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子、果子和脑子

2015-07-30 01:58郑立平
江西教育A 2015年5期
关键词:尺子果子教育者

郑立平

近日又因为学生评价的问题和几个校长发生争论。虽然争论的结果,还是谁也没有说服谁,但很多东西却因之而愈加清晰、明了。在很多条件下,孰对孰错或许并不重要,特别有意义的是大家的认识和观点在争论中越来越趋向于相近或一致。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似乎早该过时的观念,至今却仍深深扎根在教育的土壤中。很多老师在评价一个学生时,首先映入脑海的不是学生的品德,也不是他们是否健康、幸福,而是他们学习怎么样。我们这里姑且不论学习和其他方面到底谁先谁后,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学生除了分数之外,还应该有啥?这是一个如何衡量学生发展的问题,同时也是关乎我们教育价值追求的大问题。

生活中,如果我们手中的尺子出了问题,那么就无法得到正确的距离。我们谁都知道,分数只能反映学生素质和技能中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而对身心的健康、道德的品质、合作的精神、创造的能力等等都无法反映。说实在的,现在我们多数学校和教育者的所谓评价,其指向更多是为了自身管理的方便,而不是学生的发展。谈起学生,首先让我们想到的应该是一个立体的、完整的人,看到的应该是多维度的发展情况,而不是单一的学习成绩的好坏。这就要求相关教育部门,在考核评价时坚持全面科学的评价导向,莫以分数论学生、论教师、论学校。强烈建议,教育部尽快组织专家开发和设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实验、推广、完善后,在全国范围全面实行。只有评价的“尺子”变了,才能真正改变以考试分数论英雄的局面,才能彻底摆脱教育被分数绑架的尴尬。

花儿很美,但是开放之前的芽儿也很美,更何况许多看似妖娆的花未必能结出一个香甜的果子。我以为,评价衡量学生必须注重过程和结果相统一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看到真正的“果子”,才能引导“花儿”去努力结出一个更有品质的“果子”。作为陪伴学生成长的教师,我们还要关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付出,特别是自身的内在成长。只讲结果的导向,必然挫伤很多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他们注重过程能力的培养。目前,很多学校为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袋,这是不错的做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档案袋里不只装着学生取得的阶段性荣誉证书或者学习喜报等,还要装上教师对学生在某个阶段学习、生活过程给予的肯定和赞赏。植物都朝着有阳光的方向生长,孩子总向着有赞美的方向发展。哪怕一个学生不曾获得表象的荣誉,但是他的努力付出、他的进步,如果你能关心、肯定,对他后续的发展会有积极的意义。

学生除了分数还有啥?我认为,各种评价指标应该是多样而统一的,绝不是追求这个不要那个的问题。在我们这个崇尚中庸的国度,许多人都喜欢走极端。我们说要全面评价学生,并不是说不要分数,而是要把被我们无限扩大的分数恢复它本来的位置。那么,如何将德、智、体、美等多元发展性评价目标统一起来?那就是我们心里要装着学生,而且是一个完整的学生,不是把学生当做我们实现某个教育目标的工具。因为人是全面发展的,我们的学生是要面向未来的,我们评价出的好学生是否是未来的优秀者?是否能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创新……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好好考虑的,都要基于对人的考虑,而不是只为了追求一个功利的目标。所以,我们只有心里装着学生,以学生为本,本着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评价的导向才不会偏。当然,这并非仅是评价机制的问题,更是我们教育者、学生家长甚至全社会都要“换脑”的问题。以德为本、整体育人、和谐发展,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实施教育活动的行为准则。相比于因高分而自私、功利的孩子,我更喜欢那些洋溢着生命活力和富有生活激情的学生。暮春三月,领着一群孩子,浴乎沂,咏而归,那是何等令人向往的教育生活啊!

猜你喜欢
尺子果子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果子出嫁
“性”是判断男性是否健康的一把尺子
尺子变身记
摘果子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果子粥
果子和她的+1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