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英语探究能力的培养

2015-08-04 09:29宋丽敏
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所学导图探究

宋丽敏

一、引言

杨振宁教授说:“不善于提出问题的人,缺乏创新思维。”李政道教授曾说过:“求学问,先学问;只学答,非学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源于思考,思考始于学习。由此可见,质疑、思考、学习、探究、再质疑是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

教育教学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常常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着力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和探究的能力。我想,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主动质疑,变“要我探究”为“我要探究”,真正以“渔”,自奋其力。

二、 现象剖析

1.情境缺乏真实性

镜头一: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学完一些文具的单词后进行小组操练,询问物品,操练句型Whats this/that?一学生手里拿起一本书问Whats this?其他学生回答:Its a book.于是又指着远处的窗户问Whats that?其他学生回答:Its a window.

看似很顺的教学环节,但是这样的教学设计缺乏一定的真实性,为操练而练,不够灵活,学生的思维含量不高。

2.交流缺乏目的性

镜头二:为了复习所学的日常交际用语,老师在每节课上都会和学生进行交谈。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熟能生巧,老师会从第一单元的内容谈到所学单元的内容,花了七八分钟。

这样的交流缺少跟所学主题的关联度,每节课都花这么多时间固然可以机械地加深对句型的印象,但是势必会造成学生以后与人交谈时的随意懒散,想到什么便问什么,缺少一定的目的性。

3.提问缺乏系统性

镜头三:老师在与学生讨论自己的朋友的主题时,老师问:I have a good friend. Guess: Who is my good friend? 学生各自提问Who is your friend? Whats her name? Is he a boy? How old is he? What does he like?...

这样的提问令学生的思维混乱,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成系列,问完以后学生对于讨论人物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思维,掌握的知识点比较片面。

4.练习缺乏层次性

班级中由于智力、学习动机、个人学习态度和能力、家庭重视程度的差异,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呈现出不同的结果,课堂中学生学习时的活跃程度和探究水平也会体现出一定的差异。如果我们同样一刀切,老师给出同样的题目,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练习便不能体现一定的层次性。

三、解决策略

(一)主题式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的源源动力

1.围绕关键词提问

孩子的世界就是从问“为什么”开始的,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成人过多的告知、规范和干预,慢慢打消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勇气。作为英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大胆开口说英语,所以我们要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培养他们的提问能力。课堂上学生只有积极思维,大胆质疑,才能主动参与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上我改变以往以教师提问为主的方式,每节课留5~8分钟时间给学生提问和交流。例如,我会让学生同桌之间用学过的句型相互提问,学生提出特殊疑问句:What can you see in the classroom? What do you like? Whats the matter? Whats the time? Whats... plus...?Whats your name? 一般疑问句:Do you like apples? Would you like a hot dog? Is she your good friend? 等,同时我还会要求学生认真听伙伴的问题,不要重复。有时我们还会进行两分钟提问比赛,看看哪一组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又好又快,学生的兴致很高,同时训练了他们的倾听能力、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围绕主话题提问

英语语言学习脱离不了一定的情境,学生通过眼看、耳听等各种方式来吸收信息,感受语言发生的缘起缘落,激发交流的欲望,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例如,在教学“Birthday”这一主题的时候,我关上教室的门窗,PPT中出现了一个大大的蛋糕、气球、喷雪等,响起了温馨的生日歌,然后我在黑板上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T:Whats our topic about?

Ss:(异口同声)Birthday.

T:Great. (指着问号)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学生两两自主讨论,然后请他们起立提问。

S1:Whose birthday is it?(老师相机写下疑问词Whose)

S2:Do they have a birthday party?(老师相机写下birthday party)

S3:Where are they?(老师导图上写:Where?)

S4: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老师导图上写:How many?)

S4:Do they have any birthday present?(老师导图上写:present)

S5:What present do they have?

S6:How many presents do they get?

(老师相机写下birthday present,What present?How many?)

