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视角下的祠堂文化建设研究——基于江西宜春的民俗学考察

2015-08-15 00:44蔡宇安
宜春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祠堂古城文化产业

蔡宇安

(1. 宜春学院 赣西民俗文化研究所,江西 宜春 336000;2. 宜春学院 农村社会建设研究中心,江西 宜春 336000)

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涉及广阔,结构稳定,是具有一定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文化遗产。目前,国内对祠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多采取“文化+旅游”的产业开发模式。文化产业开发应立足于现实需要,由于我国存在着地区发展的差异,所以不同地区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只能是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进行,祠堂文化产业也不外如此,需要找到适合其发展的模式和道路。江西万载县的祠堂文化曾经十分繁荣,目前县城内田下路仍保存万载县最为完整和集中的古宗祠群,可以为研究如何通过产业化来保护与开发祠堂文化提供实例。

一、祠堂文化建设的历程

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涉及广阔,主要包括血缘文化、聚族文化、伦理观念、祖先崇拜、典章制度、堪舆风水、风俗习惯、建筑艺术、地域特色、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1]祠堂文化是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具有地域特点的古建形制与艺术特征;第二部分是具有鲜明族属特征的楹联文化、谱碟文化等等;第三部分是各种仪式行为及习俗活动所体现的祭祀文化、纲常文化和民俗文化等等。这些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共同构成了祠堂文化,使祠堂成为最具外显性的宗族景观和的鲜明的宗族文化符号,而这些符号经过世代相传,逐渐沉淀于族人思想意识中。在现代社会里,祠堂文化依然保持着稳定的结构,只不过祠堂文化的传统性已经减弱,尤其是那些维护封建宗族制度传统的祠堂文化,要么被涤荡,如纲常文化中的“三纲”等;要么已经开始了现代性转型,如祭祀文化、民俗文化等。[2]

祠堂文化的主要载体为祠堂建筑及其附着物。祠堂的建筑与部件构成上遵循的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文化原则,并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其一,不同地域的宗祠建筑是集当地的建筑理念,荟萃了当地建筑工艺,使用了当地的建筑素材(如砖、石、瓦、木材),并通过当地能工巧匠建造而成的一种让人崇敬、畏惧的独特建筑空间。而祠堂的局部构建也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如砖雕、木雕、石刻、壁画等均体现了当地的民俗文化特点。其二,祠堂中带有族属特征的楹联、碑刻和匾额,以及与祠堂相关的文书类物件,如账目、族谱、启事等等,是当地历史和风土的直接或间接记录。祠堂文化载体的建造仅为中国祠堂文化的建设之表象,其内涵的不断扩展才为深层机理。

中国祠堂文化于商周时期就开始萌芽,但在宋以前,是具有一定品级的官宦才能享有的祭祀特权。在宋代,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而逐渐完备,祠堂、族田、族谱成为宗族的构成要素,并且与宗族组织有机地结合起来。传统宗族祭祀文化逐渐改变,从只有品级的官员才能建立祠堂,按“五服亲尽”的古礼祭祀高祖以内的四世祖先,至南宋、元以后民间祠堂开始增多。尤其是明嘉靖祭祀制度改革后,允许大众建造祖祠祭祀始祖、先祖,由是民间祠堂文化建设开始繁荣,直到清乾隆年间鼎盛时期,各地建筑了大量的祠堂,特别是安徽、江西、山东、福建、广东等宗族昌盛之地的祠堂更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到民国结束前,仍然方兴未艾。

