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广泛阅读来带动学生写作

2015-08-19 17:24孙春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7期
关键词:杜牧诚信作文

我常常听到一些学生慨叹作文难,难于上青天;也常常见到许多学生一上作文课便连连摇头叹息,疾首蹙额,作痛苦状。甚至于发出“老师要我上刀山下火海,我也在所不惜,只要别让我写作文”的慨叹。究其原因之一,是巧妇没有那下锅的米。对此宋代朱熹有形象的回答,他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池塘之水要清澈富有活力,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的活水。对作文而言,要挥洒自如,左右逢源,文采飞扬,诗意盎然,就是要不断学习,博览群书,融会贯通,方能妙文自得。

阅读是最具有吸收作用的,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积累大量的直观的能信手拈来的素材,才能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继续和发展,是输出,是创造,是升华。从读知写,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途径。

阅读可以积累知识,阅读还可以启迪我们的思维。被鲁迅誉为“西汉鸿文”的贾谊,一篇《过秦论》,“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吴恺生《古文范》),历来受到好评及重视,我以为此文之所以有名,一方面是他的博闻强识,“才调更无伦”,另一方面他启发了多个大文豪。杜牧读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灵感的火花为之绽放,于是他写道:“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乃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这也正是杜牧善于学习的结果,也正是他的创新,使得《阿房宫赋》成为传世的佳作。苏洵读了贾谊杜牧的文章之后,眼前为之一亮,你们探寻秦之过失,我何不寻求六国灭亡之因。而北宋当时连年向辽和西夏贿赂,导致国家积贫积弱,这样一篇既紧扣历史,又切中时弊,观点慷慨激昂的传世奇文《六国论》诞生了。

阅读不但可以启迪我们的思维,在语言形式上也可以给我们以借鉴。杜牧《阿房宫赋》的三字句式也是借鉴前人的。晋代的郭璞的《井赋》“盖作井,龙登天;凿后土,洞黄泉”,南朝谢惠连的《雪赋》“岁将暮,时已昏;寒风积,愁云繁”,陆参的《长城赋》“千城倒,长城倒;秦民竭,秦军灭”都为杜牧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由此看来,借鉴与创新,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十分密切,也正是朱熹所说的“活水”与“清渠”的关系。古人正是由于重视阅读,善于积累,勇于创新,才有超凡的才华。文学就是在不断学习中走向前进的。

而回想一些中学生,相当一部分平日不读书,每到作文如临大敌,半天挤不出一个字,或临堂翻出《优秀作文选》《获奖作文大全》《议论文写作素材集锦》东拼西凑,或瞎编乱造,不知所云。所作之文,观点陈旧,缺乏鲜活的示例,词汇贫乏,句式单一,没有生机和活力,如同僵尸一具。再读高考的满分作文,哪一篇不是材料充实,事例鲜活,文采飞扬。大家看下面这段文字:

有这样一朵诚信的花,它诚信于爱情,这朵花里,充盈了孟姜女的眼泪,雷峰塔下的呻吟,遥遥天河间的无尽思念,草长莺飞中梁祝的蝶双双。这朵爱的诚信花,凝聚了李清照的“寻寻觅觅”,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陆游的“几年离索”,王维的“红豆生南国”。这朵诚信的花啊,凄美,哀婉。

有这样一棵诚信的树,它诚信于友情。这棵树里长满了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元稹、白居易的共看夕阳,欧阳修、范仲淹的互勉互励。这棵诚信的树里,深藏着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韦应物的“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棵诚信的树啊,浓郁,隽秀。

你看这位同学读了多少书,运用了多少材料,又多么善于引用和化用,加上精妙的比喻排比,使文章神采飞扬,意趣横生,让人赞不绝口。

那么怎样积累呢?主要是做到“四多”。

首先是多看,也就是博览。可读书,读人,读生活,读社会。只有广泛涉猎,遨游于书山人海,才能使储备充盈丰富,使见识广博而深刻。

其次是多记,也就是记诵。在广泛的阅读中对有积累的价值的内容不但要随时记录下来,精彩的部分还应熟读成诵。在阅读中应记诵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名言;2警句:3谚语;4格言;5佳句(含有对比、夸张、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内容健康的句子);6鲜活、生动的口语;7典型的人和事;8精辟而独到的见解;9精彩的描绘片段。

其次是多思多悟,也就是体味。即对口头或书面积累的材料进行揣摩和领悟,加以理解和记忆。

最后是多用,也就是广泛运用。在广泛运用中会进一步加深对积累材料的理解,也能切身体验和感受积累的好处,从而激发积累的兴趣。

坚持“四多”,持之以恒,就一直能达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理想境界。

孙春华,教师,现居湖北当阳。endprint

猜你喜欢
杜牧诚信作文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赤壁