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美术教学 优化视障儿童潜能开发

2015-08-15 00:45马巧仙
现代特殊教育 2015年23期
关键词:视障康复训练视力

● 马巧仙

视觉器官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人们感受信息有80%源自视觉。普通儿童主要靠双眼来认识世界,观察、模仿、学习知识和技能,而视障儿童则主要靠残余视力、听觉和触摸觉来辨识物体,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因此,对视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强化缺陷补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探索在盲校美术教学中开展手工制作、绘画创作、构建游戏以及学生评价等活动,训练盲生的触摸觉,补偿残余视力和提升自信心,进而优化视障儿童潜能的开发。

一、发挥美术教育中实物教学的直观效用

由于视觉障碍,视障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感知能力比较弱,学习新知识、认识新事物时,往往要借助于触觉或者别人的描述。低龄视障生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在低年级手工课教学中,教师可主要采用实物直观教学法。在教学中结合生动的语言描述、准确的语言引导,让视障学生通过触摸实物来感知,从而加深印象,有效地发展多感官协调认知能力。

如在上一年级泥工《饼干》这一课时,教师课前发一份实物饼干给每位学生,引导他们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地进行触摸。视障学生在触摸感知后,饼干的颜色(低视力学生)、形状、大小、厚度以及表面的粗细等特点在其大脑中产生表象,做起泥塑饼干就得心应手了。在这个感知学习的过程中,视障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求知欲很强,自信心也逐渐提高,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制作出一盘盘形象逼真、让人看了难辨真假的“饼干”。

又如上盲四年级手工课《龙岩美食——冬至饺》,教师课前先发实物——半圆形“冬至饺”给学生,引导学生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由表及里地触摸感知。对于低视生,则引导他们认真观察,教师提示其从颜色、形状、大小、质感、味道等方面去感知。让学生通过看(低视生)、摸、闻、尝,对“冬至饺”外形特征、质地、大小等产生深刻的印象,再结合教师对制作过程和方法的生动讲解以及对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意给予的积极鼓励,学生纷纷大胆创造,制作出三角形、四角形、五角形、心形、圆柱形、花朵形等形态各异又精美别致的“冬至饺”。

二、开展模具教学,促进视障儿童触摸觉的协调发展

在美术教学中,模具既可以是实物模型,也可以是反映事物内在机制或形成过程的教学具。有研究指出,模具能突出观察对象的主要部分,更好地反映事物的关键特征。许多盲生刚入学时,存在手指僵硬、协调性差、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弱的现象,通过循序渐进、从简到繁的手工训练,盲生的触摸觉和手的协调性等方面就会有很大的发展。因此,在盲校有些课借助模具的运用来开展教学,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盲三年级制作“光荣花”时,按照制作步骤和方法,教师首先在课前准备好若干份教具,并将每份教具按照一定顺序整理、展示出来。随后,让每位学生依次去观察(低视生)、触摸、感知。接着,让视障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观察所得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当介入到学生的讨论中,运用清晰而又生动的语言讲解制作过程和步骤。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练习制作“光荣花”。整个教学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索精神,也有效地提高了他们互助合作及自学能力。

三、开展构建游戏教学,发展视障儿童的思维能力

视障学生喜欢上构建课,因为他们对色彩艳丽、造型独特的构建特别喜爱。例如,盲一年级的学生对串珠、拼造型、搭房子等活动兴趣很浓。但是,大多数盲生在刚开始进行构建游戏活动时,只是没有规律也没有目的地随意玩耍。因此,教师要做好构建游戏的教学活动设计,充分发展视障儿童的思维能力。

如为了引导视障学生学会有规律地进行串珠活动,教师可教他们按珠子大小、形状、颜色以及各种搭配要求,比如一红三绿(低视生)、一大一小、两圆一方等进行串珠活动,教学效果就很不错。搭房子活动时,教师首先指导学生拼好底座,接着找出墙和屋顶,从主体房子先搭起,然后再搭围栏、树等周围的景物,学生很快找到规律,搭出一幢幢漂亮的“别墅”,并在美工室里进行展示。

在手工构建游戏中,视障学生能够以愉悦的心情参与学习,并时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不知不觉中他们渐渐养成了“做事有先后、事先做预案”的习惯,为其在今后生活中所必需的自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在美术教学中开展视功能康复训练,发展低视生的视力功能

我校80%的视障学生存在可利用的残余视力。教育教学或医学康复的最终目的,都是使他们更好地回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刚入学的低视生视觉认知水平低,视觉技巧掌握少,很多学生处于能看但看不清、想看但不会看的状态。因此,在常规的美术课教学内容之外融入对低视生全面有效的视力康复训练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运用颜色进行视觉康复训练

