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自悟式”阅读教学初探

2015-08-04 09:13朱丽清
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教学情感

朱丽清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四者之间的对话多向交叉、构成多个回路,但其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无疑是最核心的,学生无疑是阅读活动的“第一主体”。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仅凭浅层次的用“口”阅读、以“声”对话,显然是不够的。要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就要让学生亲历阅读历程,用“心”阅读,以“言”对话,走进文本深处去触摸语言,体验情感,领会表达。有了“第一主体”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才有可能展开学生、教师、编者、文本间的多维对话。而“批注”是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阅读,实现与文本有效对话的主要途径。

“批注”是对传统读书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沿袭,与古之所谓“评点”一脉相承。落实在阅读教学中,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潜心默读,圈点批注,勾画内容,抒写感悟,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解读文本,包括理解内容、体悟情感、鉴赏表达和质疑问难等。它将感性的体验、感悟和理性的思考、评析融为一体,是可受益终生的一种阅读方法。“批注自悟式”阅读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自主进行“批注式”阅读基础上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简而言之是让学生自行阅读,自己注解,自我圈评,直接在阅读材料上留下学习的痕迹,逐步提高学生理解、感悟、欣赏、评价的能力。

一、对“批注自悟式”阅读教学的思考

1.有利于学生展开自主阅读

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教学,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多的是在教师的组织引领下,以阅读感知、阅读内化(学生的个体思考)、阅读反馈(更多的是口头表达)的方式进行的。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由于学生个体思考的内隐性、模糊性,教师难以对“阅读内化”这一阅读的核心环节加以干预和调控,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惰性会不自觉地滋生,而学习的主体意识却日益淡薄。而“批注自悟式”阅读教学中,“批注”这一任务驱动,使得“阅读内化”这一环节可视可控,学生在教师引领下,潜心研读文本,用心与文本对话,并以符号或文字的形式将自己的阅读感悟进行呈现。它改变了学生一贯依赖教师讲解、分析、提问等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保证了学生始终以学习主体的身份,亲历阅读实践,使阅读教学的有效对话有了保障。

2.有利于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由于受到各自出身、经历、气质、情感的影响,个体对对象的理解、感悟、欣赏会形成独特的心理印痕,每个人的感受必然是独特的、个性化的。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里,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教学难以给每一个学生交流展示的机会,课堂成了少数学生的“走秀”场,多数学生成了知识的“受众”,个性化的理解被少数学生的发言替代或同化。而“批注自悟式”阅读教学,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未经教师讲解之前,自主阅读文本,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以便捷有效的方式(如投影展示、口头交流)进行反馈分享。这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实践平台,也使每个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分享成为可能。

3.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一观点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说轻写的现象,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普遍弱化。“批注自悟式”阅读较之于传统意义上的“自读自悟式”阅读,更强调“批注”这一策略的介入,有助于改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粗浅的、零星的、散落的语言形态。“批注”是以符号或文字的形式表达个人的阅读理解,这种表达比口头表达的要求更高,其呈现形态应该更规范、更严密,更符合语文学科的特性。这考验的不仅是阅读主体的文本解读能力,也考验了阅读主体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获得需要科学的方法指导,也需要长期的练习,这对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言素养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批注自悟式”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1.整体感知,印象批注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在把握文章大意和主旨的基础上向纵深推进。而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更多的时候是凭借直觉。这种直觉既是学生的学习起点,也是教学再组织的契点。“批注自悟式”阅读教学课型,强调学生初读文本时对印象语言的批注。这些印象语言可以是提纲挈领的总起句,可以是画龙点睛的中心句,可以是意味深长的关键句,也可以是文辞优美的佳句,还可以是学生各自标注的独具个性的句子。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印象语言的梳理归纳,并对学生有价值的印象语言批注给予积极评价。长此以往,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会从“直觉”走向“自觉”,阅读能力也会得到有效发展。

2.专题研读,批注自悟

(1)内容批注。学生总是带着个人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走向文本,进行文本阅读。这种阅读首先是对作品内容的阅读,如了解作品大意,感受作品意象,体会作者情感,感悟作品意蕴。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批文入情,以“批注”的形式,实现对文本内容的耕犁。在教学中,要注重对“批注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解读文本内容,如对文中人物活动的阅读,可以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关键词句咀嚼体会,还原或创生文本描写的画面;对文中人物情感的解读,可以抓住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揣摩体味,感受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而在具体的“批注”策略上,也应引导学生提高效益,言简意赅,以简单的符号、文字记录自己的阅读感悟,而不是一味追求批注的多、全。

