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老课”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2015-08-15 00:51吉玮玮朱广龙
语文天地 2015年25期
关键词:篇文章学情时尚

吉玮玮 朱广龙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教师进修学校(225200)

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总是有一批熟悉的“面孔”。教师若抱着原有的陈旧教学内容和模式,那么绝对难以聚焦学生的兴趣与目光。如何将这些教师教过多遍、学生也不感新鲜的“老课”上出新滋味,如何找准新的教学角度作为切入点,是每位有“教学之痒”的语文教师应该仔细思考的问题。

一、明察学情接地气

明察学情是语文教师把课备好、上好的前置环节。语文教师不仅仅要知道如何教学文本,还要明白学生需要怎样的教学。对一些“老课”来说,在教学中更要注重对学情的把握。如果教师不能对学情进行准确把握,往往会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和重复,在教学中难以跟上学生的思维,也就更谈不上“接地气”了。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熟知的点切入进去,让学生在一种乐于接受的氛围中走进文本。

如在执教《廉颇与蔺相如列传》一文时,学生以前学习过《将相和》这篇文章,大部分学生都已经对文本的内容有了比较具体和详细的认识,如果还按照以往的新课教授模式,显然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跳过正常的串讲解读环节,要求学生结合文本为廉颇、蔺相如两个人物进行“画像”,对文中具体细节呈现的人物特征用四字句进行总结。这样既贴合学生对文本熟悉的实际,又为评述人物形象这一教学重点做了铺垫。在这种类似于游戏的对应“拼图”中,学生再次对文中人物加深了了解,同时也通过概括提升了对文本和人物形象的认识,这是非常符合学情实际的,接了学生学习的地气。

执教一些学生相对熟悉的文本要接地气,最主要的就是要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进行取舍,最大程度回避重复教学和低效教学,以此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巧植时尚引期待

语文学习的外延是生活,学生喜欢的生活时尚、流行元素也是教与学的肥沃土壤,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因势利导,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往往能够取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

如在学习杨绛《老王》一文时,因为这篇课文也入选了人教版初中教材,一些学生以前也学习过,大部分学生对这篇文章的认识和了解还停留在对“老王”的形象刻画上,殊不知在“底层的光芒”这一板块,教材编写者选择这篇文章有着特殊的内涵。如何引导学生摒弃以前对文章的浅层次理解是教学这篇文章能否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当时热映的电影《十月围城》,将正在流行的时尚元素植入课堂教学,从电影中诸多底层小人物为了情与义,无关所谓的革命理想,而甘愿献出生命,可谓“仗义每多屠狗辈”,来自底层的光芒汇聚起来也能照亮黑暗的天空。从这一角度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以此凸显老王一类人形象的意义。学生对电影的喜爱激发了深层次解读文本的兴趣,课堂教学的气氛也就活跃了起来。

在具体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引导环节,通过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时尚元素,让他们发现,所谓的“老课”与时尚、流行这么近,就会对教学有了足够的期待。

三、精心演绎出滋味

“老课”之所以“老”,最主要的原因是文章成文的时间早,一方面为世人所熟知,另一方面其内容和语言形式都与现在有一定距离。无论因为何种因素,能够入选到教材中的文章,无疑都是经典文本。对于经典文本的解读从来都不缺乏,可以说可供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关键就在于如何将这些内容以恰当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同时又能让学生比较容易地感知理解。

如笔者在教学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时,因为这篇杂文已经有很多解读,很多内容学生已经在教辅用书上获知了。作为教师,要想让学生在文本中感受到新的内容,就必须找寻新的教学角度。教学中,教师可以重点就文中“大宅子”一段的细节,结合本专题“文明的对话”这一内涵,精心演绎作者描绘的场景,在活动中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深层次内涵。也可以要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以文章中的描绘为剧本,指定大宅子、卧室等处所,设定好鸦片、烟枪等道具,请四位学生扮演因为“祖上的阴功”而得到大宅子的“穷青年”,要求按照剧本自编台词、揣摩动作神态进行表演,其他学生根据文本理解进行评分,看谁表演最到位,并说明理由。由于表演者要比较、评分者要说明理由,所以,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者都会对课文有更新、更深的认识。

在具体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真正用心去欣赏文本、感悟文本。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如果能够用具体的活动来演绎文本,那么教学双方都会在对文本的感悟中碰撞出火花,从而互相促进,也互相启发,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将“老课”上出新滋味。

猜你喜欢
篇文章学情时尚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如何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
环保很时尚
美妆fun时尚盛典
时尚首次触电
只为写作的慢时尚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
我父母的第一次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