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水库坝顶裂缝成因初步分析及处理建议

2015-08-15 00:46梁艳芳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5年2期
关键词:花池汾河坝顶

梁艳芳

(山西省汾河水库管理局)

1 汾河水库及大坝概况

汾河水库是我省最大的水库,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人工水中填土(黄土)均质坝,位于汾河上游的娄烦县境内,距汾河源头122km,距省城太原83km。1958年7月动工兴建,1961年6月投入运行。枢纽工程由大坝、溢洪道、泄洪排沙洞、输水洞、引黄供水洞和水电站六部分组成。坝高61.4 m(大沽高程系:坝顶高程1 131.40 m),坝顶宽6 m,坝长1 002 m。坝基设有黏土截水槽防渗,下游坝脚设有贴坡反滤。

水库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洪水设计,2 000年一遇洪水校核。设计洪水位1128.95 m,相应库容3.17亿m3,最大下泄流量1 665 m3/s;校核洪水位1 131.36 m,相应库容3.93亿m3,最大下泄流量2 254 m3/s。历史最高蓄水位1 127.78 m,一般蓄水位1 125 m左右。

1978年对枢纽工程进行了加固维修改造,大坝加高1.4 m,使坝高成为目前的61.4 m;在紧靠原防浪墙的下游侧,增建钢筋混凝土防浪墙及支墩式浆砌石梯形墙,墙下底宽2.22 m;坝顶铺设预制混凝土六棱块,下游设30 cm高缘墙,缘墙每隔5 m留有1 m宽的排水口,缘墙外建有纵向宽40 cm、深30 cm的轻型浆砌石排水沟。

2005年,为了发展水库的旅游经济,增加大坝的观赏性,将坝顶面层改造为现浇20 cm厚混凝土板,路面横向每6 m设温度变形缝。同时,将坝顶纵向排水渠扩改为花池,低于坝顶路面7 cm,覆土后种植草坪,并布设浇水管网。花池为浆砌石矩形断面,池宽1.65 m,底部为12 cm厚混凝土板,下游沿墙宽0.3 m、深0.65 m,上游沿墙宽0.3 m、深1.05 m,其顶部安装有护栏和路灯。

2 坝顶裂缝发展情况

2005年坝顶改造以后,坝顶下游处种植了草坪及景观树,在春夏季节经常进行浇灌。2008年,发现大坝坝顶出现细小的纵向裂缝,裂缝基本处在距防浪墙1.45-4.5 m的范围内。为了安全起见,当时用沥青进行了灌缝防渗,并加强了观测。但据观测发现,坝顶裂缝每年都有增大趋势,特别是左副坝桩号0+47 m至0+104 m部位,开裂较为严重,路面裂缝最宽处达13.96 cm,且裂缝两边错位高度达12.08 cm。

从该部位附近的60-0位移标点资料也可证实:自1963年开始观测至2014年6月,累计水平位移量为15.59 mm,沉降量为53.83 mm。从2008年至2014年6月,水平位移量为10.80 mm,沉降量为31.42 mm,水平位移观测历时占其总历时19.12%,水平位移量却占69.28%;沉降观测历时占其总历时13.20%,沉降量却占58.37%。

3 探坑勘察情况

2014年6月16-17日,在坝顶路面开裂处开挖了9个探坑,其中左副坝段6个,主坝段3个,从左副坝沿主坝方向依次编号为0、01、Ⅰ、Ⅱ、Ⅲ、Ⅳ、Ⅴ、Ⅵ、VII号,桩号分别为 0+47 m、0+56 m、0+73 m、0+104m、0+135m、0+154m、0+292m、0+538m、0+545m。

左副坝6个探坑的编号为0、01、Ⅰ、Ⅱ、Ⅲ、Ⅳ号,桩号为0+47 m至0+154 m范围,除Ⅰ号探坑内有4条纵向裂缝外,其他探坑内都是2条纵向裂缝。在开挖深度1.6-2.05 m内,裂缝宽度一般为4.0-25.0 mm。最深的Ⅱ号探坑,长1.6 m,宽1.5 m,深3.5 m,裂缝深3.45 m;裂缝上部2.5 m基本垂直,2.5 m以下略向下弯曲;裂缝在顶部为分散状,距顶1.9 m处汇合,最大宽度达30 mm,后又逐渐变窄,至3.45 m处尖灭。

在主坝段的中间和末端处共开挖3个探坑,中间段探坑编号为Ⅴ号,桩号为0+292 m,探坑长2.35 m,宽1.15 m,深0.8 m,在开挖深度内没有发现裂缝。末端处探坑编号为Ⅵ号和VII号,桩号为0+538 m和0+545 m,所挖探坑深度内都有纵向裂缝,裂缝宽度为3-5 mm。Ⅵ探坑长2.6 m,宽1.1 m,深1.6 m,在开挖深度内有2条裂缝,上部缝在0.9 m深处缝宽4 mm,下部缝在1.34 m深处缝宽5 mm;VII号探坑长2.3 m,宽1.0 m,深0.95 m,在开挖深度内只有1条裂缝,在0.9 m深处缝宽3 mm。

