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介入云南壮剧民间传承群体开展社会保护教育的个案服务实践
——边疆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之四)

2015-08-17 00:48许六军
文山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壮剧戏班活动

李 萍,许六军

(文山学院 民族研究所,云南 文山 663099)

地方高校介入云南壮剧民间传承群体开展社会保护教育的个案服务实践
——边疆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之四)

李 萍,许六军

(文山学院 民族研究所,云南 文山 663099)

作为具有科研优势和服务优势的地方公共教育机构,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保护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级科研课题为依托,对地方高校介入云南壮剧民间土戏传承者群体开展的校外社会教育服务过程实践进行探索研究,以便通过社会教育服务方案设计和服务方法运用等方面的实践,为地方高校服务遗产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社会教育服务模式研究积累相关经验。

保护教育进云南壮剧传承人群体;地方高校;校外社会教育服务;国家级非遗

2008年,云南壮剧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云南壮剧传承现状的实地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传承人对当下壮剧面临的种种传承困境缺乏客观理性的认识;二是传承人在困境中保护非遗需要得到外界的关注和精神支持。因此,以非遗保护为主题的社会教育服务活动急需开展。但地方政府在文化遗产日活动期间组织开展的非遗传承人座谈会,以传承人管理工作需要为出发点,其性质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工作座谈会,在传承人的服务需求评估、服务内容研发设计、服务方法运用及其能力培育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2014年4月11日至12日,富宁县“陇端节”民族文化下乡活动在富宁县花甲乡那耶村举行,主办方邀请7个云南壮剧民间土戏班和邻村的1个广西壮剧民间土戏班参与壮剧展演。在活动期间,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的非遗保护研究者以国家级科研课题为依托,以应邀参加壮剧展演的8个民间土戏班传承人为服务对象,通过整合地方高校和地方非遗教育服务人才资源组建服务合作者团队,借鉴小组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开展社会保护教育服务活动,以便通过服务方案的设计和服务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为地方高校服务遗产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社会教育服务模式研究积累相关经验。

一、服务方案的设计

(一)服务内容

服务内容以国家级非遗·云南壮剧民间土戏的保护教育为主,具体包括:第一,引导服务对象认识壮剧传承保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国际国内非遗保护运动的背景中认识传承人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之间的关系。第二,通过互动活动的设计,对服务对象参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行为给予认同和支持。第三,通过互动分享,一是让服务对象了解自己和其他传承人参与壮剧传承的原因,强化内驱力。二是鼓励传承人在理性客观认识当下壮剧传承困境的基础之上探寻应对的方法策略。

(二)服务方式

第一,从服务形式角度看,采用地方高校校外的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指的是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有些社会教育是由学校负责举办,充分利用学校教学人员和物质条件,向社会开放,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教育活动。[1]可见,以地方高校介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教育活动,其性质就是一种由学校服务者通过整合校内外服务资源,面向校外开展的带有专业服务性质的社会教育活动。第二,从服务内容角度看,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教育,旨在培养服务对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觉能力[2]。通过云南壮剧保护教育服务,使参与者不仅能了解与壮剧相关的知识,而且还能让参与者真正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和传承云南壮剧,从而产生认同感,进而培育参与传承本民族国家级非遗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觉能力。

(三)服务合作者团队

服务团队的合作者构成:第一,服务活动主持人(J-1-LP)(见附表1,下同)具有非遗保护研究者身份和主持在研两项国家级科研课题的项目负责人身份。第二,特邀的两位活动主持引导者,一位是文山学院壮剧研究专家(J-2-XLJ),另一位是富宁县文化馆退休的老馆长(J-4-LTL)。特邀的理由,两位都是壮族,都有在文山州壮剧团工作的经历,对民间壮剧的传承保护特别是土戏班的传承情况非常熟悉,难能可贵的是两位至今仍在参与具体的土戏传承工作,被老艺人熟知,在壮剧传承领域具有较高的威望和影响力,故邀请他们作为活动引导者参与教育服务工作,以便在保护教育活动的开场热身和引导交流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第三,服务活动过程中需通过仪式赠送给每一位参与者的壮族剪纸挂牌作品,由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J-3-LYG)创作完成。第四,服务活动的过程记录,摄像、摄影过程分别由富宁县文化馆非遗中心(J-5-HXQ)和文山学院大学生非遗保护教育班学员(J-7-WXX)自愿参与完成。

