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

2015-08-05 10:21叶海川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年8期
关键词:心理教育中学生语文教学

叶海川

【摘 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青春期的学生身心都发生巨大变化。在语文教学中要针对学生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把好奇心,活力等因素溶入到语文学习中去。使平淡的语文教学变得生动起来!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教育;中学生

当代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没受过大的挫折。因此,大多数的中学生面临着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觉得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学科教学中适当渗透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语文教学正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要想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还要在语文教材中挖掘出心理健康因素,利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一、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心理教育因素

语文教学资源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是丰富的,常见的语文教学资源有语文教材、语文活动、学生习作等。这些语文教学资源中都含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挖掘出这些因素,以此为凭借,拓展渗透是在语文学科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起点和关键。语文教材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在体验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操和它的艺术感染力的同时,心灵深处常常会被文章中的人物、情节或哲理所震撼,给予我们积极的人生体验。有的文章有着非常明显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如《背影》中就有深切的父子之情,可以通过课文让学生体会家庭价值。《小巷深处》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来体现中学生的情感,由骄傲到憎恶再到悔恨,从而引出浓浓的母爱。这些都和中学生的心理息息相关,是很好的心理教育资源。可见,语文教学资源中往往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要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问题,找到渗透的最佳糅合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在语文互动教学中结合心理健康教育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又不能割裂课堂教学的整体,把语文课上成心理健康教育课,这就要求教师要抓住恰当的教学契机。课堂提问时尽量做到面面俱到又略有侧重,本着巩固优等生,提高中等生,转化差等生的宗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分层辅导,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发挥他们的潜能,避免差生充当优秀生“陪读”的现象,使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所收益。在练习布置上别出心裁,对优秀生高标准,严要求,不仅要完成每日的常规作业,还另开“小灶”,出一些有深度、难度的习题,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教师对差生不仅要加强感情投入,还要在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的立场上适当降低问题、作业和测试的难度及要求,并对他们多提问,优先让他们练习,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鼓励,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改变不良的学习方法,争取学习进步。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进行心理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个时候给学生一点启示,学生往往会透露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也更能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问题依靠教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的方法更为间接,也更为有效。在学生情感涌动的时候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语文课有很强的情感因素,教师的情感往往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教师将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的时候,就可以适当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因为情感处于饱满状态的时候,激动、敬佩、震撼等都有助于学生去选择健康有益的心理品质。

三、在课外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

交谈,与学生交流、谈话,不仅是教学的主要手段,而且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情况。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聆听,耐心而有诚意地听完学生的想法,“蹲下去”与学生平等交流,尊重学生的观点。继而通过劝告、劝解、辩论等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活动。设计主题活动,通过表演、制作、采访、游戏等方式,使心理健康的渗透得到拓展夯实。如,《我有一个梦想》中可以设计一个演讲比赛,加深学生对理想的认识,树立更高、更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创作。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画一画、读一读、编一编、写一写,在读写绘画的互动中,丰富自己的体验,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

总之,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语文教学素质,更要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研究。这样才能很好地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身心都得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沃建中.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M].科学出版社,2000.

[2]祝新华.语文能力发展心理学[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心理教育中学生语文教学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浅析赞赏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