据对探坑的土壤水分观测,含水率均比较高:左副坝段土壤含水率一般多在19%-21%,最低15.26%,最高可达26.77%;主坝段土壤含水率一般为16%-19%,最低15.88%,最高可达20.39%。

4 裂缝原因初步分析

4.1 加坝工程影响

坝顶纵向裂缝距防浪墙基本在1.45-4.50 m范围内。初步判断与1978年加坝时在原坝顶砌筑的浆砌石支墩墙有直接关系:一是由于施工技术有限,造成坝体局部不密实,导致产生裂缝;二是大坝右侧与岩体接触处边坡较陡,在接坡处易产生沉降差,导致产生裂缝;三是加坝土壤因质地原因,可能具有湿陷性,在库水浸润下造成沉降,导致产生裂缝。支墩墙宽2.22 m,高1-2 m,厚重的防浪墙压在坝顶土体上,使得坝顶上部填土基础承受的应力增大,导致坝顶产生不均匀沉降,这可能是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

4.2 绿化带浇灌与花池负重影响

2005年坝顶下游沿坝长改造为花池绿化带,经常浇水灌溉。首先,浇灌水外溢流出和水管局部漏水,使得坝顶下游部位土质的含水量增大,导致土体变软;其次,下游侧的排水沟花池(宽1.95 m,高1.05 m),也加重了坝顶配重。这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是造成坝顶裂缝产生的次要因素。据观察,严重部位或有滑坡趋势,如左副坝60-0观测标点附近坝顶的土体有错动现象。

4.3 坝顶路面排水不畅与冻融影响

2005年在坝顶改造时,坝顶路面排水坡度较缓且排水口设置较少,致使坝顶排水不太通畅。自从坝顶路面开始出现裂纹和裂缝起时,便有部分雨水和融雪水经常渗入,从而引起坝顶土体含水量升高。坝顶面层改造为现浇20 cm厚混凝土板后,水分不易蒸散,经冻胀消融作用又加剧了坝顶路面开裂,缝隙难于自行愈合,时间一长,导致裂缝越来越宽,这也是造成坝顶土体产生裂缝的重要因素。

4.4 坝顶路面车辆载重影响

坝顶未设公路以前,基本上是内部管理检修车辆通行,车辆少且载重轻。坝顶设为公路以后,外部车辆经常进入。据观察,近几年来坝顶通行的车辆每年及每天均在逐渐增加。外部车辆特别是载重车辆通行,使得坝顶土体经常承受较大的运动荷载,加之行使车辆振动,容易加剧土体沉陷,也可能是造成坝顶产生裂缝的因素之一。

5 初步处理方法与效果

通过探坑察看,初步判断裂缝深度在5 m以内,可以采用开挖回填法进行处理。沿裂缝方向开挖梯形槽,深度超过裂缝50 cm,底宽1 m,边坡1∶0.5。用与原坝体质地相同的土料分层回填压实,每层土料压实厚度不得超过20 cm,压实机械采用蛙式打夯机,窄小部位用小型电夯,最优含水量和夯击遍数通过试验确定。压实控制标准,干容重不低于1.6 t/m3。

为了消除大坝纵向裂缝隐患,汾河水库管理局已对裂缝处坝体采用人工开挖回填法进行了处理。具体施工时,将厚1.5 m、宽1 m的碎石沙带埋入坝内,并用低液限黏土进行回填夯实,回填低液限黏土1 700 m3,经检测平均干密度达1.65 t/m3。施工处理后,没有发现大坝有新的裂缝出现。

6 对今后管理工作的建议

为了预防坝顶不再出现裂缝安全隐患,特对以后的管理工作提出几点建议:一是拆除坝顶花池,恢复成轻型纵向排水渠;二是将坝顶路面改造成柔性的沥青混凝土防水面层,并增大路面的坡度,以便排除雨水;三是加强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汇报,迅速处理;四是坝顶禁止大型载重车辆通过,限制性地放行少数小型车辆。

猜你喜欢
花池汾河坝顶
陪汾河走一走
基于贝叶斯参数更新的高土石坝坝顶开裂风险动态评估与预警
一图读懂《山西省汾河保护条例》
运行期土石坝坝顶高程存在的问题及处理
冬爷爷的美味
深厚覆盖层上高心墙堆石坝坝顶开裂特征及原因研究
汾河水韵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基于验算点法的重力坝坝顶水平位移可靠度研究
你的地盘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