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结构的演化特征及优化

2015-07-24 15:54刘东皇沈坤荣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世纪产业结构分配

刘东皇 沈坤荣

摘要:在中国经济“结构性减速”背景下如何调好结构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是学界的热点研究话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结构变化巨大:需求动力以出口和投资为主、消费成长乏力,要素分配倾向于资本所得、人际分配格局恶化,第一产业占比下降、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基于DEA评价模型对需求结构、分配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协调关系进行论述。研究结果表明,需求结构、分配结构和产业结构间存在互动支撑关系,且近年来,它们相互支撑的状态协调度都近乎有效。发挥财税的收入分配效应、构建消费成长长效机制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是中国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需求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协调度;收入分配效应;现代服务业;经济增长;第一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5)04-0034-05

一、引言与文献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现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需求动力为出口导向,完备的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分配差距扩大,等等。近年来,鉴于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及“高增长”伴随的问题日益凸显,使中国步入“结构性减速”阶段。“结构性减速”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仍然需要保持“次高”的增长速度,同时应谋求经济结构的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提升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可以说,当前中国正处于“稳增长、调结构和促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调好结构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是当前学界的一大热点研究话题。

文献方面,有关经济结构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三方面①:第一,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需求结构转换研究。主要是运用结构主义思路采用跨国比较方法研究经济结构演变的一般形式。代表性的研究文献有,Chenery和Syrquin[1](1975)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历程视之为经济结构变迁过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投资率和消费率分别呈现以上下渐近线为特征的“S形曲线”和“反S形曲线”。在经济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起飞—走向成熟—成熟),需求结构表现出不同的特征(Rostow[2],1960)。基于上述经典研究,近年来国内相关文献增多,如蔡跃洲、王玉霞[3](2009)认为我国投资消费结构明显失衡。第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收入分配格局演化研究。“卡尔多事实”的普遍存在以及收入不平等现象使得经济学家对收入分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要素分配和不同个体间的收入分配两个方面,除了验证“卡尔多事实”的适用性和收入分配的库兹涅茨“倒U曲线”外,主要探讨了个体收入分配的决定机制(胡莹[4],2006)和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Jayadev[5],2007;罗长远和张军[6],2009)。第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升级研究。西方著名的产业结构演化理论研究包括“配第—克拉克”定理、“二元结构转变”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部门分析”理论和“雁阵发展模型”,近年来研究重点由产业结构演化规律转向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需求变动、技术进步、金融发展、制度安排等因素都成为学者的研究对象。国内学者(郭克莎[7],2003;宋国宇和刘文宗[8],2005)关注较多的则是产业结构中各产业的地位以及关系向更高级方向的协调。

梳理已有文献,考察经济结构的经典文献主要集中在发展经济学的兴盛时期。近年来,涌现出的大量文献分析了需求结构、分配结构和产业结构等问题,但学术界对中国经济结构演变的看法未能取得一致。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经济结构是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称、经济结构合理化的路径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学术界也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笔者在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基本经验判断的基础上使用DEA模型对需求结构、分配结构和产业结构间的协调促进关系作了分析和论述,进而判别它们之间相互支撑的有效程度,为在中国经济“结构性减速”背景下如何调好结构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二、经济结构的演化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经济结构变化巨大,其演化过程中表现出如下的特征:需求动力以出口和投资为主、消费成长乏力,要素分配倾向于资本所得、人际分配格局恶化,第一产业占比下降、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一)需求动力以出口和投资为主,消费成长乏力

在开放背景下,出口、投资和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根据国际上高速“增长体”(如日本、西班牙等)的发展经验,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需求结构均会发生变化,投资率显著上升。过去中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增长,需求结构不可避免也发生巨大变化。表1和图1列出了我国需求结构的演变情况:出口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1978—1979年均为4.87%,20世纪80年代上升至8.95%,90年代进一步上升至17.50%。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21世纪头十年出口占比攀升至27.92%,近年来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增速下滑,出口比约占25.70%;投资占GDP的比重(投资率)得到强化,20世纪80年代投资率为35.17%,90年代上升至37.76%,21世纪头十年进一步攀升至40.94%。近年来由于国家扩大内需成效显著,投资率约为48.05%;消费成长乏力,上世纪80年代消费占GDP的比重(消费率)为65.42%,90年代下降至60.18%,21世纪头十年进一步下降至54.50%,近年来由于扩内需主要是针对投资需求,消费率约为48.92%。

(二)要素分配倾向于资本所得,人际分配格局恶化

一般而言,收入分配包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在初次分配层面笔者使用要素分配结构(劳动者报酬率)进行分析,在再分配层面笔者使用基尼系数这个国际上通用的指标进行分析。表1和图2给出了中国分配结构的演变情况:初次分配层面,劳动者报酬率有所下降,收入分配更倾向于资本所有者,20世纪80年代劳动者报酬率为52.63%,90年代下降至50.88%,21世纪头十年进一步下降至44.72%。近年来由于“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者报酬率似乎迎来了“拐点”,约为45.18%;再分配层面,经过再分配后的人际收入分配格局持续恶化,20世纪80年代基尼系数为0.29,90年代上升至0.36,21世纪头十年进一步上升至0.46(依据国际上的标准,0.4为“警戒线”,表明收入分配已处于不合理区间),近年来进一步攀升至0.48。

