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质量提升的“上乘”之道

2015-07-25 19:59邱璇徐雪峰
中国德育 2015年14期
关键词:城区评价课程

邱璇+徐雪峰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诗人白居易的这首《忆江南(其二)》曾被太多人引用过。杭州秀美、婀娜、灵动、古朴……自古至今,从不乏骚人墨客对她的倾慕和溢美之词。这座悠悠古城坐拥着八千年的文明史,南宋皇朝曾迁都于此。上城区,作为杭州市中心城区,更是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成为杭州“珍异所聚”“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

不仅富甲一方,上城区也是国内城区教育的代表,对素质教育的探索走在国内前列。2009年,上城教育人与北京师范大学开始了“基于学生发展的区域教育质量提升”的项目合作。在合作中,他们自主创新、锐意进取,在课程改革、评价方式转变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实施了诸多卓有成效的新举措。自此,上城区驶入教育综合改革的快轨,也探索出区域教育质量提升的“上乘”之道。

课程改革:夯实质量之基

一座大厦的建成,仅靠垒砖砌墙是远远不够的,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将工程师、设计图、建筑材料、建设标准等诸多要素统筹起来才能完成。一个区域的教育质量提升也同样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就好比大厦的主体,是大厦呈现出来的具体形式,代表着它的整体建筑品质。因此,在区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中,课程改革是提升区域教育质量的首要任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抓质量提升就要先抓课程改革。

“这几年,上城区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特别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本,做任何事情不以完成任务为指标,而是先考虑是否对孩子发展有利。要让孩子们在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全面、综合地发展,就需要在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拓展一些本地需要、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我们做好顶层设计和序列化思考后,构建了上城区的大课程体系,把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都纳入进来,开设了生命安全、社会拓展、职业技能体验等一系列课程……”诚如上城区教育局项海刚局长介绍的那样,为了从区域层面保证各个学校享有高质量的德育课程资源,上城从“三级课程”整合的视角,以北京师范大学的测评数据为依据,创造性地进行了上城区的大课程体系建设,开发出切合学生实际,具有时代性和实效性的德育课程。

生存教育课程的创新

生命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没有生命,一切都将归零,提升教育质量乃是空谈。生存教育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让学生正确认识、体验、尊重和善待生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豁然达观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其度过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因此,生存教育课程成为构建地方课程体系的起点。

小朋友,手洗净,不用脏手揉眼睛。手绢手巾要专用,保护眼睛不得病。

交通安全很重要,交通规则要记牢。不能心急闯红灯,不在路上追打闹。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会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等灾害。当我们遇到地震时,怎样避险呢?1、保持镇静,头脑清醒,就近蹲或躺在课桌、试验台、办公桌旁边或承重墙的墙根、墙角……

这些朗朗上口的童谣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自护技能攻略是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附属小学区域大课程项目组老师们的智慧结晶。《小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小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从小形成珍视自我和他人生命权利的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安全健康地成长。

生态环境是人类及自然界中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环境保护的主力军,因此,培养小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学会科学利用身边资源尤为重要。《小学环境保护教育》是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主持的一门区域课程项目研究。项目组老师紧密联系学科教学内容,开发出“我们生活的环境、空气与我们的生活、种植和养殖活动、自然界中的水、垃圾的分类与处理、能源的变身与利用”等实践活动的主题,在小学分年段合理安排。

劳动课程的创新

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是在中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技能、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最好载体。上城区因地处杭州市中心,导致许多基础教育学校开设劳技教育课程缺乏必要的场地、设备、技术与师资,难以开设新颖、活泼、立足学生需要的劳技课程。然而,杭州市服装职业高中的教学设施设备既先进又专业,与其各专业所属的行业、企业联系密切,直接与相关产业接轨,拥有不少高技能的教师。立足于这些优势,学校在区域大课程开发的背景下,功能也进一步扩大,成立了“上城区中小学综合技能实践培训基地”,共开设风筝制作、布艺制作、陶艺制作、电子电工、机器人等七个科目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还组织起骨干教师齐力开发区域性学生体验课程教材——《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

在城市化脚步愈发加快的今天,青少年与自然、土地接触的机会日渐稀少,意欲培养青少年热爱劳动、热爱自然、热爱生物、珍惜粮食的意识自觉似乎显得徒劳。面对难题,上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负责《农事教育》项目的研究人员静下心来想出路,尝试与萧山区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联合开发为期一周的六年级学农活动课程。素质教育基地设立了野外生存(野炊)、农耕文化体验、野外生存(拓展)、花卉栽培、苗木识别、种植蔬菜等课程。通过学农实践活动,学生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增强了同伴间的合作意识,还懂得了珍惜粮食以及别人的劳动果实,培养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就像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张欢说得那样,“通过参与这些多元化的活动,让孩子们在玩耍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培养德性”。

