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生成智慧——记《烛之武退秦师》“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2015-08-15 00:51金永来
语文天地 2015年25期
关键词:烛之武退秦师异构词句

金永来

本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要求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不同教师教授同样的课程内容,通过教师间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来呈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整个过程学校要求教研组落实说课、听课、评课三个环节,通过参与活动的教师课前交流切磋,优化教学设计。特别是在课后,所有教师要积极参与,深入研讨,最终形成明确的成果,力求总结出切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争取能够摸索一种或多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以期共同学习和实践,最大限度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同课异构”活动的属性决定了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能让人感受到不同教师的授课风格。活动力求在比较中展示个性,在鉴赏中寻找差异,在碰撞中生成智慧。

本次活动中,根据教学进度,笔者与L 老师选择了《烛之武退秦师》的第二课时作为同课异构的授课内容。课堂上,L 老师热情饱满,课堂驾驭能力强。她的课堂设计开放、巧妙,特别是对“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和烛之武形象的概括”上,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分组讨论的前提下,各抒己见,在比较中概括出共识,形成共性与特性相结合的结果,答案丰富而又深刻。这种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较好地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人感觉自然流畅。整节课,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加强心灵交流,师生融为一体,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让听课教师感受到她真正用心引领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对于L 老师,笔者的教学设计更注重文言知识的积累和迁移。本节课在复习巩固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通过文中重点文言词句的深入理解和迁移,探究“烛之武的游说艺术”。笔者认为,只有学生深入理解了文言知识,解决了“言”的问题,文言文的学习才能向更高一级“文”的方面深入。于是采用了“板块式教学”的方法,就“烛之武的游说艺术”这一重点问题,要求学生首先自主研读,找出围绕九次提及“君”的句子,从翻译词句入手,深入理解烛之武“替秦考虑,不为己谋,离间晋秦联盟,最终达到解救郑国的目的”的游说技巧。

学生找出相关词句后,分组讨论,变换方式,用不同于烛之武的说法去劝说;同时联系现实生活创设了一个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情景问题——“母亲不愿到祖父母家里去,你是如何劝说的?”让不同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达到劝说的目的。结果学生通过比较和切身体验,真正体会到了烛之武说话的巧妙,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中词句的内涵和作用。这节课,适当向课外延伸迁移,打破了传统文言文教学的僵化模式,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对所学重点词句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这种围绕“文”的问题,借助对“言”的深入理解,从而最终解决“文”的问题的方法,不失为文言文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法。

事实上,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学方法并不冲突,语文教师应继承传统教学中的好方法,尤其在文言文教学上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引领作用,力争引导学生在质疑的前提下,深入剖析重点文言知识,让学生透彻理解,并由此带动对课文内容的探究,使“文”与“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对于课堂教学,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无论采取何种方法,新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三维目标”是否落实才是评价的基本标准。通过这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笔者深刻体会到了课堂教学可以通过个性化处理来落实“三维目标”,正所谓殊途而同归。当然,课堂教学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和方式自认为合理巧妙,但很多时候却是当局者迷。授课结束后,教师往往还沉浸在自我满足中,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研讨,集思广益,才能意识到自己设计的不足,才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有所调整和改变。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使教师在“听”“讲”“评”的过程中总结经验,认真反思,结合同行的研讨,进而取得比较一致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内在潜能,张扬个性,追求异中有同、同中求异的境界。活动中,大家对教师教学方式的研讨也带动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争论,关于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主动性的表现形式,大家也有了进一步的探究。

通过此次活动,笔者根据大家提出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分析,对自己的教学做了进一步反思,并及时加以改进和完善,真是受益匪浅。这种“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这样的活动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了教师的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不仅引发了参与者智慧的碰撞,相互切磋,取长补短,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猜你喜欢
烛之武退秦师异构词句
试论同课异构之“同”与“异”
吴健:多元异构的数字敦煌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异构醇醚在超浓缩洗衣液中的应用探索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人物符号的语言表达分析
浅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劝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