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比喻看真意

2015-08-04 14:43吕太厚
高中生学习·高二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文法法式比喻

吕太厚

《中国建筑的特征》把建筑的风格与手法比作“文法”,把建筑的构件比作“词汇”,借语言文字中的术语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让读者能够通过自己熟悉的知识来理解建筑中的各种法式和材料的使用。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呢?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和组构因素。

具体说来,作者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层面对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做了阐释。

首先从“是什么”来看,在讲解中国建筑九大特征后,作者这样归纳总结:“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做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接着又指出: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作者将建筑比作语言,将建筑中的构件比作“词汇”,将法式比作“文法”,正如词汇通过一定的文法组织成一个句子或一篇文章一样,构件也通过一定的法式组织成一座或一组建筑。对这个专业性很强的问题,不了解建筑的读者很难理解,但由于作者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把这个复杂深奥的问题变得简易通俗,明白易晓。

其次从“为什么”来看,在提出“文法”的概念后,作者连续用了六个“怎样”来指出“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这里解释了称之为“文法”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建筑的法式和文法相似,法式在建筑中的作用类似文法在语言中的作用,具体的建筑形式可以变,但是其中的法式不能变。

再次,从“怎么样”来看,作者运用比喻,说明“文法”和“词汇”既有拘束性,也有灵活性;各民族的建筑之间具有共同性,就像语言一样具有“可译性”。

那么,我们在阅读论述文时应该如何去理解其中的关键喻词呢?

借助喻体解析本体

在论述类文本中,为了化抽象为形象,经常采用比喻手法。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它的好处是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既然是借助喻体说明,那么喻体一定是日常生活中常见且易理解的事物,在理解的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抓住喻体的特征,通过喻体来理解本体。如现代汉语词典对“文法”的解释为语法,即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通常说来,就是语言的规则。由此类推,中国建筑的“文法”就是建筑所遵守的规则。再如“词汇”就是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和固定词组的总称。由此类推,中国建筑的“词汇”就是建筑本身的各种构成。

整体把握明确方向

正确理解喻词含义的重要一步就是明确阅读的方向,也就是要理清相关词语所涉及到的段落,然后弄清楚是从哪些方面对该词语进行了阐释,也就是要弄懂涉及到的每一段落的大概意思。如《中国建筑的特征》在介绍中国建筑九大特征后,后面的段落都是在谈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这些段落中又可大致理清“文法”和“词汇”是什么,为什么可以称之为“文法”和“词汇”,“文法”和“词汇”有怎样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内容来解答相关问题。

结合语境揣摩词意

要准确、透彻理解比喻词的含义,必须将比喻词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来解读,通过对句子前后内容的分析,来弄清词语的含义,正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在理解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有助于迅速抓住核心意思,如对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的理解,可结合两处语境具体来分析,一处是“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做中国建筑的‘文法”。这里有“遵守”和“承认”两个关键词。另一处是“归根说来……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这里也有“遵守”和“承认”,还有“规则”和“惯例”这两个关键词。由此可以概括归纳得出中国建筑的“文法”就是人们普遍承认和遵守的规则或惯例。

[练习]

语言指纹说略

指纹人人有,各不相同。它具有终生不变性,因此,鉴别指纹可以区别甲乙。指纹比面目更具有个性。

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它反映并代表着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某个语种的语言指纹指的是这个语种独有的语音、语法、词汇乃至修辞系统。这指纹,也是人们据以划分语言系属的根据。语言是最具民族个性的东西,说它有指纹是非常有道理的。

什么人讲什么话,怎样的人便有怎样讲话的方式,这里带有个人的独特性,不可互相代替,这犹如人的手指顶端的指纹不能替代一样。要不怎么会光听说话就能判断谁是谁呢?

语言指纹具有独特的个性,作家的语言指纹,就是作家独具的语言风格。人们已经能利用分析作品指纹来研究原作与续补作品之间的差异,以辨别其真伪。

人的指端指纹是自然生成的,具有终生不变的性质。语言指纹则不然,一般说来十分稳定,但不是绝对不变的,它会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思想感情的变化以及阅历学识的增广加深而有所变化。即使有所变化,也可以找到一个作家的语言指纹。

多数作家诗人的语言指纹,在其一生中是相当稳定的。有的作家,从他的处女作中就可以看到语言指纹的雏型,越到后来,这最初的较浅嫩的指纹沿着原来的“纹路”变得深刻明晰了,这就形成了作家独一无二的风格。

那么,语言指纹是怎么形成的呢?这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一位经典作家讲:语言是实际的意识。当一个人的意识完全成熟起来的时候,那么他的语言——表达意识的——常用格式也渐次稳固下来了。这常用稳固的语汇与表达方式,便形成了一个人的语言指纹。

作家的语言指纹的形成,除上述基本原因外,还要从作家创作的角度进行探讨。在创作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作家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等。这些态度、观念、意识等就像大大小小的网眼儿一样,筛选着一切,当这些态度、观念、意识化为具体形象从网眼筛下去的时候,立刻就会给它们披上相应的语言外衣,这便是作家语言的代码。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完全由作家的思想倾向决定。作家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便会选择什么样的语言,也就产生了什么样的语言指纹。同时写男欢女爱的情节,《红楼梦》与《金瓶梅》所选择的语言格调就大不相同。

下列对“语言指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独有的语言指纹,这种语言指纹也便形成了作家的语言风格。

B.李清照的语言指纹无法找到,因为她前期和后期的词的风格不同。

C.个人思想意识的完全成熟、作家创作时自我的思想倾向是作家语言指纹形成的原因。

D. 《红楼梦》与《金瓶梅》中的男欢女爱具有不同的格调,这体现了不同作家之间不同的语言指纹。

[参考答案]

B (文中第五段“语言指纹则不然,一般说来十分稳定,但不是绝对不变的……即使有所变化,也可以找到一个作家的语言指纹”)

猜你喜欢
文法法式比喻
关于1940 年尼玛抄写的《托忒文文法》手抄本
比喻
Similarity measurement method of high-dimensional data based on normalized net lattice subspace①
A nearest neighbor search algorithm of high-dimensional data based on sequential NPsim matrix①
比喻最爱
文法有道,为作文注入音乐美
什么是比喻
影片《白日焰火》的法式表达
法式高腰伞裙,“遮肉与优雅”两得
法式新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