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教学:构建“苏派”小语世界的“生命回路”

2015-08-04 09:10赵卉
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苏派语文分析

赵卉

在教学过程中,来自学生的反馈代表了学生对于课程本身及教师教学的看法,能够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相比于传统教学,反馈教学的实施基于学生的课堂体验与心理需求,能够有效强化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对学习的畏难心理、提升创新意识和学习效果,还有利于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一、反馈教学的基本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育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的情境。”“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

根据以上观点,完整的教学过程应当由“教学—反馈—修正”的不断循环与优化构成。在循环优化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承担着最初的教学任务,同时又需要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对教学方式进行修正以提升效果。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接受教师教学的同时,同样会基于教学体验及自身心理需求而产生新的信息——该信息就是反馈信息。教师依据这种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整个教学活动作出分析与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优化和调整。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师基于反馈信息实施的教学修正意味着响应,并且会根据教师的相应方式及时修正与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及方式。因此,教师对反馈信息的响应同样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心态及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仍习惯于以自身作为主体进行单向式教学,对于学生的课堂体验及反馈沟通则不加关注,由此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逐步下降,缺乏创新精神,甚至对小学语文课程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导致整个语文教学耗费时间虽多却难以收到成效。

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尽管注意到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但在操作上却相对僵化或存在误区,不针对学生个体情况采取个性化措施,同样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因此,借由学生反馈提升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因势利导、适时沟通,切实关注学生的课堂体验与心理需求,是新课标时代下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反馈教学的应用价值

小学教育过程中,促进、支持学生发展,增强其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的重要因素在于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倾听”和“理解”的意愿。所谓理解学生,是注重观察、分析并发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基本态度放在教学的第一位。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正处于最为关键的学习期。一方面,这部分学生正在经历从接触语文到基本迈进课程大门的过程,恰当的课堂评价能够极大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另一方面,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对自身语文能力的探究期,他们对于自己是否具备学好语文的能力往往都存在着疑虑,这种信心上的不足会以不同的表现方式呈现出来。教师教学时则要据此改变教学方式,正确引导并逐渐转变学生的消极心态。因此,反馈教学的成功与否对正处于能力激发关键期的学生而言,将产生重要影响。举例来说,如果学生形成了“我不行”的想法,将会导致其对小学语文产生抵触情绪,本能排斥教师的教学,甚至从此以后都对语文产生畏难情绪。

而一旦成功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对语文学习的创新意识,情况则截然相反。对自身能力充满信心的学生将会对语文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互动,积极展现自身能力。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在于准确分析、把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心态,借此实施恰当的反馈教学,进而产生激励效应,大大提升教学效果。

但必须注意,并非所有反馈教学都是有益的。只有有效的反馈教学才能在反复改进的循环过程中稳步提升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掌握正确的反馈分析方法。否则,就可能导致分析结论同实际情况发生偏移甚至背道而驰,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三、反馈教学的分析方法

(一)即时分析

即时分析是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重点关注单次教学过程中个别或全体学生对于教师教学的反馈情况,主要分析方法包括问答分析与观察分析。

1.问答分析

教学过程中,学生仅仅被动接受教师教学信息不仅教学效果不佳,而且教师也难以获取足够的反馈信息实施教学、疏导及调整。因此,通过师生之间的问答交流来获取反馈信息就成了实施课堂即时分析的基本方式之一。教师通过适当的提问及分析,将捕捉到的反馈信息转化为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资源,判断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分别采取整体调整教学方式或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增强针对性教学的方式及时解决问题。

2.观察分析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小学生心理上较为单纯,其内心活动通过眼神、面部表情或肢体动作外放的情形相比中学生或高校学生而言要明显得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善于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从他们的神态或动作中获取信息,分析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

倘若学生学习《夕阳真美》一课时兴致盎然,学习《孔繁森》时悲伤难过,学习《台湾的蝴蝶谷》不时放出好奇的目光,便反映了这些课学生的精力专注投入,与课文的情感融为一体。那么,课堂的教学效率一般也会较高。反之,教师需及时分析原因并调整教学策略:例如课堂气氛沉闷导致学生兴趣匮乏,则可以引入课外故事或趣味问答活跃气氛;如果学生整体呈现出困惑状态,则表明教学节奏过快导致学生理解困难,则应适当放缓教学节奏。

(二)个体分析

个体分析重点关注单个学生在连续周期内对语文课的反馈情况,重点关注学习效果不佳或对语文课存在畏惧、抵触等消极情绪的学生个体。

语文课的学习不同于其他课程,是一个长期积累循环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学生个体的长期学习效果以及对于语文课的学习态度等情况尤为重要。由于长期学习效果及学习态度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必须通过周期性的个体分析把握学生特点,才能采取适当的针对措施,主要方法则是通过课后作业分析及师生交流分析。

