

戴明盟对我说:“走下飞机时,我有点懵。”他是被那欢乐的海洋闹懵的。歼-15舰载机总设计师孙聪第一个跑上来向他献上一大束鲜花;总部、海军首长以及工厂、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和在场的战友们纷纷与他握手、拥抱、表示祝贺,竞相和他合影留念……

“咔嚓”、“咔嚓”……戴明盟——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试飞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等现场稍微平静以后,戴明盟来到海军副司令员张永义住的舱室,他要陪老首长坐一会。

张永义的眼圈还红着,他深情地望着戴明盟,说:“盟盟,不要松劲。虽说这个阶段画句号了,可前面的路还很远。”

戴明盟郑重地点了点头。首长的话,他记住了。

3小时后,一场新的战斗又打响了。

戴明盟又要开始新的冲锋,在辽宁舰上沿着14度滑行甲板滑跃起飞。

着舰,对舰、机、人是一场生死大考,起飞,对飞行员的技术、心理、生理同样是一种极限性挑战。

完成起飞前各项程序检查后,在穿黄色马夹的甲板起降人员接力引导下,戴明盟驾机滑行至起飞位。

推油门、松刹车,加力!加力!再加力!戴明盟把发动机转速提高到最大值,同时抬右手向甲板上起飞助理敬礼,示意一切准备就绪。

两名起飞助理心领神会,拉开弓步,挥动右臂,指向右前方,示意可以起飞。这个潇洒动作通过电视荧屏被国人争相模仿,后来由网络演绎成风靡全国的“航母style”!

戴明盟驾着战机以雷霆万钧之势,冲向舰艏滑跃甲板……他当时没有想到,这一连串的动作,引爆了中华儿女爱国情怀的一次集体放飞。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时刻:共和国的舰载战斗机,第一次跃过辽宁舰滑跃14°甲板顶端,仰天长啸,凌云升空……

首架次滑跃起飞成功,掌声再次在辽宁舰响起,甲板再次沸腾了。

一切都在掌控中,一切远比想象中要顺利,这让一向喜欢挑战的戴明盟感觉意犹未尽。于是,加速、转向,他驾机又绕了回来。在通过辽宁舰的舰岛上空时做了个完美的横滚动作,舞起了空中“芭蕾”……

这一段额外的华丽舞蹈,一下子点燃了辽宁舰上所有人的激情,霎时间,欢呼声响彻海天……

“刀尖上的舞蹈”还在继续:紧随戴明盟之后,其他几名试飞员依次驾驶歼-15战机,顺利完成了在辽宁舰上的阻拦着舰和滑跃起飞……

一着惊海天!

一飞冲苍穹!

经过8600多架次的生死考验,今天的一着一飞,是那样轻松,那样优美,那样漂亮。

“空中飞鲨”的完美演绎,把航母战鹰“梦之队”这一赞誉写在蓝天碧海之上。

这举世瞩目的惊天动地一着,彻底打破了西方大国套在中国人头上的“魔咒”,中国人想干的事,一定能干成!

在中国航母事业的发展进程中,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性事件。

是的,中国人想干的事,一定能干成!海军副司令员、中国航母试验试航总指挥张永义在总结这个阶段的工作时说:

舰载机上舰,我们一切从零开始,摸着石头过河,经过多年的联合科研攻关,摸清了规律,终于掌握了舰载战斗机着舰飞行的关键技术。

首先,攻克了“反区”飞行方法的难关。飞机在飞行时,主要受到气动阻力、重力、发动机推力和升力的作用。由于舰载战斗机后掠角很大,如果采用正常的操纵方式,飞机的姿态将会产生剧烈的变化,不利于飞行员准确着舰。因此,舰载战斗机一般采用驾驶杆保持飞行迎角、用油门控制飞行高度的非常规方式,以保持飞行姿态,确保飞行员能够进行精确的飞行轨迹修正。

其次,攻克了精准降落的技术难关。舰载战斗机只有降落在飞行甲板上一个很小的区域内,才能使尾钩顺利挂住阻拦索,实现安全着舰。我国自己培养的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经历了科研试飞、技术攻关、按纲施训等阶段,固化了飞行动作,实现了精准降落。

第三,攻克了最优着舰航线的选择难关。着舰航线的选择,对舰载战斗机能否顺利着舰至关重要。经过数千架次的飞行训练,在光电、遥测、雷达等多种测量手段的监测下,通过海量数据和飞行状态比对,我们确定了最优着舰航线。