拓展性课程的创新

在初中阶段为每个孩子私人订制一些人生规划和发展指导的课程,不但能满足初中生提升自我意识的需要,而且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对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三年发展规划”是建兰中学独创的人生规划教育课,包括身心发展规划、学业发展规划和特长发展规划等,借以促进人的身心、智力、品德、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人生规划教育课不仅服务建兰学子,而且在区域共享的基础上供上城各中学借鉴。

纵览中华民族的上下五千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优良文化精髓和传统美德都是极佳的育人资源,只要对其加以整合、利用,便可从不同方面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人际关系、审美情趣的完善与发展。上城区教育学院附属小学组织开发的《传统美德》区域课程基于目前全区小学德育的现状,以根植传统美德为目标,每学期安排八课时活动内容,聚焦“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大传统美德某一主题,开展相关主题班会及实践活动,以培养人格完善、身心健康、以德立身的人。

学校仪式,一方面具有展演学校文化,向学生传授相应的教育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各种价值理念的功用;另一方面,学校通过仪式唤起学生内心神圣与庄严的情感体验,形成持久动力,从而实现道德教化的功能。《校园仪式教育》是区域大课程体系中一门适用于1-6年级小学生的仪式教育课程,由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主持设计。该课程以生命教育为基点,通过设计并实施连续的、各种各样的以及富于感染力的学校仪式,对儿童进行生命教育,让儿童在学校仪式中获取生命成长的动力。

上城区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漫步街巷市井,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都被晕染于城市的一砖一瓦中。金都天长小学主持的《南宋御街探访》项目,以南宋御街雅文化为主线,以吴山民间俗文化为副线,传承地方特色文化,丰厚学生的精神底蕴。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收集整理资料、实地考察、调查采访、探索体验,了解上城区的区域环境、历史发展和文化特色。在活动中,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小组合作意识得以增强,养成了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还激发了上城学子爱上城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对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理解更加“入心”。

评价“变脸”:改进质量之标

工程建设标准在建设大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科学、合理的建设标准能够保证大厦的建设质量。那么,在区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中,评价方式就相当于“建设标准”,唯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才能发挥积极的杠杆和导向作用,才能真正提升教育质量。但是,我国目前的教育评价水平还远未能发挥其相应作用。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时代呼唤一种以促进发展为目的的新型教育评价体系——发展性评价。

2013年6月3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指出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定义中小学教育质量。实际上,早在1997年,上城区便开始思考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怎样对小学生进行评价,提出“做一名合格的学生”评价理念,取消了百分制,实行等级制评价,用“优秀”“合格”和“不合格”取代传统分数并开始实施新的《小学生素质报告单》。2004年,上城区教育局创造性地组织了首届“特色学校”评比活动,引导全区各所学校向多元特色办学目标发展。2006年,又推出“上城区‘和谐校园”评比活动,旨在营造科学、民主、人文、开放的和谐教育环境。此时,以学校为单位的学生素质等级评价也不断探索着——天长小学取消“三好学生”评比,用“全能生”“特长生”“潜能生”的评比取而代之;娃哈哈小学研制了新的《学生成长报告单》,重视学生的发展轨迹等。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有七种智能,不同的学生所拥有的能力不同,其发展结果也会不同,不可简单地进行比较。因此,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身心发展的路径、速度、方向也不同。教育工作者应正视学生发展起点的差异,利用发展过程的差异,并正确理解发展结果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上城区发展性评价的核心理念就是基于学生发展,体系建构也是围绕学生发展,结果评估同样凸显学生发展。本着“身心健康、品质优秀、学业上乘、技能全面、个性鲜明”的学生培养目标,上城区构建了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其设计包括了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核心的学生发展性评价,以促进教师反思改进为核心的教师发展性评价和以促进学校自主发展为核心的学校发展性评价三个方面。

综合评价体系的内容涵盖了身体素质、道德行为、学业水平、综合技能和爱好特长五方面。每一方面又包含着多项指标,比如,身体素质包括身体基本状况、身体机能、体育运动习惯三项指标;道德行为包括担责任、守规则、有爱心和讲文明四项指标等。评价结果将以《上城区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单》的形式呈现,基本采用等级评价,根据各项评价内容的要素及关键表现进行整体判断,给予相应等级,用“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来表示。

此外,发展性评价在上城区的顺利实施还得益于区域整体教育管理改革的成果——“管、办、助、评,各司其职”。2009年,上城区教育局开展了服务性机构的组织架构变革,厘清了管理机构、办学机构、导助机构和评价机构之间的分工与整合,构建了“管、办、助、评”的服务型组织体系。教育督导与评价中心便是上城区专门实施发展性评价的机构,机构的成立从体制上确保了评价部门中立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规避了一般评价的高厉害关系,使第三方评价实施成为可能。正如2015年5月25日项海刚局长在“基于学生发展的区域教育质量提升”成果发布会上所讲,“有专家评价我们的改革抓住了综合改革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矛盾:一是重部门利益而忽视学生发展;二是重各自为战轻部门协调。”

