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术后化疗常见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分析

2015-08-03 05:59王轶珊李云霞云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云南昆明650118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5年9期
关键词:细胞因子乳腺癌化疗

王轶珊,赵 荣,李云霞,毕 清 (云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云南昆明650118)

0 引言

在实体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肿瘤是乳腺癌,治疗此类肿瘤最为常见的方式是化疗.尽管手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免去肿瘤负荷,但依然会有肿瘤细胞残留,这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一定影响,不利于患者的预后[1].已有研究表明手术后采取化学抗癌可有效杀灭残存的肿瘤细胞,并且借助化学药物的作用,有利于乳腺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改善[2].伴随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关于乳腺癌的化疗方案也在日益更新.当前,在临床中辅助乳腺癌化疗应用最为广泛的化疗方案是 TAC与 AC→T[3].本研究选取2011-01/2014-01在我院经乳腺癌手术治疗后,并采取TAC或者AC→T方案进行化疗的患者,并比较两种化疗方案所带来的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01/2014-01手术治疗后经病理证实具有浸润性乳腺癌存在的6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纳入标准[4]:①化疗的患者均是经乳腺癌手术治疗;②根据乳腺癌临床指南要求,均可采用TAC与AC→T方案化疗的患者;③在化疗前,骨髓、肝脏、心功能,血、尿常规,B超,胸片,心电图检查均表现为正常;④乳腺癌手术后的患者均可完成整个化疗周期.排除标准:①在化疗期间出现疾病进展;②难以完成整个化疗周期的患者;③在化疗前肝脏、心脏、骨髓功能检查表现为异常的患者.整个研究均在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完成,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才得以实施.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4).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理类型、绝经情况、TNM分期等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n=34)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TAC化疗方案进行化疗,主要包括多西他赛、多柔比星及环磷酰胺药物的联合使用,观察组患者采用AC→T序贯方案进行,主要是多柔比星、环磷酰胺→多西他赛药物的使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前1 d与化疗后7 d免疫功能、血象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其中免疫功能检测指标包括淋巴细胞亚群中的 CD4+、CD8+、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其中采取流式细胞仪进行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免疫球蛋白采用常规检测即可.血象包括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均采用常规镜检即可,细胞因子水平包括血清IL-4、IL-10,均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均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试剂盒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两组患者经不同化疗方案化疗后,对其化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予以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化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情况 化疗前,两组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无明显差异(P>0.05),化疗后,组内比较,和化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CD4+、CD8+、CD4+/CD8+水平均得到明显提高,但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的CD4+(43.22±2.76)%、CD8+(42.45 ±4.32)%、CD4+/CD8+(1.96 ± 0.3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2).

表2 两组患者化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情况 (n=34,±s)

表2 两组患者化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情况 (n=34,±s)

aP <0.05 vs本组化疗前;cP <0.05 vs对照组化疗后.

组别 CD4+(%) CD8+(%) CD4+/CD8+观察组化疗前 32.07 ±1.76 27.46 ±1.43 1.07 ±0.15化疗后 43.22 ±2.76ac 42.45 ±4.32ac 1.96 ±0.35ac对照组化疗前 32.11 ±1.78 27.65 ±1.46 1.08 ±0.16化疗后 37.32 ±2.35a 34.22 ±3.26a 1.43 ±0.42a

2.2 两组患者化疗前后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变化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但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IgA、IgG、IgM 水平分别为(1.25 ±0.11)g/L、(8.21 ±1.22)g/L、(1.24 ±0.21)g/L,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化疗前后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变化(n=34,± s,g/L)

表3 两组患者化疗前后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变化(n=34,± s,g/L)

aP <0.05 vs本组化疗前;cP <0.05 vs对照组化疗后.

组别IgA IgG IgM观察组化疗前 2.54 ±0.42 14.21 ±3.22 2.35 ±0.52化疗后 1.25 ±0.11ac 8.21 ±1.22ac 1.24 ±0.21ac对照组化疗前 2.57 ±0.32 14.25 ±3.21 2.41 ±0.54化疗后 2.01 ±0.26a 11.34 ±2.33a 1.76 ±0.34a

2.3 两组患者化疗前后血象情况分析 化疗前,两组患者的血象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化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的PLT、WBC水平均高于化疗前,但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的PLT、WBC水平分别为(175±24)×109/L、(8.43 ±2.42)×109/L,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两组患者化疗前后血象情况分析(n=34,±s,×109/L)

表4 两组患者化疗前后血象情况分析(n=34,±s,×109/L)

aP <0.05 vs本组化疗前;cP <0.05 vs对照组化疗后.

