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问:你的朋友圈还好吗?

2015-08-08 01:01曾维锦
中国青年 2015年16期
关键词:知情权心情现实

文/曾维锦

第2问:你的朋友圈还好吗?

文/曾维锦

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

中午和同事大冯一起吃饭,本想闲聊一会儿吐槽下近况,可他却一直拿着手机不放,边吃边看,完全无视我的存在。实在忍不住了,我冲他喊道:“吃个饭还看什么手机,什么事那么重要?”他慢悠悠地说:“没事,刷新一下朋友圈。”“什么时候弄不行?干吗非要吃饭的时候刷新啊!”“关键是我有强迫症,见不得朋友圈上面的红点点,不刷新会难受死的。”“大冯,你这真是病,得治!”餐厅里的同事听到我俩的对话哄堂大笑起来。

看来,那个小小的红点的确有一种勾人心魂的魔力。不灭之,很多人的心情就不美丽。

作为公司仅存的几个没有被智能手机绑架的人之一,我几乎不发也不看朋友圈。前些天“手滑”点了一下朋友圈,几乎被寻找失踪儿童的信息刷爆屏,吓得立马退了出来。记得从前QQ空间和微博还流行的时候,自己也会偶尔发发感想,记录下心情,晒点照片什么的,这些年也许是年纪渐长,越发觉得每个人都会面临自己的问题,每个人的问题最终也只能自己解决,实在没必要也没心情发给别人看。众人评论也好,点赞也罢,有多少人是真正关心你的,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帮助到你,不如把精力放在眼前的人或者事上。

在近日的一次抽样调查中,有七成多的受调查者表示朋友圈与现实社交圈吻合,但许多朋友圈已变味成新闻圈、养生圈、代购圈、自拍圈,如同一本文摘类的三流杂志。朋友圈里的人,虽大都认识,但感觉不再是身边熟悉的那些人,而是政治家、哲学家、养生专家、生意人以及美图代言人,朋友圈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名利场,没有带来与现实交际中相仿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更多的是落寞,很难找到朋友的感觉。

近两年来,晒娃族“横行”于朋友圈。从50后到90后,许多网友都喜欢在朋友圈里晒自己儿孙的照片,以求点赞。每天频繁晒娃的,更是被网友封为“晒娃狂魔”。许多人觉得不胜其扰。相关研究也显示,“晒娃族”容易被人从好友名单中删除。日前更有孩子因为“被晒”而感到父母侵犯自己隐私,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的现实问题。

现如今,朋友圈里充斥的一些无谓信息越来越不招人待见,你愿意发,别人未必愿意看,有些更是赤裸裸的信息要挟。据调查显示,有近八成的受访者在微信“朋友圈”里遇到过令人厌烦的信息,其中发布“诅咒”帖最被朋友深恶痛绝,其次是“营销代购”,发“谣言”帖的人、无病呻吟者和频繁刷屏者也很不受人待见。

媒介和信息流的发展速度惊人,但信息泛滥对人类生活也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曾说过: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所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朋友圈确实会让人眼界大开。有的朋友总是一身的休闲服,走遍名山大川,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但后来才知道她是导游,那些景区已经去了无数次,早都不胜其烦,事实上闲暇里她宁愿躲在家里睡大觉;有的朋友总是晒出各种美味,很多是高档名贵珍馐,后来才知道他是做销售的,都是陪客户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根本无心品尝这些美食,其实他最喜欢回家自己下厨……

真实的生活远没有朋友圈里那么光鲜,看到别人在照片里那么潇洒,实在没有必要羡慕,因为你看不到照片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在别人看来,你的生活也一样精彩纷呈。

责任编辑:张斯絮

猜你喜欢
知情权心情现实
股东知情权的法律保护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天天有个好心情
“致命”隐瞒的背后——艾滋病患者隐私权及其伴侣的知情权如何兼顾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为维护公众知情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现实的困惑
心情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
稚趣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