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二战前丘吉尔对苏态度的演变

2015-07-20 09:52徐瑞雪
亚太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均势英法丘吉尔

徐瑞雪

浅析二战前丘吉尔对苏态度的演变

徐瑞雪

二战前丘吉尔对苏态度出现了由遏制转而寻求合作,是其在特殊背景下,顺应时代发展所作出的必然选择,对挽救危急的欧洲形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丘吉尔;二战;对苏态度

丘吉尔曾是一个坚定的反共产主义者,对苏维埃俄国抱有极大的敌意。在苏联刚建立时,他就竭力主张对苏联进行武装干涉,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摇篮中”。但是,当纳粹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危险之后,丘吉尔意识到需要联合苏联共同抗德。随着20世纪30年代初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在德国攫取政权,并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欧洲局势随之紧张。丘吉尔的对苏态度逐渐转变,转而呼吁政府寻求与苏联的合作,共同抵制纳粹的扩张。这种前后看似矛盾的立场,是顺应形势发展所做出的必要调整。联苏抗德对于挽救危急的欧洲形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一战结束至希特勒上台

十月革命后,在俄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丘吉尔就开始担心欧洲未来的形势。他曾写道,当时他“没有大功告成的感觉”,“我自己有两种心情:一方面我害怕未来,另一方面我想帮助被打垮的敌人”。丘吉尔所说的“害怕未来”指的是他将新生的苏联视为英国的威胁,而“帮助被打垮的敌人”指的是帮助德国战后复兴。由此可见,丘吉尔在一战甫一结束就在考虑欧洲大陆霸权问题。他甚至曾经公开表示对共产主义政权的厌恶,称其为“暴政”。那么,丘吉尔之所以如此警惕、敌视苏联,主要原因是丘吉尔认为,欧洲大陆上强大的苏联的存在是对欧洲既有均势局面的破坏。

由于一战刚结束,英国很难发起新的战争来对付苏联,因而,丘吉尔需要寻找能够制约苏联的力量。1919年4月9日,丘吉尔曾写信给劳合•乔治:“把德国养起来,并迫使它同布尔什维主义斗”。丘吉尔设想的是扶植德国实现复兴,让苏德两国互相制约,实现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

可见,一战结束后,苏联成为英国“大陆均势”破坏者。根据英国传统的“扶弱抑强”原则,不难理解在这个时期丘吉尔对苏联的态度是防范和敌对的。

二、希特勒上台至二战爆发

1933年德国纳粹党领袖希特勒上台后,展示出咄咄逼人的架势,叫嚣撕毁《凡尔赛和约》,挣脱强加于德国的枷锁,争取“生存空间”,借以蛊惑人心。随后,希特勒进行了一系列的冒险活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欧洲国家的底线。其实,此时的德国实力仍很虚弱,冒险活动只是对英法等国家态度的试探。然而,英法等国家对德国的扩张采取了姑息纵容的态度,它们对希特勒违背条约的侵略行径视若无睹,总想息事宁人,以换取暂时的“和平”。终于纳粹德国力量逐渐强大起来,一战后形成的欧洲均势局面被打破。虽然政府对待法西斯的扩张采取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但是丘吉尔已经强烈感受到纳粹德国对英国及欧洲安全的威胁,因此主张对德采取强硬政策。

早在1932年5月,丘吉尔就警告英国下院,希特勒领导下的德国将给欧洲带来新的战争。在警告德国威胁的同时,丘吉尔又指出:“制止侵略的途径只能是联合纳粹德国之外的欧洲国家,尤其要联合法国和苏联。” 1938年,苏联曾主动提出英法苏三国共同商讨制止德国扩张的办法,但是英法两国对此置之不理。对此,丘吉尔毫不客气地提出公开批评:“我们未经战争就遭到了一次失败,其后果将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1939年大战爆发前,英法苏三国政府进行谈判,由于英法政府此时还对德国抱有幻想,因此对谈判态度比较消极。因此,丘吉尔告诫政府称:“没有强大的东战线,我们在西欧的利益就不能有令人满意的防卫;而没有俄国,也就没有强大的东战线。”

