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投资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研究综述

2015-07-29 13:54郭彩环
商业经济 2015年6期
关键词:投资区域经济基础设施

郭彩环

[摘 要] 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区域差异化,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是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且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产出弹性高于东西部地区。因此,有效增加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不仅会打破中部地区发展瓶颈,改善发展环境,还可以带动西部经济发展。中部地区承东启西,对中部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可以使要素资源在更大的地域平台上流动,创造更高的价值,更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关键词] 基础设施;投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中图分类号] F740 [文献标识码] B

一、基础设施投资的概况

(一)基础设施概念

1994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提出经济基础设施的概念,定义为交通运输、通讯、电力、水利及市政基础设施,而把经济基础设施之外的其它基础设施定义为“社会基础设施”。

本文研究的基础设施主要指的是通常所说的经济性基础设施。

(二)基础设施投资的必要性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着地区差异性,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许多研究者对中国的市场分割和区域市场一体化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国内存在较为严重的贸易障碍和市场分割,而导致市场分割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程度不够使得省际间的运输成本过高。鲁凤和徐建华(2004)在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中发现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经济差异在1980年以后一直在拉大,差距拉大的速度也在加快。伍文中(2011)对基础设施建设效率分析得出基础设施对地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地区经济差距的原因,更是地区经济差距的结果。

缪尔达尔在循环累计因果理论中提到,如果不加强对基础设施薄弱地区的建设投资则贫富差距将被无限扩大。马太效应所说的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以上研究表明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异现象越来越严重,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主要受基础设施“瓶颈”困扰,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作为经济发展的先行投入基础设施投资是促进要素资源充分流动的“血管”。因此,协调经济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基础设施投资是势在必行的重要任务。

(三)基础设施投资的意义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我国政府采取“千村万村通公路”和西部大开发战略,2008年金融危机中国政府的四万亿救市政策都主要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缓解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和威胁,消化过剩产能,扩大内需能力,刺激经济增长,还为今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基础设施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在各类商业投资中潜力巨大,带动力强,因而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其经济是否可以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标尺。并且基础设施投资具有乘数效应,即能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国内生产总值。基础设施的投资可以加强区域经济的正外部性,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增加区域竞争力,吸引更多企业对该地区的市场挖掘。引导性地投资会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形成经济效益,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使我国经济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基础设施投资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一)中国式不平衡发展理论的实践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的30年间,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平衡发展战略,各种投资政策和财政支付转移明显地向边远和落后地区倾斜,然而效果不佳,投资金额大,收益甚微,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1978年底,邓小平提出“两个大局”思想即要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其他地区发展,从而使整个国家经济波浪式地向前发展。1978年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的转折点,即从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东部地区),发展政策和转移支付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加大对沿海地区的投资建设。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天然的区位优势和后期的政策资金支持,使得中西部地区人口、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随着基础设施投资涌入东部地位,为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巩固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势。但与此同时也拉大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越来越明显。

(二)基础设施投资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缪尔达尔在循环累计因果理论中认为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当优先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寻求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也要防止累计循环因果造成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随着时间的推移,非均衡的经济发展战略导致中国经济面临着地区差异性,如何使基础设施投资有更高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促进各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基础设施投资研究的热点问题。针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方向问题,许多研究学者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路江涌和陶志刚(2006)认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工业集聚程度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在这时候放弃集聚就是放弃发展。因此,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中央政府改善发达地区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向发达地区(东部地区)集聚往往更具效率。

刘勇(2010)分析中部地区的交通固定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弹性最大,应当优先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资集中于中部交通枢纽省份,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运输条件的改善将缩短东西部地区的空间距离,降低要素流动成本,提高西部地区的市场接近性。而且有利于发展交通经济带,促进中部地区新的经济中心出现。魏玮,毕超(2012)在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中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基础设施水平仍相对滞后,对能源强度的溢出效应仍处于低影响状态。胡宗义、鲁耀纯、刘春霞(2014)对我国2012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经济效益绩效进行评价,得出规模因素是制约中西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主要因素。胡艳,朱文霞(2015)从加入二进制空间权重矩阵的模型得出的结果看中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最明显,铁路对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作用大小排列为:中>西>东。endprint

