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小学数学课

2015-08-05 23:45张秀英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年8期
关键词:激发关心情景

张秀英

【摘 要】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学习后反思,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学习。

【关键词】关心;学生;激发;兴趣;创设;情景

数学学习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后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课堂中更应注重的是学习方法的传授,对于学生来说这点优为重要,我们从一开始就给他们以准确的学习方法,教会他们怎样听课,怎样参与课堂。

一、关心学生,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小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家人对其照顾不够,这些学生特别需要教师的“爱”,以师生的感情,誘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生对学习的胜任感,直接影响学习兴趣。有了对学习的胜任感,应能产生学习兴趣,但是,有些学生学习很吃力。教师要及时帮助这部分学生弥补数学知识上的缺陷,课外不仅进行必要的辅导,而且还要注重课内的辅导。表扬鼓励,树立信心。当这些学生产生自卑,学习没有兴趣,灰心丧气时,为了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在教学中尽量寻找他们的点滴进步,并及时表扬、鼓励,从而激发上进心,努力学习。在小学阶段,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会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丰富多彩,学生也会乐在其中,学生创造力就会得到尽可能的发挥。

二、创设情景、动手操作,调动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设计一个新颖的有趣的情景怎样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起来?这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在思考也是不断在实践着的事情。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点就更为重要。好说好动,精力分散是一年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因此,一个好的开头往往就能把小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住,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你的课堂中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不仅能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需要,更能促使学生于快乐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探索、发现,获得知识。有这么一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只有让学生“做”过,理解才会更加深刻。因此,在教学中应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调动多种感官一起参加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其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发展。

三、爱学生,认真备课

这么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这比什么都重要。孩子因为喜欢你,他们就会在你的课上表现的特别的积极,不管你让他们做什么事情他们都会很好的去完成,师生间有了默契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益。我们每个教师对教材要有一个整体认识,把握好教材的体系、结构、内容、重点和难点。然后根据班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划好教材上知识的呈现方式。认真备好课,上好课。可是真的是说说容易做做难,往往是一节课上完总觉得有这样那样的遗憾,说到底还是我们没把握住教材的编写意图,特别是现在的新教材,大家都是在摸索,有时还会犯穿新鞋走老路的毛病,记得我在初讲两位数计算这节课的时候,看完参考我觉得这个内容和以前的老教材没啥区别的,只是把以前的表格式的两个条件一个问题改成了情景,由学生看完情景自己说条件然后根据条件提问题列式解答。于是我就按照原来教学的那套方式来进行,结果班级我发现课堂气氛很沉闷,学生也不能按照我的要求去说条件问题,效果不灵,下课后我就反思了,怎么回事?上第二节课的时候我改变方式,不再提条件和问题了,每道题都让学生看文字闭着眼睛想情景然后根据眼前想象的情景来提问题,忽然我就发现课堂气氛活跃了,举手的学生也多了,效果比第一节课好得多。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把握教材,理清教材的知识点、重点、训练点和拓展点,最后理出一个更为合理更加贴近学生和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和要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就应该把握好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能忘了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他们都是有思想的,作为老师别老是高高在上的,有时需要我们放下架子,要装着不懂,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是主人。

猜你喜欢
激发关心情景
情景交际
开心与关心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关心下一代
关心下一代
关心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