张永义表示,航母舰载机飞行起降训练成功后,将以此为新的起点,进一步扎实做好后续飞行训练和相关试验。

2013年1月11日,海军在某舰载机试验基地召开大会,表彰为歼-15舰载机首次成功上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试飞员。

戴明盟被授予“海军功勋飞行员”称号。

2014年8月27日,新华社对外发布消息,《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授予戴明盟“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荣誉称号》。

命令指出,戴明盟同志被遴选为首批舰载战斗机试飞员以来,带头试飞高难课目和风险项目,第一个驾机在航母上成功实施阻拦着舰和滑跃起飞,实现了我国固定翼飞机由“岸基”向“舰基”的突破,为加快歼-15舰载机研制定型和航母战斗力建设做出卓著贡献。

命令要求,全军和武警部队广大官兵要向戴明盟同志学习,像他那样,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始终保持政治坚定和思想道德纯洁;像他那样,真想打仗的事情,真谋打仗的问题,真抓打仗的准备,潜心钻研,刻苦训练,下大力提高科技素养和军事技能,熟练掌握手中武器装备,不断增强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素质;像他那样,牢固树立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的进取精神,勇于担当,敢于亮剑,艰巨任务面前迎难而上,危急紧要关头挺身而出,承担起革命军人的历史责任;像他那样,牢记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觉淡泊名利、乐于奉献、艰苦奋斗,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始终保持革命军人的高尚品格和良好形象。

中央军委号召,全军和武警部队广大官兵要以授称单位和个人为榜样,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团结奋进,开拓创新,不懈奋斗,扎实推进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各项工作,在实现强军目标的伟大征程上创造新的业绩!

8月31日,海军党委下发《关于广泛开展向戴明盟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9月1日上午,中央军委授予戴明盟同志“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荣誉称号命名大会在北京海军机关礼堂隆重举行。中央军委委员、海军司令员吴胜利宣读中央军委授予戴明盟同志“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荣誉称号命令,向戴明盟同志颁发一级英模勋章和证书,并发表讲话。海军政委刘晓江主持大会,并宣读海军党委《关于广泛开展向戴明盟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海军副司令员徐洪猛、田中,副政委王森泰、马发祥,海军参谋长邱延鹏,海政主任丁海春,海后部长徐卫兵,海装部长王建国出席。

会上,戴明盟、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部队长张少兵、中航工业集团副总工程师兼歼-15飞机总设计师孙聪分别发言。

总政组织部,海军机关四大部,辽宁省,中航工业集团、中船工业集团、中船重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航母部队、航空兵学院等单位领导,以及海军机关和驻京部队官兵、某舰载航空兵部队官兵代表共1200余人参加大会。

戴明盟在题为《光荣属于伟大的祖国》的发言中说:

今天,海军隆重召开授称命名大会,我被中央军委授予“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荣誉称号,心情十分激动。在这无比光荣的时刻,我深深懂得,试飞员头顶三重天:蓝天、使命、祖国,荣誉成就于蓝天、根源于使命、归功于我们伟大的祖国;我深深感恩,党和国家的悉心培养,各级首长的悉心呵护,航母工程全线为我们支撑梦想、倾尽心血;我深深知道,勋章属于英雄的试飞员、飞行员群体,属于投入到此项事业的全体科研工作者和广大官兵,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在此,我代表航母战斗机试飞员和飞行员群体向首长、战友们致敬,向十年如一日专注使命、辛勤付出的全体参与者致敬!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海军航母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对事业的发展壮大我们充满信心,并愿为之倾尽全力、勇敢担当。加快航母战斗力建设还要走相当一段路,许多未知领域需要去探索、大量历史空白需要去填补。作为航母战斗机试飞员、飞行员,我将始终牢记习主席“再接再厉、深入钻研、勤学精练,早日成为优秀的航母舰载机飞行员”这一殷切希望和千钧嘱托,凝神聚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人民海军走向深蓝的伟大征程中当先锋、打头阵,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永葆人民军队的宗旨本色、永葆革命军人的血性本色。

我一定视荣耀为新的激励,清醒认识舰载飞行承载梦想的品质,在探索中再接再厉、矢志深蓝。航母梦就是我的强军梦、强国梦,置身于追逐梦想的新时代,我要模范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始终保持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始终保持对神圣使命的无限忠诚,始终保持对航母事业的无限忠诚,珍惜荣誉、谦虚谨慎,勤奋敬业、恪尽职守,切实把组织的关怀培养、首长的鼓舞鞭策、战友们的关心支持,转化为投身舰载战斗机飞行事业的强大动力和力量源泉。