这一时期,丘吉尔对苏联的态度由防范和敌对转为团结和合作。这种前后看似矛盾的转变,其实是由英国的主要敌人决定的。当苏联强大而德国羸弱的时候,英国的主要敌人就是苏联;而当德国迅速膨胀走上扩张之路时,英国的主要敌人就是德国。在当时的条件下,仅凭英国一国之力无法与德国相抗衡,因此丘吉尔反复呼吁与苏联和法国结盟,他指出:“必须再一次联合欧洲一切力量来约束、抑制、必要时挫败德国的霸权。”

三、丘吉尔对苏态度转变的原因

从一战结束到二战爆发的这段时期内,丘吉尔对苏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欧洲和世界形势发生了改变,德国势力的扩张使其成为英国的头号威胁,而英国的国力不足以支撑其应对这种威胁。

1.德国势力扩张威胁英国安全

如前文所述,纳粹德国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德国势力的扩张,严重威胁了英国的安全。因此,丘吉尔认为:必须将英法苏等欧洲国家的力量联合起来,才能对抗德国的扩张。丘吉尔在其二战回忆录中提到:“英法苏三国的联盟一定会使1939年的德国大为惶恐不安。即使在那个时候,谁也不能肯定战争就一定不能避免。盟国方面还可以运用优势的力量采取第二个步骤。它们可以在外交上重新把主动权夺回来”。

2.联苏抗德以维持欧洲均势

两次大战期间,英法等国并不是完全没有意识到德国的威胁,当时的西方政治家们认为需要关注三个焦点问题,即“抵制苏联,对付德国和拆散德俄”。但是,涉及到英国也有自己的打算。防止任何大国控制大陆并保持欧洲均势的政策,是英国奉行的传统政策。英国基于传统认为一战得胜的法国会成为其威胁,因此在对付德问题上并不实心实意,而是希望德国强大起来能够在西方抑制法国、在东方抑制苏联,实现类似19世纪的欧洲均势局面。然而,实现这一局面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英国外交理论家E.H.卡尔对此分析说,“无论是法国还是苏联,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未形成可与德国相抗衡的力量。因此,英国要想在欧洲占据一席之地,除了积极参与欧洲事务外,还应当实现英苏合作。”丘吉尔也敏锐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警告说:“一旦德国实力强大到足以对抗法国,那么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奥地利和波罗的海诸国的立场就会有“很大的改变”。其中几个国家会认为不得不听命于德国体系,其他国家则会遭到武力兼并。”因此,丘吉尔从这一认识出发,主张通过英苏联合对抗德国,来维持大陆均势、制止战争。

四、小结

丘吉尔从最初的敌对、仇视苏联转为追求与苏联结盟,说明了丘吉尔判断敌友的标准不是以意识形态为转移的,而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判断与谁结盟能够构筑有利于英国的均势局面。确立这一标准后,丘吉尔就会坚定的支持这一立场,即使中间出现波折,也不会动摇。这从他能够客观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可窥一二。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引起了英国国内的轩然大波。有人断言苏联最终会与德国结盟,以便攫取西方大国的利益。但是,丘吉尔并不赞同这一说法。他相信苏德两国之间只是达成暂时的妥协,两国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同时,他对《条约》的签订表示了理解,他认为苏联是从本国利益出发所做出的决定,换言之,是英法两国绥靖的态度导致这一结果的产生。

[1]特鲁汉诺夫斯基:《丘吉尔的一生》,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第169页.

[2]特鲁汉诺夫斯基:《丘吉尔的一生》,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第176页.

[3]马焕明:《邱吉尔的"苏德情结"与外交谋略》,《山东师范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期.

[4]特鲁汉诺夫斯基:《丘吉尔的一生》,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第276页.

[5]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1卷,第337页.

[6]特鲁汉诺夫斯基:《丘吉尔的一生》,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第263页.

[7]朱瀛泉:《国际关系评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2页.

[8]马丁•吉尔伯特著,马昕译:《丘吉尔传》,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224页.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研究生部)

徐瑞雪,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专业12级博士。

猜你喜欢
均势英法丘吉尔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调停与求霸:从日俄战争看美国均势战略的设计与进路
西方的缺失:北约内部裂痕如何标志着全球新均势
简析“均势理论”
段子里的丘吉尔
借鉴英法经验,促进我国PPP模式健康发展
综述均势理论的功能与意义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奇怪的战争”——论英法联盟二战初期的战略指导
丘吉尔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