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人民民主思想析论

2015-08-15 00:44
宜春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梁 伟

(首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北京 100089)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1](P28)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就以实现人民民主为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推进人民民主,取得了重要成就,但由于各种原因,也遭受了重大挫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逐渐成为党和国家的实际最高领导人。基于对“文化大革命”及其之前国内政治生活的深刻反思,邓小平高度重视人民民主建设,对于为何要发展人民民主、发展什么样的人民民主、如何保障人民民主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在邓小平看来,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的基本形式,法制化和政治稳定是人民民主的重要保障。

一、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追求。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在毛泽东时代建立的,但同时在毛泽东时代也遭受巨大挫折。 “文化大革命”之后,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摆在了中国共产党的面前。毛泽东时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出现重大挫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国家政治生活缺乏民主,因此,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展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毛泽东曾经指出,没有人民民主就会导致社会主义的毁灭。[2](P297)邓小平也把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密切联系在一起,将人民民主视为视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邓小平认为,人民民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4](P175)早在“文化大革命”之前,邓小平就指出, “没有无产阶级的民主和无产阶级的集中,也就没有社会主义。”[3](P304)“文化大革命”之后,邓小平进而提出,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民主制度的发展,“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4](P168)。鉴于之前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民主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邓小平提出,要把发扬民主作为全党的长期目标,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真正实现民主集中制。“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4](P208)“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4](P322)为此,他把发展政治民主视为国内政策最重要的两个目标之一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的之一。[5](P116,P177)

其次,邓小平将发展人民民主视为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建立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之上。只有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或者说是人民民主专政,才能保证国家政治生活的社会主义的方向。在人民民主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关系上,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在民主与专政关系上的基本观点: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在邓小平看来,只有实行广泛的人民民主,政权才能得到人民的普遍认同和自觉拥护,只有这样,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巩固。因此,邓小平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际生活反复教育我们,只有绝大数人民享有高度的民主,才能够对极少数敌人实行有效的专政。”[4](P373)

再次,在邓小平看来,实行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4](P168)“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4](P144)邓小平认为,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关键是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四个现代化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4](P234)而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他认为必须调动各方力量从事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因为只有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才能群策群力,使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克服缺点,减少错误。”[4](P205)在邓小平看来,只有实行政治民主,才有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也才能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热情和积极性。所以,他指出,党和政府要广开言路和才路,让各方面的意见、要求、批评和建议充分反映出来,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4](P187)基于这种认识,他把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作为政治体制改革总目标之一。[5](P178)

最后,邓小平指出,实行人民民主有利于破除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取得了重大成就。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党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挫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继续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思想成为当时迫切的需要。邓小平把解放思想看作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因为在他看来只有解放思想了才能实事求是,党才能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确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和方法。[4](P141)为此,邓小平强烈呼吁,“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4](P143)在邓小平看来,要解放思想,破除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障碍,就必须实行人民民主。邓小平把实行民主视为解放思想的先决条件。他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就是要真正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4](P144)

正是基于对人民民主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邓小平在发展人民民主上非常坚定。1980 年1 月,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邓小平作了《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在这篇讲话中,邓小平指出,坚持发展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方针。[4](P256)在同年12 月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明确表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坚决不动摇。[4](P359)为此,他呼吁要推动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真正实行民主制,在处理人民内部的问题时,只能采取民主手段,不能采取压制和打击的手段。[4](P144)他一再强调,要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和权力,并且要使这一权利和权力通过宪法确定的方式而切实加以保障。[4](P322,339)

二、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的基本形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民主具有阶级性,从来没有什么超阶级的民主。在现代社会,资本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是两种基本形式的民主。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资本主义民主虽然有其历史进步性,但在本质上是狭隘的、虚假的,社会主义民主才是广泛的、真实的。列宁指出,资本主义民主的最主要形式议会选举制不过是“每隔几年决定一次究竟由统治阶级中的什么人在议会里镇压人民、压迫人民,……不仅在议会制的立宪君主国内是这样,而且在最民主的共和国内也是这样。”[6](P43)资本主义民主“不能不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阱和骗局。”[7](P244)社会主义民主则是真实的、广泛的民主。邓小平所追求的民主正是社会主义民主。

邓小平对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和缺陷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关于资本主义,邓小平认为,“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绝望。”[4](P167)所以,邓小平指出,尽管社会主义制度尚不完善,但“总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4](P337)

对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和缺陷,邓小平也了然于胸。首先,邓小平认为,资本主义民主代表不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只不过是资产阶级享有的民主而已。1980 年1 月,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讲话中对体现资本主义民主的多党制批评道,“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有什么好处?那种多党制是资产阶级互相倾轧的竞争状态所决定的,它们谁也不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4](P267)1987年6 月,邓小平在会见南斯拉夫代表团时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在本质上就是垄断资产阶级的民主。[5](P240)其次,在邓小平看来,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效率低下。各个政党相互攻伐,各个权力机关相互掣肘,这使得“它们国家的力量不可能完全集中起来,很大一部分力量互相牵制和抵消。”[4](P267)这样势必会影响国家发展的速度。再次,邓小平指出,资本主义民主的适用性有限,不适合中国。邓小平多次提到,如果中国实行西方式资本主义民主,将会给政治社会稳定带来严重恶果。“中国人多,如果今天这个示威,明天那个示威,三百六十五天,天天会有示威游行,那么就根本谈不上搞经济建设了。”[5](P285)