1.作业分析

课后作业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心态,是语文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重要的反馈信息来源。在分析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持续关注学生在一个连续期间(通常以周或月为单位)内的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及学习主动性形成基本评判。而后,在第一步分析结论的基础上,对学生知识掌握不牢固或学习态度消极的成因进行分析:一方面从教师自身出发,分析是否在教学计划、方式等方面存在不足;另一方面则从学生心态入手,分析其是否对语文课存在畏难、抵触等消极情绪,并寻找成因。

2.交流分析

对于主观心态上存在消极因素的单个学生,可以采取直接交流的方式获取反馈信息。这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为了保护低龄儿童的自尊心,这类学生学习态度上的问题不宜直接通过当堂问答、评价的方式进行分析解决。另一方面,直接交流能够弥补课堂即时分析或作业分析相对间接的缺陷,教师能够通过针对性的对话交流来获取平时难以察觉的反馈信息,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

例如,笔者在教学《揠苗助长》后,有一学困生课后告诉我:“老师,我真不信有像那个农夫这样愚蠢的人。”简单一句话让我意识到,学生在课堂听讲时只将注意力放在了农夫的“愚蠢”上,而将临下课时我匆匆分析的寓意抛之脑后,说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尚未达到协调一致。这一反馈信息,对我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大有裨益。

(三)整体量化分析

同以上两种短期分析法不同,周期较长的整体量化分析侧重于以学期或学年为周期,在班级或年级层面整体把握、调整教师教学的大方向,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尤为重要。

针对小学生言语表达能力较弱的特点,笔者建议采取选择式问题卷。根据具体选择设计问卷中的每一选项的程度划分,例如“我不喜欢/同意/理解”到“我很喜欢/同意/理解”,另外再设计一到两个开放式的问题,尽量完全征集学生的意见。指标细化应当尽量涵盖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对语文课的认知与评价、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意见、喜欢的课文类型、课堂讨论方式,等等。教师通过问卷,能够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基本准确地从宏观层面把握、调整教学方式或教学进度。

可见,合理运用覆盖整个语文教学体系的多种分析方式,能够使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同时相对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但仅仅如此还不足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如何在分析结论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教与学的方法策略,将直接决定反馈教学能否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

四、反馈教学的应用策略

反馈分析结论作为反馈教学的阶段性成果,还需要教师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才能最终收到成效。这既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挑战,也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即时分析策略——课堂教学的有效把握

即时分析发生在教学过程中,同课后反馈和问卷分析不同,作为反馈主体的学生并没有太多思考时间,因此相对而言有着较高的真实度。即时分析策略的根本思路就是要把学生课堂知识吸收视为随时变化的动态过程,对其中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进行有效控制与调整。

例如,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时,了解“庐山的云雾有哪些特点”是学习课文的关键。教师可因势利导,加以点拨,进行提问,学生在点拨中若能找出“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这两个关键词,教师便能在分析课文时,始终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去文中找具体描写的内容,从而真正理解课文。这比起以往“以朗读铺路,提问点缀,不管懂与不懂,照样完成教学任务”的实际收效要好得多。

(二)个体分析策略——作业设计与心理激励

课后作业通常以当堂教学内容为基础设计,同教案设计有着很强的逻辑联系。但作业设计切忌拘泥于预定教案,应当首先根据个体分析的结论整体把握学生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分层设计。

如果个体分析表明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则应当注意在作业设计上考虑低龄儿童的心理需求,重点体现趣味性。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有童趣的作业,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吸收知识的质量,还能够产生任务驱动效应,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作业批改、评价环节,教师需要改变单一的等第评价方式,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从不同的角度去鼓励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从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最后,针对学习态度消极的学生,教师还应在把握成因的基础上主动进行心理激励。例如学生因自身学习能力不足而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应当进行适当鼓励,必要时可与学生家长沟通进行合力教学。如果是由于教学枯燥或课后的家庭辅导过量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厌学情绪,则应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提升趣味性,并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调整家庭辅导的方式与强度。

(三)整体分析策略——多面优化语文教学

由于整体分析结论涉及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因此在应用过程中也需要多方互动参与。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于其长期努力的肯定与鼓励,以利于其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高度的主动与自信,这主要通过期末评语及评奖的方式进行。其次,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的整体认定,同时获取家长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的反馈信息,通过互动交流改进教学方法。最后,从整体分析结论中探寻自身教学方式上的优势与不足,修正下一轮教学方案。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教学环节、教学主体、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全方位收集、分析反馈信息,利用反馈教学,全面激活语文课堂,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实现师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互动成长,有效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创新意识。

猜你喜欢
苏派语文分析
江苏苏派教育集团 徐波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坚持立德树人促进校企合作
———“苏派职教大讲堂”活动掠影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苏派校长的文化追求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高举苏派旗帜,且插梅花醉洛阳——《柳叶儿》中“视点、质点、远点”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