1949 年以后,宗族制度彻底衰落,祠堂文化的载体不断地受到人为性的破坏,特别是“大跃进”和“文革”期间,很多历史悠久的古祠堂或损毁被或挪为他用。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又有不少古祠堂被拆除,还有些虽没有被毁坏的祠堂,却因荒废多年无人维护而破旧不堪,保存完好的古祠为数不多。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宗族文化自上世纪80 年代开始复兴,作为宗族文化符号的祠堂也迎来了其建设的新勃发期,不但祠堂文化的传统性得到恢复,而且祠堂文化在建设过程中也被注入了现代元素。首先,在宗族观念较为浓厚的农村和乡镇中,一些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个人或宗族自发地开始翻修古祠或修建新祠,作为宗族活动的场所。其次,在一些旅游业发展较快的地方,不少历史悠久的、具有文化特色、各种条件成熟的祠堂开发为旅游景点。最后,各级政府出资将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古祠堂或作为文物保护起来;或改建成为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及娱乐活动中心;或作为传统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展览馆;或作为村镇政治、经济和文化成果的展示厅,等等。[2]尽管如此,仍有大量或破败、或荒废、或已为民居的古祠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与开发。

二、祠堂文化产业化路径选择

用文化创造财富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经济形式。文化产业①通过独特的方式实现社会财富的增长,即通过把个人的知识和才能转化为一种人力资本,在产业化运作中将文化资源资本化,进而在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实现了资本增值,使文化的社会价值变为了经济价值。文化产业具有的整体创新、市场拓展、成本控制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核心竞争力,既有与其他产业的共性,也有其个性,如社会性、凝聚性、普及性、影响性等。[3]大力发展区域文化产业则能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提供重要支撑。中国的祠堂文化资源类型丰富,在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广东等地区基本拥有以文武庙、历史名人专祠、宗族祠堂等为代表的祠堂文化资源体系。祠堂传承的工艺、传说、风俗等文化,是构成人类文明的瑰宝,这些历史性的文化资源对发展文化产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因其独特的文化涵内,成为现代社会中极具文化产业开发价值的区域特色资源。但是,仅有文化资源难以形成文化产业,一些零散的、分散文化资源通常需要有效而充分地整合才能具有文化产品的形态,进而才能产业化。

人们经常看到的曾有着辉煌历史的古祠堂,今天却门庭冷落、鲜有问津,承载精美艺术的祠堂建筑已破败不堪,传承家族历史的祠堂文献也散落不见。这种现状除了外因使然,还有祠堂文化本身的原因。由于祠堂文化保存的历史文化信息,与现在大众普遍接受的通俗文化相距甚远,对于今天的普通群众来说,往往显得晦涩难懂。如何才能使这些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重新焕发生机,实现其社会价值?“产业化形态是文化产品实现其社会价值的一种基本方式,也是当今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一条重要途径。”[4]故而,需要在产业化的运用过程中将祠堂文化资源商品化,开发成文化产品,再加上配套服务设施,从视觉、听觉、感觉唤起人们的愉悦感、惊讶感和美感,调动人们去欣赏的冲动感和享受感,才能促进祠堂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使祠堂文化的活态保护与传承常态化。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最常见的路径选择是开发利用文化资源,通过文化资源的呈现和展示实现产业价值,这在文化资源丰厚的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资源型文化产业的特点在于利用文化资源上的比较优势,形成文化产业的主导门类和产业类型,进而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资源型文化产业的优势在于投入少、风险低、回报快,并且往往与旅游业形成良好的互动和依存关系,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文化之体。然而,资源型文化产业也存在诸多弊端。首先,由于过于依赖资源开发而形成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使得文化产业容易停留在较低端的开发形态和利用水平,制约了高新技术文化产业门类的发展,文化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阻碍着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次,容易加剧文化资源的过度开发甚至滥开发,导致大量虚假文化的泛滥,这是中国资源型文化产业必须重视的问题。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出现了借文化资源开发之名发展文化产业,构成了文化产业虚假繁荣的表象,文化产业增加值是上去了,但没有留下多少真正具有价值的东西。珍惜文化资源的价值,使文化资源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文化资源的简单开发利用,而是注重通过一定的科技手段和媒介载体来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将其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转化为具有特定文化属性的内容产品,使文化资源达到最充分的、最高效的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产业附加值,达到“一物多用”的效果,这种“文化+科技”的模式正祠堂文化产业化应该选择的路径。[4]