邓小平所理解的社会主义民主是这样一种政治制度:它“把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结合起来,把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民主和纪律、民主和党的领导结合起来”。[4](P176)这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中国的具体体现就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民主下的这些政治制度具有资本主义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是历史上最广泛的民主。对于人民民主专政制度,邓小平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对于人民来说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是广大人民所共同享受的民主。[4](P168)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采用的是民主集中制形式,兼具民主与集中的优点,因而比资本主义民主具有更高的效率。邓小平指出,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下,做什么事情,国家能够很快形成决议并决议后立即去执行,不像资本主义国家有那么多相互掣肘,议而不决,决而不行。[5](P240)在他看来,这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邓小平还指出,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比西方的联邦制度要好。[5](P257)

正是因为对资本主义民主的缺陷以及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的深刻认识,邓小平指出,中国所需要的民主是民主与集中相结合、民主与专政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民主或人民民主,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民主。[4](P175)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时,邓小平再次强调,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不能搬用资本主义的民主模式,而要搞社会主义形式的民主。[5](P241)总之,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的基本实现形式,中国只能搞社会主义民主,而不能搞资本主义民主。

三、法制化与政治稳定是人民民主的重要保障

顺利推进人民民主,既需要正确的方式,也需要良好的环境,离开正确的方式和良好的环境,人民民主建设就会遭受重大挫折。邓小平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在他看来,人民民主的顺利发展,一方面需要将民主建设法制化,另一方面依赖于政治稳定。法制化与政治稳定都是人民民主的重要保障。

首先,在邓小平看来,法制化是坚持人民民主的内在保障。邓小平在对“文化大革命”反思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制度的作用。他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4](P333)在邓小平看来,“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错误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党在建国后并没有自觉地和系统地进行民主的制度化建设。[4](P332)为此,邓小平指出,要推进党和国家生活的民主化,必须有制度上的保证,必须使民主制度化。[4](P146)

政治制度是一系列政治规则之和,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这些政治规则主要体现为一系列宪法和法律规定,因而,制度化在本质上也就是法制化。邓小平也经常把制度化与法制化放在一起使用。邓小平高度重视法制对民主建设的保障作用。在他看来,民主与法制是统一的和密不可分的,“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两方面是统一的。”[4](P276)“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绝不是社会主义民主。相反,这只能使我们的国家再一次陷入无政府状态。”[4](P359)所以,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4](P146)邓小平认为,像“文化大革命”时期那种不要法制的“砸烂公检法”和“踢开党委闹革命”的“大民主”是不行的,它只会带来动荡和混乱,对国家和人民一点好处也没有。他指出,中国缺少法制传统,法制建设还不健全,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把领导人的话当作法律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因此,迫切的任务是健全法制,制定出相关法律,把人民当家作主,把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给予法律的保障。邓小平强调,在健全法制的问题上决不能动摇,而且“今后也决不允许有任何动摇。”[4](P359-360)

其次,邓小平认为,政治稳定是推进人民民主的外在保障。政治稳定是邓小平非常关注和反复强调的事情,是邓小平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邓小平指出, “稳定压倒一切。”[5](P364)“我们搞四化,搞改革开放,关键是稳定。”[5](P286)

在发展人民民主的问题上,邓小平同样强调政治稳定的重要性。邓小平认为,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人民民主建设就不可能顺利进行。为了顺利推进人民民主,必须维护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都干不成。”[5](P244)

在邓小平看来,要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首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原则尤其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指出,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维持政治稳定,也才能使人民民主建设顺利进行。“如果离开四项基本原则,抽象地空谈民主,那就必然会造成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的严重泛滥,造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彻底破坏。”[4](P176)

在邓小平看来,要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还应当坚守缓进的原则。柏拉图曾指出,善有三种:本身善、结果善、本身与结果都善。[8](P44)政治民主本身是件善物,但如果也想成为结果善,是需要条件的。如果不顾实际条件,硬性采用某种形式的民主,很可能对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导致恶的结果。邓小平对政治民主的发展规律有着清醒的认识,在他看来,国家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其自身的主要任务,中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应当是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如果不顾历史发展阶段,盲目追求形式民主,就会严重后果,“结果是既实现不了民主,经济也得不到发展,只会出现国家混乱、人心涣散的局面。”[5](P284)

结束语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基本目标,社会主义正是要实现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但是,在社会主义运动中,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之间却出现了不同形式的偏离。一种偏离是,一些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然而却忽视了人民民主制度的建设,导致国家政治生活中独裁与专断的发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危害。另一种偏离是,某些国家只顾追求形式民主而放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从而导致人民民主政权的垮台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毁灭,同样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危害。这两种错误的倾向广泛发生于20 世纪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尽管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也有发展人民民主的强烈意愿,但由于在一些理念上存在错误,在民主建设上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所以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发生,使人民民主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都遭受严重挫折。

“文化大革命”之后,在人民民主事业与社会主义事业都面临严重困境的情况下,邓小平没有顾此失彼,而是高举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两面大旗,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同时发展人民民主,在发展人民民主的同时坚持社会主义,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人民民主思想。一方面,邓小平把人民民主看作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为了维护社会主义事业,邓小平又提出了发展人民民主应当遵循社会主义原则。这样,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都得到了兼顾,并且有机联系在在一起。

在邓小平人民民主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人民民主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都得到了健康发展。一方面,中国的人民民主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有保障,中国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事业也继续向前发展,中国没有像苏联等国家那样为了西式民主放弃社会主义,而是选择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最终形成了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条道路下,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根本性 的提高,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逐步实现。综上所述,邓小平人民民主思想对于中国人民民主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都做了重大贡献,它使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在中国都获得了丰硕成果。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毛泽东文集(第八卷)[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邓小平文选(第一卷)[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列宁全集(第三十五卷)[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古希腊]柏拉图. 理想国[M]. 郭斌和,张竹明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