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学情分析

2015-08-11 11:44王蕊
新课程·中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学情分析新课程改革

王蕊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本展开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情加以分析研究。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全面的学情分析,才能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方法,做好引领工作,辅助学生积极学习。学情分析是指学生情感、需要、能力、知识、方法等方面的情况。我国学者对学情分析的内容进行了归类,主要从知识储备、能力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班级整体个性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在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三个时间段分别展开,这对教师按照学生需要设计教学,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实时监控教学,依据学生反馈情况和对课堂教学双边活动的反思实现对未来教学工作的指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学情分析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体,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是服务于学生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将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时时刻刻按照学生的需要组织课堂教学。因此,系统地进行学情分析,不仅可以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还能使学生潜在的能量被开发和挖掘出来。我国学者认为学情分析是分析学生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以及对相应的学习内容的认知和态度。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全面的学情分析,才能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方法,做好引领工作,辅助学生积极学习。

一、学情分析的内涵

“学情分析”主要指在教学前对与课堂教学直接相关的学生情况的研究与分析。一般由两方面内容构成:一方面是对学生主体存在的认知水平和需求水平的调查;另一方面是教师主体针对所搜集的学前调查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二、学情分析的内容

学情具有阶段性、顺序性、特殊性、学科性、特定性和动态性六个基本特点,学情分析横向上的关注点主要有学习者的过去状态、现在状态、可能状态和未来状态。以构建生态课堂为目标的学情分析主要内容有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班级整体个性四个方面。

1.学生知识储备的分析

学习是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新的学习总是建立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新问题的解决也受到先前问题解决的影响。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以学生已有基础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正确引导学生纠正自我认知,克服障碍,提高课堂吸收效率。以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为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生物膜”这一概念,但对细胞膜并不陌生。通过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的学习,学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分隔开的一层膜结构,并在通过《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认识到细胞膜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能够将这一知识储备在学情分析时清楚准确的认识到,依次为出发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揭示细胞膜就是生物膜中的一种,便可将学生从生物膜模型的学习转变到细胞膜模型的学习上,再结合已熟知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便可以轻松地突破“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这一较为抽象的教学难点。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认识到两章知识点之间承上启下的关系,构建知识体系,还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吸收效率,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2.学生能力水平的分析

除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外,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加以关注关注。能力水平主要是指学生在处理、解决不同问题时表现出的思考方法和行为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哪些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己努力的,哪些是需要教师点拨、引导实现的,以及哪些新的能力是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的加以分析,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脱离学生实际,一劳永逸。以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为例,学生通过对有丝分裂的学习,已经熟练掌握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并能够绘制出该过程图解,具备一定的识图、绘图能力,此外学生根据学习经验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通过对照黑腹果蝇雌雄个体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其次,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识图能力,以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为例,板书该过程图解,剖析每一步的过程特点。再次,学生结合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点结合已具备的识图能力,掌握哺乳动物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比较精细胞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出: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的四个精细胞而卵原细胞只有一个卵细胞;精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所进行的细胞分裂是均等分裂,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是不均等分裂,以此来完善学生对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自学内容。通过课堂教学,学生结合图像成功地突破了减数分裂这一抽象过程,并又高效地完成了与《有丝分裂》相关知识点的网络体系构建。

3.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应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了解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希望塑造什么样的精神世界等。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对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以必修三第六章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媒介了解到个别物种面临失去家园甚至是濒临灭绝的境地,特别是通过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理论学习,认识到避免物种多样性锐减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学情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将教学设计重点转到让学生讨论如何保护地球,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全球生态系统要从自己做起。这样的情感教育不是教师生硬地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感悟的。

4.班级整体个性的分析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师教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由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由于学生之间相处的时间较长,便渐渐地形成了其特有的班级整体个性,有的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欠缺;有的班级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较深的思维深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外,还要深入地了解班级整体个性,掌握班级中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个性,才能驾驭课堂的教学时间,将学生引领到教师所涉及的教学过程中。

三、学情分析的作用

教师在备课时深入地分析学生的综合特点,再根据以往学生上课时的表现,结合学生的学习任务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预测学生的课堂表现,精确学生的学习任务,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支点。此外,教师根据课上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面部表情、对提问的回答情况和参与学习积极性,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通过调动积极性调整教学的重、难点。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完全把握学生复杂的课堂表现,要实现高效的教学,除了高效的课前准备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延续到课后。

只有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关注学情、分析学情并合理地利用学情,才能有效地提高生物学教学效率,教师才能更加准确地确定教学的内容、选择出合理的教学手段、正确地评价教学效果,才能利用最短的时间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获得新知、锻炼思维、达到教学目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彰发.如何做好学情分析[J].贵州教育,2010(16).

[2]庞玉崑.常见的“学情分析”错误与解决方法[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2(03).

[3]耿岁民.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学情分析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情分析新课程改革
浅谈高职数学素质教育
学情分析不准对教学质量影响的例析
学情分析: 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中职《单片机技术》课程改革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