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记者如何更好地服务“三农”

2015-07-30 03:40
新媒体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嘴巴耳朵三农



新媒体时代,记者如何更好地服务“三农”

郭小强

(山西晚报,山西太原030012)

摘要在进入新媒体时代的今天,记者要做好“三农”的“耳朵”,要做好“三农”的“眼睛”,更要做好“三农”的“嘴巴”,结合“听”“看”“思”“说”“写”,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工作。

关键词三农;耳朵;眼睛;嘴巴;服务

直面“三农”,从2004年起,中央连续发布12个“一号文件”,充分说明了“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同时也给予了我们新闻媒体记者一个很大的启示,那就是要做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更要做好“三农”的耳目喉舌,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工作。

在进入新媒体时代的今天,记者如何更好地发挥职能,当好涉农政策法规的普及员、农民问题的听诊员和“三农”阵地宣传员,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在此笔者谈几点粗浅看法。

1 “三农”宣传工作中的现象反思

近几年来,我国新闻媒体加强了“三农”方面的宣传报道,但总体来看,除了专门对农民开办的媒体外,其他媒体关乎农民的新闻和专供农民看的新闻仍旧凤毛麟角,这种现象与促进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对称,也不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长此以往,农村报道有可能被边缘化,处于一种媒介缺失的状态。

1.1 “三农”宣传的阵地亟待扩大

近年来,相对于城市新闻而言,一些涉农新闻被弱化或淡化,一些媒体中涉农报道的版面和内容少之又少。反之,各媒体中,都市类的相关版面和节目,甚至与之相呼应的新媒体内容等则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由此出现了宣传指向、宣传定位在“三农”阵地上的严重缺失。因此,笔者以为,在当前发展“三农”工作中,涉及“三农”新闻宣传的阵地亟待进一步扩大。

1.2 “三农”报道队伍还需不断增强

众所周知,涉及“三农”的宣传报道,相比其它在新闻宣传领域的报道而言,总被认为是“苦差事”或“小新闻”。由此,部分媒体“三农”新闻的宣传阵地愈来愈小,“三农”报道的队伍日渐缩小,一部分媒体记者甚至不愿意沉下身子、走进村子,这使得要想做好“三农”工作的宣传报道,除了扩大“三农”宣传阵地外,还需要不断激励记者将报道的目标和对象多向“三农”扭转,这样才会促使宣传报道的城乡差别不会拉大。

1.3 “三农”宣传价值观有待提高

有个别媒体或是记者总是认为,涉及“三农”的题材乏味,无非就是布署生产的会议报道,发布产量的数字报道,农民愚昧的法制报道……这些报道采访费劲,写来枯燥,听来老生常谈。

笔者以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与相代不相适应的。诚然,涉及“三农”的报道在采访、写作地域、条件上有着较城市特殊的难度,但只要是一个媒体,一名记者真正置身于农村的广阔天地中时,就会发现农村蕴藏着大量的好新闻,“三农”宣传报道“风景这边独好”。如果媒体记者用心挖掘,就会带来别样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转化,就会推进“三农”工作的步伐和进程,就会与党中央重视“三农”工作的调子保持统一。

2 媒体记者要做好“三农”耳目喉舌

涉及“三农”宣传报道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笔者以为其内涵体现为:以平民为视角,以民生为题材,以民本为取向,对“三农”特别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给予关注,其报道展示着老百姓的现状、态度、视野、情怀等方方面面。因此,新时期媒体记者更好地服务于“三农”,要把倾听农声、观察农情、传播农技作为自己的本质工作,要敢于沉下去,乐当“三农”的耳目喉舌。

2.1要做好“三农”的“耳朵”

媒体记者,首先要立志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记者,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站在党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关系上,才能采到真正让人民满意、为党和政府服务的报道。

为此,媒体记者要充分发挥与农业对口部门、农科专家、种养大户便于沟通的优势,积极传递实用的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更要传递党的好路线、好方针、好政策,同时要经常下基层驻村调研,听农民呼声,甚至约请或咨询专家对这些情况进行解剖。此外,通过与农业院校、农科院所等单位的密切联系,及时发布最新的科研成果,最大效度地促成这些成果的转化,继而开花、结果,进而影响和带动农民快速致富。

2.2要做好“三农”的“眼睛”

媒体记者应把自己看到的“三农”万象,有选择性地并加以整理、思考和分析,适时推出对“三农”工作有益的优秀作品。媒体记者服务“三农”,不是靠坐坐车,到农村转一转,到乡村的办公室听一听干部介绍情况,就能写出好稿子,弄出好报道。确切地说,还要动脑子、会思考。要对看到的新闻素材和社会现象会用超前的理论思维认真分析和研究。只有深入到农业、农村一线,甚至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才能在对“三农”的深度观察中发现问题,从而使报道更深入、更生动,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工作。

2.3要做好“三农”的“嘴巴”

记得刘少奇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所说:“你们的笔,是人民的笔,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笔者认为媒体记者应该也必须要做好“三农”宣传工作,特别是要具有“上顶天”(了解宏观政策)“下立地”(经常扎根农村)的本领和精神,甘于也乐于为“三农”鼓与呼。市民想买优质的农产品,却“踏破铁鞋无觅处”,然而优质的农产品却“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也许是媒体记者在现实中会碰到的问题。仅此一点而言,当好“三农”宣传的“代言人”意义重大,这也是每个媒体记者应有的职责和担当。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在城乡之间信息资源与知识资源进一步“碰撞融合”的今天,媒体记者应强化服务“三农”的意识和理念,通过“听”“看”“思”“说”“写”的结合,同心携力为“三农”工作的发展,奉献一名媒体记者应有的“热能”。

参考文献

[1]张占斌.重农时代[M].上海远东出版社.

[2]陈娟.中国农村类报纸转型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陆学艺.“三农”续论[M].重庆出版社.

作者简介:郭小强,工作单位为山西晚报。

文章编号2096-0360(2015)05-0066-02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2

猜你喜欢
嘴巴耳朵三农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奇妙的大耳朵
闪亮亮的耳朵
嘴巴嘟嘟
嘴巴不见了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好好的嘴巴
借我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