自评价体系实施以来,上城区逐渐带动了一批批教师形成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发展规律的自觉,养成了“基于数据说话”的科学管理意识,为全区教育资源的协同整合搭建了桥梁,同时,也促进了区域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北京师范大学的五年合作暂告一段落后,上城教育人利用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脚步还在继续。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大数据时代正向我们走来。教育督导与评价中心副主任马海燕老师这样规划区域评价体系的未来:“我们将进行以下方面的探索:一是研究手段的跟进——电子化测评的进一步优化;二是数据的进一步挖掘——研究学生;三是数据的更好利用——促进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行为改进。”

队伍建设:提升质量之本

再次审视区域教育质量提升这项系统工程,笔者发现,正如工程师的专业水平和执行能力在大厦建设中的重要程度一样,发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是实现教育质量提升的根本保障。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在《学生第二》中认为,当强调学生是主体、中心的时候,我们应把教师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因为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从区域层面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及专业化水平,不仅关乎教育质量的提升,更可能影响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鉴于这些思考,上城区从教师的成长规律和区域实际情况出发,构建了独一无二的“上城模式”。

教师研修有新意

“互联网+”不仅是互联网泛在了,应用于某个传统行业了,更是加入了无所不在的计算、数据、知识,造就了无所不在的创新,它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与整合上。网络研修平台就是在新形势下对传统教研模式的一种探索性尝试,也是常规教研的一种延伸。网络研修既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丰富的学习内容和便利的学习机会,还可以促进小组或团体的合作学习与交流,大大增强教师研修的自主性、便捷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008年10月,集教学、科研与培训管理为一体的上城教育网络研修平台正式开通,包括区域资源中心和研修服务平台。资源中心意在实现本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研修服务平台则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资源优势,将教研、科研、培训等工作延伸到网络,使教师在这个平台既有研修主题、合作伙伴、导师指引,又能分享到区域的教研实况和反思案例等优质资源,还能就共同关注的问题与区域内的教师展开讨论,从而形成一个区域教师学习与成长的共同体。清泰实验学校英语老师张琦在研修网小学英语组的教研互动平台上曾留下这些感言:

在这个平台上,我们不仅可以下载导师的作业、教育音频文件和其他参考资料,还能和不同学校的教师交流切磋,激发继续学习的积极性。研修网的出现和使用,极大地方便了教师间的交流,不仅方便我们发表感想,还能看到其他教师的观点。我看到许多教师对每一节课的设计和上课技巧、手段等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让我大开眼界,大家的意见整合起来也更利于教师的学习进步。

校本培训有个性

新教师培训是校本培训中的一项重点工作,依据新教师的阶段发展需求,上城区各校采用了基于新教师岗位的校本培训方式,以智力资源再生智力资源。“蕙兰书塾”是时代小学为本校青年教师专门设立的成长学校,将教师分成六个年级,以见习期教师为一年级,但不是所有参加一年级培训的都是见习期教师。未达到一年入门要求但尚有潜力的教师不能晋级,需要“留级”夯实基础,以此类推。六年后,合格的青年教师可拿到“蕙兰书塾”青年教师成长学校的毕业证书,表现优异的教师也可跳级,提前毕业。

大学路小学颠覆传统的校本培训方式,以“日新”为核心精神,致力于打造“日新”教师团队,学真论坛、圆桌沙龙和大学驿站等应运而生。学真论坛借助专家引领完善学校德育工作顶层设计;圆桌沙龙组织基层德育者开展深入的主题讨论,使学校德育工作得以有效推进;大学驿站则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心理疏导和行为帮扶,实现点和面的同步关注。

教师的成长从表象上看属个体行为,但实际上,任何一个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团队的支持,因此,组建教师合作团队十分有意义。项目合作是根据各学科特点,将校本培训的内容做成一个个项目,围绕项目,由感兴趣的教师组成合作团队,共同讨论、交流、分享,形成“项目—研究—实践—反思—提高”的校本培训模式。一个项目结束后,又会形成新的项目,开展新的“研究—实践—反思—提高”校本培训模式。

2013年11月20日下午,学校第11周语文教研活动在观摩教室如期进行,项目主题是“幸福课堂行动研究”。活动伊始,大家回顾了一则点评片段:“醉人的课堂——听朱颖老师教学活动有感”。

