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中存在问题的探讨

2015-08-05 16:06张秀丽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年8期
关键词:问题小学语文对策

张秀丽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已经进行深入区,新课程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于时,有效性教学和高效课堂教学应运而生。但是由于很多教师未能参透高效课堂的实质,导致高效课堂走入了一些误区,以致主观上想构建的高效课堂实质却高耗低能。突出表现在:一是课堂活动代替了生本对话;二是开放式学习方式,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三是多媒体的运用,学生走马观花,看起来很高效,实则低效或者无效;四是课堂评价中出现新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问题;对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已经进行深入区,新课程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广大教育工作在探讨新课程的走向时,也在不断反思课堂教学。于时,有效性教学和高效课堂教学应运而生。可以说,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给沉睡多年的基础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但是由于很多教师未能参透高效课堂的实质,导致高效课堂走入了一些误区,以致主观上想构建的高效课堂实质却高耗低能。所以在实施高效课堂策略的同时,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生本对话被课堂活动代替

现在很多语文教学公开课、观摩课和竞赛课在课堂上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创设各种比赛、游戏、表演等活动情境,还制作了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在课堂上表现非常积极,甚至有些亢奋,场面气氛十分热闹,动静结合高潮迭起。这样的课堂被许多老师认为是贯彻落实了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成功课堂,其实质完全忘记了语文课堂的“本质”;有老师甚至认为讨论得越多,解决的问题就越多,探讨问题的层面就越深,片面追求讨论的次数,不讲究每次讨论的质量,无需讨论的内容也来讨论;还有的老师采用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等形式让语文课堂充满盎然生机。然而,热闹的课堂并不意味着丰硕的收获。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研读、挖掘和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还课堂阅读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读者”,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完成生本对话。现在的语文教学,有时多姿多彩的形式掩盖了真实的内容,有时教师为展现个人才华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有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师生的对话占据了大量的时间,教师一问学生一答。这些恰恰违背了学生为阅读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语文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是要做到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即学生要深入文本,静下心来,慢慢品味作品带给我们的审美感受。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师也可以提示阅读的要点,让学生带着思想去阅读。这一环节夯实了,学生才能完全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学生和老师的阅读才可能达到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与作者对话。

二、开放式学习方式,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忽视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但是,自主学习好,合作探究也罢,必须根据导学案的内容设计,必须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实际过程中,有的小组没有相互支持和配合,没有协调解决问题,绝大多数学生自行其事,生生互动根本没有发生,互动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同时,有些自制力低下的小组还会乱中取乐,个别学生因此更加偷懒,不善言语,滥竽充数,甚至会给课堂带来混乱,起到负面影响。因此,合作探究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因“生”制宜,形式主义要不得。

由于高效课堂要求以学生为主,高效课堂遵循固定模式推出“三个三分之一”制——即教师的讲不能超过三分之一,学生的讨论不能超过三分之一,课堂练习不能超过三分之一。所以导致课堂上许多教师不敢多讲,所讲的每一句话都是小心翼翼,字斟句酌,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处在成长和发展阶段,其经验、感悟和体验是有限的,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而语文学科是很感性的学科,其中教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很大。如果教师能适当的展示自己的才华,必是语文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思想上必须挣脱羁绊,不需讲时不讲,需少讲时精讲,该大讲时畅讲、理直气壮地讲。课堂上不敢讲,该讲时不讲与泛泛地讲,讲的过多,都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三、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走马观花,效率很低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不可否认,多媒体技术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功劳,把传统的一尺讲台、一支粉笔、三寸不烂之舌的课堂变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姿、有声有色,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成为一种时尚的潮流,甚至是一些教学竞赛活动的“入场券”。许多老师觉得一堂课如果没有课件,那肯定不是一堂好课。于是,在很多课堂中多媒体课件抢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多媒体课件抢了课文的空白点,课件演示代替了师生互动操作,多媒体课件展示代替了板书。课堂由引领学生探究感悟变成视频欣赏。

曾听过一节语文课《春》,只见教者轻点鼠标,声光图影美轮美奂,如同电影播放,看得学生如痴如醉,表面上看是高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则已经破坏了学生对春天的体验和想象,并且一节课下来,黑板上的板书竟只有四个大字:“春”、“朱自清”!完全偏离了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可语文是一门艺术学科。她的美,蕴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她的美,蕴藏在语言给人们带来的无限遐想中;她的美,蕴藏在文与人心灵的瞬间的碰撞。多媒体的直观展示总是把最真实的事物展现出来,常使学生的思绪无法得到放飞。如《五彩池》的教学。对于学生,五彩池是向往的地方。虽然很多学生对五彩池通过电视、电影多少有所了解,但是对书中出现的色彩的变化,并没有亲身的体会。学生如何来感受五彩池的美呢?自然就是凭借着课文中对五彩池的描写,来感受其形色之美。学生根据课文描述,在大脑里就会出现一副流动的图画:色彩如此的真切,形状如此的多变。

四、课堂评价中出现的新问题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每次听大师的课,笔者总会为执教者那精炼准确、富于变化、幽默风趣的评价语深深折服,为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言辞恳切的评价语而感动。的确如此,精当的评价语、灵动的评价方式能够为一节课增添不少亮色。

然而,许多教师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理念的倡导下,在“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舆论导向下,对学生采取了赞赏、肯定等富有激励性的积极评价。乍一看似乎很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课标理念,但就当时的课堂教学实际情景仔细推敲,笔者认为有许多不合理之处,亟待指正。赏识不等于放弃原则,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无原则地尊重与赏识容易助长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一味地赏识和肯定还容易模糊学生的认知和视听,甚至会成为其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或“糖衣弹”。只有恰到好处地惩戒和批评,艺术地点拨,才能使学生顿开茅塞。所以,惟师独尊和惟生独尊都不可取,都是一种畸形的师生关系。只有掌握好赏识与惩戒的尺度,才能更好地践行以人为本、弘扬人性的理念。

猜你喜欢
问题小学语文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