三、祠堂文化产业化实证研究

文化产业开发应立足于现实需要,由于我国存在着地区发展的差异,所以不同地区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只能是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进行,祠堂文化产业也不外如此,需要找到适合其发展的模式和道路。下文以祠堂文化曾经十分繁荣的江西万载县为例,对祠堂文化产业化进行探索。②

万载县位于赣西北,隶属宜春市,为湘赣两省之咽喉。万载自汉代开始建县,[5](P2)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境内文化遗产丰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开口傩、得胜鼓、夏布制作技艺和花炮制作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花灯戏、得胜鼓。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为革命文物和历史文物两大类。万载在土地革命时期曾一度为湘鄂赣根据地的中心,现存革命旧址8 处,革命旧居3 处。同时,县域内古塔、古桥、古墓、古寺、古民居、古祠堂等古建筑颇多,其中尤以县城西田下路一带为最。田下古建筑群以祠堂居多,达22 处。这些祠堂不但历史悠久,而且独具特色,年代最早的建于明天启年间(1627 年),对于研究万载的历史变革及社会变迁,特别是明清祠堂建筑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田下古城的历史建筑大多为砖木结构,高大开敞、布局严谨、用料粗实、做工精细,面积大多在一千平方米以上。屏门窗棂、门墩柱基、天天雀替等均雕饰有龙凤、花草、人物、山水等图案,栩栩如生,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卓越的创造才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古城是万载县目前保存较为完整、古建筑较为集中的地段,万载古城内不仅有明清时期的祠堂,还有商业街道、义仓、考棚、民居、巷道等众多古建筑。经过相关专家论证,认为在保持其原有居住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保护与利用,增加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的展示功能,不但对于万载旅游和经济发展将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提高万载的知名度,有利于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与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2014 年6 月,“万载古城田下街区4A 级旅游景区项目” (后文简称为万载古城项目)正式签约,由江苏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全额投资,约16 亿元,总占地约954 亩。主要对位于该县城西田下路明清时期的22 座古祠堂及部分民居、巷道等加以保护开发,计划用5 年左右时间成为4A 级旅游景区。[6]具体规划如下:第一,保护古城格局风貌。田下古城旧时的交通以水运及步行为主,街巷较窄宽度均在10 米以下,建筑层数多为1-2 层,空间尺度亲切感较强,因此规划延续田下古城原有的道路格局,以保持原有的富于特色的空间尺度,对于老街及宗祠比较集中的地段中已经用水泥硬化的道路改为当地特有的石板路。对于需要保护的建筑物采取修缮、维修和改善的方式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对于非保护性的建筑物采取四种方式:与历史风貌无冲突的保留,有冲突的采用整修、改造、拆除的方式。通过这些方式使建筑布局、风格、屋顶、色彩、材料和地面等方面与古城整体风貌协调统一,以延续古城格局原有的肌理,达到保护古城格局风貌的目的。第二,保护历史地段。田下古城旧时紧邻万载县衙,具有万载县目前保存最为完整和集中的古宗祠群,虽然宗祠周围的民居经过改建、新建,但是仍基本上采用传统建筑格局,并能与历史风貌相协调,其街巷空间也颇具代表性。因此,将田下古城定位为:“以宗祠、传统民居和街巷为特色,集中展示万载建筑文化的历史地段”。并对这一历史地段的用地布局、建筑功能、人口与建筑容量、道路交通、环境整治、旅游线路等方面进行了规划,以形成展现宗祠、民居等传统建筑风貌的文物古迹展示体系;用于引导游客、营造古城氛围的古街巷标牌展示体系;融制作、观赏和购买为一体的传统手工艺与民间艺术展示体系;用于展示、宣传和销售传统特色产品的特色旅游商品展示体系。

