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

2015-08-15 00:51
语文天地 2015年4期
关键词:意识语文课堂

陈 权

随着我国教育理念从“教”向“学”的方向转变,传统教学思想中“以教师为教学主导”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而新的教学理念则注重将“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迫学习”转变为“学生探索学习,教师引导诱导”,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主体意识进行科学的引导培养。

主体性意识是指每个人具有独立的行为能力和人格,对于事物会进行主观性的探索、思考和学习。而主体性意识在人身上的具体表现主要有兴趣爱好和个性化的思想行为,等等。一般来说,人们认为教育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两种类型:即价值观体现和内涵体现,而人通过对这些价值的评估和判断,最后进行自我价值提高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中国传统教育学的教育价值通常过于注重后者,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和独立性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一、面临的问题

1.教师培养方法欠缺

很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批评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主动性以及自觉性。其实学生不自觉、不积极并不单纯是学生自身造成的,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结到教师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已经将语文定义为文科方面的学习,而文科方面一贯追求的是“死记硬背”,所以教学中“照本宣科”也就成了学习语文最好的方法,并且教师迫于教学计划的压力以及教学时间的紧缺,教学进度过快,导致学生不能从一系列教材中筛选出教学的重点。

2.教师不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

“学问”是“学”和“问”的综合体现,它的定义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老师提问”的表面意思,也有“学生提问,自主学习”的内在价值。部分教师知道课堂问题的重要性,但是却不注重提问的方式,在课堂上不断提出大量的问题,而学生的思路由于这些问题,并不能解放出来,依旧是跟着教师的思维,最后学生自身的疑问和思考不能及时解决,这是教学中不给学生提问机会造成的。

3.学生没有发挥主体性的空间

目前的教育制度是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和方向的,学生严重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而有时教师教学时提出问题后不经过学生思考就立刻解答并展示出来,并要求学生记下解答过程,以便应对纷至沓来的各种类型的考试,学生“身经百战”,看似了解题目,但是如果题型进行部分的变通,他们就难以举一反三。这种教育过程看似有效,实际是导致学生学习过于追求形式的罪魁祸首。

二、培养的途径

1.鼓励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

虽然受到教学计划的影响,学生在紧张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充足时间去自主思考,但是学生在课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即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教学评估。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观念新颖、角度独特的思想和问题,教师要给予肯定和点评,在保证提问学生积极性和探索兴趣的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行为上互相影响,达到一个学生主动带动整个班级发现问题的效果。

2.注意课堂提问中的角色转换

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上的传统定位,是学生学习过于被动的主要因素,所以需要教师去适当地打破这种现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将被动转化为主动,让学生学会自问自解的学习方法,或者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解决问题,而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对换有助于教师的角色定位由“良师”成功转变为“益友”,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学习的热情。

3.组织学生进行课余活动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地点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由于语文教学具有很好的灵动性和文化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两个特点,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转移到探索发现和自主学习中来。例如:针对课前预习内容和课后反思的问题,开展课余辩论赛,让学生不断地对一个问题进行扩展思考,而其他学生则可以根据一个学生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联想,以保证全体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支持的理由,这是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一种提高。

现代社会需要的不是单一化统一思想的人才,而是多元化、自主创新的综合人才,主体性意识是一个优秀学生具备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体现,它也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和细心培养。而高中语文教学为学生主体性意识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背景和资源条件,语文教师要利用这一平台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影响,最终达到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的。

猜你喜欢
意识语文课堂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