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

2015-08-15 00:50
电影评介 2015年8期
关键词:英模商业化商业

赵 静

一、 国内主旋律电影现存问题

我国自1987年明确提出主旋律电影的口号至今已27年。主旋律电影在上个世纪90年代经历过辉煌,但是在步入新世纪之后情况急剧下降。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票房能达到3000万的已属佳作,例如《张思德》《云水谣》《东京审判》等。而同时期的商业电影票房前几名都在亿元以上,例如《天下无贼》《夜宴》《功夫》等等。主旋律电影依旧停留在依赖政府的“计划时代”是个不争的事实。大部分主旋律电影的投资、观影、评奖等都围绕政府展开,无法真正市场化。政府投资拍摄、行政命令观看、政府设立奖项的“制作—发行—观影”模式,使得主旋律电影缺乏对受众的重视,缺乏对受众的了解和研究,缺乏市场化的动力和急迫感,从而使得主旋律电影的宣传效果不佳。以主旋律电影中的一大类型——英模电影为例来看,在代表大众文化的网络评价中,网民对英模电影“质疑、斥责、批判则不绝于耳,这一评论往往注重英模电影的观赏性,从娱乐消费诉求评判电影”。[1]

二、 主旋律电影表述方式与商业化

从世界范围来看,主旋律电影仅仅是中国对宣传主流价值意识形态电影的特定称谓,其实弘扬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影片各国都有,并非中国独创独具。例如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爱国者》《巴顿将军》等,虽然是商业电影,但主流意识形态浓厚且深入人心,因而商业化与主旋律之间应该构成“表述方式”与“精神内核”的关系。主旋律电影如果采取适当的表述方式,完全能够获得普通民众的认可和喜爱,博得越来越高的利润和民众口碑。换言之,主旋律电影应该按照商业电影的标准去拍,按照商业电影的推广模式去运作。实际情况是主旋律电影缺乏有效的目标受众,不能很好地完成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任务。而主旋律电影负有宣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责任,只有完成了这个任务,才是合格的、成功的主旋律电影。

中国目前将商业化与主旋律影片完美结合的典型案例莫过于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这部被公认为是主旋律的影片依然取得了超过六亿元的票房,打破了中国电影票房的多项纪录,并且获得了良好的口碑,这是其他主旋律电影难以企及的。除此之外近年来主旋律电影过亿元的还有《集结号》《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由此可见,主旋律这个词不应该带有“高、大、上、假、大、空”等隐含义,也可以不让受众感觉到“说教”进而引发反感和排斥。所以,中国主旋律电影真正需要调整的,是电影传递“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述方式。这种表述方式是随着受众理解力、鉴赏力、期待视野的变化不断变化的。因而当今社会主旋律电影需要采取商业化的经营方式,研究受众的期待和观影兴趣,适当改变影片的宣传教育比重,增加轻松娱乐的要素,以达到“润物无声”宣传主流价值意识形态的目的。

三、 主旋律电影商业化策略分析

(一)中国主旋律电影商业化的前提:保持具有普世价值的精神内核。优秀影视作品的思想主旨具有人类共通性,能够在不同的民族、种族、文化传统中引起共鸣和传播。知名影视演员陈冲认为“能够让全球观众接受的‘全球故事’,都胜在‘对人心、对某一种人性的挖掘’”。[2]美国好莱坞商业电影的成功除去技术因素外,还在于讲述具有人类共通性的故事,即美国的主流价值观:人人生而平等,个人英雄主义等。这些美国的“主旋律”给全球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主旋律电影商业化表述同样需要电影的精神内核。比方说爱国、爱家的价值观念,这是所有人类共通的属性。这些积极美好的信念需要一个具有普世意义的载体。这个载体需要从中国5000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传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节悌、礼义廉耻、克己奉公等仁爱精神具有宽泛的接受基础。真正成功的主旋律电影,应该将想要宣传的“主流意识”春风化雨般地传递到普通观众的心中。

