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条件下的中亚国家一体化

2015-08-15 00:44况雨霞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中亚地区中亚国家中亚

况雨霞

(新疆师范大学当代中亚文献资料翻译与研究中心,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全球经济发展趋势表明,全球化进程与国际一体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家、地区保留了自己的独立性,但其并不孤立,世界任何部分都不能孤立于其他而独自存在。

一、一体化概述

20世纪30年代,德国和瑞典学者首次采用“一体化”这个术语。应用到社会生活中的一体化概念,容量广泛,足以包括整整一组文化、经济、政治及其他领域的现象和过程。[1]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1990年只有约50个贸易协定,据世界贸易组织数据,至2009年8月18日世界上已有包括独联体和欧亚经济共同体在内的34个多边区域贸易协定。目前,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加入了不同的经贸一体化联盟,有些国家甚至加入了数项协议,加上双边协议联盟总数已达202个。

中亚地区在能源和交通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及输送方向直接影响着世界能源市场。中亚的地缘政治地位对保障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也有着战略意义。如何整合地区资源、保持欧亚大陆的力量平衡,成为中亚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2]

中亚一体化进程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亚各国独立以来积极开展相互间的经济合作,开展同周边国家的区域合作,加入各种不同的区域组织。如独联体框架内的俄罗斯与白俄罗斯联盟国家、欧亚经济共同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和中亚合作组织等次地区一体化组织;独联体框架之外的古阿姆集团、亚信会议、上海合作组织等地区组织。[3]20世纪以来中亚国家区域一体化明显增强,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对组建中亚统一政治经济区域的实际可能性、前景及一体化综合因素等,学者们持不同意见因中亚经济、文化、生态等问题具有共同性,所以中亚一体化进程有其必要性。

二、中亚一体化的条件

交通运输因素在未来区域化进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中亚位于最重要的陆路贸易路线交汇处,连接东西南北,拥有巨大的过境运输潜力。交通运输的发展不足,原料、商品和服务等运输问题的悬而未决限制了有利地理位置的使用。修建新的中亚地区交通运输线是确定中期和长期区域发展趋势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个过程具有明显的地缘政治考量,与形成新的区域和国际安全有密切联系。中亚国家加入国际交通运输计划不仅有利于中亚地区,而且有利于整个大陆。[4]

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大学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М.Шайхутдинов 认为,为稳定阿富汗及其邻国局势,中亚将成为欧亚大陆重要交通走廊之一。该地区的地理劣势将转化为优势。[5]

苏联时期,中亚的统一经济空间也是一体化进程的先决条件。苏联时期各加盟共和国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经济关系中不用考虑国家间的行政边界,中亚被看作是统一经济区域,在以提供资源为支柱的跨区域劳动分工中有自己的特殊地位。

现今市场经济下共同市场将保证产品和生产要素在中亚五国之间自由流动,以提高国内竞争、降低成本和价格并提高产品质量。能源系统高度统一、距离近、运输成本低、力量联合更容易解决与实力强大合作伙伴的相互关系等都是实现一体化的客观条件。

中亚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前提。燃料动力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在左右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中亚在确保世界能源安全中起着重要作用。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进入世界油气资源探明储量十五强。他国对中亚资源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亚经济的增长。俄罗斯所提的建立中亚石油天然气出口国联合体的倡议得到了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支持。实现这个倡议拓宽了中亚国家进入国外市场的渠道,提高了其能源出口收入。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建立统一的能源空间—地区“能源俱乐部”可能成为全球能源政策重要成分之一。

中亚水资源已成为影响中亚各国关系的重要因素,并日益成为中亚地缘政治要素之一。中亚五国位于欧亚大陆中部,其主要河流有阿姆河和锡尔河。阿姆河和锡尔河形成于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但下游国家是最大的水资源使用者。随着耗水型农业在中亚的快速发展、人口的高速增长、冰川加速消融导致的上游径流量减少,中亚水资源问题日益激化,各国之间在水量分配、灌溉、水电开发、生态保护等问题上产生了矛盾。上述情况促使建立统一的法律基础以刺激区域一体化进程、消除中亚地区各国未来在水能方面的公开对抗。Н.М.Омаров指出:“水资源保护领域的合作是目前唯一具有现实实现条件的合作形式。”[6]

生态一体化势在必行,中亚地区的整体安全将取决于生态问题的解决程度。中亚国家属于咸海流域地区,这一地区被认为是生态灾难区。咸海问题首先对与咸海接壤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有所触动,未来土库曼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也会参加到咸海问题的解决中。

中亚是统一的自然气候综合体,联系紧密各国自然环境的变化不同程度上与毗邻地区自然资源的利用有相互联系。水、土、草场、盐碱地的使用,水库污染等问题都以跨国方式出现这些问题无法通过单个国家独立解决,需全面分析、相互依存、共同解决。

三、中亚各国对一体化所持态度及其尝试

中亚一体化具有现实性,对于一体化,中亚各国各持不同态度。中亚地区面积最大、经济最发达哈萨克斯坦致力于发挥在中亚的领导地位,推出了自己的一体化方案;吉尔吉斯斯坦在政治和经济上越来越多地依赖自己的中亚邻居,参与一体化项目关乎其生存;因有许多经济和政治问题,塔吉克斯坦对参与中亚国家一体化有浓厚兴趣;努力避免依赖地区组织的乌兹别克斯坦对有政治倾向的一体化方案持怀疑态度,但国内宗教极端主义的兴起迫使乌兹别克斯坦对安全领域的一体化产生兴趣;因政治和经济原因土库曼斯坦公开拒绝参与地区层面的一体化方案。[7]

