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去氧胆酸固体分散体片剂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

2015-07-25 08:53徐丽云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年9期
关键词:溶出度片剂胆酸

徐丽云

工作单位:200072 上海市闸北区共和新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简称UDCA,分子式:C24H40O4分子量:392.58,是一种难溶性、非细胞毒性胆汁酸。本品为白色粉末,无臭,味苦,在乙醇中易溶,在氯仿中不溶;在冰醋酸中易溶,在氢氧化钠试液中溶解[1]。

UDCA是一类胆石溶解药,临床主要用于慢性肝炎和原发性胆汁郁积性肝硬化,原发性胆管炎等各种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的治疗。UDCA能促使有肝毒性的鹅脱氧胆酸等疏水性胆汁酸的排泌,减轻其对肝细胞的损害,具有保护肝细胞的作用[2]。

然而国内现有的剂型比较单一,除了熊去氧胆酸片、熊胆酸胆酸胶囊,几乎就没有其他选择。

通过药代动力学表明,熊去氧胆酸系弱酸,当发生微胶粒聚集时,其pKa值约为6.0。口服后主要由回肠吸收。通过肝脏时被摄取5%~60%,仅少量药物进入体循环。口服后1小时和3小时分别出现两个血药浓度峰值[3]。显然,这样的生物利用度不够理想,因此我们想办法通过剂型上的改变来改善这一问题。由于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往往取决于溶出速率的大小,根据Noyes-Whitney方程,溶出速率随分散度的增加而提高[4],所以我们尝试用固体分散体技术制备熊去氧胆酸片剂。

固体分散体(SD)是一种难溶性药物以分子、胶态、微晶或无定形状态,分散在另一种水溶性固体材料(载体)或难溶性,肠溶性材料中呈固体分散体。药物在载体中的粒径在0.001~0.1毫米之间。此类制剂的优势是可显著改善药物的溶出和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还可进一步加工成各种剂型,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栓剂、软膏及注射剂等。

固体分散体的优势在临床中已得到很好的证明,例如,应用聚乙烯吡咯烷为载体,用溶剂法结合喷雾干燥法制备了丹参酮的固体分散体粉末,通过测定表明,固体分散丹参酮在30 min时累计溶出百分率接近85%。又例如,螺内酯与PEG6000制成的固体分散体,体外溶出50%的时间由100 min(螺内酯微粉)减少为1.83 min。

现有固体分散体常用的制备方法有(1)熔融法:适用于对热稳定药物、液体药物;(2)溶剂法(共沉淀法):适用于对热不稳定或易挥发药物;(3)溶剂-熔融法:适用于小剂量药物及液体药物;(4)研磨法:适用于小剂量药物;(5)喷雾(冷冻)干燥法:适用于对热敏感的药物等[4]。不过,固体分散体技术也有其局限性,那便是它的“老化”,贮存过程中吸潮、受热或处方中药物浓度过高、载体选择不当均可造成老化现象,因此固体分散技术一般适于较小剂量的药物。此外,固体分散体并非药物的剂型,制备固体分散体后尚需进一步加工成型。

本课题组曾经采用流化床包衣的方式制备了固体分散体小丸,将小丸直接装入胶囊即可应用。但是小丸中固体分散体层较为致密,影响溶出速率;随着增重的不断增加,比表面积变小,根据Noyes-Whitney方程,溶出将变慢。因此,本论文将固体分散体小丸粉碎后直接压片,以期解决解决固体分散体小丸的缺点。相对于其他制备固体分散体粉末的方法,如喷雾干燥法,该方法制得粉末,可在较低温度操作、得率亦较高,颗粒的密度可能较大,粒度可根据机械粉碎的程度加以控制。

1 试剂与仪器

1.1 试剂

熊去氧胆酸

PVP K30(ISP化学药品公司中国上海分公司)

PVPP XL(ISP化学药品公司中国上海分公司)

SDS(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MCC PH200(美国FMC)

微粉硅胶(德固赛)

空白丸芯(Suglets®PF101,直径为 710~850 μm,法国Bazainville NP药厂)

色谱乙腈(美国TEDIA生产)

超纯水(美国Milli-pore公司Mill-Q超纯水系统制备的水)

1.2 仪器

Mini-Glatt流化床包衣机(德国 Wurster insert, Glatt GmbH,Binzen)

分析天平(型号BS210S,德国赛多利斯)

HPLC系统(美国Agilent1100系列)

溶出度测定仪(型号ZRS-8G,天津大学无线电厂)

微孔滤膜(Millex®AP,微孔,0.4 μm)

2 方法

2.1 熊去氧胆酸固体分散体小丸的制备

将熊去氧胆酸、PVP、SDS按5:4:1的比例混合均匀,加入适当浓度的乙醇溶液溶解,采用流化床喷雾包衣技术包载于空白丸芯表面,即得。

具体的包衣参数为:进口温度为35°C;流化床温度为28~32°C;空气流速为97~103 m3/h;喷雾速度为1.0 ml/min;雾化压力为1.4~1.5 Pa;喷嘴直径为0.5 mm。包衣结束后立即收集小丸。

