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语文美育作用,建构学生美好人格

2015-07-22 12:24范利群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美育人格建构

语文密切关注着人的生存与发展,是以“美”为终极目标的,而人格教育强调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统一,要求学生培养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具有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高尚的情操,并能用正确的规范和价值标准来控制自己的言行,即追求知、情、行的统一。所以,语文教育与学生人格的建构是统一的。

语文美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应以塑造学生完整而稳定的人格作为终极目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以文字为桥梁结束“美”的渲染,促使学生由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进而自己追求美、创造美,使审美生活化、习惯化,成为学生自觉追求的人生境界,从而实现理想人格的建构。

一、人格塑造是语文美育的终极目标

语文美育以建构学生理想人格为终极目标,这也是由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的。翻开语文教材,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是人生命意志的体现,无不是作家优秀人格的载体。所以语文教育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关注人的思想和感情、品格和精神,并且据此进行自我反省、自我选择、自我完善。

将充满人情、人性之美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乃至一种应试训练,人文价值、人文底蕴流失,这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谈到:“课堂教学要有主宰的灵魂,无论是传授字、词、句、篇的知识,无论是培养听、读、说、写的能力,都要注意渗透正确的思想观点,熏陶感染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本着因文释道,因道释文,文道统一的观点,组织教学活动。”在这里“正确的思想观点”的“渗透”、“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感染”都是为了学生人格的建构。

二、以语文美育达成人格塑造的可行性

语文教育要实现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必须通过审美教育来完成。这是基于道德的发展、人格的建构对个性情感发展的依赖而言的。“审美,作为一个生存范畴,主要不是以思维为特征的认识过程,也不是物质性的实践过程,而是表现和升华情感,激发个体的生命活力、发展创造性、开启心智,养育性情的体验过程,有着鲜明的人文导向”。也就是说,在促进个体审美发展过程中,内在地包含着个性诸心理功能与意识的全面开发,并使它们处于相互协调平衡的状态,审美与人的情感生命有着直接的亲密关系。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中“知”与“好”均外在于个体生命,是人对于客体的一种服从或追随,所以它们主要是外在价值;而惟有“乐”,才是个体生命得以实现的生命状态,因为“乐”是人的一种生命状态,是人把外在的法则转化为自身需要的审美化、情感性的人生境界。庄子的“逍遥游”;王羲之的“游目骋怀”、“放浪形骸之外”;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都是自由自在、澄明透彻的审美境界,是人生境界与审美理想的高度统一。

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如此,西方希腊大教育家柏拉图也早就提出:“整个心灵的和谐就是德行。”在他的《理想国》里,他说:“要使我们的青年人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他所说的“对于美的爱好”正与孔子的“乐之”不谋而合;而“融美于心灵的习惯”的培养正是把外在法则内化为自身需要的审美化的人生境界,实际上指出了从美育到人格塑造的通道。

审美不仅是认识,它首先是一种体验,一种人格状态、生命状态,它直接关联到人格的完整和谐与生存幸福。席勒发挥了康德的思想,更清楚地指出:“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不能由自然状态中产生,如果一个人在感性方面是健康的,从内心深处向往美,他就会自发地厌恶丑恶,自发地接近道德,我们只要给他以必要的推动,就能使审美的人获得理智和高尚的情操。”这就进一步明确了从美育达到人格塑造的可行性。

可见,在语文教育中,要建立学生全面而稳定的道德人格,必须依靠审美教育的实施。要知道,行为美、语言美乃至个人的气质风度都是一种成于中而形于外的表现,人格的建构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是需要潜移默化,让学生不断体验情感,升华情感,形成自然才能实现。

三、语文美育在人格建构中的具体作用

(一)分辨真伪,开启智慧

语文教学要通过审美教育达到分辨真伪,开启智慧的效果。如《像山那样思考》一文,作者引导大家客观地了解狼,理解狼在自然中的重要作用,使读者纠正了“狼伤害人”的错误观点,认识到人的非理性行为对自然的破坏,进而认识到保护环境,与万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再如王雅萍老师在教《廉颇蔺相如列传》时,让同学们结合人物、环境,多角度作文构思训练。同学们列出以下几个观点:①能屈能伸才是真豪杰;②忍让是美德;③提倡有错必改;④慎行何必请罪;⑤将相和国家才能安定。指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人物,鉴别美丑。

