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争议性选文”对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以人教版语文必修教材为例

2015-08-15 00:50侯雯
语文学刊 2015年22期
关键词:争议性玛蒂尔人教版

○侯雯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0)

一直以来,在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探索路上,除了对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的研究,也有许多教学大家把视线转移到语文教材上来。前几年出现的鲁迅文章删减便在语文教学界引起一场“小风波”,这既是对鲁迅先生的一种缅怀崇敬,也是对当下语文教学的一种重新思考与定位。语文由于学科特点,理解一些文章难免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即使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也不例外,一些“争议性文本”的出现不可规避。

带着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很多人发现,当下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存着一些“错误”,而这类“错误”,不仅让老师费解,也让学生感到疑惑。譬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演讲》一文,就有四处明显的语法病句。

①大约民国十年左右。(删除“左右”)

②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次)

③我在听先生演讲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④不少人对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

除了这类包含语法错误的选文,学生对于一些文章在内容分析,以及主旨深意的探究上有不同的见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就引起了学生的质疑,通过时间推算以及典籍考究,对于王勃“一气呵成”的敏捷才思不敢苟同。《兰亭集序》到底是一篇宗教传道文章,还是只是王右军对酒当歌的人生感慨?《窦娥冤》三桩誓愿是否合理,最后“亢旱三年”是否与窦娥的善良天性相悖?这样的“争议性”选文为何要被编入教材?有学生对此提出疑问。对于这类文本,教师又该怎样引导学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对于这类“争议性”选文的出现,作为老师和学生都不应该回避,借着教参和教辅资料,牵着鼻子走,否定学生的疑问。另一方面,如果施教者采用正确的教学机智,将会对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提问意识、挑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师者传道,学生接受信息并储存信息。如今,随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提倡,越来越多的教师把“教室”变为“学室”。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中,就有三步需要独立完成:“自学、自测、自结”,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相信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文章内容产生独到的见解,从而形成自己的思维系统,而不被“人云亦云”的大众观点束缚。在对一些具有“争议性”选文的分析中,一些学生对于文章内容有自己的想法。

比如对《项链》一课,玛蒂尔德的是与非评价中,教参和许多教辅资料明确给出“玛蒂尔德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的代表,《项链》讽刺了资产阶级穷奢极欲的生活方式和自尝恶果的虚荣心”,于是很多学生对玛蒂尔德便持有一种不认可的评价,文本中弥漫着一股低气压、负能量。然而有学生提出,这篇文章其实是写人性中的真、善、美,很多人把眼光放到“借项链、丢项链”上,忽视了“赔项链”这个部分。玛蒂尔德的丈夫对她关爱有加,她的朋友不嫌弃她身份卑微肯借东西给她,甚至,玛蒂尔德并非夜夜笙歌,她不过是参加一次舞会,最后努力工作偿还债务,可见她是一个言而有信之人。对于学生的这种见解,教师应该如何界定呢,这样的结果不正是学生对文本的深层剖析得出,是学生独立思考得出的吗?而这样的结论,也正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细读、精读,这种独立的思考方式值得提倡。

二、培养学生提问意识

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与传统相悖,不用急着否定,去听听学生的看法、学生的理解,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现在有些学生上课不敢提问,担心自己的思维不够成熟,怕提出问题幼稚惹人发笑,不如安安稳稳坐在那里接受老师的灌输,做好笔记,期末只要能应付考试就足够。

这一点同老师的教学有很大的关系,有些老师的课堂气氛很严肃,学生回答问题战战兢兢,更何况向老师提问呢。所以我们向往这样的课堂,对于一篇有争议的文章,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大家一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才是活跃的,是有意义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必修)的第五课《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的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课本对“省”字注释为“曾经”,有学生认为,如果是汉元帝曾经通过画像认识了王昭君的美貌,那又怎么会有“和亲”一说呢?更何况很多史书影视作品中,王昭君因为没有贿赂画工毛延寿,所以她的画像很丑陋,一直不得见君王。如果面对这样的疑问,教师和学生一同查字典,看看“省”的解释,就会发现,这个多音字如果读“[xǐng]”就有一种释义为“少”,是否用在此处更为合适。面对学生的疑问,认真耐心答疑,也是对自身的一种提升。对于有意义的提问我们要加以引导,这也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既达到了教学相长,也拉近了师生距离,大家一起完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培养了合作探究精神,整个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三、培养学生挑战意识

向传统发问,向权威挑战,对教辅资料不再盲目崇拜。在占有一定论据材料的情况下,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对经典分析方式的质疑,这种方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胆量,而且能使学生在课下广泛博览,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以致用。语文教学中有一个禁忌就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划分段落让整个文本七零八落,归纳中心则让整个文本局限了。对于诗歌的学习更是要在尊重古人的基础上,贯通理解。部分诗歌年代久远或是内容不清晰,也要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联系诗人的生活背景对其进行规范解读。对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蜀道难》一诗,历来对它的寓意有争议,各路名家莫衷一是。对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因此,在对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对诗歌的风格内容有适当的把握,也要学会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独到见解,不为工具书束缚,只要能做到“言必有征”,老师就应该加以肯定。

汉字博大精深,汉语更是有无穷的魅力,对于这类争议性的选文,学生们所思所想,远远不止罗列的这些。教师要做的,是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基础上,对其加以分析引导,或许有些争议看起来确实说服力不够,但是,学生愿意去思考,学生喜欢去思考,这就是最值得鼓励的地方,学生独立思考之余,向老师提出问题,有利于师生关系的拉近,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而不是死气沉沉的灌输填鸭。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与学好比是一场博弈,教师和学生互相学习,教学过程达到了教学相长,便达到了真正的成功境界。

[1]陶竞飞.水珠集——中学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中南大学出版社,2013.

[2]荣生,宋东生.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陶行知.中国教育之改造[M].上海亚东图书,1928.

[4]张志刚.语文教材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5]彭浩波.高中语文新课程“人教版”必修课教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猜你喜欢
争议性玛蒂尔人教版
休闲运动的争议性反思:从时间到生活方式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项 链
读《项链》有感
电子竞技成为体育项目的争议与挑战
争议性的产生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道格?里曼的“个性化”电影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