我一定视荣耀为新的责任,清醒认识舰载飞行舞于刀尖的风险挑战,在探索中深入钻研、剑胆擎鹰。刀剑舞者舞不止。我要牢牢扛起舰载飞行的历史担当,与航母部队的战友们一起,与舰载航空兵基地的战友们一起,戮力同心、集智攻关、奋力拼搏,深钻细研舰载飞行关键技术和实战理论,切实提高舰载飞行技能本领,努力推动舰载战斗机从试验试飞模式向常态训练转变,努力缩短航母舰载机飞行员培养周期,在不断超越自我、超越现有、超越国外中飞出壮志豪情,飞出军威国威。

我一定视荣耀为新的起点,清醒认识舰载飞行严慎细实、追求卓越的特殊要求,在探索中勤学精练、接力前行。我要严格遵循“精准、守纪、零容忍”等舰载飞行的严规铁律,坚决贯彻落实海军党委关于航母战斗力建设的决策部署,时刻牢记“大胆地飞、科学地飞、安全地飞”训练指导,带头瞄准一流、带头锤炼作风、带头苦练精飞,关键节点第一个上,高难科目第一个飞,加紧摸索和探寻舰载飞行的特点规律,为持续推动舰机高度融合、深度融合,全力以赴打赢舰载飞行新的攻坚战,为航母早日形成战斗力作出应有贡献。

航母梦昭示强军梦,强军梦支撑强国梦。不久的将来,我们有决心、有信心,随时听候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点兵。请祖国和人民放心!

(2)中国首位舰载机指挥官

前面,我已经讲到了着舰指挥官这个角色。这个角色的作用和位置是什么?

有人说,着舰指挥官是舰载机的灵魂。这话一点也不过分。

海军舰载机工程负责人之一、现海军某舰队航空兵副司令员刘长虹与笔者是20多年的老战友,我向他请教“着舰指挥官”这一角色在舰载机着舰时的作用。

刘长虹很明确地告诉我:“舰载机安全着舰,离不开LSO的精准指挥。”

LSO,即舰载机着舰指挥官的英文缩写,是向舰载机飞行员发出操纵指令,引导下滑道上的飞机安全着舰的军官。

以前,在航空母舰发展的初期,LSO双手各持一枚短桨片似的指挥牌引导飞机着舰,故被称为“短桨手”。

现在,LSO通常在位于舰母着舰区后部左舷的LSO平台上,依据高速相机所拍摄的实时图像及相应参数,通过无线电及灯光等多种手段对舰载机飞行员发出相应着舰指令。

刘长虹向我介绍:“舰载机着舰,条件和环境十分严苛和复杂。你知道,航母上的跑道很短,和陆上跑道无法相比,降落难度肯定大;另外,航母行进时,运动要素复杂,在涌浪的作用下,飞行甲板可能会沿着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向进行运动;同时风向、风速复杂多变,不规则的气流会严重扰乱飞行轨迹……由于舰载机飞行员无法完全感知现场环境,因此LSO能否及时发出指令,及时准确地引导飞行员修正航线轨迹、调整下降姿态,成为舰载机能否安全着舰的制约性因素和基本保障。”

“为什么将着舰指挥官称为航母舰载机部队的灵魂呢?”我又问。

“舰载机飞行员体力消费巨大,容易因疲劳产生失误,因此必须无条件信任并服从LSO的指挥,否则不但容易造成机毁人亡的事故,也容易对航空母舰造成损失,并产生连锁反应。这足以说明,着舰指挥官是航母舰载机部队的灵魂。”刘长虹说。

美、俄、英、法等拥有航母的国家中,LSO着舰指挥官从成熟的舰载战斗机飞行员中产生。他不仅飞行技术要让其他舰载机飞行员钦佩和信服,还必须具备优秀的指挥组织能力,同时对飞机的状态和性能、飞行员的技术特点和性格秉性必须十分了解,才能在第一时间指挥舰载机安全着舰。因此,培养一名合格成熟的LSO着舰指挥官十分不容易。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培养一名LSO更不容易。”刘长虹说,“由于西方技术封锁,我国相关人员的培养从零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因为没有舰载战斗机飞行员,我国第一代LSO只能从经验丰富的试飞员中选拔产生。通过指挥数千次舰载机着舰航行模拟训练,我国LSO已经具备丰富的指挥经验,并多次成功指挥歼-15舰载机成功完成触舰复飞训练,对舰载机飞行员精准着舰技术的提升和稳定做出了贡献。在歼-15舰载机首次成功上舰的那一天,着舰指挥官邹建国就用他的优异表现履行了他的职责。”

