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火把节的民俗意义及文化内涵

2015-08-15 00:47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火把节彝人火把

陈 海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610064)

引言

当前,有关学者普遍认为彝族祭祖的年节为十月年。然而,在火把节的起源问题上,不同的学者却持有不同的观点,可以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以下几个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部分研究者的观点,彝族先民对火的崇拜导致了火把节习俗的诞生(秋浦《火与火把节》);另有学者认为,火把节起源于彝族的小年节(杨和森:《楚雄彝族概况》);最后,还有学者认为,火把节和彝族星月历息息相关,彝族先民观测星相并最终制定了年节,火把节也由此应运而生(李世忠、孟之仁:《彝族星回节源流考》)。从本质上看,上述三种观点均认为火把节和彝族先民对火的崇拜以及年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他们都认为火把节是彝族人民利用对火的崇拜来进行祭岁和祈年等一系列活动的节日。

作为彝族最为隆重的节日,火把节的举办往往要持续好几天的时间,多在六月二十四日的前后几天。鉴于火把节的主要内容为祈年丰收和祭神祭田等,因此在彝族人民普遍较为重视火把节,火把节的举办也十分盛大。当前已经不少文章对火把节进行了大概的介绍,然而这些文章并没有涉及到对该节日的起源和文化内涵的研究和阐述。据此,笔者将对其进行初步探究。

一、彝族火把节的渊源和传说

根据光绪《昆明县志》:“汉时有夷妇阿南,其夫被人所害,阿南誓不从贼,于六月二十四日赴火死,彝人哀之,便得此会”。

而根据路南彝族的说法:早些年间,彝族地区有一土司,该土司无恶不作,横征暴敛,彝族民众深受其害,生活悲惨。牧羊者扎卡目睹了彝族人民的悲惨境地,集合了多个村寨的力量,打算进攻土司的城堡。他只喂羊水喝,却不给草吃,这样一直等七天后,彝族农民将火把附于羊角之上,猛击战鼓,驱羊前进。饥肠辘辘的羊群在火光之中冲向山上,不知所措的土司眼见城堡化为火的海洋。最终,彝族人民取得了胜利。后来,在每一年的这一天,彝族地区都要举办盛大的火把节,以此祭奠这场起义的胜利。

在彝族的武定等地区,火把节十分盛行。根据这些彝人的说法:如果玩火把,地下的火种就可引至地面,这样庄稼就可免于被烧毁,倘若不玩火把庄稼就会被烧毁;而根据另外一些彝人的说法,举办火把节可以引谷穗出来看火把;还有一些彝族人认为,之所以玩火把是因为这样可以烧死毁坏秧苗的害虫。总的来说,火把节起源于彝族先民对火的崇拜,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而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第一,它可以祈年丰收。根据清朝《滇南闻见录》的记载:(六月)二十五日,彝族人在田间聚火把,以此祈求丰收。在举办火把节时,人们往往要宰杀牲口,并且举行祭神活动。在凉山彝族地区,每逢火把节,在外之人都需回家和家人共度火把节,每家每户在吃饭之前都要杀鸡祭祖,享用丰盛的饭菜后再用苦蒿秆扎成火把,使其火光照亮家中的角角落落,与此同时口中应说吉利话语,如烧掉不吉利的源头,全家安康,年年有余等,最后再绕弯牲畜圈后再加入村寨的火把大队,一同享受火把带来的乐趣。第二,通过举办火把节,彝族人可祈求消灾免祸,驱除坏运。根据彝人的说法,火把能够驱除坏运,消除灾患,因此在点燃火把后,手持火把之人应走遍家家户户,并且在行走的过程中往火把上撒松香,以此“送祟”。

在民间,有关该节日的来历可以说不计其数,而且这些传说或有根有据,或生动有趣,令人遐想。这些传说就如宝玉一般夺目,深化了该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内涵。在这其中,最为有名的一个传说为:在很久以前,凶神斯热阿比常常奉命下凡横征暴敛,最终引发了彝人的激烈反抗,英勇的阿提拉巴带领彝人和斯热阿比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们点燃了上万支火把,烧断了其返回天庭的天梯,最终打败了斯热阿比,取得了胜利。而天王在得知此消息后,大发雷霆,愤怒之下撒下无数“天虫”,想要彝族人民的庄稼颗粒无收,饿死彝人。此时正值玉米抽穗、洋芋结薯的时节,“虫满为患”的彝区眼看就要颗粒无收。此时,聪明的彝人决定用火把烧死天虫。众多的彝族人每人各持一支火把,花了三天的时间将大多数的天虫烧死,然而那些未被烧死的天虫却狡猾地钻入地下,等到来年的虎月又钻出地面危害庄稼。所以在第二年的虎月彝人又要拿火烧虫,据此火把年年都要烧,火把节的习俗也就流传至今。