在美术教学中进行视障儿童视功能的康复训练,其目的并不是改善他们的视力,而是努力提高视障儿童运用视觉的能力。

如在一年级美术课上,笔者通过教一年级低视力儿童学习认知色彩,努力使其逐步掌握运用色彩的能力,提高视觉功能。以认识红色为例,笔者有意识地穿上一件大红衣服进课堂,通过师生谈话引入课题。师:“同学们,看看老师今天打扮得好看吗?”引导低视生观察教师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学生马上回答:“老师今天穿一件红色的衣服,很好看。”教师提示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红色有哪些呢?”低视生七嘴八舌:“火是红的,太阳是红的,国旗也是红色的,还有学校花圃开的花有的也是红的。”这时,笔者拿出实物小红旗,让学生认识红旗,并用油画棒进行画红旗涂色练习。

当学生认识红色并能运用红色涂色以后,教师再继续其他颜色的教学训练。这种运用联想与实物相结合的方法,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认识色彩、运用色彩,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残余视力功能的能力。

(二)教会学生掌握良好的视觉认知方法

低视生视觉识别水平普遍较低,在看事物时,常常一下子就贴近事物,看的时候也没有顺序。因此,教师对视障儿童进行视功能康复训练时,必须将模糊的视觉表象和具体事物建立联系,培养低视生的视觉运用意识。在教学中出示各种教具时,除了语言上的描述外,还要给学生充足的看的时间以及充足的表达时间,指导学生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有顺序地整体观察,教会学生在表述时尽量说清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要点。

教盲二年级学生画兔子时,笔者出示范画,教学生从头到脚地看,先看兔子的头部特征,再看身体和四肢,最后看尾巴。把兔子所有特点都综合起来看,才能确认这就是兔子的形象。在进行这种有序观察的过程中,低视生已经对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有了深刻的认识,所以画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五、利用美术教学评价,提高视障儿童的自信心

由于视觉障碍,视障学生往往存在一些负面心理特点,如自卑、孤僻、怯懦、脆弱等,其表现主要有爱哭、不合群、发呆、不爱说话、胆小、缺乏自信、否定自己等。美术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好评价手段,可以促进视障生的心理康复,提高其自信,有利于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一)运用鼓励性评价,提高视障儿童自信心

一年级刚入学的视障儿童大都没有读过幼儿园或接受过专业机构的培训,他们的生活空间相对封闭,接触的人和物非常少,导致其心理也比较封闭。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常常用鼓励性话语来评价他们。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对积极发言的学生、坐姿端正的学生、认真画画的学生等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针对每位学生的表现给予“你真棒”“你今天表现很好”“你的声音真响亮”“你做的手工作品很逼真”等鼓励性话语。当视障生体验到被赞扬、被鼓励的愉悦心情,他们自然而然会喜欢上美术课,且上课时会特别认真,久之他们的自信心也就逐步建立起来。

(二)运用直接评价,激励视障儿童自信心

直接评价方式包含图解式评价、表格式评价等。对于低年级的视障儿童,教师可设计图表,用卡纸剪些小星星或花朵送给表现好的学生,让其贴到自己名字后面。这种图解式的直接评价方式,视障生非常乐于接受。当然,教师在设计图片时,可让形式多样化。比如用“红嘴巴”奖励在课堂中大胆发言或质疑、答疑的学生,用“爱心”奖励在课堂创作活动中凸显了自己的感受、作品有自己的想法的学生,用“大拇指”表扬在美术作品创作上有自己的方式、新颖别致的学生。

对于高年级的视障学生,可采用表格式评价。在每张作品背后,教师贴上评价星级表格。低视生可以根据教师在表格上的评价星级,准确知道自己哪个方面比较优秀、哪些地方还有所欠缺。这样,学生就能明确努力方向,充满信心地更快进步。

(三)运用个别评价,培养视障儿童自信心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需求,评价时同样要关注这一点,要重点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质,运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对视力较好、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可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当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可恰当地对其进行个别化教学评价;对智力水平较低的学生,则可运用引导式教学法,鼓励其运用一些简单话语回答问题,然后对其进行相应的评价。这种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进行分层教学及个别评价的方法,能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特点,逐步培养起自信心。

猜你喜欢
视障康复训练视力
上午给眼睛“充电”或可改善视力
TOUCHING ENJOY——适用于视障儿童的趣味积木玩教具
叙事疗法在视障学生思想品德融合课程中的运用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保护视力等
好奇:20/20视力到底是什么?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视力测试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