(四)服务对象

面向受邀参与2014年富宁县陇端节云南壮剧展演的广西西林县那劳戏班、广南县里叩戏班、富宁县境内的花甲乡那耶戏班、归朝镇老街三寨戏班、孟村三合戏班、那能乡那瓜戏班、剥隘镇百英戏班和百娥戏班8家土戏班,邀请戏班班主、副班主、导演、编剧、主要演员和戏班带队者等相关人员20人。

(五)服务时间地点的安排

那耶村,位于富宁县北部花甲乡南部,距富宁县城30公里,是富宁县最大的村寨,自古以来就是广南与富宁、云南与广西联系的要道,地处滇桂文化交流地带,本地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经过沟通协调,对戏班传承者的保护教育服务活动,于2014年4月11日晚19∶30~22∶00点在那耶村小学的一间教室举行。

二、服务活动的实施过程

(一)第一阶段:服务者介绍活动情况

首先,服务工作者团队,分别对服务活动的主题、服务活动缘由、服务工作者团队及其成员、八个戏班的参与者进行介绍。其次,对服务内容及其服务目标给予简要说明。最后,在介绍服务参与方式时,强调服务活动所采用的方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座谈会,而是一种开放式的聊天互动活动,是围绕壮剧传承保护的主题而聚焦展开的问题思考、讨论、交流、发言、分享的成长互动活动,主持人和引导者会在过程中邀请并引领各位传承者参与其中,希望营造信任的交流环境。

(二)第二阶段:为传承人颁发特制身份挂牌

1. 特制“身份挂牌”的制作过程说明

在服务活动前,服务者首先邀请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壮族剪纸创作者以红色纸张为底色,以世界遗产青年保卫者形象为模型,完成若干个剪纸版的世界遗产青年保卫者形象,分别粘贴在白纸上并放入挂牌的正面。然后再邀请文山学院云南壮剧研究专家为八个戏班及传承人分别在白纸上写下个性化的祝福寄语,放入挂牌的背面即制作完成。

2. 特制“身份挂牌”的意义赋予

第一,主持人手持“身份挂牌”的正面,向大家解释世界遗产青年保卫者形象的名称、产生由来、与传承人的关联性及其设计的用意。首先,世界遗产青年保卫者形象帕特里莫尼托,是由世界遗产的标志引申而来,帕特里莫尼托在西班牙语里意为“小遗产”,是世界上所有的世界遗产青年保卫者的形象代言人,肩负着保护世界遗产的神圣使命。[3]其次,特制身份挂牌的颁发仪式,意在联结戏班传承者与世界遗产保护运动之间的关系,赋予并强化传承人保护非遗的社会责任。换句话说,服务者将帕特里莫尼托设计成壮族剪纸作品置于身份挂牌中颁发给各位传承者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传承人参与非遗的保护行为已经是在通过保卫者角色的扮演与国际非遗保护运动接轨了。这样看来,国家级非遗壮剧的传承,就不仅仅只是自己村寨族人之事,还是县里、州里、省里、国内甚至国际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之事。第二,主持人对身份挂牌背面上针对每一个戏班的个性化寄语进行了介绍,它是出自云南壮剧研究的本土专家之手。通过上述特制身份挂牌的意义赋予,服务者倡导壮剧传承者们应以世界遗产保卫者的身份,扮演好文化传承者的角色,履行传承人的社会责任。

3. 为传承人颁发特制“身份挂牌”