(2)赏析批注。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在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的同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表达方法、技巧,习得必要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所以,“批注自悟式”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作品内容的批注上,还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文本表达,进行赏析式批注。文中精准传神的字词标点,贴切生动的修辞,典型的布局结构,经典的写作手法,是赏析式批注的有效切入点。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语言的“宝藏”,潜心研读,使学生习得表达能力,为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夯实基石。

(3)补白批注。任何文学作品都不可能也没必要言无不尽,作者用有限的文字介绍复杂的信息,表达丰富的情感,叙写曲折的故事,揭示深刻的道理,也艺术性地留出空白,给读者推测、回味、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发掘有价值的“空白”,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经验,补充、丰满作者的言外之意、文外之境。“补白”批注能使学生以“沉潜”的姿态进入文本,更深入地体悟文本内涵,更准确地把握文本内核。

3.回归整体,二度批注

阅读教学是一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过程。在对文本充分研读的基础上,教师要扣住文本主旨,引领学生回归文本整体,进行二度批注。基于学习个体的不同,文体和文本内容的不同,批注阅读收获的视角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二度批注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即文本内容和文本表达。对文本内容的二度批注,可以小结从文本中获取的信息、明白的道理、感受到的意境、学习的精神品质等;对文本表达的二度批注,主要可以从积累的文本语言和习得的表达方法着手。这样的批注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评判和反思能力,是促进学生自主阅读的有效途径。

三、“批注自悟式”阅读教学的练习方略

1.批注练习的设计要体现学段目标

“批注自悟式”课型适用于各个学段,但在教学中要根据学段目标和学生学情,设计难度适中的批注练习。在一年级下学期,可以引导学生用简单的符号批注,能够在自读中画出有所感悟的词句;二年级时可以在符号批注的基础上,作简单的文字批注,如给文中生字注音、组词、注释,或在有所感触处写一两个词语或短句;在中年级,引导学生从概括课文大意,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等方面进行批注;高年级,在内容批注的同时,关注文本表达顺序,初步体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进行理解、质疑、批注和赏析。

2.批注练习的指导要细致到位

在“批注自悟式”课型中,不能以学生的自我批注代替学习过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学会批注。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围绕课文重点,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疑点和难点等进行深入的研讨、探究,进行批注指导,有的放矢,收放自如。至于如何批、怎样批好,老师要教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批注方法,在细节处给予示范指导。批什么:凡有所感处均可批注,具体包括词语、句子、段落、标点、插图、文本内容、作者情感、文章结构、写作特点等;怎样批:符号批注与文字批注相结合,要求规范批注符号,批注的语言要简短精练,保持书面的整洁美观;怎样批好:通过具体策略提高批注质量,如好词收藏、瞬间感受、心灵对话、真言点评、读书收获、读写结合等。

3.批注练习的时间要有充分保障

“批注自悟式”课型中,批注本是一种需要动手、动心的表达方式,需要学生专心阅读、潜心思考、静心书写。如果匆匆而就,其表达难免肤浅、草率。高质量的自悟式批注,必须以充足的时间为保障,因为学生需要将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加工再整理,才能用精简的词、句、段来揭示内容的内在联系,表达自己的情感,升华文本价值。因此,教师要想把课文教得透,让学生悟得深、谈得妙,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思考表述的时间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在学习批注方法的初期,学生的速度较慢,那就必须放缓节奏,配合学生的脚步。磨刀不误砍柴工,读得细,读得到位,思考的深度自然就得到了保证,课型优势也逐渐凸显出来了。

4.要重视批注练习中的“二度批注”

学生的个性化悟读体验在阅读交流中,总会在互相碰撞中激起智慧的火花,成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催化剂。在聆听、表述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自读自悟时相比,有了质的提升。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的生长点,通过示范、激励等措施,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二度批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尤其要关注学生批注质量的再提升,要关注学生批注的创造性,避免学生人云亦云,照搬照抄他人对文本的理解,要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形成个人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学生批注的深刻性,防止学生在细枝末节处打转转,在重点难点外绕圈圈,要引导学生在借鉴不同见解的基础上,提升个人的阅读感悟,修正、丰满原有的阅读理解。

“批注自悟式”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叶圣陶语),过程则是让学生在精读、略读、浏览等各种阅读实践中,不断反复亲历“批注自悟”这一阅读过程,学习并运用这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最终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批注”与“自悟”是相辅相成的,“批注”是实现学生自主阅读、达成“自悟”目标的一种方法、手段、途径,而“自悟”也是学生批注的生发点、催化剂,两者在学习活动中形成意义交往的双向回路,最终指向语文课程提升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课程目标。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教学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