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要善于现场观察

2015-08-11 20:06王宝芹
记者摇篮 2015年9期
关键词:水洼纪念馆听众

王宝芹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新闻采访更是如此。无论是采访新闻人物,还是采访新闻事件,对人、对事、对物、对现场环境的直接观察,有时会使记者“触景生情”,获得真切的具象的感受,得到真实、生动的新闻写作材料。这样的报道往往能以真挚的情感打动听众,感染听众,让听众真切地感受到仿佛亲临新闻现场一般,使新闻报道具有真情实感。因此记者要学会现场观察。现场观察就是记者的大脑、眼、耳、鼻、舌、身感觉器官同时运作,以眼为主,从而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现场采访形式。

现场观察可以获取第一手材料,能够核实新闻事实的真伪,使新闻报道具有可信性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新闻报道失实,或是人们感到可信性程度不强,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记者仅凭采访对象的口头介绍或摘编文字简报进行报道。记者没有到现场去看个究竟,没有获取新闻现场的第一手材料,所以报道的可信程度难免不强。

现场观察,能激发鲜明、生动地表达事物的灵感,增强思维的敏捷性

许多记者都常有这样的感受:有的时候,一般的材料有了,主题也较明确,但苦于找不到鲜明、生动的表现形式,若是细心观察,或许一个很平常的现场,也会触动心灵,使大脑豁然开朗,迅速把全部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使观点、材料得到深刻而新颖的表现。现场观察可以加深对主题的理解,使新闻报道具有深刻性。

1995年7月10日《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走进平型关》的通讯,其中有一段对平型关纪念馆的场景描写:“距离乡政府两公里左右,有一座孤零零的楼房——平型关战役纪念馆……如今,纪念馆前除竖立着平型关战役和腰站战役两块纪念碑外,其余的地方都被守门老人堆了柴草或种了庄稼。偌大的纪念馆大厅内,空空荡荡,只有一尊毛主席巨幅石膏像耸立在入口处……”记者正是通过现场观察,对纪念馆场景的描写,突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历史正逐渐被人们淡忘。2005年,我国启动红色旅游,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种状况。

记者在新闻现场进行观察,实际上不只是用眼睛看,而是在大脑的支配下,各种感觉器官同时在运作,是综合功能发挥的具体体现。记者亲临新闻现场进行观察,就更能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升华,从而采写出具有独到见解的报道,使新闻具有深刻性。

现场观察能为通俗地解释事物提供前提,使新闻报道具有可读性

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介绍、叙述的事物,尤其是对科技、经济、军事等专业性很强的报道,因为涉及到的专业性术语较多,身为不太在行的记者,假如在访问中一知半解,又不愿意到现场去弄清楚,就会在认识事物的心理活动中,出现干扰、紊乱、受阻现象,最终导致对事物不能取得认识,采写的新闻报道恐怕就不能赢得受众。比如,我台记者采写的对本市各县区农村实行“测土配方施肥”的一篇报道中,为了让听众能够通俗地理解“测土配方施肥”的含义,更好地将这一科技名词转换为通俗易懂的话,记者深入到田间地头、施肥现场,仔细观察施肥过程,并询问相关专家,在发稿时把它转换为“土地吃上了营养套餐”这样一句话,不仅语言形象生动,而且通俗易懂。所以说,记者只有深入到新闻现场仔细观察,通过自己的亲眼所见,在新闻报道中采用比喻、比拟等各种修辞手法,用形象化的语言把抽象的事物“再现”出来。

笔者认为,记者在现场观察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明确目的。报道一个人或一件事,或一次旅游,参观、观察的目的不同,观察的重点也不一样。明确了目的,到现场后就能准备找到自己需要的重点事物、人物、环境等等,否则,就不会观察到真正需要的东西。

选好位置。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记者在观察某一目标时,观察位置的选择,对于一个记者,尤其是广播记者来说,关系到能否进行有效观察,甚至会影响到一次采访的成败。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透明度,获得较好的感受效应;其次,要巧择适宜的视角,增强视觉的敏锐程度,记者与观察目标应正面相对,尽量接近观察目标,缩短视觉的空间阈限,避免听觉刺激对视觉的干扰。另外,观察时,不能死守一地,应根据现场情况变化而机动灵活地调节。

抓住特征。记者现场观察时应顺应思维过程,在俯瞰全面的基础上,凭借一双目光犀利的“新闻眼”,突破全面,抓住事物的个性,达到对事物的认识、反映目的。也就是说,要顺应观察的程序,即先面后点,抓取特点。本台记者曾采写过一篇《全市民众掀起抗旱热潮》的报道,抗旱现场,干群挥锹抡镐扩边展沿,大型机械挖渠清淤,场面非常状观,但细心的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一条沟渠中有一个水洼,渠中的水流会向水洼聚集,但由于水流较小,水洼的水无法用机泵抽取。为此有两位农民用绳子连接水桶,等水洼里的水一满,两个人便配合着把水舀出并抛到稻田里。记者从观察到的这一细节中,体会到广大群众抗旱的热情和决心,并把它作为写作素材写进新闻中,报道效果自然非常好。

勤于请教。在现场观察中,记者应主动地请教采访单位的行家或是熟悉情况的人,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请行家陪同观察。比如,看一场体操比赛,最好请一位体操教练或者懂得体操的专家陪同,一边观看,一边请教,这样,便可提高观察效率,保证对事物认识的准确性。平常我们在到辽河油田采访时就会经常遇到一些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为弄懂这些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记者就要随时向油田工作人员了解这些名词和术语,在沟通中把它转换成听众熟悉的语言,这样写出的报道才会使听众更易于接受。

善于思考。观察离不开眼睛,更离不开大脑。就是说,要结合用眼睛看,有意识地动脑筋思考和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并具有一定的深度。

在掌握了一定的现场观察方法之后,记者在深入到新闻现场之后,应该有目的、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观察,确定观察的任务和重点,围绕着新闻主题重点进行观察。主要观察新闻现场的典型环境,观察新闻事件的完整过程,捕捉生动的有特点的细节,观察新闻人物的外貌神情,观察新闻人物的语言动作等。除此之外,在采访中,记者还要观察与资料相结合。同时,当记者对将要采访报道的对象一无所知时,既难以提出有特点、有针对性的问题,也不能进行卓有成效的观察。只有当记者通过资料的搜集和阅读,对所要采访报道的对象有了粗线条的认识后,就会知道哪些是重要的,需要认真观察,哪些属于一般性的,只要大体浏览就可以了。

总之,记者,特别是广播记者一定要学会观察,只有学会观察才能写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听众的好新闻。

(作者单位:盘锦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水洼纪念馆听众
萧军纪念馆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小水洼
秋收起义纪念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跳过小水洼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学会倾听(一):做哪一种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