二、彝族火把节的民俗内涵

研究者杨知勇认为,从火把节的存在方式来看,共有三种,即原生态、半原生态和“官办”火把节。自从出现以来,火把节不断演变,历经三种形式。其中,原生态的火把节有双柏县的彝族火把节,该火把节并没有体现对火的崇拜;而“官办”火把节的代表则为楚雄市鹿城的年度火把节,它是政府部门出于旅游和贸易的需要组织的系列火把节表演活动,从本质上看早已失去了火把节既有的民俗意义。

火把节的演变包括了民俗和自然两种演变。从外在上看,举办火把节的形式并没有发生变化,然后其内涵却发生了较大改变。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部分彝族地区地理位置较为偏远,交通不便,因此火把节的各种习俗得以保存,成为“历史的遗留物”。与此同时,在人为或者其他外力的作用下,火把节发生了较大变化,如“官办”火把节就体现了这一点,虽然火把节的名称保持不变,然而其自身的文化内涵却发生了较大变化。从根本上看,民俗产生于民众,服务于民众,受民众认可,规范于民众,因此得以传承。为贴合现世民众的信仰诉求,火把节的内涵会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而这一变化过程无疑是缓慢的。无论如何,作为结果,新民俗取代了旧民俗,民俗的形式和内涵都发生较大变化。从这种意义上说,“官办”火把节的举办也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闻一多的观点,“倘若要使这个节日得以存在,就需赋予它一个时代所需的意义”。

以民俗学为视点,政府部门为“官办”火把节的主要组织者,而民众则为参与人员,他们广泛地参与到这场盛大的节日中来。以楚雄鹿城火把节为例,在火把节的举办期间,游客纷至,和火把节以及彝族有关的各种民俗产品往往抢售一空,而夜晚时分更是花灯齐放,人们载歌载舞,节日的气氛十分浓厚,火把节的举办一方面使彝族人民的精神和物质诉求都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这种演变贴合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实际,是必要而有益的。尤其是当今社会强调的是商品经济,民俗应遵从人意,为经济发展和民众需求服务。虽然它早已失去了火把节原有的古老文化意蕴,然而其外部的存在方式却得以保留,点火把以及围绕火堆跳脚等民俗依然得到了传承。

究其根源,火把节能够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一直存在,而且备受彝族地区人民的喜爱,这主要是因为它倡导光明和忠爱,具有较大的伦理道德社会价值。

三、彝族火把节展现的文化内涵

(一)火把节具有彝族火崇拜的文化意蕴

按照彝族史诗的说法,世上本没有火,后来龙王想出一则妙计,使用小火镰生成了火。可以说,对于彝人来说火的存在必不可少,尤其是彝区多处山区,不管是抵抗猛兽还是预防寒冷都离不开火的使用。事实上,夜晚时彝族人常常在庄稼旁点燃大火,以此吓走猛兽,保护庄稼。由此可以看出,在彝族文化中,火的形象无处不在,火文化已经成为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社会发展十分迅速,人类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于彝人来说,他们已经认识到了火对人类服务的重要作用,由此火的重要性得到了突显,彝族人对火的崇拜和感激有增无减。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水火无情,若不能有效地控制火就会酿成大的祸患,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甚至是人员伤亡。所以,在利用火造福人类的同时,人们更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尊重火,提高其为人类服务的效益;如何做才能够有效地控制火,避免祸患的发生。于此,火由自然物变为可通过思维来控制行动的“灵物”。彝族人认为,火做的一切事都是受火的灵控制的结果,火威力无穷,不可抵抗,因此可被用来驱鬼祛邪。

