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蒸方配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体会

2015-07-24 14:29章细华朱成童
当代医学 2015年34期
关键词:不稳定性腕关节熏蒸

章细华 朱成童

熏蒸方配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体会

章细华 朱成童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采用熏蒸方配合外固定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2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均给予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组加用中药熏蒸,对比2组临床疗效、白细胞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33%,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8.33%,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26,P<0.05);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白细胞计数分别为(13.24±0.27)×109/L、(13.39±0.25)×109/L;治疗后,2组白细胞计数分别为(5.57±0.35)×109/L、(6.09±0.41)×109/L;治疗后,2组白细胞计数均有所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白细胞计数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7%和1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7,P<0.05)。结论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采用熏蒸方配合外固定支架治疗的疗效确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熏蒸;外固定支架

桡骨骨折多发生于远端,是临床常见骨折类型,且伴有桡关节和桡腕关节损伤,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属于高能量损伤,桡骨皮质粉碎、骨折嵌插及重叠移位,增加了闭合复位难度,或复位后难以维持桡骨长度。临床治疗该病主要方法为内、外固定,但对预防感染、伤口愈合疗效并不理想。本研究分析了熏蒸方配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江西省高安市中医院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120例,患者均符合桡骨远端骨折诊断标准[1],无药物或手术治疗史;受伤至入院时间30min~20d,平均(5.6±0.3)d。致伤原因:64例摔伤,23例坠落伤,24例交通事故伤,9例砸伤;其中76例闭合性骨折,44例开放性骨折。排除标准: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12~81岁,平均(58.5±6.9)岁;对照组中男24例,女36例,年龄13~82岁,平均(59.6±7.2)岁。2组在性别、年龄、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外固定支架治疗。实施全身麻醉或臂丛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开放伤口并彻底清创,在第二掌骨背桡侧和距例骨折5cm处桡骨干桡侧分别置入直径为2mm、3mm的螺针两枚,与X线透视下进行闭合复位术,以恢复正常的桡腕关节面尺倾角、掌倾角、桡骨远端关节面平面及正常的桡骨长度。复位满意后,以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若桡骨远端关节面塌陷、粉碎严重,可进行自体骨植入修补术,必要时在

X线透视下可加用克氏针固定或用克氏针撬拔复位。术后给予常规抗菌治疗和护理,2周后对外固定支架进行调整,4周后复查

X线,观察骨折愈合、骨痂情况,若骨折线模糊可将外固定拆除,逐渐锻炼腕关节功能,以使体力恢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熏蒸治疗,2次/d。药方组成:红花、白芷、归尾、花椒、乳香、姜黄、牛膝、苏木、羌活、透骨草、土茯苓、威灵仙、川楝子、海桐皮、五加皮各15g。利用双层纱布将中药装好,放入3000mL温水中浸泡10min,加入100mL黄酒,文火煎10min。将煎好的药液放入熏蒸锅,用毛巾覆盖患处,置于熏蒸锅上方0.5m处,熏蒸30min,药液温度下降到50℃时,浸泡患处30min,治疗期间注意避风。1个疗程为10d。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测定2组白细胞计数;治疗1个月后,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功能恢复情况,常规检查肝肾功能、血尿常规,记录不良反应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Dienst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2]判断治疗效果:痊愈:愈合良好,无疼痛,恢复正常关节功能和握力;显效:基本愈合,腕关节剧烈活动受限,偶尔疼痛,腕关节功能和握力接近正常;有效:缓慢愈合,腕关节活动轻度受限,经常疼痛,腕关节功能和握力减弱;无效:未愈合,持续疼痛,腕关节正常活动受限,腕关节功能和握力显著减弱。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P<0.05)。见表1。

表1 2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疗效比较(n)

2.2 2组白细胞计数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白细胞计数分别为(13.24±0.27)×109/L、(13.39±0.25)×109/L;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6,P<0.05);治疗后,2组白细胞计数分别为(5.57±0.35)×109/L、(6.09±0.41)×109/ L;治疗后,2组白细胞计数均有所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白细胞计数少于对照组(t=4.698,P<0.05)。

2.3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中出现1例腕关节活动受限,对照组中出现1例切口感染,6例功能活动明显受限及关节疼痛,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7%和1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7,P<0.05)。

3 讨论

临床治疗桡骨骨折的常用方法是外固定支架、手法复位、切开复位内固定等。其中外固定支架利用生物力学原理进行骨折复位,通过持续牵引发挥软组织的整复能力,使桡骨排列及长度恢复[3],但容易导致手指、腕关节僵硬,限制了关节功能,骨折严重患者需要长时间进行功能锻炼,恢复正常体力的时间较长,且患者疼痛明显。

中医认为骨折是筋肉受损而引发肿胀疼痛,其发病机制为血离筋脉而淤积[4],导致经络受阻,出现瘀点、瘀斑,导致血气徐彤,即发作疼痛。这种疼痛源自静脉瘀滞和骨内压升高,减少了骨动脉灌注,阻碍了静脉回流,导致供氧不足,增加了酸性滑液的分泌,使中性蛋白酶减少,导致关节软骨受损。本研究中,使用的中药熏蒸方具有通经活络、活血散瘀之功效,有助于扩张血管,增强血管的通透性[5-6]。其中的红花具有活血通经、去瘀止痛之功效;白芷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消肿排脓之功效;透骨草具有抗炎、杀菌、收敛创面之功效;牛膝、土茯苓、五加皮具有宜补肝肾、强筋健骨之功效。主要合用加以熏蒸可有效发挥解毒消肿、行气止痛的作用,而且熏蒸有助于药力充分渗透,患处可直接吸收,且热疗可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代谢[7-8],从而改善组织缺氧、减轻炎症水肿。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白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采用熏蒸方配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1] 罗忠开.小夹板联合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14,20(12):1125-1127.

[2] 刘广东,阚世廉.98例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内、外固定治疗效果评价[J].重庆医学,2013,42(4):441-443.

[3] 程建,郭杨,马勇,等.外固定支架与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系统评价[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5):412-417.

[4] 姜保国,张殿英,傅中国,等.挠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建议[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0,11(12):1053.

[5] 武饪,朱伟,刘德玉.熏洗法治疗手外伤术后伤口重度感染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3,34(4):416-418.

[6] 吴志权,徐松.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挠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21):75-76.

[7] 席兵同,邓云.手法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52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5,24(13):40,42.

[8] 方鹏飞,冯康虎.微创有限内固定结合单边外固定架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3):73-74.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4.102

江西 330800 江西省高安市中医院 (章细华 朱成童)

猜你喜欢
不稳定性腕关节熏蒸
硫酰氟熏蒸风险评估与应用(上)
——硫酰氟熏蒸应用技术
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价值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累及腕关节MRI表现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中药硫黄熏蒸历史研究
中药熏蒸治鼻炎
高频彩超与磁共振成像对类风湿性腕关节早期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The Impact of RMB Revaluation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延长磷化氢熏蒸有效时间对储粮害虫熏蒸效果的影响
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中医辩证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