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德建设的实效性

2015-07-23 02:35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师德职业道德道德

李 瑶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610068)

现代社会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社会,有效的学习离不开教育,好的教育需要一流的学校和优秀的教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紧抓师德建设,是保证和提高教师质量的关键之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热爱教育事业,爱护学生,兢兢业业的教师在我国是占绝大多数的,这些教师是教育事业中的骨干力量、主体部分。但是,由于社会转型以及观念自身的时限性和多元性,一些影响“园丁”形象的事件近年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师德建设的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师德建设的相关概念界定

1.师德的层次性

教师是集于多种角色于一身的特殊职业:作为教师要求他以德育为重,教育学生成为“四有”新人;作为管理者要求他以严格管理学生为要,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变换角色。但是,一些教师在精力与时间方面有冲突时,就无法满足这些角色所提出的对他们的期待,从而导致教师角色冲突。“多重角色的沉重压力和不断加剧的角色冲突,使教师无法承受从而容易出现教师职业倦怠,如易发怒、忧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等。”[2]这种状态导致教师缺乏教学的热情,在内心不重视,并厌烦自己的本职工作,从而导致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工作效率降低,并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状态。往往于此,就会出现来自家长、学生、甚至同行等社会各界对教师的发难,例如对教师的能力、责任,乃至道德品行进行质疑与批评。

这种师德要求高且泛,即标准和规范距离教师的生活景况太远,使人可望而不可即。许多教师慢慢在这种状态中与所要求的高尚师德渐行渐远,以致出现教师职业倦怠直到被扣上品行不端的帽子。因此,我们不能用片面的,一刀切的观点去评价一位教师的职业道德,重点在于厘清教师作为一种集各种角色于一身的职业所要遵守的最低底线道德与被人们期待所拥有的崇高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底线道德,即对教师在工作过程中低劣言行的“零容忍”。学校是一块净土,是文明的象征。教师的言谈举止是学校形象的外在展示,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特别是那些低段学龄的学生。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德行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成为了一名老师,就要成为负责任的老师。因此,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首先就要制定好教师的底线道德,即教师在工作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绝不能触犯的职业道德规定。诸如教师的言行要符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用一系列法律规范自身的职业道德,依法执教。这样既可以满足社会对师德的良好期待,也能够实事求是地进行师德教育,调整师德建设中的过头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一种,联系着千家万户,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幸福,孩子的前途,社会的安定,所以特别被看重。社会各界在教师身上寄予了对崇高师德的期待,教师被赋予“灵魂的工程师”“园丁”等高尚的称呼,陶行知先生更是提倡广大教师在工作中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精神。“高尚的品德是教师最高的学位、是教师尚德的真诚、向善的热忱、崇美的期冀的生命烛照,教师最鲜明和最显赫地显示了在生活浪涛的浮尘与社会张弛的经纬之中的‘精神贵族’的亮色。”[3]因此教师在遵守底线道德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深信:只有不断地培育自己的品德与修养,提升自己的品味和境界,才能有效地保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激发学生的梦想与激情。

2.师德建设的四个社会维度

克服师德建设中空、泛的弊端,使师德的建设落到实处,就必须明确分析师德的具体成分和内容。教师的职业道德反映在四个向度上: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二是教师与家长的关系; 三是教师与同行之间的关系; 四是教师与所从事的事业之间的关系。从这四个向度上剖析师德,能够体现不同方面对于师德的要求。

教师是学生的学习和指导人生方向的导师,而学生则是教师工作过程中的主要对象。教师要怀着一颗善心、一颗公正之心,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为学生之忧而忧,为学生之乐而乐,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付出是分析师德的首要着眼点。在工作过程中,教师要保护每一位学生做人和学习的尊严与自信,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微乎其微的进步,怀着一份宽容的情怀以平和的心态看待每一个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孩子。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及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都强调了教育与生活的重要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校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的逐步融合也在加强,新课程越来越重视学校与学生社会生活间的互动,及挖掘其中的教育资源。因此,教师的教育工作不可能只局限于学校之中,它离不开与学生家长的交往与合作,教师与学生家长建立起来的和谐默契的协作关系,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师拥有崇高的职业道德的重要表现。

教师的劳动具有集体性,因此处理好与同行的关系是崇高的教师道德的又一重要表现,多与其他教师交流切磋,相互尊重,团结互助,“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教育实践是形成教师德行的基础。教育专家叶澜指出:“谁如果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教育者,谁如果把自己的生命献给这一伟大而崇高的事业,那么谁就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热爱人、理解人、善于研究人的人,成为深刻地了解社会与教育相关的一切,并对人类社会未来充满信心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为使人类与社会变得更美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力量和生命的同时,使自己也变得更美好。”[4]

二、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教师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带给学生莫大的影响。教师的行为违反了师德准则,学生就会受到负能量的“言传身教”,就不能发展为社会所需要的建设人才。一方面,教育承载着我国无数个家庭的期盼;另一方面,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教育被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教育承载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希望。要办好人民和国家满意的教育离不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1.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前提

公平的教育包括教育资源配置均衡的教育和教育者的水平无差。而人民满意的公平教育是整个国家的希望。教育者更是让希望变成现实的领路人。他们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育者自身的业务水平、工作积极性、职业素养、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公平的实现。

2.是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要求

质量的高低是衡量教育办得好不好的重要标准。高质量的教育意味着,教育主体的教学质量高,素养高,同时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课业知识,也逐渐实现了自我在品格和精神上的提升。“师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业务能力和道德品质的有机结合。”师德建设目标和教育目的在新时期不谋而合,因此,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抓好师德建设。

3.是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传统的师德单方面强调教师的职业道德,论及职业道德,多强调触及工作本身的道德要求。所以传统的职业道德停留在“教书”的要求上,没有看到加强师德建设的深层含义。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而伟大的工程。涵盖其中的教师职业道德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在教学实践中,教育者的教学水平只是影响到孩子一个阶段的课业学习效果,但是其自身所透露出来的道德素养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平易近人的形象,关心学生的行为,会让处在正在发展时期,性格尚未健全的学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在日常生活中刻意模仿,认为老师的行为都是正确和高尚的。不难想象,具有高尚的品德的教师对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塑成上会产生多么大的意义,反之亦然。

师德的有效建设不是朝夕之间就能成功的事情,任重而道远。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人民教师,必须努力提高教师的道德意识的建设,致力于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在师德的建设中不断成就自己,发展自己。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傅道春.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04—105.

[3]刘永康.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78—446.

[4]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309—310.

[5]刘一.师德建设实效性初探[J].生活自由谈,2006,(5).

[6]刘艳.农村中小学师德建设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13.

猜你喜欢
师德职业道德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