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互联网时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思考

2015-08-15 00:47
新闻传播 2015年2期
关键词:弘扬媒介文化遗产

龚 翔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0引言

弘扬、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保护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手段进行宣传。宣传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是一种传播手段,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经过传播和交流才能保证其生命力。①传播必须要通过相应的媒介才能实现,互联网数字化平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具有鲜明的传播特质和科学内涵,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播是对传统文化审美的强烈冲击,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1.互联网平台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1.1 网络媒介突破时空限制

互联网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时空观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劳动和智慧的结晶,这些文化内容和形式如同珍珠一般散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全国各地陆续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和传承意识的逐渐增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程越来越深入,各个民族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挖掘出来,而要想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了解到这些正在被遗忘的文化精髓,传统媒介由于受到交通、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等的限制无法完成这一巨大工程,互联网却能够轻而易举地完成。通过上网我们可以了解到新疆维吾尔族热情奔放的歌舞、蒙古族长调的民歌和呼麦艺术、妈祖信俗、端午节等等。

1.2 拓展了传播对象

互联网虽然产生时间短,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成为现代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媒介之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③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互联网传播媒介具有以下三个特性:一是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简单便捷,是人们首选的信息接收方式;二是青年人居多;三是教育程度高的人多于教育程度低的人。由此可见,利用互联网数字化传播的媒介具有受众面广的特点。青少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终继承人和传播人,以青少年喜欢的方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效果明显。

1.3 增强了传播效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形态文化(价值观、艺术活动、审美情趣等)和行为文化(戏曲、舞蹈、绘画),这两种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传统媒介传播都会存在不足,而互联网是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为一体的新媒体,方便人们随时查阅相关图片、视频、音频上的资料,大大增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

2.互联网时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策略

2.1 互联网传播以传播学为理论指导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过程中,大众媒体拥有向社会传播信息的责任,而利用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实际上是颠覆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含义。互联网时代,要以传播学为理论指导,使得具有鲜明地域性和抽象性的文化遗产的弘扬和传承成为可能,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传播和共享,让优势资源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充分发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 以文化传播为核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采用互联网数字化技术是网络新媒体时代赋予的新形象,同时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的高度先进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在传播中涵盖了不可接触的遗产范畴,因此在互联网数字化技术传播过程中,要以蕴含文化传播观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播核心,积极建设数字化网络媒体,实现文化史上的媒介转移。

2.3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保护为主要原则

首先,在网络平台上要制定系统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严格定义、评估、保护和监控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传播系统建设。其次,全面完整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抽象性和片段性的特质,它是由无数文化现象组合而成的,在传播过程中很容易被主客观地割裂,因此必须重视文化的完整性,加以综合保护,注重区域文化的原本性和生态性,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内的文化环境平衡。此外,还要结合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对于濒临灭绝的文化要优先保护。

3.结束语

互联网数字化平台作为一种新媒体传播媒介,在弘扬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传播限制,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宽广、更丰富的传播渠道,拓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对象,大大增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效果,让更多的人都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更让人们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见互联网传播方式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文明意义重大。■

注释:

①谭宏.利用互联网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0,(7):56-57.

②王犹建.网络时代数字化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2,(10):39-40.

③穆昭阳.大众媒介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7):25-28.

猜你喜欢
弘扬媒介文化遗产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活态文化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