按照上述处方及包衣工艺,共制得3批产品,080901、080902、080903,其包衣增重分别为100%、200%和300%。

2.2 熊去氧胆酸固体分散体片的制备

将上述小丸置于粉碎机中粉碎,每次粉碎5秒,间隔3秒粉碎一次,分别粉碎5、10、20次(标记为“批号”-粉碎次数),备用。

称取上述粉末适量,分别加入其重量60%及40%的MCC和PVPP,等量递加混合均匀,最后加入粉末总重0.2%的微粉硅胶,混合均匀,直接压片。

2.3 溶出度测定

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XC第二法进行,转速设为100rpm;溶出介质为配制方法如下:将0.2 mol/L KH2PO4溶液250 ml与280 ml 0.2 mol/L KOH溶液混合均匀,加入2% SDS溶液5 mL,混匀,调解pH值至8.4,加水至1000 mL,取900 mL作为溶出介质;取样时间定为15、30、45、60 min;每次取样3 mL,过滤,取续滤液400 μl,加入甲醇100 μl,混合均匀,取此混合溶液100 μl进样,HPLC分离检测。

2.4 HPLC含量测定方法

色谱条件为:C18色谱柱(Diamonsil,5 μm,4.6 mm×250 mm,迪马公司,中国);柱温为40℃;检测波长为205 nm;流动相为乙腈:0.001 mol/L KH2PO4=55:45(磷酸调pH值至2.0)。

3 结果

3.1 不同批次熊去氧胆酸固体分散体小丸的溶出度

为各批次熊去氧胆酸固体分散体小丸的溶出曲线图,见图1。

图1 不同批次熊去氧胆酸固体分散体小丸的溶出度

由图可见,不同包衣增重的固体分散体小丸的溶出各不相同,其溶出速率和45 min时的溶出度随着包衣增重的增加而降低。这是因为,根据Noyes-Whitney溶出速率方程:dw/dt=KS(Csat-Csol),制剂的表面积越大,溶出速率越快。增加包衣增重增加了小丸的直径,相当于减小了小丸的比表面积,因此,随着包衣增重的增加,小丸的溶出反而降低。

3.2 不同批次熊去氧胆酸固体分散体粉末的溶出度

为不同增重、不同粉碎次数的熊去氧胆酸固体分散体粉末的溶出度图,见图2。

由于将固体分散体小丸粉碎,形成的固体分散体粉末粒径显著减小,其比表面积远远大于固体分散体小丸,因此,各批次的固体分散体粉末的溶出均比相应的小丸快,在20 min左右溶出即能达到100%。此外,不同粉碎次数的固体分散体粉末的体外溶出比较类似,表明粉碎次数对小丸的溶出度没有影响。

3.3 不同批次熊去氧胆酸固体分散体片的溶出度

所示为不同批次熊去氧胆酸固体分散体片的溶出曲线图,见图3。

由图可见,将固体分散体粉末压制成片剂后,在5 min左右溶出即达到了100%,溶出速率快于相应的固体分散体粉末。这是由于片剂中添加有崩解 剂PVPP,可以将片剂快速崩解成高度分散的小粒子。本试验中固体分散体载体为PVP,为一优良的粘合剂,遇水可以使固体分散体粉末聚结成团。虽然相应的固体分散体粉末中也添加有PVPP,但溶出测试时粉末整体均与水接触,并非像片剂那样只有表面与水接触,故而PVPP的崩解作用减弱了,部分粉末可聚结成较大的颗粒。因此,该方法制备的固体分散体粉末的溶出度要小于片剂。

图2 不同批次熊去氧胆酸固体分散体粉末的溶出度

图3 不同批次熊去氧胆酸固体分散体片的溶出度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页码.

[2]林之莓,周霞秋.熊去氧胆酸的免疫调节作用[J].肝脏,2002(2):113-114.

[3]熊去氧胆酸片剂的说明书

[4]梁文权,李向荣.药剂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89.

猜你喜欢
溶出度片剂胆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胰酶片中胆酸和牛磺猪去氧胆酸的含量
辅料混合过程对片剂含量均匀度影响的差距控制
胆南星中胆酸类成分含量测定及发酵前后含量比较△
水飞蓟素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5种成分的溶出度
栀子金花丸中3种成分溶出度的比较
罗布麻叶分散片的制备及溶出度测定
浙贝母超微粉、粗粉和饮片中3 种生物碱体外溶出度的比较
利奈唑胺片剂有效治疗气道支架相关肺部MRSA感染
HPLC-ELSD法同时测定感愈胶囊中胆酸和猪去氧胆酸的含量
血清甘胆酸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对肝脏损伤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