邹建国,来自空军某试飞团,我国培养的首位航母舰载机着舰指挥官。

邹建国是位“60后”,与写“牡丹亭”的著名戏剧作家汤显祖是同乡人,都在江西抚州。采访他时,我看到,岁月的风雨将他的头发梳理的有些稀疏,充满挑战的试飞生涯将他到额头拓展的非常宽大。我甚至暗想,“这巨大的额头后面,一定装满了智慧与勇敢。”

邹建国干上试飞员这个职业非常偶然,完全没有按照自己设计的路子走。他1979年考大学时,被南京航空学院录取,学的是直升机设计专业。到了1983年毕业前夕,空军与国家航空部协商,想从航空部部属5所航空院校里选拔招收一批大学生飞行员。政审、体检、心品测试……连他自己都没想到,在如此苛刻的检查测试中,一关又一关,都被他闯过了。当录取证书捧到手中时,一颗年轻躁动的心跳的是那样狂烈,他暗想:驾驶飞机在蓝天上翱翔,肯定会帮助他尽快实现设计制造中国飞机的梦想。然而,又一个没让他想到的是:从此后,虽然他与飞行、飞机结了缘,但却与飞机设计专业渐行渐远……

1989年,邹建国调到试飞团,开始了他的试飞生涯。

邹建国对我说:“飞行员有两类,一类是看着很聪明,在地面反应也很敏捷,可一到空中就发懵,反应不灵活,动作也僵硬;一类是在地面很一般,可到了天上就变了样,胆大心细。我属于后一类吧,在地面上粘粘乎乎,上天飞行还可以。有的领导夸我有飞行天赋,和一般人不一样。”

试飞,是勇敢者的事业。试飞员,是世界上最高危的职业。

邹建国成为了一个勇敢的试飞员,曾参与歼-8F、歼-10、歼轰-7“飞豹”等10余种国产新型飞机的试验、定型试飞,经历过数不清的空中险情。仅飞机发动机空中停车故障他就遇到了20多次,通过空中双发重新启动、单发着陆等措施一一化险为夷。很快,他成为了试飞战线上的佼佼者。

邹建国说:“一名优秀的试飞员,不仅要胆子大,还要理论功底深厚、技术状态达到最佳、心理素质良好。总之,要综合素质强。”

2006年11月,海军航母工程启动,舰载机试飞小组一成立,邹建国与李中华、余景旺等人就成为其中的一员。后来在试飞的过程中,人员因任务变动调来调去,他始终在坚守。

人们常说:一代战机,凝聚着一代试飞员的奋斗。一代战机,带走了一代试飞员的青春。

试飞歼-15舰载机的时间太紧了,必须要打破常规,打开“加力”,用超常速度进行试验试飞,才能实现预定目标。千头万绪,不仅要试验飞机的自身性能,还要试舰机适配过程中的各种方法、要素,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每一步都是在探路。他们边试验边训练,将试验技术突破的过程变为对训练技术的掌握,在训练和试验的过程中实现飞行观念、习惯的转变和着舰技术的突破。

试验,接着一个试验,飞行,连续进行飞行。歼-15舰载机进驻试训基地没多久,他们就进行了舰载机大速度地面拉索试验。

邹建国当仁不让地挑起了这副重担。

前面我已详细介绍了航母上4道阻拦索的功能、材料和发展阶段。阻拦索,更专业的说法应为“航母阻拦系统”。它帮助飞机在有限距离内强制制动,使最大过载和过载变化率保持平稳,及时将系统恢复到初始状态。

大家知道,由于风和舰尾气流的存在,战舰经常出现持续的纵横摇动和上下浮沉;降落过程中战斗机的视界和下降轨迹存在误差,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驾驶员的视野,如此高的速度,如此短的距离,如此恶劣的环境,如果没有阻拦索,舰载机安全着舰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由此可见,阻拦索对舰载机在航母上起降的极端重要性。

虽然有了阻拦系统,舰载机的降落仍然令人提心吊胆。

对于飞行员来说,顶风穿云驾驶飞机降落到摇摆不定的移动甲板上,是一次从身体极限、飞行技术、意志品质到心理素质的极端考验。在抵近航母的过程中,飞行员需要把航母甲板当作一个移动坐标原点,根据它不断调整飞行姿态,爬坡,转弯,观察,控制飞行轨迹,保证准确进入降落航线,降落瞬间要完成收腹、收腿、绷紧肌肉等动作,否则强大的过载可能会造成脱臼、晕厥以及短时失明等损害。