特制身份挂牌颁发的过程,同时也是各戏班相互认识了解的热身过程,先邀请云南壮剧研究专家到现场念读其所写的对每一个戏班的个性化寄语,再灵活互动颁发挂牌,以此完成对壮剧传承人作为文化遗产传承者文化身份的仪式化赋予活动,强化其自我角色的认同与认可。颁发顺序依次为:第一,针对具有自发组织成立了壮剧协会的戏班,祝愿老街三寨戏班“红红火火,壮剧协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第二,针对传承过程中出现团结困境的戏班,祝愿那瓜戏班“团结一致,传承壮剧,齐心协力,共创辉煌”。第三,针对生活在县域内最大村寨中的戏班,祝愿那耶戏班“更上一层楼再上九重天”。第四,针对拥有云南壮剧最古老剧本《玉其宫》的戏班,祝愿百峨戏班“演好《玉其宫》,传承富宁土戏”。第五,针对重视少年传承壮剧的戏班,祝愿孟村三合戏班“少年戏班一代更比一代强”。第六,针对传承乖嗨咧腔调的戏班,祝愿百英戏班“传承乖嗨咧腔调,弘扬民族文化”。第七,针对具有壮剧传统习俗、戏班成员高龄者最多、主动争取本次展演机会的沙戏班,祝愿广南里扣戏班“保持传承时代传承”。第八,针对唯一受邀参与活动的广西土戏班,祝愿广西西林县那劳戏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繁荣”,以促进广西壮剧和云南壮剧的传承保护和共同繁荣。最后,由服务者为戏班导演、演员等其余12位活动参与者分别颁发了特制身份挂牌。

(三)第三阶段:聚焦传承困境及应对策略问题的讨论

围绕“为何传承壮剧、传承过程有哪些困难、如何应对困境”三个问题开展讨论,帮助服务对象重新认识传承动机进而强化其传承壮剧的内驱力、学会客观理性看待壮剧当下的传承困境并培养应对能力。

1. 聚焦讨论“为何传承壮剧”的问题

主持人聚焦引出“为何要传承壮剧”的问题。第一,J-2-XLJ哼唱着儿时听到过的壮剧腔调开始分享:从小就听着这样的壮剧腔调长大,很亲切,但现在不易听到了,传承保护壮剧是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万代的大事。J-1-LP回应:听着壮剧长大的壮族老一辈,参与壮剧保护始于一种对本民族文化的情结,重在“情”字。只因有情,壮剧才会被需要,也才能得以可持续传承下去。第二,A-1-HBZ分享:我的父亲和岳父都演壮剧,村里红白喜事都要唱壮戏,后来他们老了,就让我来组织,不然就失传了。我虽爱好乐器却不懂唱腔,就认真去想办法学,希望做好班主,保住戏班保护好戏班,现在戏班已经有新的传承人接班了,我也放心了。主持人回应:从需要组织戏班到勇于担当班主重任、从不会到学会,传承人的责任意识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也在进行代际传承,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的存在,壮剧才能代代相传。第三,H-1-SRX通过戏班板凳戏到舞台戏的演变历史过程的分享,强调作为壮族人的自己有责任参与壮剧的代际传承。主持人回应:从壮剧发展的历史来看,壮族群众在壮剧受挫时期也会因内心喜欢而自发传承,可见坚实的群众基础是壮剧传承的最原始的原动力。

