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抽象问题的具体化浅析

2015-08-19 21:30陈国占
人间 2015年10期
关键词:染色体动画建构

摘要:生物虽然是一门自然学科,但有许多生物学概念和规律都是微观的,抽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利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本文简要介绍了几种教学手段。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69-02

高中生物学中的基本概念、规律相当多,许多生物学术语概念所反映的原形都是我们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的或实际操作时费时费力或以目前条件根本无法达到的,因此相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些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在教学中也会感觉到难度较大。

一、合理运用模型建构,由具体到抽象

模型建构是自然科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当研究对象难以直接操作或研究时,可以考虑模型建构的方法。生物新课程教材中,不少地方运用了模型建构的原理或方法介绍了有关生物学知识,如概念图、概率计算、样方调查、细胞模型,DNA的双螺旋结构等等,甚至在生物新课程教材中有一个专门的知识链接就是模型建构。

以DNA双螺旋结构为例,模型建构的一般步骤为:1、了解构建模型的基本构造;沃森和克里克以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DNA衍射图谱的有关数据为基础,推算出了DNA分子呈双螺旋结构。2、制作模型构建的基本原件(单位);在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DNA分子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基本单位。3、了解各基本原件之间的关系;沃森和克里克尝试了多种连接方式,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终于确定了磷酸—脱氧核糖排列在螺旋外部,碱基排列在内部的双链螺旋。并确定的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4、然后按照相互关系连接各基本原件,建构最终模型。5、检验与修补。沃森和克里克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与拍摄的X射线衍射照片比较,完全相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运用模型建构的教学方法,将模型建构与生物学常规教学有机融合。一是教师可以用现成的模型进行教学,按照建构模型的一般步骤,从部分到整体,再到空间结构。也可以将整体模型拆解,由整体到部分。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模型所代表的生物学知识,由具体化的模型理解抽象的概念或规律。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内容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这不仅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合理运用媒体技术,将抽象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提到迅速的推广和普及,它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为一体,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生物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把平面的变立体,把静态的变动态,这样不仅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例如,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形、和数目的变化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由于这部分内容是微观,动态的变化过程,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相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准确认知。教师可以尽可能的利用多媒体课件,以PPT动画或flash动画的形式将减数分裂的过程动态的展示出来,或者利用网上的科普小视频,直观展现减数分裂的过程。再如,在“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的教学中,虽然课本上有相关图解,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自主学习时,大部分学生难以将转录和翻译的过程真正理解到位。应用多媒体动画展示教学,将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以图解和动画的形式分别展示,然后教师适当讲解,这样形象地展现了教学内容,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化繁为简,使抽象的问题变得生动形象,使教学更具有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理解能力也能得到相应提高。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师要恰当选择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和时机,以达到帮助学生化解难点,化抽象为形象的目的。不能不管内容是否适用,所有内容都用媒体教学,这样会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甚至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二是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时,先要弄通、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情况、学生实际,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遴选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特别是从网上下载的课件,使用时一定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进行恰当的修改,否则,对别人来说是一个好课件,对你及你所教的学生不一定就是好课件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不要存在“为了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用课件”的思想。再有就是从网上下载现成的课件时一定要注意,在图片和动画中有可能会出现知识性错误,由于制作水平和技术条件限制,网上许多课件粗制滥造,教师一定要慎重筛选,对有问题的课件一定要修改后再用,或者弃而不用。

三、运用类比法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内容和规律

类比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其结论必须由实验来检验,类比对象间共有的属性越多,则类比结论的可靠性越大。在课堂上运用类比法教学,我们只需要用类似的事物来比拟被说明的概念或理论,从而使学生获得鲜明、生动完整的新概念、新理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例如:在学习染色体组时,我们可以将染色体组类比为学生值日分组。条件是:完成值日工作要有明确的分工,每一组中有扫地、擦黑板、收垃圾、摆桌凳各1人,共4人;全班共有24人。问题:如果你是分组人,做每一项工作的各有几人(比做同源染色体)?答:6人。一共可以分为几个值日组(比做染色体组)?每组有几人(比做每个染色体组有多少条染色体)答:6组,每组4人。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染色体组的概念,同时做每一项工作的6人中,分到哪一组中是可以随机安排的,例如收垃圾的其中一位同学,可以分到6个值日组中的任意一个,这也可以用来类比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在学习反馈调节机制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为了让学生理解其概念,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激素调节中的负反馈调节类比为空调的负反馈调节。合理利用类比教学的方法,充分得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知识进行类比,能够将抽象的、微观的生物学概念和规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真正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运用类比方法时,一定要有针对性,切忌漫无目的胡乱搬凑。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有意识地发掘类比因素,把平时积累的类比资料选入教案,有的放矢;在研究两个概念的共性和个性时,类比项目要适量,尽量抓住最本质的内容类比,可以适当进行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生物学科的特点,根据学生情况,合理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染色体动画建构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做个动画给你看
我的动画梦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多一条X染色体,寿命会更长
为什么男性要有一条X染色体?
建构游戏玩不够
真假三体的遗传题题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