组别PLT WBC观察组化疗前 146 ±21 5.34 ±1.03化疗后 175 ±24ac 8.43 ±2.42ac对照组化疗前 147 ±23 5.37 ±1.07化疗后 159±25a 7.11 ±1.78a

2.4 两组患者化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变化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细胞因子水平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的 IL-4、IL-10细胞因子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但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的 IL-4(46.32 ±4.22)U/mL、IL-10(34.21 ±4.21)U/m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5).

表5 两组患者化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水平变化(n=34,± s,U/mL)

表5 两组患者化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水平变化(n=34,± s,U/mL)

aP <0.05 vs本组化疗前;cP <0.05 vs对照组化疗后.

组别IL-4 IL-10观察组化疗前 21.45 ±3.53 18.02 ±3.52化疗后 46.32 ±4.22ac 34.21 ±4.21ac对照组化疗前 21.36 ±3.55 18.08 ±3.54化疗后 34.21 ±3.87a 25.45 ±3.87a

2.5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状况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率与减少性的中性粒细胞发热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44.12%、26.47%,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在水钠潴留、外周神经毒性、皮肤指甲改变及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方面无明显的差异性(P >0.05,表6).

表6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状况分析 [n=34,n(%)]

3 讨论

大部分化疗药物均会带来不同程度上的不良反应,可分为特殊与共有两类,特殊不良反应包括心脏、神经系统及皮肤黏膜均伴有毒性,共有不良反应:包括局部刺激、恶心呕吐、骨髓抑制及脱发等[5-6].本研究主要是对多西他赛所引发的不良反应予以探讨,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制定出有效的预防对策.

使用多西他赛药物进行化疗后,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表现为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减少,其中较为明显的不良反应是运用TAC方案治疗,主要与化疗中3类药物联合使用有关[7-8].采取TAC方案进行化疗的患者,其Ⅲ-Ⅳ度的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的不良反应率高达79.41%,大多数为减少性的中性粒细胞发热,占64.71%.大部分体温为39℃~40℃,然而并没有发现严重感染与低血压者.由于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减少及骨髓抑制属于依赖剂量类型的毒性反应,因此在采取AC→T方案治疗时,其单独使用多西他赛,会明显降低发热症状的发生率及Ⅲ-Ⅳ度的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在患者中具有更好的耐受性[9-10].基于上述因素,临床治疗过程中常常将TAC方案运用在60岁以下的患者中,要求具备良好的营养状况及健康的身体素质,并且在化疗期间前来医院做随访也较为方便,或者肿瘤存在较晚的分期,若使用其他化疗方案均会给患者的预后带来影响[11-12].在治疗中,常常把TAC方案视为新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中使用,力争实现见效快、周期短的目标,而在术后患者存在复发转移的高风险性,则需采取AC→T方案[13].本研究通过对患者分别采取TAC方案与AC→T方案进行化疗后发现,行AC→T方案进行化疗的患者,其 CD4+、CD8+、CD4+/CD8+、PLT、WBC、IL-4、IL-10 水平程度明显高于TAC方案化疗的患者,IL-4、IL-10细胞因子水平低于TAC化疗的患者,表明多柔比星、环磷酰胺→多西他赛药物组成的化疗方式能对肿瘤化疗药物毒性起干预作用,加强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造血系统.

本研究均有少数患者伴有过敏反应,发现患者在采取多西他赛进行注射后,在几分钟内伴有寒战、皮肤瘙痒、潮红、手足麻木等轻度过敏现象.药物停止输注后,采取抗敏药物的使用及吸氧等措施,当患者的症状消失之后,又再次以缓慢的速度输入多西他赛,需注意的是,在输入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监护,若再次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时,需停止药物的使用.但需对某些患者加强注意,可能曾经没有出现过因多西他赛而过敏,再次使用此药物时也会伴有过敏不良反应.