(二)净化心灵,激发向善

语文教学要通过审美教育净化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向善向美的内在激情。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指出:“艺术家在细节上必须竭尽全部力量”,“只有当艺术家找到了作品无限小的因素时,他才可能感染别人,而且感染别人的程度也要看在何等程度上找到了这些因素而见”。所以教师可以“从细微之处入手”,凭着一双慧眼、一颗匠心,带领学生找出那一个个美的“元素”,抓住打动学生心灵的“机缘”。

例如《背影》中父亲给“我”买桔子时有这样一个细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从父亲那普通而又沉重的动作中,读者可以深深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再让学生想想自己父母的关爱,这样就能让学生体会到父母之爱。

正是这些最朴实的细节能唤起学生对他人的真诚与热情。这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说:“冷漠是一种最可怕的心理状态。”一个真正有完整人格的人必定是懂得主动积极地与他人建立起交流、同情和理解关系的人,必定是关切他人以至整个人类命运的人。

(三)辨清美丑,扬弃丑恶

孟子宣扬人性本善,笔者认为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存在善念,这一善念都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激发出来的。语文教学,在颂扬美德、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也必然批判丑恶,扬弃陋习。教师的引导,可以让学生辨别美丑。教师在教学中宣扬一种美德、一种精神的时候,学生的心灵会受到“美”的震撼,与此同时,学生会自觉地排斥丑恶,并在今后的生活中产生持久而又深远的影响。

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中写到战争使索科洛夫失去了人间所有的亲人和温暖的家,让人感受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不幸和无奈,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对不义战争产生一种厌恶感。《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更让读者认识到法西斯军国主义教育对青年的毒害,认识到“战争从来就没有真正的胜利者”这一客观现实,让学生充分认识战争的本质,珍惜和平与美好。

所以语文教学,可以让学生明辨是非,并在善念的支配下自觉地扬弃丑恶,从而达到塑造美好人格的作用。

(四)由美求美,力求广博

人都有追求“美”的本性,而“美”是广博的,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教是为了不教”,语文课堂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包罗一切。所以,语文教学在教会学生体会情感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教会学生体会情感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拓展延伸,从而达到“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的效果。

如《像山那样思考》一文,主张一切生物都是平等的,呼吁人们要“敬畏生命”。该文倡导的是一种博大无私的情感,对学生有深刻的教育作用,学生在感叹作者的伟大的同时也受到熏陶,从而培养自己博大的爱心。

又如学习《孟子》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学生在赞赏这种无私精神的同时,可以培养自己的孝心和爱心,并且由己及人,成为一种博大无私的精神。

四、从语文课堂到生活课堂的延伸和升华

(一)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生活

要培养学生用心感受生活的意识。正如美国作家约翰·柏洛兹所说:“人生必须学会的一课,其实也是许多人未曾学会的,就是了解天堂就在今世,它就在你身旁。”要有一双能从最寻常的事物中发现最有活力的东西的“第三只眼”。有人说,这个世界充满了暗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人与动物之间的神秘交流等等。一个自然现象、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丝淡淡的心绪都能引起人感情上的涟漪。一个有着完整人格的人心灵应该是开放的,心境应该是澄明的,要能从“丰富华严的世界中随处吸收支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二)审美活动生活化

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指出的:“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们无私地爱美……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

当审美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要求,乃至把自己的人生也当成是一件由自己塑造的艺术品,让它尽量地精美而不蒙羞,这便是审美的生活化,或者说是生活的艺术化。这种生活的艺术化主要在于“主体的一种状态”,在于用一种洒脱的审美态度来待人接物、处世为人,在于内心世界的解放。重视人际关系的美化: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亲友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并及时自觉地净化自己的心理环境,使之随和、融洽、坦荡、纯洁,使自己进入一种清新、欢乐、自由、舒畅的生存状态。而“在美育中培养起来的行为举止的分寸感,正是为了使个性获得适当的外在形式,从而形成一个人独特的风度,它既是美的,又是合乎道德的;既是个性的,又是可以与他人相协调的”,达到了这一目标也就完成了人格美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于漪.于漪文集·谈谈语文教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杜卫.美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4]钱智宏.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策略[J].教育艺术,2011,(10).

[5]朱月明.语文美育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04).

(范利群  湖州市第五教育集团  313000)

猜你喜欢
美育人格建构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建构游戏玩不够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