舰载机也备受考验。舰载机的载油量不能太多或太少,一旦发生事故,太多的燃油会引燃整个甲板,太少的燃油则会造成降落失败后“逃逸复飞”计划的夭折。飞机降落速度不能太快或太慢,太快容易引起过载而拉断阻拦索,太慢则会导致飞机控制力减弱,不仅不容易钩住阻拦索,而且一旦着舰失败,很难再次拉起复飞。

舰载机降落时事故最多的情况是阻拦索断开。马上拉断还算幸运,舰载机仍可保持较快速度立即复飞。如果在末端拉断阻拦索,舰载机速度下降太多,就只有坠海一条路了,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因此,对其在地面上进行大速度拉动,是必不可少的试验。

那天,邹建国挂上阻拦索,将飞机滑行速度达到着舰速度的那一瞬间,只听“嘭”的一声,巨大的拉力将阻拦索一端生生拉断。

断裂的阻拦索一端似一记“流星锤”,在空中打了一个转,狠狠地砸向机尾。又是“嘭”的一声,飞机尾翼被击中,被砸出了一个大洞。

幸亏塔台正确指挥,才化险为夷。

目击这一情景的人们无不惊出一身冷汗。

真险啊,如果断裂的阻拦索砸向座舱,那对邹建国的生命将造成何等大的危险;真玄啊,如果指挥员不及时叫停,邹建国继续加速,就有可能酿成飞机侧翻、甚至爆炸的惨剧……

面对如此险情,邹建国依然脸色平静,不慌不乱停稳飞机,跨出座舱的第一件事是察看“无言战友”飞机的伤情。

试验现场,一位老工程师抚摸着断裂的阻拦索,眼泪都下来了,喃喃自语:“这条‘生命线是试飞员用生命炼出来的啊!”

试飞,就是这样一门残酷的科学!然而,对于未来战场来说,它又是一门确保打胜仗的科学!

试飞之艰难之危险,常人难以想象。类似的风险,邹建国经历的多了,也习惯了。

辽宁舰是国之重器,歼-15舰载机是重器之上的利剑,尽快实现舰、机、人最佳结合,加快形成战斗力,是历史的重托,民族的期望!

国之重器,以命铸之。全体试飞员深深地懂得:试飞,不仅要技术一流,更要带着信仰去飞,没有这一点,是无法坚持的!

邹建国忘不了那张自信、年轻的脸庞,那是空军试飞战友余锦旺,他们都在同一个试飞团。

2011年7月,邹建国曾和余锦旺一起接受媒体采访。有记者问余锦旺:“如果空中发生特情,你会不会选择跳伞?”余锦旺毫不迟疑地回答:“不会。飞机摔了,损失的是国家巨额财产,是千万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心血。作为试飞员,只要有一线机会,我都要想办法把飞机飞回去。”

3个月后,余锦旺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他在调出舰载机试飞员队伍之后,在执行另一项任务时,面对危险他没有选择跳伞,而是与心爱的战机一起融入蓝天。

牺牲时,他只有38岁……

正如《解放军报》在报道空军试飞员英雄群体的事迹时所说:“血洒长空,矢志不渝。中国航空事业的大发展、大跨越,正是一代代试飞员用生命换来的。”

消息传来,面对战友的牺牲,中国舰载机试飞员擦干眼泪,没有胆怯,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继续飞行!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谁都不愿承担风险,何来零的突破!

所以,当舰载机在辽宁舰起降需要一名着舰指挥官时,看着海军首长和试飞员战友期待的目光,邹建国没有推脱,将这副重担挑在了肩上。

邹建国非常清楚地知道:

着舰指挥官同样有很大风险,在舰载机起降时,虽说他的权力最大,但也是位置最突出的人,每一次降落起飞,都从他的头顶掠过,在他的面前滑过,也在他的心上驰过;

着舰指挥官的任务很重,他在舰上信息量大,也最直接,舰的沉浮、风向变化、周边环境和飞行员的技术状况及飞机的飞行姿态等一系列情况必须及时准确地掌握,才能准确地指挥飞机起降;

着舰指挥官的责任重大,他是飞行员最信服的人,愿意将生命托付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100%听从LSO指挥。他的一举一动都与战友的生命相连,一言一行都关系到飞行安全。