2. 聚焦讨论“壮剧传承困境及应对策略”的问题

主持人聚焦“传承困境及如何应对”的问题,引导服务对象找出传承实践中的各种担心及困境,并鼓励共同讨论应对方法策略,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1)代际传承困境问题的讨论。第一,问题呈现,以代际传承的青黄不接困境为凸显。首先,J-4-LTL以孟村第六代戏班班主的困境为例,父辈的子女中,儿子不学,只能传给女儿,女儿婚后虽有子却不愿学不愿传,无奈传给侄子。J-4-LTL补充:当下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经济收入可观,相比之下学习传承壮剧无利可图,故自愿学习者不多。C-1-WBG认为:很多家庭青壮年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有的孩子不愿意来学的原因,觉得壮剧难学,在舞台步子的练习、背台词的功夫、学拉二胡打鼓的技艺等方面有畏难情绪,不愿意花时间下功夫。其次,在调查中E-1-BYC谈及戏班乐队技艺传承断层问题的负面影响,戏班中唯一的二胡师傅年事已高,卧病在床,要演出就只能出钱外请二胡师傅来配合,但经费困难承受不了,也不是长久之计。接着,J-4-LTL指出:当下壮剧观众群中年轻人的比例越来越少,也必然会影响到壮剧文化空间的保护和代际传承的可持续性。主持人回应:种种不被需要的隐患,将不利于壮剧的可持续发展。第二,讨论应对策略。在代际传承困难重重之下,壮剧传承对象的人选及其培养策略方面,应如何做。首先,J-4-LTL认为最好的应对就是从娃娃抓起,尽量多培养喜欢传统民族文化的青少年,比如说要给学校里的孩子灌输民族文化的东西,希望一代代地传习下去,就不会断代了,J-4-LTL之所以退休后还愿意到孟村戏班去做少年壮剧的辅导工作,就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自己民族的壮戏文化。主持人:从娃娃抓起,重视老艺人的传帮带与接班人培养,做好非遗的保护教育和技艺传承培养。但在那能乡开展的云南壮剧进校园可行性研究却表明,在目前壮剧进校园开展课程教育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家庭教育和戏班教育传承仍是重要的壮剧传承教育培养方式。其次,J-2-XLJ补充:家庭教育传承确实很重要,广南里勾戏班吹唢呐的那位老者,多才多艺,把技艺传授给儿子和孙子,若演出时老人有事到不了场,则儿子替补,若儿子到不了场则孙子替补,祖孙三代的家庭传承模式非常好。J-2-XLJ分享:广南沙戏展演现场,有个妈妈抱着孩子去听壮剧,听时很乖,但只要妈妈一抱着离开,孩子就哭,再抱回去接着听就不哭了。主持人:胎教方式的可行性,值得尝试探讨,如倡导村中孕妇自愿到戏班排练或演出的现场去多听听壮剧腔调,多看看壮戏表演。建议戏班在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带动围观者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的参与,提供他们现场体验的机会,摸摸二胡,打打鼓,哼哼唱腔等,多鼓励一下,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和参与信心,如那瓜壮剧少年班的小学生参与壮剧传承的过程,就是从课外戏台边的兴趣开始引导的。因此,通过耳濡目染的灵活方式开展的以戏班传承教育为主,社区内家庭保护教育为辅的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再次,关于戏班招募对象应优先面向谁的问题讨论。A-2-ZDZ指出,培养壮剧少年班虽好,但学生们学会技艺也常因升学原因外出念书,无法参加戏班的演出活动。而寨子里的姑娘学会之后,若外嫁也无法参加戏班演出。J-4-LTL:应重点培养寨子里已婚的青年女性,因为只有婚姻生活稳定了才能安心长住,安心传承,但需做好家人的思想动员工作。如孟村戏班培养的一个河南籍外来媳妇,这次展演就已经可以上台参加壮剧展演比赛,这就是最具说服力的例子。她来演演得好,群众会鼓励会赞赏,她自己就会获得自豪感和自信。主持人从戏班人才培养及使用效益最大化的理性角度来看,优先选择村中已婚年青女性或小学生壮剧爱好者。

(2)经费困境问题的讨论。第一,问题呈现。首先,A-2-ZDZ:年轻人外出打工,对我们演壮剧还不够理解,作为班主常常被反问,外出打工能赚得钱,那么留在村子里演壮剧有误工经费补助吗?只能实话回应说你若喜欢就来学,但误工费的事有困难。J-4-LTL回应:戏班成员参与演出,个人觉得还是应该有一点误工费的,辛苦半天,政府补助一点,戏班想办法凑一点,无论从物质还是精神上来说,都是很必要的。至少通过这种方式平衡一点,心理上、精神上、心态上都很需要,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什么报酬也不要了,因为确实存在因参演而误工的实际情况。现在毕竟是21世纪了,生活不一样了,跟过去发展也不太一样了。主持人补充:那瓜戏班有的成员为了参与陇端街壮剧排练和演出活动,因请不到长假而无奈辞职,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收入方面的损失,如果能给予适度的误工费补助,至少在精神层面也会有慰藉和认同的作用。因此,经费问题确实成为部分年轻人是否参演的难题,必须面对。其次,经费的缺乏,还直接影响了戏班陈旧或破损戏服的置换、新戏服和道具化妆品等的购买,简易木板戏台的搭建使用也存在安全隐患,应引起注意。第二,讨论应对策略。壮剧的传承在不同时代所面临的问题不一样,则解决方法也应有所区别。H-1-SRX分享:戏班的经费来源,一是地方政府文化局等相关部门的补助,二是自筹。主持人回应:目前戏班获得的经费支持渠道:一是地方政府文化部门的活动补助;二是参与壮剧展演活动的奖金;三是遗产地村寨社区内外成功人士的捐助;四是地方企业赞助,如那瓜戏班近三年举办的村级陇端街,经费来源渠道就是综合采用政府补助、社区内外成功人士的捐助和企业赞助为主的筹资模式,值得借鉴,但需在过程中坚持适度原则,避免民族文化传承活动变相成为商业宣传活动。

