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拨雾“概念”出

2015-08-04 14:42谢先丽
高中生学习·高二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慧眼迷雾对偶

谢先丽

编辑按 文中寻“问”千百度,黯然回首,答案仍在云雾处——这是许多高中生面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一大困惑。如何慧眼拨云雾、怎样演绎推理而最终“说”出这个理,本期特地邀请武汉市二中的三位老师“锵锵”开讲——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常常涉及对论述类文本最核心内容的理解,为了设置答题障碍,出题者常常会在分项描述中布设迷雾。要正确解答此题,则需要练就一双慧眼,善于辨识选项并拨开答题迷雾。

慧眼认识“重要概念”

“重要概念”,通常是文本论述的主要对象;有时候是体现写作意图、立场观点、主题思想的概念;有时候则是文中反复提到、有特殊意义或者有修辞作用的概念。

慧眼定点迷雾分布处

每一个概念都包含内涵与外延,内涵是对事物特有属性的反映,外延是具体的、具有概念所反映的属性的具体事物。对论述类文本重要概念的理解大致分成对概念特征的描述、对具有此特征的事物的列举和与其他概念关系的描绘。前者可视为概念的内涵,后两者可视为概念的外延。答题迷雾常常分布在这两者中。

比如《宇宙的边疆》中,把“恒星”理解成“恒星都有伴侣,通常是成双成对,互相环绕”。原文是“多数恒星有伴侣”,这就在特点描述上布设了迷雾。

《作为生物的社会》中,把“作为生物的社会”理解为“蚂蚁、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这也是作为生物的社会”。原文主张的是“生物作为个体时的活动不具有社会性,只有作为集体活动时才构成作为生物的社会”。理解项在列举时布设了迷雾,扩大了概念范围。

《动物游戏之谜》中,把“动物游戏行为”理解为“动物游戏是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同特征的游戏行为”, 原文是“相似”而非“相同”,这就在概念关系上布设了迷雾。

慧眼拨开答题迷雾

要拨开笼罩在概念上的迷雾,就要学会分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比对描述概念的选项与原文,看特点和范围是否一致,关系描述是否正确。

1. 揭开特点描述迷雾,剔除非内涵选项。

非内涵选项通常会披上变异修饰语的伪装,比如“未然”“已然”互换,“可能”“必然”混淆,“部分”“整体”颠倒,以偏概全等等。

比如《宇宙的边疆》中,把恒星理解成“多数恒星是以可见光或红外光放出光芒”,“有些恒星被数百万个没有生物的岩石构成的小星球所包围”。对应的原文分别是“多数恒星主要是……”,“有些恒星可能被 ……”,前者把部分当整体,后者把可能当必然,均为内涵描述错误。

非包含选项有时甚至是因偷换概念而导致的不相干描述。

比如《宇宙的未来》把“暗物质”理解成“暗物质即我们不能直接观测到的物质,是存在恒星和气体的巨大的饼状聚合物。”原文两句中间有一句话:“暗物质的一个证据来自于螺旋星系。”后一句实际上是在解释“螺旋星系”,偷换了概念,描述错误。

2. 揭开范围描述迷雾,挑出非外延选项。

非概念外延的选项有时表现为与概念没有关系的陈述。

比如《中国建筑的特征》把中国建筑的“文法”理解成“影壁、牌楼等等不同的建筑样式之所以都是中国的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 选项陈述正确,但不属于对 “文法”的理解,而是在归纳不同的建筑样式都是中国的建筑的原因,外延描述错误。

非概念外延还可以表现为列举时扩大或缩小外延,如前文示例。

非概念外延还可以表现为弄错概念间的逻辑关系,比如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从而导致外延理解错误。

比如《动物游戏之谜》中把动物“游戏行为”理解成“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都远远超出人们对它们的估计。因此,动物的游戏都是有目的的行为”。根据原文可知,最后一句是强加因果,外延理解错误。

任他迷雾重重,我自慧眼识珠。找到解题钥匙,你定能慧眼拨开迷雾,识得概念真面目。

[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题目。

谈对偶(有删节)