(二)主旋律电影商业化的重要措施:改变表述方式,重视叙事技巧。以占据主旋律影片很大比重的英模电影为例分析。近年来有《铁人》《钱学森》《杨善洲》多部知名影片。这类电影仅仅针对人物已被广大观众所熟知的事件作为叙事对象。叙事过于纪实、平淡,缺乏艺术的扩展空间。“只关注事实的传播,必将使英模人物形象不再是在典型环境中产生的典型性格,而是源于生命本源的‘好人’”[3],影视叙事技巧则要求能够调动观众的兴趣,满足观众的预期。显然,主旋律影片在这一点上明显欠缺。即使真人真事,同样需要精巧的布局。这方面伊朗电影《一次别离》将人性在机缘巧合之下的两难状况表达的淋漓尽致,其中悬念的营造和对人性的挖掘所显示出来的细腻的叙事技巧,的确可为主旋律叙事提供一些借鉴。该影片中展现的关于“信仰”的思辨具有超越民族和种族的共通性。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被女佣在现实与信仰冲突时,所表现出来的两难与决绝所震撼。这种能够震撼人心的东西,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所以具有感染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人民的力量,因而具有了传播和被接受的可能。同样,现实题材的主旋律电影也可以“不是从榜样层面而是从信念、责任、价值观、爱与理性等更普遍的层面”[4]去引导观众,通过设置误会悬念,采用幽默等多种表述方式讲述故事,塑造人物,展现人性的复杂与美好、人类的尊严和爱等等。

(三)主旋律电影商业化的重要技巧:明星制和商业运作。《集结号》《建国大业》《智取威虎山》等影片是市场化商业化前提下,主旋律电影取得绝佳宣传效果的典范。因而,加大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运作,针对受众水平和特点定制影片非常必要且急迫。采用商业化的有效方式:如明星制、宣传机制、重视影片画面质感及后期效果等等。具体分析被称为“主旋律商业大片”的《建国大业》,可以发现该片启用了100多位明星,创造了当年多个票房记录。主旋律影片中大规模邀约明星的方式,在当时引起普通民众极大的观影兴趣。“在新浪网的一个调查中,有73.4%的网民表示,将‘会去电影院看《建国大业》’”。[5]而明星制仅仅是主旋律电影商业化的一种表述方式。韩三平曾明确指出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主旋律影片不能仅仅靠政府部门的政策文件,“主旋律献礼大片不能仅靠全明星的演出阵容,而且要进行全商业的营销手段”。[6]冯小刚同样重视电影商业运作、市场营销的重要性,曾明确表示电影的宣传推介工作非常重要,“电影一定要用营销的方式进行宣传,仅电影《集结号》的宣传费用就有5000万之多”。[7]冯小刚认为电影是面向大众的艺术产品,没有商业电影和商业运作即没有盈利,电影也就失去了投资和动力,因而影片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应该归功于吸引广大受众的商业运作。

结语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价值观念日益多元的中国社会,民众的电影审美期待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将商业化作为手段和前提,以优秀民族文化作为载体和灵魂,可以有效扩大受众范围,在意识形态方面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以提高主旋律电影的宣传效果,促进主旋律电影在更广泛的层面上赢得人民的喜爱。

[1]何祖建.国产英模电影传播的生态视域透析[J].现代传播,2013(3):80.

[2]李邑兰.【2014威尼斯电影节】“有时候我们太怕不得奖”威尼斯电影节的中国人、中国片[EB/OL].南方周末,(2014-09-11)[2015-03-01]http://www.infzm.com/content/104092.

[3]何祖建,郭宇彤.英模电影的实证化思维[J].电影艺术,2014(3):77.

[4]宋维才.“英模电影”路在何方[J].电影艺术,2008(1):54.

[5][6]南都周刊.《建国大业》:一亿没问题,两亿没把握[EB/OL].(2009-09-07)[2015-03-01]http://www.nbweekly.com/news/observe/200909/10485.aspx.

[7]程惠哲.《从甲方乙方》到《集结号》冯小刚电影的票房策略[J].文艺研究.2008(8):57.

猜你喜欢
英模商业化商业
弘扬英模精神 勇于担当作为
吴天祥亲给拾荒助学老人送大米和鲜花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
"五老"进校讲"双百"英模人物
用英雄精神支撑民族的崛起——读《中国人民解放军七英模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