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驱动假设”用于指导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2015-07-23 02:56朱文宣梁春兰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输出驱动假设教学改革

朱文宣+梁春兰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许多学者提出了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做法。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秋芳女士曾针对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提出“输出驱动假设”理论。

关键词:输出驱动假设: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5-0056-02

根据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年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文学课程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欣赏英语文学原著,从而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课程。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边缘化现象严重。

本文以广西一所独立学院开展的英美文学课程改革为例,论证了“输出驱动假设”用于指导英美文学课程改革的可行性,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在英美文学课程改革中的具体作用和成效。

一、输出驱动假设

1.“语言输入假说”和“语言输出假设”

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指出:只有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输入才能使学习者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这一理论强调了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对于习得的先决条件,对我国外语听力、阅读及文化导人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他对语言输入过分强调,而忽视了语言输出的作用。Swamn的“语言输出假设”(The Out-put Hypothesis)指出:学习者在进行口头表达和写作等输出活动时,能利用自己内化的知识,或是从未来的输入中寻找语言不足的线索;输出需要创新语言形式与意义。Swamn的理论平衡了输入和输出的关系,比Krashen的理论更为客观。

2.输出驱动假设

2008年,文秋芳教授针对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提出“输出驱动假设”(The Output-driven Hypothesis)。主要内容为:第一,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第二,培养学生的说、写、译表达性技能比培养听、读接受性技能更具社会功能,尤其口、笔译功能。第三,以输出为导向的综合教学法比单项技能训练更富成效,更符合学生未来就业需要。“输出驱动假设”是针对以英语为外语的高校课堂教学,比针对以英语为第二外语的习得者的“语言输出假设”更具有针对性,更适合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的实情,因此,对我国高校外语教学更具有指导意义。

二、“输出驱动假设”对于英美文学教学的指导意义

英美文学课程与英语专业技能必修课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技能课是学好英美文学的基础,英美文学课程可以促进技能的发展。首先,只有帮助学生打好听说读写译的基础,才能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促进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其次,学好英美文学课程,有利于强化学生基本功,提高英语综合能力。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量大大增加,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口头笔头表达能力、乃至文本翻译能力都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

英美文学课程的性质及特点也符合“输出驱动假设”的特点。其一,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开设的必修课,针对中、高水平学习者;其二,英美文学课程是正式的外语课堂教学;其三,英美文学课程输入量大,输出的需求强、输出方式多元化,对输出和输入所需技能都起到促进的作用。

因此,用“输出驱动假设”指导英美文学教学从理论上看是可行的。

接下来,笔者将从实践角度论证“输出驱动假设”用于指导英美文学课程改革的可行性。

三、“输出驱动假设”指导下的英美文学课程改革

本文论述的英美文学课程改革在广西一所独立学院开展。与公办高校相比,独立学院学生英语基础更差、学习动力不足、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功利心态更强。同时,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把英美文学默认为“可有可无”的课程,其地位远低于商务英语等“实用性”课程。因此,英美文学在独立学院的边缘化现象更为严重。在笔者所在的独立学院,英美文学的课时距离《大纲》规定的学时相差甚远。因此,只能将文学史与作品选读合为一门课程,更无法开设小说、戏剧、诗歌等细致的文学课程了。另一方面,独立学院的师资均为年轻教师,缺乏教改和科研的经验。

结合独立学院的特点,笔者针对2008、2010、2011级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美国文学》课程改革。

1.降低难度,增加趣味性,实现有效的输入

根据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教师输入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的知识。在教材选取上,选择了高等教育出版社陶洁主编的《美国文学选读》。该教材中英文结合,比较适合独立学院学生。序言部分(中文)对美国文学史作了详细的介绍,对文学史的分期和界定比较明确。教师结合文学史及文学经典理论进行备课,授课中把文学史、文学理论穿插在作家及作品介绍中,以实现“作品、文学史、文论”的结合。

为增加输入材料的趣味性,教师在课件中增加了图片、名人名言,并结合文学作品的题材采用不同的输入方式,例如讲授诗歌时播放朗诵的音频,讲授小说或戏剧时播放电影改编的视频。

2.全面采用“综合技能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网络现代技术,帮助学生实现有效输出

文秋芳教授在文章中列举出“表达技能课中可采用的教学活动”,提出可以在口语、写作、口译、笔译课等课型中采取听、读、说、写、译相结合的“综合技能教学法”。

在英美文学课程改革中,教师灵活运用文秋芳教授提出的“综合技能教学法”,锻炼了学生说、写、译的输出技能,夯实了学生的英语基本功,帮助学生实现了有效输出。结果证明:在平时课堂表现中,学生积极性明显提高,其口语、写作、翻译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

多媒体技术使输入输出更为直观、生动,对于有效输出也起到促进作用。例如在赏析《了不起的盖茨比》时,学生不但下载了原著改编的电影,而且还用郭敬明的电影《小时代》来对比拜金主义对两部作品主人公的影响,这一创意令人耳目一新,教师深感学生的潜能是可以激发的。与此同时,网络技术也可以用于学生的其他输出活动。例如,学生写读书报告、影评、翻译文学作品时,网络技术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3.采取任务型教学法设置问题,实现有效输出

为提高学生介绍作家和赏析作品的质量,教师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布置任务,课前给学生印发美国文学史及作家的其他作品,并对学生提出完成任务的具体要求,如:演示时要脱稿、PPT限制在5至10页,每页只能出现大标题及关键词。例如,在赏析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阿芒提拉多的酒桶》时,教师介绍了坡的短篇小说理论后,分层次提出以下问题:“global reading questions”为小说大意的问题,“detail ques-tions”要求学生在文本各段落找出“复仇”的词汇及说明主人公性格的例证;“summary questions”则要求学生归纳出主人公的性格、作家渲染恐怖气氛的手段、坡的短篇小说理论在本文中的体现、并要求学生比较选文及爱伦·坡的另一篇名作《厄舍大厦的倒塌》。前两种问题在课堂上讨论完成,最后一种有难度的问题由学生自由分组,课后制作课件,在下一次课中演示。学生在演示时,表现出可喜的批判性思维和对作品较好的理解。最后,教师趁热打铁,根据这几种问题布置了8道作文题,学生根据兴趣任选一题写读书报告。课后,教师进行了反思,为什么学生的表现远远超出平时的水平呢?因为输入时材料的选取及教师的帮助降低了输入的难度,增加了趣味性,任务的具体化,问题的梯度使学生准备充分,增加了演示的信心和成就感。

4.加大形成性考核的比例,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常规的闭卷考试弊病甚多。英美文学作为一门系统的课程,包含了文学史、文学作品及文学理论,内容纷繁复杂,闭卷考试让学生又恨又怕。考试的难度更增加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厌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参与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不仅改革了教学模式,也改革了考核方式。见下表:

上表中,形成性考核的比例占了60%,终结性考核的比例降到40%,极大地改变了学生平时不学、考前突击的学习状态。其次,考核标准制定得很细致,严格的考核标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考核方式多样化,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学生自选考试题目和方式也起到降低学习焦虑的作用。赏析题、论述题、对比题等题型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批判性思维。

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对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作用已经得到了验证。各高校对英语写作、口语、演讲课都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的尝试,充分验证了这一理论对提高学生单项技能的作用。

猜你喜欢
输出驱动假设教学改革
浅谈“输出驱动假设”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在中级水者大学英语课堂的应用
输出驱动假设对高职高专英语写作教学的影响
输出驱动假设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