(三)第一产业占比下降,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产业结构刻画的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随着经济发展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表1和图3描述了中国分配结构的演变情况: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1978—1979年均为29.75%,20世纪80年代下降至29.39%,90年代进一步上升至20.51%。进入21世纪,随着工业化进程推进,21世纪头十年第一产业占比下降至12.44%,近年来约10%;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得到加强,20世纪80年代为44.33%,90年代上升至45.39%,21世纪头十年进一步攀升至46.44%。近年来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稍微回落,但也高达46%以上;第三产业发展成效显著,1978—1979年均为22.78%,20世纪80年代上升至26.27%,90年代进一步上升至34.11%,21世纪头十年继续攀升至41.11%,近年来约为43.73%,但我国服务业发展还是相对滞后的,2010年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第三产业占比约为55.9%②,低收入国家约为50%。

三、评价模型与实证分析

(一)评价模型说明

DEA模型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 Charnes,W. W. Cooper and Rhoades[9](1978)提出的一种非参数统计分析方法,适用于投入产出系统的相对有效性评价。需求结构、分配结构和产业结构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笔者将它们视作一种输入输出的投入产出系统。由此,笔者选用DEA方法对经济结构间的协调发展进行动态的分析和评价。

假设第j个决策单元DMUj的输入、输出向量分别为X=(x1j,x2j,…,xnj)T和Y=(y1j,y2j,…,ynj)T。DEA模型有CCR输入导向、CCR输出导向、BCC输入导向、BCC输出导向等多种形式,笔者采用输入导向的CCR模型对第j0个单元进行有效性评价,其对偶形式如式(1)所示:

s.t.=?兹x0-X?姿?叟0,v?姿Y?叟y0,?滋?姿?叟0(1)

设S-=?兹*x0-X?姿且S+=Y?姿-y0,则可采用两阶段法进行求解,第一步,先求解式(1)得到最优化值?兹*。第二步,求解下列线性规划问题:

max?棕=■S-+■s+

s.t.=?兹*x0-X?姿-S-=0Y?姿+S+=y0?姿,S-,S+?叟0(2)

如果?兹*=1且S-与S+=0同时成立。则DMU0是CCR有效,否则为无效。基于该评价模型可以分析需求结构与分配结构、分配结构与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与分配结构的互动互促关系,如果CCR有效,表明经济结构间两者的投入产出效应最大。

(二)实证分析

1. 指标体系构建。利用DEA对经济结构的协调发展进行评价,实际是对需求结构与分配结构、分配结构与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与分配结构的相互促进效应的相对有效性进行评价,相应的评价指标如下:(1)需求结构与分配结构相互协调发展程度的状态协调度(?兹10),用于表明两者相互协调发展的程度;(2)分配结构与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相互协调发展程度的状态协调度(?兹20),用于表明两者相互协调发展的程度;(3)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相互协调发展程度的状态协调度(?兹30),用于表明两者相互协调发展的程度。

对于?兹10、?兹20和?兹30的核算方法,以?兹10为例(对于?兹20和?兹30,方法相同),评价过程如下:(1)输入单元取需求结构系统的各项指标,输出单元取分配结构系统的各项指标。即以需求结构为整个过程作为投入,以分配结构系统各项指标为产出,利用DEA模型,对于分配结构而言,需求结构变化的有效程度,即需求结构对分配结构支撑程度的状态协调度?兹11;(2)输入单元取分配结构系统的各项指标,输出单元取需求结构系统的各项指标,可得分配结构是否有效推动需求结构变化的有效程度,即分配结构对需求结构支撑程度的状态协调度;(3)计算表征需求结构与分配结构相互协调发展的状态协调度,计算方程为:?兹10=■,协调度的含义表征了需求结构与分配结构的协调一致程度。协调度越大,表明二者的发展具有越高的一致性。

考虑到指标选取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确定经济结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笔者通过上述三组共6项指标对经济结构的协调发展进行分析和评价。

2. 实证结果。依据我国1978—2012年的经验数据,利用DEAP2.1软件,实证分析结果见表3和图4。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需求结构与分配结构、还是分配结构与产业结构、或是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相互支撑的状态协调度几乎都在0.9~1,需求结构、分配结构和产业结构间互动支撑关系显著存在。下面对需求结构、分配结构和产业结构间互动支撑关系进行进一步分析。

3. 实证结果分析。第一,需求结构与分配结构相支撑的状态协调度呈现“N”型的演变趋势。从?兹10值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初期,?兹10为0.93,20世纪80年代上升至0.98,90年代为0.94,进入21世纪,?兹10值进一步上升至0.96,近年来,接近了相对有效。主要原因是:分配结构对需求动力结构起到了越来越强的支撑作用,?兹12值由20世纪90年代的0.93上升至21世纪头十年的0.97,并进一步上升至近年来的0.99。