邹建国在他们这批试飞员中年龄最长,是位令人敬重的老大哥,飞行经历也最丰富,技术也靠前,他担当此角色也最合适。

邹建国成功了。他没有辜负海军首长的期望,他没有辜负战友们的重托,在完成舰载机着舰起飞和住舰训练的重大任务中,他成为了中国首位优秀的着舰指挥官。

前不久,空军党委发布命令,授予邹建国等10名试飞员“试飞丰碑奖”。

2014年9月,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通令,授予空军某试飞大队“英雄试飞大队”荣誉称号并给邹建国同志记一等功。通令中说:这个大队飞行员邹建国,入伍20多年来,先后完成20多个型号飞机、发动机的鉴定定型试飞任务,特别是担任航母舰载机着舰指挥员任务中,精心指挥歼-15舰载机首次在辽宁舰上成功实施阻拦着舰和滑跃起飞,为加快舰载机研制定型和航母战斗力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3)海天剑客

如果有人要问我对舰载机试飞员的最深印象是什么?“胆大包天!举重若轻!”这八个字肯定先蹦出来。

骑着刀尖蹦舞蹈,跨着飞鲨撵惊涛。

挥着利剑擒凶险,扛着使命把国报!

这首短诗是他们生活战斗的真实写照。

徐汉军,有一个“海天剑客”的雅号。没和他见面时,我就在心中描摹他的形象,总脱不开功夫影视剧和古典武侠小说里的侠客。待见了面,却觉得有点影子,但相去甚远。这是一张洋溢着青春朝气的脸庞,斜卧着的两道剑眉下,眼睛很锐利但不大,总爱眯着,给人一种沉思的感觉,理着一个飞行员的招牌板寸头,说话时爱憨憨地笑,如果不问籍贯,十人有九人会说他是有血性的北方汉子。

徐汉军是浙江金华武义人,1973年出生,1991年招飞入伍。他家在农村,村庄名叫朱村,父母都是农民,是这个家庭的第二个男孩子。庄户人家走出来一个飞行员不容易,踏踏实实地学,认认真真地飞,一路飞来,虽有波折,(留到后面讲)倒还算顺利。

1996年,徐汉军毕业分到海军航空兵,经过基础训练后,来到了战斗部队。

说起来有意思,徐汉军大概与“两”这个数字有缘:

徐汉军先后在两个歼击机团战斗过,这两个团都是海军航空兵的拳头部队。

他刚下部队的那个歼击机团在北海舰队航空兵某师。这支部队战绩辉煌,在抗美援朝、浙东御敌、海南轮战和国土防空等战斗中,先后击落敌机21架、击伤敌机4架、涌现出了崔巍、姜凯、王自重等战斗英雄,在万里海空谱写了一曲曲骁勇善战、铿锵雄浑的壮丽凯歌。1954年3月18日,该团副大队长崔巍、中队长姜凯驾驶米格-15比斯飞机双机起飞迎敌,打响了我海军航空兵诞生后的“海天第一炮”,并首战告捷,创造了喷气式飞机在海平面高度60米、12秒钟内击落2架敌机的先例,以2:0的战绩开创了海军航空兵的空战战史。

2002年,海军东海舰队航空兵“海空雄鹰团”改装第三代战机,在全海军范围内遴选优秀飞行员。徐汉军被选中,来到了他的第二个战斗团队,与戴明盟成为了战友。“海空雄鹰团”更是“响当当”,前面已经介绍过。

英雄的团队英雄的兵。徐汉军经过两个英雄团队的哺育,传承了两个英雄团队骁勇善战、敢打必胜的英雄气,张扬的是两个英雄团队不畏强敌、不屈不挠的血性。

徐汉军加入舰载机试飞员这个队伍,也经过了两次挑选。

第一次,他时任“海空雄鹰团”的副参谋长,也是工作组比较中意的人选,他也早就做好了准备,谁知只是作为“备份”,最后落选,这让他心里空落落的。

两年后,海军工作组二进“海空雄鹰团”挑人,他终于等来了期盼已久的机会。面对组织的信任和这一特别有挑战性的事业,他二话没说,打起背包就出发。

大家都知道的,徐汉军还给戴明盟当过两次“备份”。一次是刚才说过的,海军工作组到“海空雄鹰团”选人时,第一人选是戴明盟,他是“备份”;第二次是在歼—15舰载机首次着舰那天,戴明盟排在了第一个,为了预防万一,徐汉军作为“备份”准备。只不过他这个“备份”没用上,他在第二天第二个成功着舰。

在徐汉军的飞行生涯中,曾两次在着陆时遇到同样的故障。

第一次是在1994年,教员带他飞初教机。在天上一切正常,教员还表扬了他。当时机场很简陋,跑道有点不平,铺上了钢板。飞机落地时出现了特殊情况,左轮胎一撞跑道就泄了气,高速滑行的飞机出现了偏转,最后竟达到了270度,这让他手忙脚乱,惊出了一身冷汗。飞机终于不驯服地停了下来,他和教员跳出座舱一看,是轮胎被划破了。这是很危险的,如果因此故障发生侧翻,后果不堪设想。