金祥荣等(2010)从社会总福利的角度分析了基础设施投资效应,在西部改善基础设施会增强西部地区内部市场规模。金祥荣、陶永亮、朱希伟(2012)认为要素流动的方向是由要素报酬的地区差别所引导的,在扣除东西部初始经济规模差异的影响后,东部基础设施优于西部基础设施而产生强于西部的向心力的差别也是东西间实际收入水平差距产生的重要原因。曲创,李曦萌(2015)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作用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交通基础设施在东部地区作用已不明显,但对于西部地区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我国经济在不平衡理论的指导下实现了经济总量的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综合体,但中国的地区经济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最关键的还是依靠基础设施投资,实现经济的互联互通。以基础设施为基础营造良好的外部投资环境,以贸易为基点使市场信息更通达,培育一批创业者和企业家,增强市场竞争力度、增加区位条件优势砝码,以基础设施的输入来带动市场观念薄弱地区的发展,激活区域经济一体化综合发展。

三、总结

加大对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会提升我国经济整体水平。基础设施投资作为一种社会先行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其他产品和服务流通的必要投资准备,是市场贸易交换的基础。然而我国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于直接生产部门,这样会拉低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

权衡东中西部地区的区位条件和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东部地区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逐渐减弱,中西部地区对基础设施的需求还未达到最优规模,经济效应还未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中西部地区仍需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以消除对经济增长的瓶颈作用。东部地区拥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水平高。在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基础上实现了要素集聚、产业集群、对外贸易,使得东部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逐渐完善,但随着基础设施投资量的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效益逐渐减弱,继续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空间也越来越有限。再者东部地区的市场经济程度,对资本有更强的吸引力,有能力也有实力在基础设施的融资方面开拓新思路新方法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问题。而中西部地区处于内陆,区位条件较差,区域经济不发达,市场经济发展缓慢,受限于基础设施弱后,经济发展较为孤立,缺乏对外的经济联系。

考虑到中部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承东启西,应着力投资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输条件的改善会降低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之间的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加强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符合目前我国的产业转移发展规律,完善的基础设施有助于不适宜在东部地区发展的产业的顺利转移,更充分地利用中部地区的要素资源,带动中部经济更快地发展。中部地区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资本要素的趋利性等问题,导致中西部的融资能力差,融资渠道相对狭窄,因此更加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财力上的扶持和支持,以弥补市场失灵所错失的发展机会。现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有效改善中西部地区的闭塞、不开放的局面,明显加强了对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贸易发展的信心。以此促进国内外,区际间的互联互通、互惠互利,创造和释放新的红利。

对于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才能让他们与发达地区接触、交流学习技术经验,发展本地经济,让本地经济实行“引进来,走出去”。作为东西部地区的枢纽,中部地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更好地发挥极化效应,吸引其他区域的要素资源流入,集聚发展,这样不仅可以发展中部地区经济还可以通过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带动其他区域经济的发展,使要素资源在更大的地域平台上流动起来创造更高的价值。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将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提高区域的通达性,将各区域的经济活动连成一体,更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基础设施投资可以强化区位优势,提高通达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由于区位条件造成的要素流失和经济发展困境,中部地区经济的更好发展可以渐近式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的基础性可以连接不同发展程度的地区为彼此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开创更广阔的市场,可以更好的融入社会大发展之中,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减少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参 考 文 献]

[1]胡艳,朱文霞.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东中西部的区域比较[J].经济问题探索,2015(1):82-88

[2]曲创,李曦萌.经济发展还是要素流失:交通基础设施经济作用的区域差异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5(1):32-38

[3]胡宗义,鲁耀纯,刘春霞.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绩效评价[J].华东经济管理,2014(1):85-91

[4]魏玮,毕超.基础设施对能源强度的非线性溢出效应——基于PSTR模型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2(8):70-80

[5]金祥荣,陶永亮,朱希伟.基础设施、产业集聚与区域协调[N].浙江大学学报,2012(2):148-160

[6]郑路.不平衡增长理论的文献综述[J].知识经济,2012(11):10

[7]伍文中.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及其经济效应分析——基于DEA分析[J].经济问题,2011(1):41-45

[8]刘勇.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区域经济增长及空间溢出作用——基于公路水运交通的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0(12):37-46

[9]金祥龙,陶永亮,朱希伟.基础设施、产业集聚与区域协调[R].广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2010

[10]刘效梅.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文献综述[J].宏观经济,2009(10):83-85

[11]路江涌,陶志刚.中国制造业区域聚集及国际比较[J].经济研究,2006(3):103-114

[12]王保乾,李含琳.如何科学理解基础设施概念[J].经济研究,2002(2):62-64

[责任编辑:潘洪志]endprint

猜你喜欢
投资区域经济基础设施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
关于我国PPP模式应用的问题探讨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双创”国策下的阶段性经营、资本知识架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