第二,分配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支撑的状态协调度与需求结构与分配结构相互支撑的状态协调度呈现相类似的变化趋势。从?兹20值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初期,?兹20为0.96,20世纪80年代上升至0.97,90年代为0.95,进入21世纪,?兹20值进一步上升至0.96,近年来,接近了相对有效。主要原因是:分配结构对产业结构起到了越来越强的支撑作用,?兹21值由20世纪90年代的0.96上升至21世纪头十年的0.98,并进一步上升至近年来的0.99。

第三,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相互支撑的状态协调度呈现躺“L”型的演变趋势。从?兹30值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初期,?兹30为0.96,20世纪80年代?兹30值下降到0.94,90年代进一步下降至0.93,进入21世纪继续下降,2000—2009年均?兹30的值为0.92,近年来,?兹30迅速上升,并接近了相对有效值。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对需求结构的支撑作用呈现走弱的趋势(?兹31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下降至2000—2009年均的0.91),而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的支撑作用呈现走强的趋势(?兹32由20世纪80年代的0.93上升至近年来的相对有效值),近年来无论是产业结构对需求结构的支撑作用还是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的支撑作用都达到了有效。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城乡居民被压抑的消费需求膨胀,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改善城乡消费结构,但也由于第二产业的重工业化进程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且内部结构不合理,产业升级并没有有效地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优化(刘海云[10],2011);随着开放程度逐渐提高,在外向型出口导向战略下,企业依靠的主要是低廉劳动力成本优势,随着出口市场份额的扩大以及价格优势的逐渐减弱,产业结构对国内需求结构的支撑作用减弱。另一方面,中国产业结构优化难,根源在于最终需求变动不好,提高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必须提高消费率(沈利生[11],2011),低消费率是产业结构中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中国正处于“稳增长、调结构和促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结构性减速”背景下中国经济在谋求更优的经济结构,应推进经济结构间的协同优化。从需求结构、分配结构和产业结构三个维度基于1978—2012年的时序数据在概括出经济结构的状况特征基础上笔者对中国经济结构间的协调促进关系作了分析和论述。研究结果表明,需求结构、分配结构和产业结构间互动支撑关系显著存在,且近年来,它们相互支撑的状态协调度都近乎有效。这意味着,当前的需求结构、分配结构和产业结构是协调互促的。然而,中国经济结构仍然存在着不合理的方面:需求动力结构中消费成长乏力,收入分配领域财税的收入分配功能不强,产业结构方面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仍相对滞后等。这就需要打破现有经济结构的相互支撑关系,重塑经济结构以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依据笔者的研究结论,优化中国经济结构的政策建议有三个方面。

1. 发挥财税的收入分配效应。近年来分配结构对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支撑作用都得到强化,经济结构失衡的根源在于收入分配失调(余甫功[12],2010),推动中国经济结构优化的切入点应在于收入分配领域。虽然初次分配领域分配呈现倾向劳动要素的端倪,但这种变化并没有改善人际分配格局的预期。财税作为收入分配政策工具,应实施规范、透明的预算制度,打造“阳光财政”,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把“营改增”扩大到铁路、电信等垄断行业,做好房地产税的立法工作,适时提高个税起征点,提高税收累进程度,以发挥财税的收入分配效应。

2. 构建消费成长的长效机制。“扩内需”不能仅作为反经济周期的措施(王小鲁等[13],2009),内需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基石。现阶段“扩内需”的主要内容包括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率和扩大居民消费等,应着眼于增强消费能力、提升消费倾向、改善消费环境等构建起消费成长的长效机制,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源。

3.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随着“服务经济”的到来,第三产业的发展已摆在更重要地位。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健全现代服务业的产业体系,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生产性服务业联动发展、消费结构升级与消费性服务业互动发展,城市社区功能优化与民生性服务业互促发展,对于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诚然,除这三大方面外,经济结构还包含城乡“二元”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产品结构等。

②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

参考文献:

[1]Chenery H.B.and Syrquin M..Patterns of Development:1950-1970[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2]Rostow,w.w..The Stages of Economics Growth:A Non-Communist Manifesto[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0.

[3]蔡跃洲,王玉霞.投资消费结构影响因素及合意投资消费区间——基于跨国数据的国际比较和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1):24-30.

[4]胡莹.收入分配的决定机制研究——两种研究思路的比较分析[J].求实,2006,(8).

[5]Jayadev,A..Capital Account Openness and the Labor Share of Income[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07,(31):423-443.

[6]罗长远,张军.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9,(7):65-79.

[7]郭克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产业结构战略的演变[J].新视野,2003,(5) .

[8]宋国宇,刘文宗.产业结构优化的经济学分析及测度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8,(7) .

[9]A.Charnes,W.W.and Cooper,Rhoades E.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429-444.

[10]刘海云.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升级、经济增长[J].经济问题,2011,(11) .

[11]沈利生.最终需求结构变动怎样影响产业结构变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11,(12):82-95.

[12]余甫功.结构失衡的根源在于收入分配失调[J].学术研究,2010,(4).

[13]王小鲁,等.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和增长的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1):13.

责任编辑、校对:焦世玲

猜你喜欢
世纪产业结构分配
世纪赞歌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1999,世纪大阅兵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My School Life
绩效考核分配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