T:Great questions. 这么好的问题一定可以使所有的同学一起探索我们的学习主题。Open your books and try to find the answers. 黑板上老师刚才的思维导图将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主线,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将是他们探究的方向。

最后让学生们根据导图来设计自己的生日派对,然后了解别人的生日派对时又可以刚才同样的方式进行,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在这里老师只起了一个引领的作用,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向思维的彼岸, 点燃思维的火花,让这“星星之火”慢慢“燎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仅巩固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同时肯定了学生的先学,也调动学生搜集自己的所学,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重组,提出问题,将知识在交际中进行运用。虽然有些问题并不是很符合现实,例如讨论过去得到的礼物、最喜爱的礼物、父母亲等的礼物时应使用过去时,但是学生愿意问,并且乐于问,体现了语言的交流互动的作用。

(二)自学式质疑,唤醒学生“自奋其力”

学生的质疑还可以延伸到课外,为了更好地体现以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自己在练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让自己更有目的地自主探究。教学实践表明,自主发问对促进学生思维,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点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可以改变学生“被学习”的状态,更重要的是能唤起学生的“学习主人翁”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再到“要学会”,从而为自己的学习效果和学业负责,真正做到“自奋其力,自致其知”。

例如,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复数时,自主学习单中就出现了一些填空让学生完成。学生做完以后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的some后面的单词需要加s,有的加es,有的加ies,有的什么都不加呢?对于这样的问题,我首先给予了大大的表扬,肯定这个学生会思考,会质疑,而且思考得非常深。其次,我把这个问题在课堂上和大家一起讨论。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涉及具体的单复数的分类可能为时过早,我给出了几个例子,请学生们用s,es,ies进行填空。

1.-What are these?

-Theyre . (peach)

2. I have two .(doll)

3.-What can you see?

-I can see some .(butterfly)

4.Some (milk),please.

学生通过选择、观察、讨论、分析、小结、归类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当说到chocolate为单数时,有一个学生就提出为什么chocolate有时也加了s。说明学生观察时都很细心,接着我又以图片的形式呈现“一盒巧克力糖”和“一整块巧克力”,T:Do you like chocolate? Look! Whats this in the box? Ss: Its a box of chocolates. 老师继续追问:Whats this in the bag? 三年级的学生有些犹豫。T:Its a bar of chocolate.一整块巧克力就是单数。有时候我们为了赶进度,不得不压缩自己的教学环节,按既定的模式走,而忽略了学生真正想要的,有时候学生的随意插话也是很好的教学资源,“自学式”是一个美丽的“生成”。

(三)发散性互动,张开学生思考想象的“双翼”

语言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英语教学也要体现语言的生活化,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并试图从生活中寻找问题。 例如,在教学译林版英语3A Unit 8 Happy New Year第三课时巩固时,我让学生围绕新年礼物展开讨论,让对话更加丰满。

S1: Merry Christmas!

S2: Merry Christmas!

S1:This is for you.

S2: Thank you. Whats this?

S1: Its a big blue robot.

S2: How nice!

S1: Here you are.

S2: Thank you.

此时,对于班级中的less able students已经达成了单元学习目标,如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够得到”,往更高层次提升,于是,我继续引导学生们往下表述。

S2:Look at my new robot .

S3: How nice!

学生们接二连三地用学过的赞叹语进行表扬。

S4:Its great.

S2: Thank you.

以本为本,这样的要求对于more able students(中等学生)来讲又是一次整合提升,他们能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融入新学的知识中进行综合运用。但是,对于most able students 我们能否鼓励他们进一步的询问呢?

S3: What colour is your robot? (S2:Its blue.)

S4: Do you like it? (S2:Yes, I do.)

S5: Where...? ( 学生不知怎么询问哪里来的。T:Where is it from? Its from....)

S2: Its from my father.

S6: What can the robot do? (教师引导学生说,S2:It can dance.)

学生们提问的方式丰富多样,觉得所学的英语有用武之地了,除了在课堂中可以使用英语,只要做一个有心的人,生活处处皆学问。

再次,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也异常重要,在生活中的亦师亦友,课堂上的平等、自由、宽松氛围,老师的激励话语,正确地引导,及时地肯定,都能促使学生勇于思考探究。

陶行知先生就曾有诗句:“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有了质疑,探究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才有创新。因此,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的课内课外都能引导正确的质疑、合理的探究,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猜你喜欢
所学导图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烃思维导图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非所学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