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 材 施 教 强 化 实 践 教 学——以“统计学”课程教学为例

2015-07-23 02:35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任务驱动因材施教实践教学

仲  平

(仰恩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泉州 362014)



因 材 施 教强 化 实 践 教 学——以“统计学”课程教学为例

仲平

(仰恩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泉州 362014)

摘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应当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坚持与时俱进,将教学改革作为一个系统,不断革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育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模式,推进课程考试方法改革。期望通过多种教学改革方式,提高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因材施教;任务驱动;实践教学

在高校任教期间,先后承担了经济学类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中,“统计学”是最主要的课程。通过多年的高校教学,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提出几点高校统计学教学改革的经验,供相关研究者及社会阅读者参考。

一、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教学模式设计过程中,结合该门课程的特点,尽量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1]。

2006年,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经过几年的探索研究,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在高职高专的课堂教学中被普遍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践能力。

目前,很多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在进行转型,主要是从学术型的大学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仰恩大学也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进行转型,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可以在这些转型的本科院校中,推广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围绕项目要求,以任务引领教学,按照“项目→任务→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项目的策划与实施,完成学生能力项目的实践。教师的角色从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向以课堂指导为主,包括设置课业、指导学生操练、监控学生活动、建立考核机制等方面。以下是这种模式的具体做法。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第一次课时,要求学生预习下一次课的内容。在下一次上课时,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将课堂内容分解为几项任务;再后,按照任务的先后次序,请学生逐一完成,教师讲评及补充,学生讨论;最后,在下课前,教师要求学生总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并形成课后作业上交。

经过多次反复的训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此外,为确保整个教学过程顺利进行,教师可以采用管理学上的PDCA循环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与控制。其中,P就是计划,D就是执行,C就是检查,A就是处理[2]。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尽可能将其解决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

二、因材施教

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大学生少年班。目前,中国科技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仍然在坚持招收11—16岁的智力超常的少年。经过30多年的研究和探索,英才教育在我国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3]。

在目前中国的普通高校中,因材施教已经比较普遍了。

所谓“因材施教”,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4]。“因材施教”对于教师的要求很高:不仅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还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在课堂上,教师抛出问题,请学生来回答,教师对学生回答的结果进行讲评及补充,使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及核心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效果。

此外,在讲授“统计学”的过程中,针对我校文科学生较多的特点,简化了对相关理论的推导过程,强化了相关理论的结论及其应用。例如,假设检验是学习“统计学”过程中较难的内容,在授课时,重点讲述了假设检验的流程,包括:如何进行假设,如何根据已知条件选择合适的检验统计量,如何计算并最终进行判断,从而得出最终的结论。讲述完流程后,再通过例题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补充了一些案例,这些案例占教材内容大约有五分之一。如讲解统计数据的调查方法时,补充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公报、全球GDP及人均GDP对比;讲解集中趋势指标时,补充了房价平均数与中位数、全球人均期望寿命、日本人均工资;讲解相关与回归时,补充了遗传与身高的关系。这些案例,有的是中国的,有的是外国的;它们包含有关统计学方面的知识。通过补充这些案例,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使学生可以从全方位、多角度来理解统计学这门课程。

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论加强理智性的理解及应用能力,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评论性、分析性、推理性的思维和概括能力,辩论能力及说服力方面的能力和自信心。此外,案例教学法也有利于培养包括学生自学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据称,哈佛商学院有超过八成的课程,是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的[5]。而国内高校的案例教学相对不足,因此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程中还专门设立了习题课。在习题课中,学生根据课堂学习情况,按照教学要求完成课后作业,在此过程中,学生如果有疑问,可以直接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通过习题课的实施,既可以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使师生之间及时交流互动。

三、强化实践教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课程安排了为期两周的上机操作。上机操作在计算机房进行,课堂上学生利用统计学相关软件,如SPSS或者EVIEWS,先输入数据,然后运行相关程序,最后得出结论。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统计数据整理、相关与回归分析、假设检验、指数分析、方差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现场指导。在上机操作过程中,由于频繁采用了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从而大大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践能力。

此外,还要求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调查访问。在课程的后半期,利用一次实践课的时间,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实训基地的工作流程,采集这些实训基地的相关经营管理信息,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帮助它们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解决的措施。

四、推进课程考试方法改革

针对“统计学”课程的特点,教学大纲安排半期考试为实践性的内容。将统计学知识与市场调查方法相结合,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提交调查报告。

具体操作如下:

将全班的学生每三人分为一组,指定其中一人为组长。学生分组后,到校外进行市场调查,通过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事后对相关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形成相关结论,最后还要提交一份完整的市场调查报告。

调查的时间大约两周;调查的主题可以任选,主要是社会热点问题,如年轻人网购现状、区域经济景气状况、大学生创业意愿及现状、周边地区消费现状等。

通过这种考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包括:动手能力、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表达能力等。

五、进行专题讨论

在课程的末尾,组织一次专题讨论,题目是:如何认识“统计学”这门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统计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了解“统计学”在多学科领域的应用。在讨论中,任课教师展示“统计学”的一些具体应用,如证券分析、社会调查、医学应用、心理学应用等,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统计学”课程进行最后的归纳总结,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

[2]余静.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3]王宪明,华表.有的放矢因材施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究,2011,(6).

[4]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2009,(3).

[5]褚宏启.追求卓越:英才教育与国家发展[J].教育研究,2012,(11).

(责任编辑:侯秀梅)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5-0066-02

作者简介:仲平(1968—),男,四川达州人,讲师,从事经济统计研究。

收稿日期:2015-03-22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5.05.030 10.3969/j.issn.1001-7836.2015.05.031

猜你喜欢
任务驱动因材施教实践教学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