(3)剧本保护问题的讨论。第一,问题呈现,B-1-LYL提出剧本保护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如老剧本的破损问题、保存方法不当等问题。主持人补充:有的戏班老剧本破旧的问题严重,在调查中看到过用小学生作业纸补老剧本的漏洞或破损之处,也了解过地方博物馆馆员因无知而误把云南壮剧古剧本封面撕毁丢弃的案例,由此开展警醒教育强调“遗产”的不可再生性,一旦破坏即永久丢失。因此,老剧本的抢救保护工作,具有急迫性。第二,讨论应对策略。老剧本的抢救保护,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方法或经验。J-1-LP认为首先应把剧本的内容通过手抄或电脑录入等方式整理出来,保存好母本,其他复印使用。其次,倡导更多学者参与现代方式保存法的研究中。J-4-LTL:针对那些已经损坏的剧本,应找到当事人通过口述的方法进行回忆整理。J-2-XLJ:回忆记录的过程还需同时做过程录音,并存档保存。J-1-LP:这样的工作由谁来做比较合适,是戏班班主还是地方文化部门。J-4-LTL:此类工作往往工作量很大,因此传承人需要做,文化馆也需要做,建议多方合作完成。

(4)团结问题的讨论。第一,问题呈现。在举办村级陇端街活动的过程中,有的戏班因私人恩怨或利益分配不均等原因出现拉帮结派的问题,影响社区团结,违背民族文化传承的正功能。第二,讨论应对策略。壮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任何个人层面的矛盾、纠纷都需让步于国家级非遗的传承。从长远看,希望因壮剧的传承而更团结,而不应因其引发各种矛盾,影响壮剧传承正向功能作用的发挥。

(四)第四阶段:点评与展望

通过互动讨论、反思、分享收获,提升认知壮剧传承事业的能力,倡导大家取长补短,集思广益,齐心参与传承,只有努力把壮剧传承下去才能不辜负祖宗和子孙后代。最后,对主办方的邀请和服务工作者团队的合作努力以及戏班传承者参与活动表示感谢,期待壮剧的永续传承与发展。

三、服务评价与小结

(一)服务参与者对活动效果的评价

活动结束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向参与者发出以Q字母+序号为编号的20份服务活动评估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7份,现分析如下。第一,对活动策划和实施的整体评价,平均分为92分,关键词如“很好”(Q6)、“很满意”(Q3)、“非常的满意,因为此类活动对于我壮戏像命根子”(Q11)。第二,对服务内容的评价,关键词,如“切实、有效、明晰”(Q8),特别赞赏对“经费问题的讨论”(Q2)。第三,对服务工作者的评价。一是对服务态度的评价,如“很好”(Q3、Q7、Q15)、“很卖力”(Q10)、“非常认真”(Q13)、“认真细致”(Q5)、“对壮剧的发展很热心,请多为壮剧的发展呼吁”(Q5)。二是对服务能力的评价,如“专业性、理论指导性强,对课堂掌控有度,适时归纳提升问题的高度,给人启迪”(Q8)、“主持人能把控会场气氛,语言生动,与参会人互动和交流灵活生动”(Q14);三是对服务方式的评价,如“活动过程中对戏班的调查方式能切入实际,建议尽可能抓住机会举办类似活动”(Q14)。四是对服务效果的整体评价,如“讲得很好”(Q4)、“满分评价”(Q1)、“此类活动给了我们壮戏永不停息的动力”。 五是对活动意义的评价,如“听到主持人的讲解非常有意义”(Q9)、“活动对戏班有指导作用”(Q15)。六是对服务活动的感谢,如“感谢老师举办这次活动”(Q13)、“感谢对戏班传承经费等困难的关心和帮助”(Q11)。第四,对服务对象自我收获与成长的评价,首先是对整体的评价,关键词句如“参加这次活动有很大收获”(Q1)、“对壮剧的传承和保护有积极意义”(Q14)。其次是对个人自觉意识形成效果的评价,如“尽量让更多的人喜欢起来”(Q10)、“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任重道远,义无反顾”(Q18)。第五,对今后的服务期望,如“建议多给我们讲一些戏班的传承文化”(Q6)、“以后多办类似活动”(Q16)、“多举行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方面的课题”(Q18)。第六,服务对象反馈的评价信息,虽然整体评价的平均分为92分,但也有参与者对活动时间安排等方面的不足提出了建议,需进一步完善。

