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若辰:理想不灭,公益不败

2015-08-06 00:49时晓冉
中国青年 2015年3期
关键词:书屋公益阳光

文/时晓冉

暖心理由:城乡教育之间不单是桌椅等硬件配置上的差距,更是师资、教育资源等软实力上的差距。随着一批知识精英的“倒流”,中国乡村的未来有了更多的可能。

北京东三环外的一栋别墅,这里是朱若辰和他的“光合新知(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大本营。二层的复式结构没有写字楼里压抑的“格子间”,研发队伍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策划、讨论,楼道的墙壁上挂着朝气蓬勃的照片,每个人都笑靥如花。别墅的地下室被用来当作meeting room,红色的沙发和展板随意摆放,角落里摆着古筝和电子琴,桌子上则堆着最新版的《黄冈数学》。

这是一个年轻的互联网教育公司,从组织管理上看与其他创业型公司并无二致,但它的理念却与众不同:他们最坚信的是教育公平,而他们做的,很可能将改变中国教育的未来。

“只希望他们和我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还在清华附中读高三的时候,朱若辰就在美国英特尔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上获奖,并拥有了一颗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随后入读美国杜克大学,主修生物学,辅修教育学和心理学。在常人看来,出身名校的他理所应当成为华尔街的金领或实验室的科学家。而这一切设想都被大学回国时的一次支教经历改变了。“在中国的乡村,孩子们除了教科书之外没有任何读物,他们的阅读能力远远落后于城市孩子。一个读初中的农村孩子,很可能连一个简单的句子都读不通顺,更别提学习外语了。”落后的教育条件与孩子们充满求知欲的眼神形成鲜明对比,一颗改变乡村落后教育的公益种子也在朱若辰心里萌芽。

学生时代的好伙伴杨临风则促成了做公益教育由想法变成现实。在这两个年轻人看来,这个社会还有很多孩子,本应该像自己一样,通过接受优质教育获得更好的人生。 “能否从互联网和信息化入手,改变中国乡村孩子教育不公的现状?”于是,“阳光书屋”——致力于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改善中国乡村教育现状的公益组织诞生了。创办这个组织的初衷简单而纯粹:“只希望乡村的孩子也能和我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阳光书屋:填补城乡教育鸿沟的试验者

2011年夏,甘肃和湖南的农村课堂,孩子们打开“晓盒子”,举起了“晓书”——这是“阳光书屋”所派发的专为中国农村学生设计的平板电脑。

阳光书屋的启动资金来自于香港信和集团主席黄志祥赠与亚洲基金会名下的法宝计划专项基金。通过自主开发课程软件、教学视频和桌面系统,阳光书屋以500多元的价格与生产商合作生产平板电脑,免费发放给乡村学校使用,使平板电脑成为学生的专用设备。他们称这个产品为“晓书”。同时,设置教师网络平台,方便监测每个学生的学习进程,以便对每名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

之后,阳光书屋不断进行资源整合。“多看阅读”为阳光书屋定制了阅读软件;“沪江网”为其免费提供了“开心词场”背单词软件;全球领先的软件设计与定制开发公司Thought Works免费帮助阳光书屋的技术团队做了开发辅导和流程专业化梳理。

根据乡村学校的特点,阳光书屋不断优化自己的产品:为适应农村学校电源插座少的实情,负责硬件的杨歌设计了专门的充电盒,能够满足一个班级的学生充电;为解决乡村学校网速慢的问题,阳光书屋在试点学校铺设了本地无线局域网,使“晓书”能顺利维护更新。通过这样一个低成本的平板电脑,师资匮乏的农村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有效集合。

在浮躁的在线市场做颠覆性的产品

在阳光书屋的发展过程中,朱若辰和伙伴们一直在总结这个公益组织的问题。比如:当地政府可以大批量采购平板电脑,但学习课件却不尽如人意;公司可以捐电脑,但无法捐一个团队做产品研发;公益团队受制于有限的资金,也无法汇聚最优秀的人才。如果电脑中并没有与学校课程直接相关的内容,没有能够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课件,即使实现了“一人一机”,也无法让农村孩子真正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

现实告诉他们,转型的时候到了。“看,这就是yangcong345.com!”朱若辰热情地向记者介绍他们的第一款产品“洋葱数学”,这是一个致力于为初中生提供原创数学教学视频的平台。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讲授书本知识,让中学生轻松、高效地进行个性化学习。“之所以是yangcong345,是因为不仅yangcong,连yangcong123也被注册了,所以凡事都要趁早做啊。”朱若辰无奈地笑着说。

公司研发的产品对教育落后地区始终实行免费策略。作为公司的合伙人之一和课程总监,朱若辰的研发计划不止在于数理化等基础学科。“‘洋葱数学’只是起步,以后我们还要做很多,比如培养创造力、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等等,我相信这对任何年轻人来说都是同样重要的。”

创业可以失败,但理想没有失败

“刚才跟老爹说上周的读书会,Google X里做自动驾驶技术的工程师专门来办公室给大家做了分享介绍,结果被批评了,问为啥不叫他也来听……能有一个充满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团队真是太好了,难怪每次睡办公室的时候都特有幸福感呢!”

