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表演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心理研究

2015-07-25 00:36
戏剧之家 2015年12期
关键词:演唱者心理素质声乐

张 昕

(重庆文理学院 音乐学院,重庆 永川 602160)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只重视了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却忽视了技能技巧只是声乐表演的基础,声乐表演的心理过程才是声乐展示的最终目的。有了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才能为社会培养最需要的人才。所以,在高师声乐表演专业教学改革中,学生的心理能力培养是指导课程实践的重要因素。

一、声乐表演心理能力培养必要性

声乐表演心理是演唱者在舞台表演展示过程中对声乐作品理解的升华,对歌曲旋律体验的记忆,对作品思想主题与情感的抒怀,对声乐技能技巧的运用与处理、对音乐内容的思考和想象,对舞台情景的渲染和对与观众交流的碰撞,以及对演唱和个人注意力和意志力的考验。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演唱者在实践过程中头脑与歌曲作品的演唱要求相适应的心理反应,既是一个强迫的心理运动,又是一个演唱者必须具备的自然的心理适应能力的体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1]歌唱是由人的口型张合、呼吸运用、发声共鸣、咬字吐字、表情变化、听觉记忆和歌唱情绪等共同参与的复杂的组合,这就需要一个有效的心理调节能力。在声乐教学或者演唱过程中,演唱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的好坏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结果的优劣和学生演唱水平的高低。

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十分必要。教学中只注重声乐技能技巧等技术性的训练,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学生心理素质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声乐表演教学的全面发展和学生演唱能力的全面提高,是科学合理的有效的教学思想。

二、声乐表演心理能力培养的影响力

(一)正面影响力。良好的声乐表演心理能够提升学生演唱的激情和意志力,消除怯场和恐惧的心理,使他们用心去感受声乐作品的旋律的美妙,用歌声去表达作品的思想情感。这是声乐表演的教学要求,创新教学思维必然助力教学成果的更新,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负面影响力。缺失心理素质培养的声乐表演教学,是不合格的教学方法。这样会给学生在积累声乐表演经验方面带来阻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走很多弯路。比如:作好旋律预唱、歌词理解、分析曲式结构以及音准、节奏等课前准备,就是一个课前心理的训练和培养。课前准备充分,上课时就不会紧张、就不会产生错音、旋律不畅、节奏不准、情感表达不佳等情况。没有良好的声乐表演心理能力,学生学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教师也就无法体现其教学水平和提高其课堂效率。

三、心理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加强学生人文情怀的素质培养。声乐表演教学不是单纯的声音技巧上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要从文学、审美、历史等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这是打通心理反应与舞台表演适应以及歌唱表现不可缺少的元素。音乐与文学息息相关,又与审美不可分割,不了解历史就很难理解世界各国的声乐作品。

(二)加强学生舞台表演临场应变能力的培养。声乐表演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因为学生平时是在琴房上课,只有教师和学生的“一对一”的交流。再则由于大型演出、声乐考试或者声乐比赛极易导致学生紧张,从而影响其发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地安排学生广泛参与人员多、空间大和有竞赛目的的演唱活动,以培养他们的抗干扰能力,提高他们适应舞台声乐表演的能力。

(三)加强学生声乐表演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力是指对印象中的形象的再创造能力。对于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是在教师的示范和讲解中去思考、理解、升华教学的内容,把教学内容形象化、抽象化,形成心理的能动性,正确理解和把握作品,使声乐表演更加生动完美。

(四)加强学生声乐表演的个性化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个性培养,可以避免学生产生盲目跟从、模仿他人、随声附和的思想。从学生的演唱方法、声音特点、演唱风格、着装打扮、舞台形象、演唱曲目和角色选择等方面塑造学生的个性,使之与众不同。

[1]徐行效.声乐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演唱者心理素质声乐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的训练与运用
声乐钢琴伴奏在与演唱者合作中的协调作用
论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者的舞台形体表演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学习毛泽东的作战指导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