(二)服务者的活动小结

非遗社会保护教育模式的形成需要多个服务实践个案的探索积累方能研究生成。本文所呈现的地方高校介入民间壮剧传承群体开展的社会保护教育服务个案,从对云南壮剧民间土戏传承人的服务需求调查,到教育服务活动方案的策划设计、服务师资的整合、活动前的准备、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活动实施过程的记录,再到服务活动的评估及其反思总结的整个服务过程,整合了地方高校民族研究机构的研究者、活动服务者、地方政府的基层文化干部和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等多方服务者资源,具体涉及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非遗保护研究者、壮剧研究专家、壮族剪纸创作者、县文化馆退休干部、非遗中心工作人员、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班成员等人员的参与。从参与者的评估和服务效果的分析来看,服务模式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具有一定的理论推广价值,特别是在服务需求评估、服务内容设计、壮剧传承者与国际国内非遗保护运动的关系定位、为传承人颁发特制“身份挂牌”的仪式化活动方法及其壮剧研究专家寄语的本土化方法、困境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的焦点讨论、服务者与服务对象的互动方法及过程模式、地方高校与地方社会人才资源整合搭配服务模式的本土化运作等方面,在服务经验的研究积累方面为后续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附表1 那耶村云南壮剧社会保护教育服务活动参与人员基本情况一览表

[1] 百度百科. 社会教育[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 295908.htm.

[2] 李萍. 云南壮剧的传承困境与遗产地教育传承保护模式的对策构想——边疆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之一)[J]. 文山学院学报,2012(5):5-9.

[3] 百度百科.帕特里莫尼托[EB/OL].http://baike.bai du.com/ link?url=QslDMA3kqdsPiQDmGoJ-djtwVNfliIhX_j9Ev5m_ P9h1bdn2XntbgELsVfCYq-J4YdESfhkZRDjRc4ylTJ_43a.

(责任编辑王光斌 )

The Carrying out of Casework of the Local Colleges' Involvement of Zhuang Folk Heritage Drama Groups and Its Launching of the Social Protection Education:Educ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 in Frontier Minority Areas (The Forth Study)

LI Ping, Xu Liu-jun
(Institute of Ethnic Studies,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663099, China)

As a local public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that has research and service advantage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erving the educ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n frontier minority areas. Relying on the national research project of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Wenshan University,the paper explores and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the local colleges' involvement of Zhuang Folk Heritage Drama Groups and its launching of the social protection education. It aims to accumulate relevant experience of the social education service model for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serve the inheritor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hrough the practice of the designing service project for social education and the applying for the service methods.

protecting and educating the groups entering the inheritance of Zhuang drama;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cial education services; a national intangible heritage

I207.367.4

A

1674-9200(2015)02-0001-07

2015 - 01 - 0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边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模式建构与实践研究”(12YJC840020);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文化自觉与边疆民族特色文化遗产化保护研究”(12XSHO17)。

李 萍,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教授,社会学博士。

猜你喜欢
壮剧戏班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功德林寺戏班:寺院文化对觉木隆派的特殊重塑
云南壮剧的几种组织形式
百年壮剧 壮乡大地上的艺术瑰宝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移民音乐的民间存在形式研究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探索有效发挥云南壮剧保护的主体职责
从社会组织的视角看云南壮剧民间戏班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