所有这些因素迫使中亚国家与周围的地缘政治空间及地缘经济空间建立联系,结束孤立恢复与接壤地区的相互作用。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小国首先确信没有俄罗斯和中国等大国的帮助就不能保证该地区的长期稳定。

中亚一体化进程尝试赋予一体化某种组织形式,1993年,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间关于建立经济联盟和统一经济空间的协议基础上成立了中亚联盟,1998年7月中亚联盟成为中亚经济共同体。1998年3月塔吉克斯坦加入中亚联盟。中亚经济共同体框架下试图加强经济合作与一体化,成立了专门的共同体机构——中亚合作与发展银行、咸海问题跨国理事会及中亚经济共同体问题委员会。在中亚经济共同体框架下签署了160多个多边合作文件,超过50个经济项目被采用。但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中亚联盟中一体化没有成效,随着时间推移中亚联盟的形式变得越来越模糊。2002年4月,中亚经济共同体已被改造成“中亚合作组织”,后来又变成规模更大的“欧亚经济共同体”。

中亚地区的安全合作是在独立国家联合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及上述组织的一些机构下进行。2002年“集体安全条约”转变为国际组织——“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其成员国有俄罗斯、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2006年8月乌兹别克斯坦加入。在“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框架内成立了中亚集体快速反应部队。上海合作组织是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中国、俄罗斯和塔吉克斯坦于1996年和1997年签订的加强军事互信和边境地区互相裁军协议的基础上形成的。上海合作组织是有关确保区域安全、打击跨国威胁问题的多边合作组织。

中亚地区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形成不同的区域和次区域组织,非中亚国家也积极参加这些组织。追求区域领导地位和欧亚安全体系的垄断地位是多数非中亚国家的特点。

对非中亚国家在中亚的一体化方案,Н.Омаров做出了鲜明评述:“俄罗斯基于‘后苏联’空间借助欧亚经济共同体提出一体化方案。中国作为最有可能的经济和政治相互合作机构提出了上海合作组织,中亚4个国家及俄罗斯参加了上合组织。美国2005年4月至10月倡议建立‘大中亚’,‘大中亚’计划实际上是使中亚成为美国在南亚附庸国的附属。欧盟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积极实施中亚项目,其项目是让中亚国家结成统一阵线。”[7]

四、中亚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及前景

多年来,中亚一体化的主动性不强,在一体化潜在利益和优势清晰明确时中亚国家能有效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但双边关系中每个未被履行的责任和义务都会导致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不可避免的倒退。一体化动力不足的原因是:中亚国家领导的国家主权意识增强,看不到区域一体化的优势,不承认国家结构对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中亚各国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增大;中亚各国领导人之间缺乏互信;中亚各国领导人对达成一体化的最可行和实际可操作的手段看法不一。世界其他国家,如俄罗斯、美国、中国和欧盟等对中亚国家领导人的影响也是一体化进程发展缓慢的原因。

中亚一体化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因视角不同对其进程和效果的评价也不尽相同。一种观点认为,中亚区域合作不成功:区域各国的政治经济理念相距甚远,现在很难谈及统一的政治经济空间;另一种观点认为,共识已达成,亟待解决和探讨的问题已妥善安排合作这应视为中亚合作迄今最重要的成果。

由于中亚国家一体化努力的结果,中亚国家避免了在领土划分、水资源和能源问题调节及其他许多问题上的刚性对抗。地域、交通、基础和主导产业的共同性,共同开发水利和动力工程的必然性决定了中亚一体化进程的必要性。发展中亚地区的区域合作和一体化是中亚地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达到政治、军事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中亚作为统一的政治经济地区前景乐观。

[1]Шишков Ю.В.Интеграционные процессы на пороге XXI века[M].М.,2001.

[2]孙霞.中亚新地区主义与上海合作组织[J].俄罗斯研究,2009,(6).

[3]况雨霞.中亚国际组织体系中的上合组织[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12).

[4]Егорян Р.Казахстан:состояние 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 транспортных коридоров[J].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 и Кавказ,2003,(3).

[5]Шайхутдинов М.Глобализация и национ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о:проблемы и противоречия [N].Казахстанская правда,2005-01-28.

[6]Омаров Н.Государства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в эпоху глобализации[M].Бишкек,2010.

[7]Омаров Н. Государства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в эпоху глобализации:поиски стратегии развития[M].Бишкек.,2008.

猜你喜欢
中亚地区中亚国家中亚
习近平主席在中亚
民国时期新疆驻苏联中亚地区使领馆设立原因
"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пояс Шелкового пути" дает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шанс
中亚速览
МЦПС "Хоргос" дает много возможностей для развития бизнеса предпринимателям из Китая и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当前中亚地区安全局势的特点及走势分析
上海合作组织促进中国对俄罗斯及中亚国家出口的影响分析
民营油企的中亚并购潮
中国与中亚地区油气资源合作开发模式与前景分析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