这是胜利小学“幸福课堂行动研究”的活动反思片段。刚做这一项目时,很多老师有畏难情绪,认为“幸福”只是种感觉,如何当项目来做?随着研究的深入,教研组的老师渐渐有了头绪,提炼出一些幸福课堂的关键词:主动参与、有效思考、个性表达。当教室大屏幕上赫然出现了教研活动的主题:依托自主,幸福升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老师们心中的研究目标也开始明朗——如何依托项目主题,将“幸福课堂”升级。升级目标是在原有的研究成果上,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教学策略,最终提高师生的幸福感,促进师生最优化发展。这种具有延展性的思路,可以最大限度鼓舞教师的研究热情,保持教师的研究毅力。

胜利小学自2012年提出并开始尝试基于项目合作的校本培训团队建设,把平常教学中碰到的问题转化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研究的项目,以这种形式统领每个教师的校本培训活动,从而形成教师之间合作、交流、探索、共享的校本培训活动模式。其实,上城还有很多学校在校本培训中也或多或少采用了这种形式,尽管在具体操作时有所不同,但实际效果都很好。

专业成长有策略

中小学班主任是班级管理工作的研究者、实践者,又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连接家长和社区的纽带,因此,推进班主任专业成长势在必行。2014年9月起,上城区在四级教育人才梯队中专项开展了班主任星级评定工作。《上城区首次中小学星级班主任评定工作方案》将班主任星级评定等级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同时组织“荣誉班主任”申报及评选。

在一串申报材料清单中,最先引发笔者关注的是一份“师德评议表”。二星级、三星级和荣誉班主任的申报材料中,务必附上“师德评议表”,申请人需做出承诺,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无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本人签名后,由所在单位党支部书记签名、盖章。《上城区中小学星级班主任评定方法(试行)》“附则”中随即规定“存在体罚、变相体罚学生,收受家长礼金礼卡,从事有偿家教等严重违反师德师风行为,经查属实的,取消相应星级称号及待遇并调离班主任岗位。”“师之德,教之魂。”师德师风建设常抓常新,不可一蹴而就,但有了硬约束才能促进真转变。

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发展需求,因此,每一位教师在每个发展阶段都需要有效助力。结合区域教育的实际情况及各成长阶段教师的需求,上城区制定了《五阶段教师专业成长助力计划》,将全区基层学校的一线教师按教龄划分为1-3年、4-10年、11-17年、18-24年、25年及以上五个成长阶段,分别给予不同支持,与此同时,还为不同阶段的教师树立奋斗“标杆”,设置不同层次的评选项目,即“新苗奖”“新秀奖”“能手奖”“风华奖”和“红烛奖”。

跻身“标杆”行列后,不同阶段的教师往往更加迫切地希望快速成长,他们也就需要更专业、更有针对性的帮助。比如,“新苗”们需要手把手的关心扶持;“新秀”和“能手”已具有一定专业经验,需要的是前辈切中肯綮的点拨和指导;“风华”一代则正在进入职业“高原期”,最需静心沉淀,反思、积累;而步入“红烛”之年的老教师,最关键的是重燃激情。2009年,上城区颁布了《关于全面实施“上城区五阶段获奖教师专业成长助力计划”的通知》,根据五阶段获奖教师专业成长需求的不同,分层规划、分类指导,从不同侧重点多途径鼓励教师钻研教学业务,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实践能力。如,鼓励教师撰写自我发展规划书;建立专家队伍和教师“一对一”“一对多”的导师服务模式;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区域课题研究及学校的小课题研究;推出资助成果出版的“金穗”计划;提供个性化的专项培训与研修等等。

我们来看一段2008年“红烛奖”湘西游学培训活动记事的剪影:

参观故居的过程,也是“红烛”们深入思考的过程、心灵震撼的过程、寻找答案的过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凤凰古城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以及浓郁的民俗风情和灵秀的自然风光养育了多位大师。创造奇迹的,是大师们锲而不舍的超人毅力,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是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故土的一往情深。

“通过游学活动,让教师去了解不同地区孩子的学习生活,了解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思考、沉淀对生活的感受。毫无疑问,当教师带着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和对文化的深刻理解走进课堂,其教学必定会更具感染力,更能打动孩子的心灵。”上城区教育学院院长李绍才介绍说。

这些灵活的机制和广阔的平台,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学习的内驱力,使他们在专业成长中逐步悦纳自我、丰盈自我,让教师的个别成长需要得到实现,帮助他们在专业体验中收获职业的幸福感。

2009-2014年,这五年对上城区而言意义非比寻常。它是上城区与北京师范大学开展“基于学生发展的区域教育质量提升”项目合作的五年;是上城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五年;是上城教育不断突破既有模式,刷新历史纪录的五年;也是上城教育人引进专家并培养“本土”专家的五年。在合作中,上城教育人不满足于单纯地“习得性获得”,而是在潜心学习和大胆尝试中进行着“基因性修补”。我们有理由相信,上城区的改革模式将为中国更多区域的教育综合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责任编辑/江晨曦

猜你喜欢
城区评价课程
新建城区消防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措施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聚焦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区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