(二)彝族多样的文化习俗在火把节中得到了展现

彝族民俗多种多样,通过火把节的举办,各种民俗有了展示的机会,彝族文化与风情得到了体现。在火把节期间,彝族家家户户都要制作火把,这些火把通常由松柱、松脂和干柴制成,上面插着花束,挂有果实,有时还会插着红色和绿色的彩色旗子,写着祝福话语,形似宝塔,制成后将其树于门前。而彝族人享用晚饭完毕后,就会敲锣打鼓,这时村里的男女老少便会端着各色美食与酒水来到广场,众人一起点燃火把,共庆火把节。长者们一般会举起酒杯,畅饮米酒,谈古论今,而年轻人则会围绕火把,一起载歌载舞,放声歌唱,尽享火把节的乐趣。

火把节的存在由来已久。自火把节出现以来,祈年丰收、送邪恶就是庆祝火把节的主要内容。现在,不断有学者开始围绕傩文化展开研究。在此背景下,学术领域将注意的焦点转向云南省禄丰县高峰乡火把节的傩仪。这一地区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受外界文化影响较小,民风朴实,当地的彝族人生活古朴而神秘。总的来说,高峰乡火把节的民俗较为完整,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彝族文化,而且内容丰富,其中的祭祀活动更是特色十足,在祭祀的过程中一直伴有歌舞,节日的气氛十分浓厚。当前,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彝族地区也开始对外开放,不少彝区的火把节规模十分宏大,内容也十分多样。未来,火把节必将在展现彝族文化习俗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火把节可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

综合来看,火把节可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然而,这种教育功能又和学校教育有着较大不同,具有重要的教育实践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教育固然有助于推动民族的现代化步伐,然而它却不能保证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使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有所削弱。而在举办火把节时,通常要组织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如歌舞竞技比赛等。这样通过系列民俗活动的组织,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播和继承,教育功得以实现。

从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来看,彝族的体育竞技活动十分多样,而且独具特色,有顶头、抢烧鸡以及摔跤和跳乐等各种活动,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通过这些活动的组织和举办,促进民族共同体的内驱力得到了强化,民族文化的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更加平稳有序,其延续性得到了保证,创造性得到了发挥。因此,综合来看,火把节的举办具有一定的社会教育意义,它是和彝族文化与历史息息相关的、大众的节日。在游戏和娱乐之中,彝族人的智慧、体魄和胆量都得到了充分地展现。

(四)火把节有利于文化产业的繁荣

一直以来,火把节是彝族地区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悠久的历史中,它经过了时间的锤炼,而今更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尤其是当前旅游业的兴起更是依托了民族文化为内涵得到了迅速地壮大和发展。火把节有效地利用了彝族地区不同形态的文化资源,积极开拓旅游市场,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有力地促进了民族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推动了彝族地区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在楚雄彝族地区,每年在组织火把节时都要组织大型演唱会《祥和之夜》。该演唱会以祥和、欢乐、和谐与祝福为主题,使彝州各民族大团结的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每年的火把节期间,远道而来的游客和投资者蜂拥而至彝族地区。据此,洽谈贸易和观光旅游也就成了火把节的重要内容。

从实践可以看出,火把节是多元文化质体的综合体。依托节日的多种形式和活动为载体,火把节在大范围内实现了聚集和发散,彰显了彝族文化,拉动了经济的发展。依托火把节发展起来的各种经济活动促进了火把节经济功能的发挥。由此可以看出,火把节已经成功地把民族文化资源转变成了文化资本,将民族文化与市场经济和现代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使经济价值依托文化场域中的权利得到了体现。据此,火把节融合了经济、文化、娱乐和旅游,是多元文化质体的综合体。

结论

总的来说,火把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文化内涵十分浓厚,是彝族地区特有的文化节日。一方面,它传播了彝族人们的价值取向,凝聚了彝族人的力量和智慧,改变了彝族人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随着民族与时代的不断发展与前进,火把节与时俱进,不断变迁,实现了与市场经济的紧密相连,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同时,保留了彝族人民原有的民族文化与内涵,是具有多重功能的、彰显民族特色的节日。

[1]何 琼. 西部民族文化研究[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陇贤君. 中国彝族通史[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3]周 红. 浅谈彝族火把节及其文化内涵[J].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9).

[4]白兴发. 彝族文化史[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火把节彝人火把
张美寅摄影作品
红亮的火把
火把节的情歌
永春“逐火把”激情上演
美丽的彝人古镇
可爱的蜡烛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浅谈西南地区的太阳崇拜
《火把节之夜》中阮演奏与琵琶演奏的比较
夏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