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课》——高中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新视角

2015-08-15 00:44王艳秋
新课程(中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新视角幸福感心理学

王艳秋

(辽宁省大连市红旗高级中学)

我国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逐年上升,幸福感趋低,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传统的心理课作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亟待发展与完善。已有研究表明,对于提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预防心理疾病,积极心理干预显著优于传统心理干预。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幸福课》是心理健康课的一种新视角,旨在帮助学生悦纳自我、体验幸福、传播幸福。

一、关于《幸福课》

积极心理学是1998 年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博士创立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分支学派。2004 年,哈佛大学的《积极心理学》(称《幸福课》),通过严格而可行的实证研究,以具有可操作性并效果明确的心理学手段,成为哈佛大学选修课人数第一的课程,数十家世界著名媒体争相报道,使之迅速风靡全球。2011 年开始,我国的几所大学和高中也相继开课。《幸福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开始在中国教育领域,尤其是学校心理健康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我校开设《幸福课》的实践探索

经过三个学期的工作实践,取得了一些收获,现将有关经验和做法交流如下:

1.开发过程

根据国家、省、市级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将心理课作为必修的选修课程;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经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确定《幸福课》课程纲要;心理教师专业知识培训,自学网络课程,与同行交流沟通,根据高中生认知水平对课程内容加以整理;结合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特点,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计划。

2.课程结构

我校《幸福课》为每周一节,时间为一学期。每节课都会给学生推荐相应的参考资料,如视频、影像资料、书籍或人物搜索。

课程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幸福。对《幸福课》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加以介绍,简要阐述心理学三大流派;遗传、外部环境和个人意向活动对幸福感的影响;学会积极思考,并切实做出改变;认识快乐和幸福的来源和幸福生活的三重境界;寻找自身的目标及意义;学会体验快乐与幸福。

第二部分:实现幸福。“准许为人”——接纳自我;信念即自我实现的预言;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及如何建立;学会适当地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正确认识压力并创造性地应用压力;在朝向目标前行中享受过程;学会表达欣赏与感激。

第三部分:传播幸福。通过创造积极的环境提升个人及他人的幸福感;学会运用积极的外在“表现”提升自身及他人的幸福感;“把爱传出去”的意义,现场策划义工活动方案;交流与反思,学生对一个学期的学习心得进行小组交流与分享。

通过上述课程的辅导,提升学生对心理课堂的兴趣,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激励学生为目标而奋进,鼓励学生做出积极改变,感恩生命与生活,感悟幸福、传播幸福等正能量。《幸福课》只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在实践中,我们把积极心理学引入心理课堂中,将积极、幸福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3.课程效果评价

(1)学生评价。学期末对学生调查满意率为100%,是笔者从业7 年来,学生满意度最高的心理课程。

(2)班主任评价。班主任表示,学生对心理课表现了强烈的喜爱,去上课都是“迈着春天般的脚步”。

(3)社会评价。我校学生在上《幸福课》期间,组织策划“把爱传出去”多项慈善活动,学生在付出中收获了快乐和幸福,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方的一致好评。

三、《幸福课》授课中的困惑与展望

年轻的《幸福课》在我国本土化特别是高中化的过程中还存在问题。

1.《幸福课》作为一门大学课程,如何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融合?

2.目前课程采用行为评估,这种评估方式的信度如何,效度如何,如何能正确评价本门课程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幸福课》是一门专门教授人获得幸福并且更幸福的学科,通过本门课程,我们让学生有了寻找和发现幸福的眼光,让他们用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冲突和危机,学会珍惜和欣赏。教师和学生在追求幸福的路上共同进步,最终实现积极改变,获得“更幸福”的人生。

[1]余琳.高校《积极心理学》教学实验效果分析.职教论坛,2013(11).

[2]吴镔镔.积极心理学在心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02).

[3]理查德·怀斯曼.正能量.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新视角幸福感心理学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马云的新视角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新视角
新视角
幸福感
新版面 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