事隔十几年后,在2011年的11月,同样的故障又让他遇上了。那天,他驾歼-15舰载机执行试飞任务归来,落地时轮胎又爆了。这一次他可没有手忙脚乱,而是沉着冷静,处置的非常成功,稳稳地将飞机停了下来。

徐汉军还有两次在空中关发动机的事,一次是主动地关,一次是被动地停。

徐汉军分到战斗部队后,经过夜航训练,很快就被批准进入了战斗值班队伍。这里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飞行员战斗值班的等级:“一等”是飞行员披挂整齐坐进飞机座舱里,专等一声令下就紧急战斗起飞;“二等”是飞行员吃住在机场外场的值班室里,一有情况就转进“一等”,跑向飞机;“三等”是在内场宿舍里待命,发生空情快速到外场。在和平时期,海军航空兵的将士们常年都处在战斗值班状态中,每天都会紧急升空,也是战斗起飞最多的部队。

1999年4月的一天,徐汉军和同学程海林在外场执行“二等”战斗值班任务。

值班室里,警铃突然炸响。

“一等!”徐汉军扔下饭碗,跳了起来,抓起飞行装具边穿抗荷服边向飞机跑去。

程海林也跟了上来。

一颗绿色信号弹在蓝天上划出了一道弓形的弧,召唤战鹰紧急升空。

两架战鹰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吼,一前一后向着祖国的领海线飞驰。今天,徐汉军飞长机,程海林飞僚机。

原来,一架外国侦察机又来捣乱了,抵近我领海线进行骚扰侦察。

跃升,跃升,在8000米高空徐汉军他们发现了目标。

跟踪、监视、驱赶、反侦察……顿时,万里海天爆发了一场没有硝烟炮火的激战。

外军侦察机使用一惯的伎俩,一会利用“蛇”形动作摆脱,一会利用其飞机大、速度可快可慢的性能,故意降为最低速度。

徐汉军驾的是战斗机,速度快,一不小心就冲到前面老远,回身再寻找目标,又得费一番功夫。另外还得小心翼翼操纵,生怕速度快了撞上去。如果蹭上一点边,就如同一辆高速行驶的小摩托车撞上了几十吨重的大卡车,小车肯定要吃亏。

后来,南中国海发生的中美撞机事件,“海空卫士”王伟就是遭了他们这样的阴招,吃了一个大亏。

徐汉军一边上下翻飞着,紧咬目标不放,一边琢磨对付办法。他突然想出了一个主意,关掉一台发动机,让推力减小,速度自然慢下来。真是艺高人胆大,万里海天透出一股剑客的豪气、霸气和杀气!

这是一场技术和胆识的较量,外军侦察机知道遇到有勇有谋的对手了,无奈灰溜溜地飞走了。

徐汉军得胜回营,同时也留下了“海天剑客”的雅称。

再一次的特情处置发生在歼-15舰载机着舰的前夕。

那天,徐汉军驾机在辽宁舰上刚刚完成触舰复飞,拉起后准备绕舰飞行时,突然发现左发动机转速骤然降低,转速一边高一边低飞机难以操纵,很容易造成飞机扭转,继而出现险情。

啥叫“触舰复飞”?就是一切程序、动作都按着舰的要求做,只不过是在舰面上轻轻点一下,然后马上拉起来,这是着舰前必飞的反复练习课目。

徐汉军遇到此险情后,非常冷静,迅速操纵飞机调整好姿态,并拉杆爬升高度,为处置突发故障争取时间。他脑海里闪过一串数字:高度××米,距机场×××公里,还要飞行××分钟……随即,他果断采取措施,将问题发动机关闭。

“单发着陆,机会难得,正好测试飞机的单发性能!”徐汉军沉着地向塔台报告了情况。

塔台上,担任指挥员的是戴明盟,他也已数次经历险情,成竹在胸。

两位老战友心心相通,互相了解,配合非常默契。虽然情况非常紧急,但两个人对话依然和平常一样。

“可以下降至×××!”

“明白!”

“保持姿态!”

“明白!”

“放起落架!”……

塔台内,大家屏气凝神,静静地听着戴明盟和徐汉军的默契对话。

塔台外,厂所试验人员并不知情,他们只看到徐汉军驾驶飞机划出一道完美的下滑轨迹,稳稳地停在了跑道上。

当飞机滑回机库,厂所试验人员才知道空中的那一幕,个个惊愕不已:“原来刚才这么险!”

