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转换中儿童数学学习的真实发生

2015-08-04 09:25刘佳
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小英习题分数

刘佳

所谓“视角转换”,即换个角度、换种思维看问题。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换个角度看问题,你会发现世界大不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我们要转换视角,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解读习题,用“广角镜的目光”多维度审视,用“望远镜的目光”前后眺望,用“显微镜的目光”深入挖掘、有效开发习题资源,展现习题丰富的内涵,引领学生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素养。

一、拓展“宽度”,编织相互关联的“知识之网”

如果学生解答习题时,纯粹是为了解决这道题,那么可以说题是死的,思路和答案也是唯一的。学会把视角放到整个知识体系中,拓展习题的“宽度”,你会在看似单一的地方看到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如苏教版数学(下同)五年级下册《比较分数的大小》的课后习题:

解读该习题时,我在想:这道题的价值仅是使学生熟练“通分”这一比较分数大小最基本的方法吗?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有很多,我们是否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体会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从而学会灵活运用,并主动建构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体系呢?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对原题进行了改编。

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和 和 和

请看教学片段:

师:和这两个分数,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生:我是用通分的方法比较的,分母中9是3的倍数,我只要把化成分母是9的分数就可以比了。(所有同学都表示赞同)

师:和呢?

生1:我用的是通分的方法,找到4和5的最小公倍数20,然后通分。

生2:我是将这两个分数化成小数进行比较的。

生3:我是选1作标准进行比较的,比1少,比1少,比大,所以比大。

师:这组分数的大小比较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你更欣赏哪一种,为什么?

生:我觉得选1作标准比较更方便。(其他同学都表示赞同)

师:再看和。

(同学们都低着头慎重地思考用什么方法最方便快捷)

生:化成同分子比较。的分子是1,的分子3是1的3倍,我们可以把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3倍,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其他同学都表示赞同)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你有什么想法?

生: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各有优缺点,我们要根据具体问题灵活选用比较的方法。

上述习题拓展“宽度”后,知识与知识之间围绕“比较分数的大小”这个中心点,得到了最自然的连接,且不断向四周拓展,形成了一个个知识的同心圆。每个同心圆在不断扩大自己层次、大小的同时又与其他的同心圆不断交叉、关联,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知识链,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由树见林,学会了比较分析,学会了灵活选择,建立了方法体系,完善了认知结构。课堂教学犹如航行,又如登山,匆匆的行者很难欣赏到美丽的风景。解读习题,我们不能仅限于窄带滑行,转换一下视角,拓展一些“宽度”,学生就会接触到更为丰富多彩、充裕富足的教学资源。

二、增加“厚度”,夯实知识生长的“思维之基”

教材习题由于受到版面篇幅的限制,往往只能针对单一的训练目的安排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教师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学会把视角放到促进学生数学思考和思维发展上,增加习题“厚度”,熟悉的地方也会展现出意想不到的教学风景。如下面这道习题:

解读这道习题时,我在想:此题的价值仅仅只是对图形覆盖规律的巩固应用吗?我们是否可以进一步增加习题的厚度,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丰富对规律的认识,提高灵活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否可以使学生在“变与不变”的情境中,把握知识的本质,抽象出数学模型,丰富数学思考,发展数学思维呢?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对原题进行了增补迁移:

1.礼堂里一排有18个座位。小芳和小英是孪生姐妹,要让她俩坐在一起,并且小芳在小英的右边,在同一排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2.礼堂里一排有18个座位。小芳和小英是孪生姐妹,要让她俩坐在一起。在同一排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3.如果她们来到礼堂一看,发现第一张椅子被一个同学坐了,现在还有17种不同的坐法吗?

4.如果是第8张椅子已经坐了一位同学,又有多少种坐法呢?

5.如果这18张椅子围成一圈,要让她们坐在一起,并且小芳在小英的右边,又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上述习题增加“厚度”后,从简单地套用例题的解题模式计算,到稍复杂的分区域计算,再到更灵活的封闭图形的计算,教材在无形中“变厚”了,习题的内涵也瞬间丰富起来。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丰富数学思考;在熟悉的情境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抽象出数学模型;在变与不变的辩证思维中不断提升数学思考的能力和水平。整个解题过程,学生不再是“在浅水塘里游泳”,他们的思维在复杂的情境中得到细腻的审察,变得灵活开阔、明朗清晰、深刻有序。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记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进行思考。”解读习题,我们不能把视角仅停留在双基领域,转换一下视角,增加一些“厚度”,学生数学思维的火花就能得到真实的点燃。

三、挖掘“深度”:体悟数学教学的“理性之魂”

数学习题因其学科特点,有时只是数字、符号、公式、程序等的简单组合,给人“枯燥无味、单调冰冷”的感觉。学会把视角放到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等更深刻的习题内涵中,挖掘习题的“深度”,平淡的地方也会散发出光辉。如二年级上册《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单元复习中的习题:

解读该习题时,我在想:此题的价值与功能有哪些?仅仅是对乘法口诀的巩固应用,对加法和乘法关系的进一步感悟吗?除了训练学生的计算技能,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外,有没有更丰富的教学意义呢?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对原题进行了拓展延伸:

1+3=□ 1+3+5=□

1+3+5+7=□ =□

2×2=□ 3×3=□

4×4=□ =□

请看教学片段:

师:谁也能创造出一组这样的算式呢?四人小组可以商量商量,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我们创造了这样一组算式:1+3+5+7+9=25,5×5=25。

生2:我们创造了:1+3+5+7+9+11=36,6×6=36。

生3:还可以写:1+3+5+7+9+11+13=49,7×7=49。

师:可以写1+3+5+7+9+11+13+15+17吗?会等于几乘几呢?8×8=1+3+5+……又该加到几呢?

师:横线上的算式可以是双数连着相加吗?

生:老师,我们可以试试。(说着便开始了举例验证)

生1:2+4=6,不能写成两个相同的数相乘。

生2:2+4+6=12,也不能写成两个相同的数相乘。

生3:我发现可以写成乘法,2+4=6,2×3=6;2+4+6=12,3×4=12。

(受到生3的启发,其他学生纷纷举手争着要发言)

师:先不忙着下结论,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再举例试试,看看真的是这样吗?(学生热情高涨)

……

上述习题挖掘“深度”后,学生在自我创造环节,自觉地经历观察、猜测、举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始终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投入学习活动,内在的潜能和创造力被有效激发。他们在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理性精神,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不断体悟着数学的美与神奇、智慧与亲和……苏联数学家奥加涅相说:“必须重视,很多习题潜藏着进一步扩展其数学功能、发展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可行性。”解读习题,我们不能把视角仅仅停留在显性资源的开发上,还要看到它背后丰富的隐性资源,转换一下视角,挖掘一些“深度”,我们往往会看到数学知识背后的理性与智慧。

转换视角,你会透过习题朦胧的浅表和直白,看到其深刻的内涵和意蕴;转换视角,你会挖掘每道习题的生命力,有效开发习题资源,将习题的教学价值发挥到极致;转换视角,看似简单的习题会展现出丰富而深刻的美!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能只做课程的执行者,还要做一个有思想的开发者,转换视角,多维度解读习题,通过拓展宽度、增加厚度、挖掘深度等策略,有效开发习题资源,使习题这块学生发展的“起跳板”更富弹力,使习题之“题”更有意义,习题之“习”更有意思。转换视角,我们会看到知识与儿童真实的相遇,数学教学真实地发生!

猜你喜欢
小英习题分数
生日礼物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抓住习题深探索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季节性恋爱(外一首)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可怕的分数
算分数
叫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