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阅读实践 实践快乐阅读

2015-08-04 09:30祁洁萍
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4期

祁洁萍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角”。中小学英语课标中明确提出:在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的基础上,要“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对阅读的需求是大量的。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能否快速高效地吸收有用信息。阅读能力一般指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两个方面,它是英语学习能力的基础,又是培养学习能力的手段。

一、阅读能力的现状分析

目前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较为重视语言知识传授和讲解的倾向,主要花大量时间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教学上,而忽视了对阅读能力的培养。小学阶段的阅读主要在高年级阶段,有的阅读材料中不但出现了较多的生词,而且包含了多方面的语言知识和课外知识。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学生在英语阅读能力方面的困难。

1.“拦路虎”——生词

由于小学生词汇量少,一旦看到阅读材料中的生词就思维迟钝,无法绕开这些“拦路虎”,产生恐惧心理,对阅读材料望而生畏,心里越来越紧张,而越紧张就越难读懂,最终形成失败的局面。

2.少语感——句子

在长期的听说读写等多方面训练中,往往会形成一种语感。语感是一种神奇的感觉,正如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是有的学生对句子结构熟悉,缺少语感,很难获取句子语义以及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造成信息的中断。

3.难领悟——语篇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如果缺少推理、猜测、跳跃、捕捉等阅读技巧,不善于猜测词义、逻辑推理、抓关键词和主题句,几乎要把每一句话都翻译成中文才能继续阅读,这就会造成语篇的前后脱节,导致语篇领悟的困难。

4.坏习惯——学法

小学生在低中年级时接触阅读理解不多,而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如指读、声读、唇读、重读等,这些不良习惯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阅读的速度。

二、阅读过程的心理研究

阅读理解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既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又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它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的背景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感知、分析、记忆、综合、判断、推理等,并达到一定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阅读理解过程一般需经历感知、转化、综合、理解等几个程序。

在以上四个程序中,转化、综合、理解三个过程进行的速度是因人而异的,这就决定了不同的语言知识水平、不同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不同阅读训练经历的学生,各有不同的阅读能力。

三、阅读策略的形成

阅读策略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灵活运用一系列阅读方法或技能的学习过程。古人说的书读百遍,自然他们的阅读还是有方法和策略的,而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只有采取正确的阅读方法,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才能使其义自见。

1.渗透略读、跳读的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要求, 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和策略,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概括的顺序要求进行有效阅读。

略读:通过整体粗读,领略内容大意,为细读作准备。在进行阅读课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找出主题句,抓住中心,使学生理解主题句与文章的具体事实细节的关系。没有主题句的段落就要引导学生依靠段落中的衔接、句子关系来分析、推断和概括段落的大意,从而达到整体理解的目的,获得文章表达的正确的信息。

跳读:寻找所需信息,如年代、数字、人名、事件等,把握住关键词,利用语法过渡词、语气转折词及时态等,理清文章脉络。

例如在Too Polite这篇阅读理解中,有以下两题:

( )1.All the people have seats in the bus.

( )2.The old man wants to get off the bus.

在判断第1题时,学生运用略读这一方法通过文章第二句Some have seats, but some have to stand.就可以得知并非所有的人都有座位;而在判断第2题时,学生可运用跳读这一方法通过文章中At last the old man shouts, “I want to get off the bus!”即可作出正确的判断,提高阅读的效率和准确性。

2.培养根据上下文猜词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阅读时能根据阅读材料的上下文和情景去推测、理解生词的含义。”而小学生往往一遇到生词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或同学,然后查阅工具书, 很少会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猜出词义。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限制学生查阅工具书,鼓励学生大胆猜词,平时还应注意多做些猜词的练习。例如在教学中,笔者向刚升入五年级的学生呈现以下文章,要求他们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词义:

Hi,Im John. Im an American student.Im from Washington D.C. (华盛顿). Im ten.I study at St. Louis Primary School.

其中,American 和 Primary School 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新词汇,但是学生通过下文Im from Washington D.C. 能够推测出American是指“美国的”。同样,通过Im ten .学生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推测出Primary School的意思为“小学”。通过类似的练习和策略的指导,学生可以逐渐消除对于陌生词语、句型的畏惧之心,从而更好地掌握阅读的方法。

3.强化整体阅读的能力

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多注重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教学,学生习惯了老师讲单词、画词组、解释意思后再理解语篇的阅读模式。笔者曾经作过以下尝试:

教学内容:4A Unit 6 Its late. Part A

笔者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在学生掌握知识要点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语篇。

Step 1:Read and try to answer the easy questions.

Step 2:Read again, and mark the words and sentences that the students dont understand.

Step 3:The teacher explains the words and sentences that they dont understand.

Step 4:The students read the dialogue after the flash. Then read by themselves.

Step 5:Read in roles and act it out.

该片段的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帮助学生逐步整体理解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由浅入深,使得课文学习过程清晰、简洁。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取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阅读能力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来完成。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渗透阅读的策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阅读技巧和方法。

四、阅读活动的延伸

英语是一种活的语言,它既要依托课堂,又要跳出课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课外阅读的 “课外”不是相对于课堂或课内而言,不是时间上的概念,而是相对于教科书上的材料而言。它不是来自课本,而是教师根据不同情况所选择的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课外材料。教师运用不同的阅读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展开阅读,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和技巧,为学生在课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自主学习提供策略上的帮助。

1.理顺课内和课外的关系

课外阅读是对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对课内阅读有提高和加深的作用。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相辅相成,必须把它们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内学习的延续。要让学生重视课外阅读教学的策略指导,为其进一步进行自主课外阅读打好基础。

2.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课外阅读,既为泛读,就不要字字推敲,过多地细抠生词意思、语法结构、语态时态等,而首先要注意材料的内容,如人物关系、故事的发展、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其原则是:多易少难,先易后难,难度适中,层层递进。起始阶段可选择适合一般水平的材料,篇幅不必太长,使学生经常有成就感,保持阅读的兴趣。总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使它们真正起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

3.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

在做阅读理解题时,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引导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尽快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教师还要及时捕捉学生在阅读中碰到的疑惑,加以解答和辅导,帮助学生顺利地阅读。对个别有共性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适当进行集中讲解,注意从学习方法和策略上加以指导,引导学生自行分析、主动解决问题,成为阅读的主人。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教师如何教、如何引导学生学,这是目前每位教育教学一线工作者必须回答的问题。随着信息社会的出现,教育既要传播信息,又要培养学生摄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在于培养交际性阅读能力,有效地获取书面信息,并对此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评价,以达到交际的目的。阅读理解是英语知识综合运用的体现,阅读教学是为完成这一从“知识向能力过渡”进行转化的实战。正确的阅读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技能。高效的阅读能力需要培养和训练,教师只有通过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阅读策略,才能制订切实可行的阅读教学方法,英语教学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