水钠潴留以心包积液、胸腔积液、手足水肿、体重加重、腹水等现象呈现,若有此不良反应出现时,需采取利尿药[14].本研究中34例患者采取TAC方案化疗,共有1例出现水钠潴留,但经使用利尿药后,有所好转.在使用多西他赛化疗后,最为常见的蓄积性及剂量依赖性毒反应是外周神经出现病变,其症状较为严重的均较少出现,大部分是轻微反应,主要表现为感觉性障碍,药物停止使用后有所好转,在本研究中,采取TAC与AC→T方案化疗后,伴有Ⅲ-Ⅳ度外周神经病变的患者为1例,大部分均是轻度的外周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刺痛、烧灼等,在化疗后可通过腺苷钴胺注射的方式或者维生素B6口服的形式,使不良反应得以缓解.在68例患者中,共有17例患者伴有皮肤指甲变化,主要有脱皮、皮肤干燥、角化、颜色变化等表现,也有少部分患者伴有指甲颜色变黄、变暗、甲床松动及角质化等.相关研究显示,其中存在皮肤、指甲改变的患者大部分也存在外周神经炎,而采取腺苷钴胺注射的方式或者维生素B6口服,不但有利于外周神经症状的改善,也会对损伤的皮肤、指甲起改善作用[15].由于皮肤、指甲改变属于可逆型,大多数在停止化疗1年后均会自行好转.

综上所述,乳腺癌患者术后采取AC→T方案化疗,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细胞因子水平和血象情况,AC→T与TAC不同化疗方案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然而大多数以Ⅲ度以下为主,均能耐受,是可逆、可处理、可预见的,予以有效的处理后,均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1]艾中平,周建荣.乳腺癌化疗相关症状随疗程的变化趋势[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0):2346-2348.

[2]张晓辉,孙 强,周易冬,等.早期乳腺癌患者AX方案辅助化疗的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观察[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1(5):499-502.

[3]张晓清,刘鹏熙,任黎萍,等.TAC与FAC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疗效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38-40.

[4]陈建林,季丽萍.乳腺癌术后化疗常见不良反应的护理干预[J].江苏医药,2015,22(5):616-617.

[5]谢祥红,杨长琼,周建丽,等.乳腺癌患者术后感染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7):1736-1738.

[6]吴 乔,张国强,王 姗.小于全乳切除联合化疗治疗乳腺癌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0):3341-3343.

[7]Vulsteke C,Pfeil AM,Maggen C,et al.Clinical and genetic risk factors for epirubicin-induced cardiac toxicity in early breast cancerpatients[J].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15,152(1):67-76.

[8]韩 颖,李 青,徐兵河,等.老年乳腺癌患者应用非蒽环类辅助化疗方案的安全性及耐受性临床研究[J].中国癌症杂志,2014,24(5):367-373.

[9]张 彦,李 曼,赵 璐,等.乳腺癌不同剂量表柔比星联合辅助化疗的疗效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4,21(15):1168-1173.

[10]张凤春,徐海燕,徐光如,等.胸苷酸合成酶基因多态性与不同种族乳腺癌FEC方案化疗不良反应相关性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4(6):850-854.

[11]盛树海,郑 进,刘广寅,等.多西紫杉醇和表阿霉素及环磷酰胺联合化疗与序贯化疗近期不良反应的比较[J].广东医学,2013,34(11):1773-1775.

[12]Rebegea L,Firescu D,Dumitru M,et al.The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occurrence of arm lymphedema after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J].Chirurgia(Bucur),2015,110(1):33-37.

[13]陈江华,赵建华,唐金海,等.环磷酰胺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化疗反应相关性的探讨[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2,19(10):726-730.

[14]徐玉瑞,巢 琳,陈力平.TC与CEF方案作为早期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方案的临床比较[J].广东医学,2011,32(21):2805-2808.

[15]韩冬梅,陆浩杨.乳腺癌术后化疗不良反应的护理[J].山东医药,2011,51(50):21.

猜你喜欢
细胞因子乳腺癌化疗
绝经了,是否就离乳腺癌越来越远呢?
中西医结合护理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
成人HPS临床特征及多种细胞因子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是吃出来的吗
胸大更容易得乳腺癌吗
别逗了,乳腺癌可不分男女老少!
跟踪导练(二)(3)
细胞因子在慢性肾缺血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
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