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二语词汇能力发展模式的再认识

2015-08-15 00:50秦振华
语文学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二语学习者动态

○秦振华

(华中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过去30 多年,二语词汇能力发展模式的研究经历了以描写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以词为中心到以解释语言现象为主、以学习者为中心,再到以动态语言观为主,结合词汇知识与学习者两者因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二语词汇能力发展模式研究不断得以完善,从而为揭示二语词汇习得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二语词汇能力发展模式的三个阶段

(一)以词为中心的词汇知识发展模式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由于受到结构主义的影响,语言学界对词汇知识的界定来自于以词为中心的微观静态描写。Richard(1976)最早提出关于词汇知识的八个设想,即懂得一个词不仅要懂得这个词的意义和形式,还需要懂得它在句中的句法形式、与其它词的关系和使用该词的语域限制。Meara(1999)以及Henriksen(1999)等学者对此提法进行了猛烈的批评,指出Richcard 的词汇知识框架缺乏系统性解释,没有区分消极和积极词汇。Nation(1990)发展了Richard(1976)关于词汇知识的观点,提出二语词汇知识包括形式、位置、功能、语义等八大方面,这一框架被认为是最完美的框架。但Nation 也注意到,他提出这种分类系统是以词为中心的界定,纯属理想化的界定,并不是对人们所掌握词汇知识的现实的描写,也缺乏一定的操作性。虽然,基于微观静态描写的词汇知识研究对语言系统的构成要素逐一进行共时的分析和描写,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由于它片面强调语言的形式分析,完全排斥意义和实体,因此遭到了许多社会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的批评。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随着国外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等新的语言学分支学科的兴起,词汇语言学摆脱了纯粹静态分析的模式,走上了比历史比较语言学更清醒的动态研究的道路。Meara(1996)提出,词汇知识研究的出路有两条:一是放弃用以词为中心的方法来对词汇知识进行具体的描述,在词汇描述中引入“维度”概念对词汇知识的特征进行宏观的描述;另一条出路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路径来描述词汇知识发展所必须经过的各个不同阶段。单单从形式主义或结构主义的方法来探究词汇知识发展,并不能彻底揭示语义的本质特征或揭示词与词之间的意义关系,于是促成了“维度论”的提出。需要指明的是,“维度论”虽然是对词汇知识发展的特征进行宏观描述,但其本质仍是一种以词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1996 年,Meara 基于信息加工层次模式理论,从词汇量、速度和词汇结构三个纬度对学习者的词汇知识特征进行宏观的描述,并提出了“词汇能力”这一概念。Henriksen(1999)摒弃了原先静态的成分分析的“词汇知识”概念,把词汇知识看作是一个由不同水平和知识面组成的连续体,从而提出了词汇能力发展的三个维度:部分—精确词汇知识纬度、词汇知识深度纬度和接受型—产出型运用纬度。Henriksen(1999)的“三维”模型清楚地揭示了词汇知识连续体的概念,说明词汇能力的发展是一个以接受性词汇能力为起点,转向产出性词汇能力为终点的动态、渐进的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但Henriksen(1999)的词汇知识“三维”模型也存在问题:在第一个维度中混淆了两个不同概念,即部分知识等于不精确的知识。

(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词汇能力发展模式

20 世纪90 年代末,研究者逐渐认识到,要真正了解词汇能力发展的特征,必须将词汇知识与认知心理过程联系起来。词汇习得研究不再单纯关注词汇量或词汇知识本身,而是更多地关注学习者在多大程度上习得了词汇,以及习得的心理表征过程(刘绍龙,2001)。Nan Jiang(2000:47)从认知心理语言学的视角,提出了二语心理词汇发展和表征心理模型,揭示了二语词汇发展的阶段性路径。但也存在不足,其模式忽视了词汇发展的多变性,即词汇发展并不一定遵循线形发展过程(Jiang,2000)。

国内学者张文忠、吴旭东(2003)也构建了二语词汇能力发展框架。张、吴认为,二语词汇能力是沿着四个维度,即词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词汇知识运用的精确度和自动化程度上的进步来发展的。也就是说,词汇能力是个多维度构建而成的连续系统。张、吴(2003)还从信息加工对注意力的要求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二语词汇知识发展五阶段。他们指出,注意机制以不同的方式在词汇习得的每个阶段产生着作用。张、吴对此模式理论的阐述是国内目前为止最为全面的词汇习得理论模式,但有关二语词汇能力的发展是否呈现非线性特征,张、吴却未能涉及。

Jiang 和张文忠、吴旭东等提出的二语词汇能力发展模式,都是依据词汇知识发展的阶段性理论为基础,采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路径描述词汇知识发展所必须经过的各个不同阶段。这些观点开启了心理词库研究与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联系,但也有研究者对词汇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理论提出质疑,其争议的焦点在于词汇能力的发展是一个一劳永逸的发展进程吗?

(三)基于动态系统观的二语词汇能力发展模式

近年来,二语习得领域兴起的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DST)将语言发展的认知观和社会观融于一身,为第二语言词汇知识发展研究带来了新思路。最早在应用语言学领域提倡动态系统理论的是Larsen-Freeman。Larsen-Freeman(1997)从混沌论出发,全面地讨论了语言作为一种复杂自适应系统的特点,基本上奠定了DST 的理论框架。动态系统理论认为,能力或技能都是动态的系统,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变量组成并在一定时间内相互作用。这对于二语词汇能力研究具有重要启示,二语词汇能力研究的核心就是界定构成二语词汇能力的变量并通过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考察二语词汇应用能力的发展及变化过程。

国内学者郑咏滟结合动态系统理论的特点,以二语词汇发展为例,详细讨论了动态系统理论在二语词汇发展研究中的应用。郑咏滟(2011)指出,动态系统理论注重系统多重成分间以及系统内外环境间的交互。二语词知识具有复杂系统的所有特征,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具有多种成分,且成分间相互联系。

近年来,有研究者对二语词汇能力的探析不再仅限于语言层面,逐渐把二语词汇知识同学习者认知及元认知策略置于同一词汇能力框架中去研究。Chapelle(1998)认为,对二语词汇知识的研究应该考虑词汇使用的具体语境以及元认知策略的使用。她还认为,不同的语境中对词汇要求是不同的。因此,学习者需要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恰当的词汇。显然,她强调了语境对恰当使用词汇的重要性。其次,对于学习者来说,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策略能力,在词汇知识有限的情况下,也能够运用一定的策略能力完成交流的目的。Chapelle 的词汇能力框架虽然确定了词汇能力的各个要素,但却没有对词汇使用的元认知策略做出具体说明。不过,她将词汇知识和词汇使用基本过程融入二语词汇能力框架的思想,为研究者进一步研究学习者二语词汇能力发展模式带来一定的启示。

二、结 语

目前,对于二语词汇能力的各项构成要素尚未达成共识,但本文认为,从学习者的二语词汇能力发展过程来看,知识性因素如词汇知识广度和深度是二语词汇能力发展的必需和基础要素;要使词汇知识运用达到准确自如的程度,学习者需要各种词汇使用认知与元认知策略。构成二语词汇能力的核心是策略能力,因为它控制词汇应用过程。对二语词汇能力发展模式的研究应该关注的是“过程”,而不是“终点”。

[1]刘绍龙.论二语词汇深度习得及发展特征[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6).

[2]张文忠,吴旭东.课堂环境下词汇能力发展的认知心理模式[J].现代外语,2003(4).

猜你喜欢
二语学习者动态
中国大学EFL班级的二语自我分型特征分析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国内动态
基于L2MSS理论的职业英语二语动机策略干预研究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动态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