徐汉军摘下头盔,“嘿嘿”笑了:“不是还有一台发动机嘛。”

在试飞员心中,遇险不足为奇,战胜危险,是他们的使命,更是他们的光荣。

舰机适配性试验,对舰载机试飞员来讲,主要承担完成歼-15战机鉴定定型科目的试飞任务。其中,包括低空大速度、失速尾旋等风险科目,以及上舰技术攻关和实现首次着舰,件件关隘重重,项项风险空前。

闯过关隘,战胜风险,必须挑战极限,难怪一向内向的徐汉军也开玩笑说,“已经跟死神握了无数次的手了。”

飞行之旅,“死神”常伴随。“死神”也最无情,常对最亲密的人伸出突袭之手。

徐汉军最震撼的是两位战友的牺牲。那是他从空军航校毕业分到海军航空兵不久,和他一起分到部队的一位四川籍同学,在一次飞行训练中,空中发生险情,永远魂归大海;另一位就是前不久牺牲的空军试飞员余景旺,虽然两人接触时间不长,但音容笑貌依然在眼前。

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有着丰富的感情。战友们折戟蓝天,他们也痛苦,也压抑,只不过他们排解压抑和发泄痛快的方式和常人不一样,那就是更加拼命地去飞,完成战友未竟的事业,用海天上的捷报告慰战友的英灵。

飞!飞!继续飞!这要有多么强悍的神经,才能选择继续飞?

徐汉军和战友们有着钢铁般的神经,仰望蓝天,他们的目光虔诚而坚毅:“试飞,不仅是职业,更是事业,是一辈子的事!为了祖国的航母事业,无论遇到多么大的风险,我们都会勇敢地飞下去!”

只要飞行,就不可能没有风险。

这是一次没有任何征兆的险情。

2012年3月的一天,徐汉军驾驶飞机完成试验任务后,调整好飞机状态,准备降落。

突然,液压油警告灯发出刺眼的红光。徐汉军迅即扫了一眼仪表,发现液压表读数急速减小。

“液压系统漏油!”他断然出手,抢在液压系统失效前放下起落架。

小心!再小心!

徐汉军握稳驾驶杆,全神贯注保持飞机平衡,跑道在他的视野中越来越宽。

小心!再小心!

着陆——失去液压的飞机已经不能正常刹车,徐汉军使用应急刹车系统,小心点刹,将飞机顺利地停在跑道上。

险象环生,只要一招失误,就是一场灾难。

“怕过吗?”

徐汉军淡然一笑:“试飞员就是敢跟死神打交道,斗呗,怕啥?”

肩扛使命,笑对风险。徐汉军冲刺苍穹的身影,如同引擎剧烈的轰鸣,震撼着每个在场人的心。

仗剑海天,勇往直前。这不仅是徐汉军一个人的形象写照,而是每一位舰载机试飞员的,是这支航母舰载机试飞队伍的……

2014年9月15日下午,海军为徐汉军记一等功庆功大会在某舰载航空兵部队举行,海军副司令员丁毅出席并为徐汉军颁发奖章和证书。

这是庆功会上公布的徐汉军的一段筒历:他入伍23年,先后飞过10多种机型,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是海军表彰的“功勋飞行员”。担负舰载机试飞任务以来,他与试飞小组的同志一起,刻苦钻研试飞理论,潜心研练试飞技术,先后突破多项技术难题,成功完成阻拦着舰和滑跃起飞试验任务,创造了歼-15飞机试验试飞的多项纪录。

丁毅在讲话中说,徐汉军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是“第一代航母人”忠诚使命、拼搏奉献的生动写照,海军部队特别是航母和航空兵部队,要广泛开展向徐汉军学习活动。要始终牢记强军目标,勇敢担当起航母战斗力建设的历史重任;持续强化战斗精神,全力攻克舰载机战斗力建设的技术难关;严格遵循科学规律,坚决确保舰载战斗机飞行训练安全顺利;狠抓部队全面建设,努力把舰载航空兵部队建设成能战善战的海空劲旅。

责任编辑/魏建军

猜你喜欢
试飞员飞行员航母
鼠国要上天之假人试飞员
关于舰载机常用到的英文
开飞机打盹?英提议对飞行员“疲劳检测”
飞行员的酷装备
民用飞机试飞员评述研究
从试飞工程师视角浅谈试飞安全
科学酷职业之试飞员
美国两航母“围住”伊朗
幽默的美军飞行员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