孙昌武

“对偶”又称为“骈偶”“骈俪”。狭义的“对偶”指字与字对,词与词对;扩展开来,广义的“对偶”涵盖从短语到句子、段落的成双作对。这是古今各种文体普遍使用的、几乎是说话作文须臾不能离开的修辞方法。

汉语独特的语言结构决定作文能够并经常、必须广用“对偶”:每个方块汉字基本是形、音、义合一的,容易做成对子;魏晋以来语言发展,双音词激增,出现大量新词语,而双音词又是在单音“字”的基础上构造起来的,简单的如天上地下、阴盛阳衰、富贵贫贱、强大弱小等等,都成对子;虚词虽然无“义”,但各有语法上的功能,则是另一类的“义”。这些都提供了“对偶”的可能和必要。语言本是思维的外壳,而宇宙间的现象本来是“一分为二”、正反相对的,如天地、阴阳、动静、吉凶、忧喜、得失、明暗、好坏、难易、强弱、生死、贫富、毁誉、褒贬、否臧、灾祥,以至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等,对偶从而又是思维规律的体现。

文学创作是“美文”,“对偶”又是构成形式美的重要因素。刘勰的《文心雕龙》写作在骈文流行的时代,其中《丽辞》篇讲辞藻修饰,主要就是讲“对偶”。其开宗明义就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接着举例指出,唐虞之世的经典中表现的“圣人之妙思”,就是“字字相衔”“字字相俪”的;接着说:“至于诗人(指《诗经》作者)偶章,大夫(屈原)联辞,奇偶适变,不劳经营。自杨(杨雄)、马(司马相如)、张(张衡)、蔡(蔡邕),崇盛丽辞……丽句与深采并用,偶意共逸韵俱发……”这样,他先是讲宇宙事物的存在本来都是成双成对的,所以语言的“对偶”是反映客观存在的;接着他从“圣人之妙思”说到《诗》《骚》、杨、马等,则又指出文学的进展体现在“丽辞”即“对偶”的应用上,即“丽辞”乃是文学发展的具体体现。

1. 下列对“对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偶”就是字、词、短语、句子到段落的成双作对,是古今各种文体普遍使用的、是说话作文须臾不能离开的修辞方法。

B.汉语独特的语言结构比如汉字的特点,双音词的激增等都决定了作文能够并经常、必须广用“对偶”。

C.语言本是思维的外壳,宇宙间的现象本来是“一分为二”、正反相对的,对偶从而又是思维规律的体现。

D.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宇宙事物的存在本来都是成双成对的,所以语言的“对偶”是反映客观存在的,同时,从文学的进展来看,“丽辞”又是文学发展的具体体现。

2. 下列对划线句子中的词语“这些”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些”是指汉语言独特的语言结构决定作文能够并经常、必须广用“对偶”。

B. “这些”是说汉语言的每个方块字都是形、音、义合一的,容易做成对子。

C. “这些”是说魏晋后随着语言发展,双音词的激增,出现大量新词语,而双音词又是在单音“字”的基础上构造起来的,所以容易做成对子。

D. “这些”是说虚词虽然无“义”,但各有语法上的功能,则是另一类的“义”,同样可以看成形、音、义合一的,更容易做成对子。

参考答案

1. A (A项里少了“几乎”,范围扩大,外延错误)

2. A (B项把“基本上”改成“都”,以偏概全;C项“魏晋以来”说成“魏晋后”,时间错误;D项“更容易做成对子”无中生有。均为内涵错误)

猜你喜欢
慧眼迷雾对偶
迷雾中的闲庭信步
紧箍咒和慧眼
演唱会迷雾(下)
演唱会迷雾(上)
错中寻源 练就慧眼
安全隐患逃不过他的慧眼
借你一双慧眼
数列迷雾不用怕 防微杜渐见奇效
对偶平行体与对偶Steiner点
对偶均值积分的Marcus-Lopes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