目前,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很多地方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开发,实际上是基于商业目的,在利益驱动下得文化遗产不断遭到破坏,随处可见的是那些用廉价的现代化手段制造的文化。值得庆幸的是万载古城项目的开发目标是:“在现有历史遗存得到及时抢救并永续保存的前提下,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弘扬传统文化,保护田下古城的整体风貌,作为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留给后代,合理利用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存,通过建筑和环境整治及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发展与保护并存。”其开发方案设计的原则有三。一是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生活延续性,保护时不破坏和改变历史物质载体的原物;对已不存在的“文物古迹”,不提倡重建。二是在保护历史遗存的同时,注重保护其周围的环境,保持原有的历史氛围。三是合理利用、科学利用的原则,当前的利用方式应保证以后可以继续利用,注重濒临破坏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特有作用。

万载古城项目对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没有只考虑经济效益,而是将生态开发的理念引入到祠堂文化产业中,保护包括文化遗产及其所依赖的生态环境,“强调对文化遗产整体地、原状地进行保护,并保存在所属社区及相应的环境之中”,[7]避免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性遭到人为破坏,失去它原有的价值和意义。如果在未来的开发过程中能严格按开发原则来执行,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引导人们去体验真实的文化遗产,不把文化遗产加以庸俗化改造,让它们去迎合现代商业社会的需要,则即能延续县城传统文化风貌,又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对文化遗产的热爱,也会增加人们对祠堂文化遗产的自觉保护意识。

然而,如果按万载古城项目的现有规划方案执行的话,所开发出的祠堂文化产业是典型的资源型文化产业,没有跳出“文化+旅游”模式的老框框。在全国到处进行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背景下,万载古城项目如果以单一的旅游业为依托,其核心竞争力明显弱于其他成熟的文化旅游业,加之由于产业链过短,难以形成辐射和带动效应,很难成为县域支柱文化产业。针对万载县的现实情况,课题组认为祠堂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可以分两步走。首先,依托万载古城项目,在古城核心区形成祠堂文化产业园区,形成创意产业人才聚集的地域环境。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整合县域文化资源,如花灯戏、开口傩、得胜鼓、夏布制作技艺、花炮制作技艺等等,引进创意人才,在古城外围区形成集文艺创作与表演、工艺品设计与开发、地方文化研究于一体的文化创意文化产业园区。

结语

综上所述,萌芽于夏商周,完备于宋代,昌盛于明清的祠堂文化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能保护好祠堂文化是值得我们密切关注的问题。在产业化开发中必须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存问题,遵循保持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的重要原则,才能使祠堂文化遗产资源可持续利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万载古城项目在进行祠堂文化产业开发时,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抢救和保护祠堂文化遗产资源是难能可贵的。然而,在规划和设计时所采用的“文化+旅游”模式资源型文化产业开发模式削弱了当地祠堂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为提高其竞争力应该引入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科技”模式。

注释:

①“文化产业”是一个颇具争议和难以界定的概念,国际上至今尚无统一界定。国家统计局于2004 年公布的我国首个《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做了相关规定,后又于2012 年修订为:“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8]这一定义是目前国内较为认同的概念。

②文中有与万载县有关的资料除正文中已有标注的内容之外,均源于自课题组的调查资料。

[1]章立,章海君.江浙祠堂文化与祠堂建筑调查[C]//第13 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暨无锡传统建筑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

[2]蔡宇安. 论祠堂功能的嬗变[J]. 宜春学院学报,2014,(11):68-71.

[3]花建. 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结构和战略重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16.

[4]张胜冰.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文化资源开发的创新——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思考[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69-73.

[5] [清]汪元采. 万载县志. 卷一[M]. 刻本,清雍正11年(1733).

[6]宜春新闻网. 万载古城田下街区4A 级旅游景区项目正式 签 约[EB/OL]. [2014-06-30].http://www.newsyc.com/xwzx/ycxw/wz/content/2014-06/30/content_1997428.htm.

[7]尹绍亭. 民族文化生态村——一个生态人类学的课题[M]. 林超民. 民族学通报(第一辑).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8]国家统计局设管司. 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EB/OL].[2012-07-31].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201207/t20120731_8672.html.

猜你喜欢
祠堂古城文化产业
梁家祠堂史话
良渚古城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翘街古城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安居古城
祠堂,华夏山水间的独特风景
沈家祠堂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