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15-08-04 09:07孙娟
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虫类借物宋庆龄

孙娟

一、切题导入,启发质疑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

2.(出示故居的图片,教师在轻音乐中解说)这就是宋庆龄的故居。它是一幢红瓦白墙的小洋房,1948—1963年,宋庆龄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5年之久。看,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家。她不肯,说: 。(出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谁来读?

师: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宋庆龄对樟树的喜欢、不舍……)

师:请读出自己的理解。(学生有感情朗读)

3.读了这句话,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树?)

二、文本细读,走近樟树

板块一:品读樟树外形之美

1.为什么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呢?让我们先走近它们。自由读读课文的4、5小节,想一想: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出示:这是两棵

的樟树。)

2.交流:你读出了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枝干粗壮、枝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相机出示:

(1)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出示枝干粗壮的图片)师:看,谁来读这个词?还不够粗壮,谁再来读?

(出示樟树全景图片)看,它就像什么?(撑开的绿色大伞、一个大绿蘑菇)

师:请你读出这把大伞的粗壮、浓郁。

(2)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师:看,这个字认识吗?(出示古文的“稠”字)“稠”字的左边是“禾”,表示禾苗,右边是“周”,表示种植庄稼的田地,“禾”加“周”就是表示在田里种植禾苗,稠字的本义也就是指——(生说:植株密集)

师:“稠”是左右结构的字,在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师生书写“稠”)在这句话中,“稠密”是什么意思呢?(树叶密集)

绿叶密密层层,可多了,谁来读出绿叶的多?(指名读)

师:老师能听出绿叶很多,但还不够亮,谁能再读出绿叶的亮?(指名读)(点评:这一个“亮”聚集了多少生命的能量啊!)

(3)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说到夏天,你会想到哪些词语?冬天呢,你又会想到哪些词语?

(出示对比图)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别的植物都已无精打采,但樟树——生读: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师:冬天,大雪纷飞,万物凋零,但樟树——生读: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师:炎热的夏天,寒冷的冬天,樟树都能那么蓬蓬勃勃,更别说是草长莺飞的春天、金风送爽的秋天了。谁来读出樟树的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突出了“无论……总……”这对关联词。(凸显“无论……总……”)

你们自己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赞一赞樟树吗?

出示: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小结:一个“无论……总……”让我们感受到樟树的蓬蓬勃勃。(板书:蓬蓬勃勃)

3.让大家一起读出自己眼中的樟树。(配乐朗读)

4.指导背诵。

5.如果你家门前也有这样的樟树,你舍得离开它们吗?为什么?

6.在烈日下,在严冬里,樟树依然长得蓬蓬勃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板书:顽强)

板块二:品读樟树品质之美

1.师:你觉得这还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出示:

(1)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师:前面我们知道了,樟树四季常青,总是那么蓬蓬勃勃,而这句话中,却说它——(“枝枯叶落”)谁来读这个词?

枝已经枯了,叶已经落了,谁再来读?

师:枝枯叶落,其实就是说樟树已经——(死了、凋零了、枯萎了……)

在它枯萎的时候,在它死亡的时候,在它已经作为木料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引说:……)这就是永久保持的香气啊!

(2)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师引说: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个月,虫类就——怕它一个月。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年,虫类就——怕它一年。

如果存在一百年呢?——虫类就怕它一百年。

师: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的香气能——永久保持。(板书:香气永久可贵)

有了这种香气,它就有了什么样的功能?(拒虫)

师:是的,樟树的这种香气,人闻了,心旷神怡。可是害虫闻了,就躲得远远的。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樟木箱图片)人们用它存放衣物,虫子就不敢来破坏了。人们还会将樟木制作成各种摆设或挂件(出示摆设、挂件),置于室内,能起到防虫、净化空气的作用。此外,用樟木制作的各种拖鞋、凉鞋(出示樟木拖鞋图),穿着舒适自如,有健足强身之效。

师:别的树木有这种香气吗?它们有自己的气息,但这种气息容易——招虫。比如说——出示: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指名读)

课文明明是写樟树香,能驱虫,为什么还要写别的树木容易招虫呢?(学生讨论后得出,通过对比反衬出樟树的高贵品质。)

师:怎么个对比法呢?我和你们比比看。(师生对比读)

出示:别的树木没有香气,而樟树却有 。

容易招虫,而樟树却能 。

樟树的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而石榴树存在一天,虫类就 。

2.师:学完课文4、5小节,你们知道宋庆龄奶奶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了吗?请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因为樟树 ,所以 。

3.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读书、思考,知道了宋庆龄不肯搬家,舍不得这两棵树,是因为这两棵樟树不仅一年四季蓬蓬勃勃,精神顽强,而且具有一种拒虫的永久香气。

三、资料拓展,感悟人物

1.过渡:这两棵樟树与宋庆龄一同度过了春夏秋冬,一同走过了风风雨雨。直到34年前,宋庆龄去世。在这三十多年里 (出示: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指名读。

2.读了这句话,你们又有什么新问题想问吗?

3.看来,宋庆龄和樟树之间不仅仅是她喜爱樟树这么简单。这里,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资料。自由读一读,你觉得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她和樟树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资料一:

宋庆龄,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她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民主革命事业。孙中山逝世后,她继承他的事业,战斗不止、顽强不屈……在长达70年的革命战斗生涯中,她永葆革命青春和旺盛的革命斗志,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中国革命事业。

师:你觉得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你发现,她和樟树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小结:宋庆龄奶奶正如樟树一样蓬蓬勃勃、精神顽强。

资料二:

1936年,宋庆龄得知国民党反动派非法关押了七位著名的爱国人士,十分愤怒。在那炎热的7月,她不顾疲劳,带着十几位救国会的同志,来到苏州高等法院,自请入狱。敌人一个个被吓得狼狈不堪。宋庆龄的一身正气,让敌人敬畏,他们被迫当场释放了七位爱国领袖。

师: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一身正气、保护人民……)

是啊,这一身正气就好比是樟树的——香气,樟树的香气能——拒虫,宋庆龄的一身正气能保护人民。宋庆龄和樟树之间有着这么多相似之处!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课题,本文的作者仅仅是在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吗?你觉得还在写什么?

师:对,课文表面是写樟树的顽强精神和可贵品质,实际上是赞美宋庆龄用自己的一身正气把敌人拒之门外,保护人民。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板书:借物喻人)

师:樟树是宋庆龄的象征,难怪人们——(出示最后一小节,齐读)

人们觉得“人如树,树如人”,与两棵樟树留影,就是与宋庆龄留影。让我们带着崇敬与怀念的心情,再齐读这一小节。

四、迁移运用,学习方法

1.师:像这样借助物的品性来赞美人精神的文章还有很多,比如:

(出示) 青 松

陈 毅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师:你读出了这是怎样的青松吗?它是谁的化身?

师:一齐读,读出陈毅爷爷的坚强不屈。

师:像这样借物喻人的诗和文章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课后可搜集一些来读。

2.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不仅读懂了课文,感悟到了宋奶奶的伟大精神,还初步学会了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搜集有关宋庆龄的资料,如“宋庆龄樟树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深入了解这位一身正气、坚强不屈的伟大女性!

猜你喜欢
虫类借物宋庆龄
宋庆龄,三城记
虫类中药不可久服
虫类药在腰痛宁胶囊中的应用
虫类中药不可久服
借物思考解难题
借物抒情
虫类、螨类、线虫类形态特征有什么不同
困扰宋庆龄一生的疾病
辛亥革命后的宋庆龄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