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审美情感

2015-08-05 16:21余小利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年8期
关键词:审美情感培养小学语文

余小利

【摘 要】语文教学中应该要重视审美情感的培养,在新课标中也有关于这个内容的专门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我们应该从挖掘教材、教师自身的语言修养、课文朗读指导、教学方法、课内外并举等方面入手,有计划、有目的地展开,相信一定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培养;审美情感;方法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单是使学生获得愉悦感,而是要遵循大纲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借鉴前人的美的经验、美的规律、美的表现方法,形成合乎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与此同时,接受文章的情感陶冶,形成学生美的心灵、美 的人性。在 美 的 熏 陶 中,读 书 作 文 学 做 人,求 发 展 明人生,从 而 才 能 真 正实现教育人的基本任务。一篇文章不论悲喜爱怒,其中都有对人生的无尽感触与挥发,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在其中善于发现善于体会,引导学生培养文学语言的语感和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审美情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文化素质和陶冶崇高的情操,这才是语文学习的要旨。

审美情感是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美的事物的具体感知,增强对美的形象的理解,从而自觉在课外阅读中感知美。

叶圣陶早已指出,进行美感(即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悬着的目标”。他还强调:“岂但给你一点审美的兴趣,并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向发展,达到接受美的经验,达到人生受用的目的,使自己能够辨真伪、识善恶、分美丑,自觉地投身于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生活的伟大事业。”而新的《教学大纲》也指出:“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些都说明了审美教育对学生的重要作用。

那么,我们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发掘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无论是绘景状物还是记事写人,都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广采博览、纵深发掘,深刻、透彻、全面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就是“约以博取”。比如教学曹植的《七步诗》,让学生了解了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之后,对于理解这首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就迎刃而解了。反之,如果只是照字面讲解,不但枯燥无味,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讲授《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对于严监生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儿地伸出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呢?这一令人难以捉摸的动作给众人造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谜,最后由赵氏把谜底揭出来。原来他是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怕费油。多烧一茎灯草,竟会使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耿耿于怀,放心不下,难以断气,这种经过艺术夸张的描写,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由于讲授时注意引导学生对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作深层挖掘,让学生紧紧抓住人物描写方面的“词眼”、“句眼”满怀思想感情地去思考、去想象,一个活生生的吝啬鬼形象就活脱脱地展现在同学们眼前了。

二、通过朗读进行审美情感教育

要让生动形象的语言打动学生,要收到美以感耳的效果,就需要教师的语言富有情感,使学生在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里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文质兼美的课文用普通话读来,往往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教师在朗读指导时,读出文中蕴含的情感对进行审美情感教育很重要。比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作者以志愿军的口气与朝鲜人民告别,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字里行间却处处流露真情,一件件感人的事娓娓道来。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来体会课文蕴含的感情,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审美情感,教师应全身心投入

有人说“没有情感的激荡是算不得审美活动的”。因此,教学中要激起学生的审美情感,教师就要全身心投入,然后把丰富的感情有层次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律动和微妙的审美心理。比如在教学《草原》一文时,课前教师可用语言通过对草原景色的一个描绘把学生引入情境当中,授课时教师情绪饱满,精神旺盛,声调抑扬顿挫,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使他们产生体验作品艺术美的强烈欲望。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精巧奇妙的比喻和模拟,丰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让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因为感情是任何艺术不可少的成分。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云“情是诗之根”,教师的教学语言也想做文章一样,没有感情的育秧如同没有波涛的海洋,只能是死水一潭。要让学生感动,只有使学生的情感海洋中有涟漪,有波浪,有惊涛,表现出应有的活跃,才有利于他们素质的提高。

教师还应该充分发挥非语言行为的传递功能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两种方式传递信息、进行交流的。教师不仅用语言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运用非语言行为——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眼神等与学生交流。教师非语言行为可以补充表达有声语言的未尽之意,帮助学生准确、完整地理解教师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如体会语文中的一些词语,垂头丧气、激动、愤怒,理解一些句子“穿过黑暗,走向黎明”等,我们就可以用肢体语言和表情来演示更为直观。当我们讲到愤怒时情绪激昂,讲到悲伤处表情凄苦,讲到愉快之处面带微笑,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影。

四、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教师应变换讲课方法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讲授。如同是歌颂祖国的文章,有的可让学生从祖国的名胜古迹、保护国家珍贵遗产这个角度去学习,比如学习《长城》一文,联系长城现在损毁严重这个情况我们就可以从这个方面去入手,让学生通过课文的描写和现实损毁的画面进行对比,从而痛心疾首,产生出许多保护国家珍贵遗产的想法。有的则可以让学生在锦绣风光中去欣赏,比如《山中访友》、《索溪峪的野》等课文,就可以让学生通过作者的描写,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对于蕴含不同美感内容的课文也要力求多方面、多角度地讲授,不能使用千篇一律的方法。

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教师应区别对待。美学观点明显的课文,像《中华少年》等诗歌,重点学习外观排列的形式美。面对美学观点与思想性融合在一起的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等议论文,教师则要引导学生从美的思想和哲学高度去认识、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应具有一系列的哲学美感。教师还可以适时利用电化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突破空间,扩大范围,扩大容量,增加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可使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动态的审美对象,并加快美的熏陶,以期达到最佳效果。只要做到这一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五、阅读思路课内外并举

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首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善于从题材多样化、知识多层次、表现多手法的教材中提炼出精炼的闪光点,并融合自己的个性,设计教学思路。善于运用抓“文眼”,找准教学的突破口,简洁、精炼地处理每一篇课文,启迪学生思维。其次,要让学生在课外广泛涉猎,形成开卷有益,手不释卷的习惯,把课内学的知识迁移到课外加以运用,把课外学到的东西再带回课内消化吸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风云,对那些富于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的文章,组织学生开展佳作点评或写出故事梗概、内容提要、人物形象简析之类的短文进行写作训练。教师印发阅读篇目,做出指点和点评,让学生愿读书、会读书、勤读书,在阅读中积累素材、扩大视野,培养学生审美情感。

总之,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教师的教学情感、教材的创作情感互相沟通。教者在授课时,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智力,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文学修养,使学生综合素质切实得到提高。语文教师要把情传到学生身上,自己身上必须先有情,只有在课前深入钻研课文,将“文情”移到自己身上,课堂教学中才能有情可传,才能传出真情,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猜你喜欢
审美情感培养小学语文
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之比较分析
用比喻构筑的审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