这是朱若辰在个人主页上的一条状态。他的创业之路不仅得到了在清华大学任教的父亲的大力支持,还收获了一批精英伙伴。除了朱若辰本人外,团队的其他人也都有着超一流的学历背景:联合创始人和CEO杨临风曾就读于北京四中、伊顿公学,哈佛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曾任职于波士顿咨询公司;李诺,从创新工场加入“光合新知”任CTO;课程主管方浩天是杨临风在哈佛大学的室友;刘禹琦,从斯坦福大学大三休学一年,在“阳光书屋”全职工作;杨歌,高中时获得过北京“市长奖”,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又在芝加哥大学念了物理博士……

外界也许很难理解,这群出身于优裕家境、接受过顶级教育的年轻人,选择的不是代表着财富和权力的华尔街、金融行业、世界500强,而是中国偏远农村的基础教育。然而,这或许正开启着走向未来的一种新的、规模不大却新潮的社会趋势。这个“微趋势”出现的大背景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城乡差距的鸿沟越来越大,城市像一个巨大的抽水机,不仅将乡村的蓝领劳动力“吸”到城市,也把乡村未来的年轻一代精英们“抽”到了城市。人才在乡村建设中呈现“断流”,这是数千年来中国乡村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可怕局面。如今,随着一批知识精英的“倒流”,中国乡村的未来有了更多的可能。

“创业毕竟有风险,你不怕失败吗?”面对记者的提问,这个自称有些“孩子气”的大男孩保持了同龄人难有的淡定与从容。“我们做的产品直接为老师和学生服务,只要优质的教育内容能够不断做出来,就不可能失败。并且通过团队磨合,产品越做越快,越做越好。即使有一天公司不在了,但我们对社会做的贡献不会被抹杀,教育和公益没有失败,理想没有失败。”

这些高素质的青年精英,选择了把个人的小兴趣与时代的大责任相契合的生活。眼光不再紧盯着传统的热门领域和只用于谋生的职业,而是开始挑战传统世俗的主流标准,作出了更富挑战性、更有社会价值的崭新的抉择。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好一些,但前提是国家好一些、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能够好一些……”信念、坚持、热情,这或许可以很好地解释朱若辰即使睡办公室也会有的那种“幸福感”吧。

抱着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段才能成功

记者:阳光书屋是一个公益组织,而光合新知是一个商业公司,两者之间的关联和影响是什么?如何找到公益和商业的平衡点?

朱若辰:马云说过,“为赚钱顺便做好事,还是为做好事同时赚钱,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以商业的心态去做事已经不行,必须以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段才能成功。”成立商业公司的主要目的是为阳光书屋分担开发成本,希望它能成为阳光书屋的资金支持来源。其实,农村也有自己的消费市场和基本的供求关系,有时候政府不能包办一切,要借助市场的力量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

记者:目前公司产品的覆盖面有多大?如何看待互联网教育的前景?

朱若辰:目前全国200多家学校都在用我们的产品,在几乎没有任何广告的情况下完全靠产品口碑和用户推广。家长和老师刚开始多少都有些疑问,但当学生们亲自用了我们研发的产品并体会到了成绩提高带来的好处时,以前的质疑者也变成了我们产品的推广者,良好的口碑带动了产品的普及。在线教育要颠覆的就是过去的教育模式,未来的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我们现在做的就是通过互联网等科技手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达到传统依靠课堂教师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

记者:目前中国已经出现了不少致力于通过互联网做公益的创业公司,如何看待眼下的这一场互联网公益浪潮?

朱若辰:我认为每一个公益组织都缺一个互联网产品经理。互联网正颠覆一切,公益慈善也不例外。传统单纯的线下公益模式,注定了公益只能成为小众的、边缘的行业。而借助互联网,公益可以迅速地与商业打通、与边远的贫困人群打通,让公益大众化,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大规模地解决社会问题。

猜你喜欢
书屋公益阳光
篽箖·上野书屋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公益
公益
走,出发!
公益
梦幻书屋
公益
走在阳光路上
“捡”来的书屋和辅导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